





-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含培优竞赛试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试卷 1 次下载
-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含培优竞赛试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试卷 1 次下载
- 1.3.1 仪器的用途和使用(含培优竞赛试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试卷 1 次下载
- 1.3.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含培优竞赛试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试卷 1 次下载
- 2.1.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含培优竞赛试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试卷 1 次下载
初中人教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巩固练习
展开知识01 物质的变化
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即学即练
1.(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古代诗词歌赋百花齐放、绚丽多彩。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堂金作马B.暗香浮动月黄昏
C.蜡炬成灰泪始干D.日照香炉生紫烟
【答案】C
【解析】A、“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过程中涉及到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D、“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光的作用,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3年贵州省中考)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体温计测量体温B.用黄豆酿造酱油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D.用食醋去除水垢
【答案】A
【解析】A、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用黄豆酿造酱油,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有新物质氢氧化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用食醋去除水垢,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物理变化的常见形式
A.状态上的改变: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B.形状上的改变:木材制成桌椅、铁杵磨成针
C.位置上的改变: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花瓣从枝头落到地面)
千凿万击出深山(石灰石从山里运到山外)
D.能量形式改变: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水力发电(势能→动能→机械能→电能)
2. 两种变化间关系
(1)联系: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2)判定: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但有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
(3)注意: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生石灰在空气中变为粉末,从表面看是发生了形状变化,但实质上变成了熟石灰,生成了新物质,所以不属于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
(1) 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不一定。电灯通电发光发热属于电流的热效应,只发生物理变化;而物质的燃烧,伴随发光发热的现象,由于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 爆炸就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不一定。产生新物质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由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如锅炉爆炸、高温引起的轮胎属于物理爆炸!
(3) 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是的!化学变化中一般伴随形状、形态、颜色的改变,这些改变都属于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先熔化,再气化,最后燃烧。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相对于石蜡和氧气均属于新物质,故属于化学变化;而石蜡熔化、气化均属于物理变化。
知识02 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1)定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通过物理仪器可以测量出来
(2)内容:颜色、气味、状态、味道、
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
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
通过感官感知
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溶解性。
(3)实例: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金刚石很硬,酒精易挥发等
2. 化学性质
(1)定义: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内容: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金属活动性、易分解、易风化、稳定性等。
(3)实例: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碳能在空气中燃烧;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石灰石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
判断变化的类型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最根本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eq \b\lc\{\rc\ (\a\vs4\al\c1(有:化学变化,无:物理变化))
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等现象产生,只能作为可能发生化学变化的判断的手段,不能作为根本的依据!
即学即练
1.(2023年陕西省中考)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C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冰、雪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的“露”和“霜”分别是物态变化中的液化现象和凝华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植物秸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体现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述的是月光照射,溪水流淌,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3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天然气用作燃料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
【答案】C
【解析】A、天然气因为具有可燃性所以用作燃料,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是氮气含有氮元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可转化为硝酸和氮肥,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因为碳酸氢钠和盐酸可以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故选C。
知识03 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1.性质和变化的关系
2.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关键词:
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常用“可以”、“会”、“易”、“具有”等关键词;
叙述物质的变化时往往用“生成了”、“变成”等词语。
3.物质的状态和性质间关系:
物质的的存在状态不同,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如冰与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4.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变化eq \(,\s\up7(反映),\s\d5(决定))性质eq \(,\s\up7(决定),\s\d5(反映))用途
即学即练
1.(2023年黑龙江龙东中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各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银有金属光泽,可用于制造电线
B.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可用作保护气
C.石墨能导电,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D.氢气具有可燃性,能作高能燃料
【答案】D
【解析】A、银具有良好导电性,可用于制造电线,与有金属光泽无关,错误;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与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无关,错误;
C、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铅笔芯,与 能导电无关,错误;
D、氢气具有可燃性,能作高能燃料,正确。
故选D。
2.(2023年湖北宜昌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金刚石裁玻璃B.金属铜作导线C.石墨作铅笔芯D.稀硫酸除铁锈
【答案】D
【解析】A、金刚石裁玻璃,是因为金刚石硬度大,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金属铜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石墨作铅笔芯,是因为石墨是灰黑色,且质软,容易留下痕迹,颜色和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稀硫酸除铁锈,是因为稀硫酸显酸性,能与氧化铁反应,酸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题型一 物质的变化
例1. (2023年重庆市中考A卷)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铜雕锈蚀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D.火山烈燃
【答案】C
【解析】A. 铜雕锈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 枯木腐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 冰雪消融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火山烈燃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BD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C。
变式1. (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下列诗句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己是悬崖百丈冰B.白玉为堂金作马
C.沉舟侧畔千帆过D.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D
A、己是悬崖百丈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白玉为堂金作马只是物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沉舟侧畔千帆过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山寺桃花始盛开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故选D。
例2. (202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下列事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B.冰雪融化C.粮食酿酒D.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A、纸张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融化,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
C、粮食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有氧气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变式2.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铁锅生锈B.牛奶变质C.水结成冰D.葡萄酿酒
【答案】C
【解析】A、铁锅生锈,生成新物质铁锈,不符合题意;
B、牛奶变质,生成新物质,不符合题意;
C、水结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状态变化,符合题意;
D、葡萄酿酒,生成新物质酒精,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题型二 物质的性质
例1. (2023年云南省中考)空气的成分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下列属于氮气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B.难溶于水C.密度略小于空气D.不支持燃烧
【答案】D
【解析】A、氮气无色无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氮气难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氮气不支持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变式1. 下列物质用途只利用物理性质的是______
a.将氮气充入灯泡保护灯丝
b.镁粉用于制作烟花
c.用干冰营造仙境般的舞台效果
d.氦气填充探空气球
e.氮气制化肥
f.氢气作高能燃料
g.金属铁作炊具
【答案】cdg
【解析】
a、将氮气充入灯泡保护灯丝,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
b、镁粉用于制作烟花,利用了镁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的性质,化学性质;
c、用干冰营造仙境般的舞台效果,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降温的性质,物理性质;
d、氦气填充探空气球,利用了氦气的密度小,物理性质;
e、氮气制化肥的过程生成新物质,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
f、氢气作高能燃料,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化学性质;
g、金属铁作炊具,利用了铁的导热性,物理性质;
故选cdg。
题型三 物质性质与途间的关系
例1. (2023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下列物质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除味剂B.铝有导热性,可用于制电线
C.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作润滑剂D.盐酸有挥发性,可用于除铁锈
【答案】A
【解析】A、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可用作除味剂,故选项A正确;
B、铝有导电性,可用于制电线,故选项B错误;
C、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作石墨电极和石墨电刷,故选项C错误;
D、盐酸能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除铁锈,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变式1.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①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小,③甲烷具有可燃性,④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⑤甲烷可用作燃料,⑥是制造氢气、炭黑等物质的原料,⑦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甲烷由气态变为液态。
(1)用序号填空:描述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描述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描述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描述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描述甲烷用途的是_______。
(2)该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________能。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3)甲烷可以做燃料,是利用了甲烷__________性,由此可知,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________。
【答案】①② ③ ⑦ ④ ⑤⑥ 化学 热 光 可燃 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解析】
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的性质;
(1)描述物理性质的是①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小;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③甲烷具有可燃性;
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⑦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甲烷由气态变为液态;
描述化学变化的是④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描述甲烷用途的是⑤甲烷可用作燃料,⑥是制造氢气、炭黑等物质的原料;
(2)甲烷燃烧发光、放热,能量转化关系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3)甲烷可以做燃料,是利用了甲烷可燃性,由此可知,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基础巩固
1.(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诗歌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下列诗句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吟》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A
【解析】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煅烧石灰石,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结冰、下雪,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狂风怒号,卷走茅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2.(2023年贵州省中考)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体温计测量体温B.用黄豆酿造酱油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D.用食醋去除水垢
【答案】A
【解析】A、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用黄豆酿造酱油,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有新物质氢氧化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用食醋去除水垢,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3.(2023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物质世界,千变万化。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水的电解C.燃料燃烧D.粮食酿酒
【答案】A
【解析】A、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B、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燃料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A。
4.(2023年天津市中考)下列成语涉及的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星火燎原C.积土成山D.沙里淘金
【答案】B
【解析】A、滴水成冰是物质状态改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星火燎原发生了燃烧,过程中有物质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积土成山,是物质形状改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2023年4月,淄博烧烤在全国走红。下列是制作烤肉的部分过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肉块B.将肉切片
C.用铁签串成肉串D.点燃木炭烧烤
【答案】D
【解析】A、清洗肉块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将肉切片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用铁签串成肉串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点燃木炭烧烤涉及木炭燃烧等,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D。
6.(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划线部分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答案】B
【解析】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春江水暖鸭先知,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C.千树万树梨花开,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日照香炉生紫烟,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但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潮解过程是物理变化;②变质过程是化学变化;③变质过程是物理变化;④潮解过程是化学变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潮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A。
8.(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铁锅用于炒菜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D
【解析】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易升华吸热,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铁锅用于炒菜是由于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熟石灰显碱性,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3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石墨作电极B.用熟石灰(显碱性)改良酸性土壤
C.稀有气体作电光源D.金属铜作导线
【答案】B
【解析】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可用作作电极,错误。
B、熟石灰(氢氧化钙)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属于化学性质),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时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可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错误。
D、用铜丝作导线,是利用了导电性良好,属于铜的物理性质,错误。
故选:B。
10.(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生产氮肥B.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于生产铅笔芯
C.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生石灰具有吸水性,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答案】D
【解析】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则可作保护气,氮气用于生产氮肥不是因为其化学性质稳定,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石墨具有导电性,则可作电极,其用于生产铅笔芯是因为质软,且颜色为深灰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因为其能与胃酸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生石灰为氧化钙的俗称,其能与水反应,则可作食品干燥剂,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1.(2023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下列物质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除味剂B.铝有导热性,可用于制电线
C.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作润滑剂D.盐酸有挥发性,可用于除铁锈
【答案】A
【解析】A、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可用作除味剂,故选项A正确;
B、铝有导电性,可用于制电线,故选项B错误;
C、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作石墨电极和石墨电刷,故选项C错误;
D、盐酸能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除铁锈,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12. (2023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A. 金刚石裁玻璃B. 金属铜作导线C. 石墨作铅笔芯D. 稀硫酸除铁锈
【答案】D
【解析】A、金刚石裁玻璃,是因为金刚石硬度大,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金属铜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石墨作铅笔芯,是因为石墨是灰黑色,且质软,容易留下痕迹,颜色和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稀硫酸除铁锈,是因为稀硫酸显酸性,能与氧化铁反应,酸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13.(2023·湖北潜江等·中考真题)下列关于氢气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密度比空气小B.难溶于水
C.无色无味D.具有可燃性
【答案】D
【解析】A、密度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难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无色无味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14.(2023·甘肃金昌·中考真题)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B.常温下呈固态C.难溶于水D.熔点高
【答案】A
【解析】A、可燃性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B、常温下呈固态是物质的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C、难溶于水是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D、熔点高是物质的熔点,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故选A。
15.(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天然气用作燃料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
【答案】C
【解析】A、天然气因为具有可燃性所以用作燃料,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是氮气含有氮元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可转化为硝酸和氮肥,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因为碳酸氢钠和盐酸可以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故选C。
16.(2023年安徽省中考)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租关。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没有关联的是
A.AB.BC.CD.D
【答案】A
【解析】A、石墨作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故A错误;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常作自热盒饭的发热包,故B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故C正确;
D、合成纤维由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制成,具有强度高、弹性好等特点,常作衣服布料,故D正确。
故选A。
17. (2023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归纳整理,理解化学大概念——物质的变化。
(1)色彩斑斓:
A.101 KPa、-183℃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B.吹灭蜡烛产生白烟。
C.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______色物质。
(2)才气横溢:
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
E.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现象是______。
(3)温润有致:
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热将鸡蛋煮熟。
G.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搅拌,溶液温度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清浊与共:
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5)概念感知:
分析以上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
(1)黑
(2)产生大量气泡
(3)降低
(4)CO2+Ca(OH)2=CaCO3↓+H2O
(5)ABDG
【解析】
(1)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蜡烛因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碳,所以碟子底部产生黑色固体,故填:黑;
(2)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故填:产生大量气泡;
(3)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所以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搅拌,溶液温度会降低,故填:降低;
(4)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会与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5)这些选项中:
A.101 KPa、-183℃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是氧气的气态变成液态,A物理变化;
B.吹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B物理变化;
C.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黑色物质,是石蜡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C是化学变化;
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D是物理变化;
E.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E是化学变化;
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热将鸡蛋煮熟,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F是化学变化;
G.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搅拌,溶液温度降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硝酸铵溶解于水时的吸热现象,G是物理变化;
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H是化学变化。
故属于物理变化是ABDG。
18.酒精①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④易燃烧,⑤常被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⑥在灯芯边汽化,⑦燃烧,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描述,请你回答有关酒精的问题:(填序号)
(1)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2)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现象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4)描述酒精用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②③ ⑦⑨ ⑧ ⑤
【解析】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故为:①②③;
(2)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为:⑦⑨;
(3)描述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现象的有: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故为:⑧;
(4)描述酒精用途的有:⑤因此常被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故为:⑤。
培优竞赛
1.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东坝镇初级中学2023年金钥匙科技竞赛)下列成语或典故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水滴石穿B. 春风得意C. 蜡炬成灰D. 草木皆兵
【答案】C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A、滴水产生的力将石头穿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春风得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草木皆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C.
2.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金钥匙”科技竞赛)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Fe2O3呈红棕色,可以用来冶炼金属铁
B. 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于制造硝酸和氮肥等
C. 氩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D.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制成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C
【解析】
A、氧化铁可以炼铁是因为其中含有铁元素,A错误;
B、氮气可以制备硝酸和氮肥是因为氮气中含有氮元素,B错误;
C、氩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可以作保护气,C正确;
D、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易升华,升华吸热,可以用于人工降雨,D错误。
故选:C。
3. (2023年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徐溪初级中学金钥匙科技竞赛)中国诗词、成语和谚语中有些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化学变化
C.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熔点高的物理性质
D. “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答案】A
【解析】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A正确;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稳定,故C不正确;
D、“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D不正确。故选A。
4. (2023年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石牯塘镇初级中学金钥匙科技竞赛)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光一—制霓虹灯B. 石墨——质地软且滑——制作电极
C. 一氧化碳——还原性——冶炼金属D. 生石灰——能与水反应——作干燥剂
【答案】B
【解析】
A、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可用制霓虹灯,正确;
B、石墨具有导电性,所以可用制作电极,错误;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所以可用冶炼金属,正确;
D、生石灰能和水反应,具有吸水性,所以可用作干燥剂,正确。故选B。
5. (2023年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徐溪初级中学金钥匙科技竞赛)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氢气用作燃料 ②氧气用于气焊 ③干冰用作制冷剂 ④一氧化碳用于炼铁工业
⑤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或异味物质 ⑥氦气用作保护气
A. ①②③⑤B. ①②④⑥C. ③⑤D. ①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①氢气用作燃料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②氧气用于气焊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③干冰用作制冷剂,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
④一氧化碳用于炼铁工业利用了一氧化碳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
⑤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或异味物质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⑥氦气用作保护气利用了氦气化学性质稳定;
故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①②④⑥,B选项符合题意
6. (2022年江西赣州市会昌县研学监测)定义:分子或原子团的原子总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总数也相同,这样的微粒互称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非常相似,如N2和CO是等电子体,如下表所示:
下列哪组物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相差甚远”
A. O3和SO2B. CO2和N2OC. NH3和BF3D. COeq \\al(2-,3)和NOeq \\al(-,3)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等电子体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非常相似。
A、O3和SO2的原子总数相同,均是3,最外层电子总数相同,均是18,是等电子体,性质相似,故选项错误;
B、CO2和N2O的原子总数相同,均是3,最外层电子总数相同,均是16,是等电子体,性质相似,故B选项错误;
C、NH3和BF3的原子总数相同,均是4,最外层电子总数不相同,NH3最外层电子总数是8,BF3最外层电子总数是24,不是等电子体,性质相差很大,故选项正确;
D、COeq \\al(2-,3)和NOeq \\al(-,3)的原子总数相同,均是4,最外层电子总数相同,均是24,是等电子体,性质相似,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 (安徽芜湖市第二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竞赛)当水的温度和压强升高到临界点(t=374.3 ℃,p=22.05 MPa)以上时,水就处于超临界状态,该状态的水称为超临界水。超临界水具有通常状态下水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它可以和空气、氧气及一些有机物质均匀混合;如果超临界水中同时溶有氧气和有机物,则有机物可迅速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氮气、水等小分子化合物。有关超临界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超临界水可处理有机废物B. 超临界水是一种新物质
C. 超临界水是水的一种状态D.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不形成二次污染
【答案】B
【解析】
A、根据题意“超临界水中同时溶有氧气和有机物,则有机物可迅速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氮气、水等小分子化合物”,可知超临界水可处理有机废物,说法正确;
B、超临界水也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是一种新的物质,说法错误;
C、超临界水是当水的温度和压强升高到临界点(t=374.3 ℃,p=22.05 MPa)以上时的一种状态,说法正确;D、根据题意“超临界水中同时溶有氧气和有机物,则有机物可迅速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氮气、水等小分子化合物”,可知生成物对环境没有污染,说法正确。故选B。学习目标
重难点
1. 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
2. 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记住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重点:掌握两种变化的概念;
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判定。
项目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改变等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实例
泼水成冰、水果榨汁、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碘升华及溶液的结晶等
爆炸、铁生锈、木炭燃烧、食物腐烂等
判断依据
是否产生新物质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
A
石墨
可以燃烧
作石墨电极
B
生石灰
与水反应放热
自热盒饭
C
活性炭
吸附性强
消除异味
D
合成纤维
强度高、弹性好
织成布料
微粒
分子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总和
沸点
水溶性
密度
N2
5×2=10
-195.8℃
难溶于水
1.25g/L(标准状况)
CO
4+6=10
-191.5℃
难溶于水
1.25g/L(标准状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1 燃烧和灭火优秀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1158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 1 燃烧和灭火优秀课堂检测</a>,文件包含71燃烧和灭火含培优竞赛试题-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讲与练人教版原卷版docx、71燃烧和灭火含培优竞赛试题-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讲与练人教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精品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7687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精品课堂检测</a>,文件包含442---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含培优竞赛试题原卷版docx、442---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含培优竞赛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2 水的净化优秀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984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2 水的净化优秀达标测试</a>,文件包含42---水的净化含培优竞赛试题原卷版docx、42---水的净化含培优竞赛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