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氯气的性质(教学课件)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265352/0-170588283325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1 氯气的性质(教学课件)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265352/0-170588283335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1 氯气的性质(教学课件)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265352/0-170588283340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1 氯气的性质(教学课件)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265352/0-170588283344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1 氯气的性质(教学课件)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265352/0-1705882833472/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1 氯气的性质(教学课件)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265352/0-1705882833517/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1 氯气的性质(教学课件)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265352/0-1705882833537/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1 氯气的性质(教学课件)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265352/0-170588283358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新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PPT课件全套
- 2.1.2 钠的氧化物(教学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1.3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焰色试验(教学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2.2 制备氯气+氯离子检验(教学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2.3.1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教学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2.3.2 摩尔体积(教学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化学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教学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化学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教学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要求,氯气与单质的反应,碱的反应,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从氯原子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角度,结合实验探究,认识氯气的强 氧化性,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相结合探究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了解次氯酸的弱酸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结合其漂白性,认识 氯气、次氯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强化自身的社会 责任感。
浩瀚的海洋 资源的宝库
2023年8月24日北京时间下午1点,日本正式排放了核污染水(内含64中放射性污染核素),使我们伟大且美丽的海洋收到了污染,使得所有生物的生存环境面临巨大的威胁,也使得很多人开启了抢盐。
从氯气的发现到氯被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其间经历了数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你从这一史实中得到什么启示?
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事实为依据,需要有对科学的热爱和奉献科学的精神。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将软锰矿(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与________混合加热,制得一种气体,1810年,戴维确认该气体为氯气。
(1)氯是一种重要的“成盐元素”,在自然界中除了以NaCl、MgCl2、CaCl2等形式大量存在于海水中,海水中含盐3%,主要为氯化钠;还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等。
氯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主要是NaCl)
海盐、盐湖、盐矿、井盐
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盐酸、__________、________、染料和______________等。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鼻子对着盛有氯气的瓶口,就可以嗅到氯气的气味B.用向下排空气法可以收集到纯净的氯气C.贮氯罐意外泄漏,应沿逆风方向疏散群众D.氯气车间液氯泄漏时,应弯腰逃离氯气泄漏区域
【题后归纳】 氯气的熔、沸点低,密度比空气大,在低温和加压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液态,称为液氯。氯气有毒,人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咳嗽和胸部疼痛,吸入大量氯气会中毒致死。
2.氯气与单质的反应(1)原子结构:
(结构决定性质)氯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表现出 。
最外层容易得到 个电子
(2)与金属单质的反应
现象:产生大量棕褐色烟
现象:产生大量棕黄色烟
✪特别提醒 氯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体现了氯气较强的氧化性
(3)与非金属单质H2的反应
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缓慢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
纯净的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集气瓶口上方出现白雾
Cu、Fe、H2在Cl2中燃烧,体现了Cl2的什么性质?你对燃烧的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强调:①发光,发热;②反应剧烈;③实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④不一定要有氧的参加。
是指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①氯气能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一般把变价金属(如Fe、Cu)氧化到高价态。②氯气能与许多还原性化合物反应,如FeCl2溶液、KI溶液、SO2水溶液等。
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2.(2022·深圳盐田高中高一期中)下列物质中,不能由单质之间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
A.CuCl2 B.FeCl2 C.HCl D.AlCl3
(1)新制的氯水能杀菌、消毒和漂白,是因为溶于水的部分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Cl2+H2O =HCl+HClO
二氧化氯(ClO2)、臭氧等
氯气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所以要严格控制饮用水中余氯的含量,并开始使用二氧化氯(ClO2)、臭氧等新的自来水消毒剂。
干燥的Cl2无漂白作用
在有H2O存在的条件下,Cl2有漂白作用
结论: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可用作棉、麻和纸张的漂白剂。
(2)实验探究——氯水的漂白性
【实验探究】氯水的成分
【探究归纳】(1)氯气溶于水能杀菌、消毒以及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2)新制氯水的成分氯水中存在反应: Cl2+H2O=HCl+HClO氯水中含有以下微粒:
思考:液氯与氯水的区别?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的区别?
Cl2,HClO,H2O
H+,Cl-,ClO-、OH-
有氧化性,无酸性和漂白性
有酸性,强氧化性,能漂白,消毒,光照时HClO分解
实验室中使用的氯水只能现配现用,并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次氯酸是易溶于水的弱酸,比碳酸酸性弱,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 ,有效成分是 ,
Cl2+2NaOH = NaCl+NaClO+H2O
Cl2+2OH- = ClO-+Cl-+H2O
2Ca(OH)2+2Cl2= CaCl2+Ca(ClO)2+2H2O
CaCl2、Ca(ClO)2
主要成分:NaCl和____________;有效成分:__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 氯气与碱的反应历程:
漂白粉和漂白液使用后均需避光密封保存,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失效。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漂白粉露置空气中失效的原因。
提示 ①Ca(ClO)2+CO2+H2O===CaCO3+2HClO;
1.氯气与金属单质的反应
2.氯气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变红:H+褪色: HClO
颜色逐渐消失放出气体: O2酸性增强
具有氧化性的含氯微粒是Cl2、ClO-、HClO
1、下列有关漂白粉和漂白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制取漂白粉B.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C.漂白粉和Fe(OH)3胶体都常用于自来水的处理,二者的作用原理相同D.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2023·大理高一检测)向氯水中加入下列物质,表中现象及解释均正确的是( )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第1课时初步认识比热容pptx、加热水和煤油mp4、比较水沙石的比热容mp4、比较金属的比热熔冰mp4、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对比mp4、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对比swf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沪科技版(2020)必修第一册氯气的性质示范课课件ppt,共18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教学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第1课时氯气的性质,黄绿色,刺激性气味,+金属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