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0页。
1.本卷面总分5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2.请将答题内容写在答题卷规定的范围内,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每题1分,共10分。)
1. 煤主要是由古代蕨类植物等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形成的。( )
【答案】正确
【解析】
【分析】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
【详解】在距今2亿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的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后来,这些蕨类植物灭绝了,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故题干叙述正确。
2. 藻类植物的结构都比较简单,有单细胞的,如衣藻、水绵;有多细胞的,如海带。( )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藻类是一类比较原始、古老的低等生物。藻类的构造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多为单细胞,多细胞的叶状体。如小球藻是单细胞,海带呈叶状体。
【详解】藻类植物的结构都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衣藻是单细胞真核生物,是单细胞藻类植物;水绵和海带都是多细胞藻类植物,故题干说法错误。
3.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相比,身体内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是脊椎动物,故题干叙述正确。
4. 动物越低等,数量越少,因为它们不适应环境。( )
【答案】错误
【解析】更多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详解】每种生物都有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如藻类植物很低等,但分布十分广泛。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因此,低等的生物也是适应环境的;有许多结构简单的低等的生物不但没有被淘汰,而且分布广泛,原因是产生了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低等动物的数量也不一定少。故题干叙述错误。
5. 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真菌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能够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能够用来制作包子、馒头、啤酒等;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是典型异养生物。
故题干叙述正确。
6. 物种数量的锐减不仅威胁了物种多样性,也使遗传多样性面临威胁。( )
【答案】正确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物种数量的锐减不仅威胁了物种的多样性,也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从而使遗传多样性也面临严重威胁,故题干叙述正确。
7. 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的过程。( )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原始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和复杂的化学过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生命,这就是化学起源学说。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如图所示。
【详解】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大分子有机物质→从有机大分子物质聚变为独立的体系→从独立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所以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的过程,故题干叙述错误。
8. 化石证据表明,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四肢越来越长,中趾越来越退化。(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500多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的始祖马。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么大。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大约过了1000多万年,到渐新世时才出现了中马。体大如羊。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又过了1000多万年到中新世时出现了草原古马。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身体已有现代的小马那样大,四肢更长。到了更新世出现了真马,身体达到现代马的大小,中趾充分发达,趾端成为硬蹄,牙齿除齿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皱更为复杂,反映出对奔驰于草原和嚼食干草的高度适应。在马的进化过程中,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四肢越来越长,足趾个数逐渐减少4→3→1、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故题干观点错误。
9. 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
【答案】正确
【解析】
【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详解】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故题干说法正确。
10.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 )
【答案】正确
【解析】
【分析】英国科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方法,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
【详解】托马斯•赫胥黎,英国生物学家、著名博物学家,他用比较解剖等方法证明人和大猩猩的脑部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比较方法,对于人类的起源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题干说法正确。
【点睛】注意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赫胥黎的生平事迹以及重要研究,掌握人类起源的知识。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题 1 分,共 20 分。)
11.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只适合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
A. 不能开花、结果B. 植株矮小,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C. 体内无输导组织D. 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原因是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详解】苔藓植物受精必须借助于水,同一苔藓植物上既有雄枝又有雌枝,雌枝上卵的成熟,促使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的破裂,雄枝上的精子游到颈卵器附近,通过破裂的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而与卵结合,其受精离不开水,因此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原叶体的腹面上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可见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因此蕨类植物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因此,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只适合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故选D。
12. 某中学举办了“生物诗词大会”,要求选手用诗词描述“有根、茎、叶的植物”。下列选手的回答中,正确的是( )
A.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 溪莺喧午寝,山蕨止春饥
C. 阶轩日苔藓,鸟雀噪檐帷
D.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答案】B
【解析】
【分析】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但是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大都生活在水中,靠孢子繁殖后代。苔藓类植物是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蕨类植物体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但不开花,依靠产生的孢子来繁殖后代,
【详解】A.诗句中描写的是春天温度适宜,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的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故A错误。
B.“溪莺喧午寝,山蕨止春饥”诗句中的山蕨指的是蕨类植物,蕨类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故B正确。
C.“阶轩日苔藓,鸟雀噪檐帷”诗句中的植物指的是苔藓。苔藓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没有真正的根,故C错误。
D.“春水绿于染”指水中生长有大量的藻类植物,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故D错误。
故选B。
13.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四种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
A. 有种子B. 种子有果皮包被
C. 种子中有胚乳D. 体内无输导组织
【答案】A
【解析】
【分析】银杏和苏铁属于裸子植物、大豆和玉米属于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包括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详解】A.银杏、苏铁、大豆和玉米都属于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A正确。
B.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着,我们把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裸子植物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是裸露的;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银杏、苏铁没有果皮包被,大豆和玉米有果皮包被,B错误。
C.银杏、苏铁和玉米的种子具有胚乳,而大豆种子中没有胚乳,C错误。
D.银杏、苏铁、大豆和玉米体内都有输导组织,D错误。
故选A。
14. 观察下图三种动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
B. 足和触角的位置和数量有差异,但身体都分节
C. 蜈蚣和蝗虫属于昆虫,具有3对足、2对翅
D. 它们可能会危害人类的生活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三种动物都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其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详解】A.节肢动物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具有保护内部的柔软器官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A正确。
B.节肢动物的足和触角的位置和数量有差异,但身体都分节,B正确。
C. 蝗虫属于昆虫纲,具有3对足、2对翅,蜈蚣属于多足纲,C错误。
D.这些动物以植物为食,它们可能会危害人类的生活,D正确。
故选C。
15. 关于两栖动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B. 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能够离开水
C. 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D. 两栖动物成体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详解】A.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的动物,A错误。
B.两栖动物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所以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B错误。
CD.两栖动物的幼体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属于变温动物,C正确,D错误。
故选C。
16. 下图是鱼在水中呼吸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鱼的口与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
B.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丝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C. 血液流过鳃时,与水中的气体发生了交换
D. 与①处相比,图中②处的水中氧气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鳃是鱼呼吸器官,图中①是鱼的口,②是鱼的鳃盖后缘。
【详解】A.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与血液中的气体发生了交换,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A不符合题意。
B.鱼类用鳃呼吸,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鳃是鱼的呼吸器官,B不符合题意。
C.血液流过鳃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C不符合题意。
D.经过呼吸后,水中的氧气进入鳃丝,故与①鱼口处相比,图中②鳃盖后缘处的水中氧气减少,D符合题意。
故选D。
17. 在生物的分类等级单位中,最高和最低的单位分别是( )
A. 界、种B. 界、科C. 纲、种D. 种、界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详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低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8. 下图漫画启示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A. 禁止开发利用任何生物资源
B. 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C. 禁止引进一切外来生物资源
D. 宣传动物的经济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有:①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②迁地保护: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③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④加强法制和教育管理。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利用任何生物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利用任何生物资源,A错误。
B.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由漫画可知,图中的动物失去了自己栖息的家园,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保护动物的栖息环境,B正确。
C.引进外来物种,应该在论证的基础上,可控的范围内引入外来物种,避免盲目引入外来物种,C错误。
D.宣传动物的经济价值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D错误。
故选B。
19. 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
B. 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没有氧气
C. 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
D. 米勒在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中得到了原始生命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始的海洋就像一锅稀薄的热汤,随着原始降雨流入其中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场所。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A正确。
B.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层,原始大气层中的气体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B正确。
CD.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封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因此米勒在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中没有得到原始生命,C正确,D错误。
故选D。
20. 如图是三个按年代依次形成的地层,其中甲是最新近形成的地层。那么地层丙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特点是( )
A. 最高等、最复杂B. 最低等、最复杂
C. 最高等、最简单D. 最低等、最简单
【答案】D
【解析】
【分析】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他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哪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详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如图是三个按年代依次形成的地层,其中甲是最新近形成的地层。因此地层丙是最早形成的地层,故地层丙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特点是最简单、最低等。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1. 在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中,关键的一个阶段和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分别是( )
A. 智人、脑容量的增加
B. 能人、直立行走
C. 南方古猿、群居生活
D. 直立人、脑容量的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的进化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人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脑容量的增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详解】人类的进化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500毫升左右,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能直立行走,解放前肢,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脑容量接近1100毫升,两足直立行走,手比较灵活,可以打造多种石器,开始使用火;能人的脑容量可达1000毫升以上;智人的人类脑容量达1350毫升甚至更大,接近现代人的脑量,能制造石器和骨器,靠狩猎、捕鱼生活。不仅会使用火,还能人工取火。所以,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人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脑的发育,使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并且产生了语言,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可见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脑容量的增加,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从黄花蒿中提取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成为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后又在科研中发现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也具有明显效果。黄花蒿作为药用植物,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 直接价值B. 间接价值C. 潜在价值D. 没有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价值:(1)直接价值:如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2)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详解】由分析可知,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的药用价值,即具有直接价值,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秀丽隐杆线虫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模式动物,对其相关的研究曾多次获得诺贝尔奖。它主要以大肠杆菌为食;身体细长,呈线形,不分节,消化道有口有肛门。
23. 下列动物与秀丽隐杆线虫属于同一类群的是( )
A. 三角涡虫B. 人蛔虫C. 环毛蚓D. 海葵
24. 下列四幅图中是秀丽隐杆线虫所食用的大肠杆菌结构模式图的是( )
A. B. C. D.
25. 与大肠杆菌同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 狂犬病毒B. 木耳C. 青霉菌D. 乳酸菌
【答案】23. B 24. A 25. D
【解析】
【分析】线形动物门的身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有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
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属于原核生物。
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属于真核生物。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是典型异养生物。
【23题详解】
秀丽隐杆线虫和蛔虫的身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都属于线形动物,三角涡虫属于扁形动物,海葵属于腔肠动物,环毛蚓属于环节动物,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4题详解】
大肠杆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选项中A是大肠杆菌,B是动物细胞,C是病毒,D是酵母菌,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5题详解】
狂犬病毒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木耳和青霉菌属于真菌,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乳酸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阅读材料二,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大熊猫(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是中国特有种,它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作为熊科动物中的异类,比其他的熊多长了一根手指——伪拇指。这根手指其实并不是真的手指,而是增生膨大的腕部籽骨(如图),这根多出来的拇指能够帮助它们极其灵巧地抓取竹子。
26. 下列动物中,与大熊猫相似程度最大、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 黄腹角雉: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
B. 麋鹿: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麋鹿属
C. 北极熊:哺乳纲—食肉目—熊科—熊属
D. 华南虎: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豹属
27. 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大熊猫伪拇指出现的原因是( )
A. 大熊猫为了吃竹子产生了适应性变异
B. 竹子改变了大熊猫的手部结构
C. 自然选择的结果
D. 是变异的结果,与遗传无关
28. 秦岭大熊猫是世界上唯一发现的棕色大熊猫种群,与黑白相间的四川大熊猫相比,它更像猫而非熊。这种差异体现了( )
A. 食物多样性B. 生态系统多样性C. 遗传多样性D. 数量多样性
29. 下列与大熊猫同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哺乳动物的是( )
A. 扬子鳄B. 金丝猴C. 丹顶鹤D. 朱鹮
30. 南京红山动物园也生活着三只可爱的大熊猫,这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属于( )
A. 迁地保护B. 就地保护C. 法制管理D. 加强教育
【答案】26. C 27. C 28. C 29. B 30. A
【解析】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银杉(植物中的“活化石”“大熊猫”)、珙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6题详解】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大熊猫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相比其他选项,选项C中的北极熊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熊属,所以大熊猫和北极熊都属于熊科,亲缘关系最近,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7题详解】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所以大熊猫长出的伪拇指是与其抓取竹子的取食方式相适应,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8题详解】
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也有差异,因此,基因的多样性可分为种间基因的多样性和种内基因的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大熊猫有两种类型,四川大熊猫的头长近似熊,秦岭大熊猫的头圆更像猫,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9题详解】
金丝猴、丹顶鹤、朱鹮、扬子鳄都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但丹顶鹤、朱鹮属于鸟类,扬子鳄是爬行类,金丝猴属于哺乳动物,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0题详解】
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属于迁地保护,所以南京红山动物园生活着三只可爱的大熊猫,属于迁地保护,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三、双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意,选对一项得 1 分,选对两项得 2 分,有错选不得分。每题 2 分,共 20 分。)
31. 下图是我国部分珍稀植物的分类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与①的亲缘关系,比②与③的亲缘关系更近
B. ①代表的是桫椤,属于苔藓植物
C. ②代表的水杉,属于裸子植物
D. ③代表的是金花茶和珙桐,属于被子植物
【答案】C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着,裸露,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图中①代表孢子植物,即桫椤;②代表裸子植物,即水杉;③代表被子植物,即金花茶和珙桐。
【详解】A.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②与③的共同特征比②与①的共同特征更多,故②与①的亲缘关系,比②与③的亲缘关系更远,A错误。
B.①代表桫椤,桫椤是桫椤科、桫椤属的蕨类植物而不是苔藓植物。桫椤是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又称“树蕨”,长得像椰树,具有根、茎、叶分化,属于蕨类植物,可用孢子繁殖。B错误。
C.②代表水杉,属于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着,C正确。
D.③代表的是金花茶和珙桐,属于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D正确。
故选CD。
32.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鱼类的侧线,有助于其感知水流的方向
B. 爬行类体表覆盖鳞片或甲,主要作用是保温
C. 鸟类的卵有坚硬的卵壳,有利于飞行
D. 哺乳类的大脑发达,有助于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答案】AD
【解析】
【分析】(1)鱼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3)鸟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羽;前肢变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详解】A.鱼的身体两侧有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A正确。
B.爬行动物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与保温无关,B错误。
C.鸟类的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体,与飞行无关,C错误。
D.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如大脑发达等)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D正确。
故选AD。
33.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科学家通过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冷光灯
B. 病毒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C. 蛔虫会引起人体寄生虫疾病
D. 藻类植物可以作为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答案】AC
【解析】
【分析】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每一种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详解】A.萤火虫发出的冷光的颜色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萤火虫发出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而且发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A正确。
B.有的病毒对人有害,如艾滋病毒,有的可以治疗疾病对人有益,如绿脓杆菌噬菌体(细菌病毒),可以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利用动物病毒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利用减毒或灭毒的病毒研制疫苗来防病,因此有的病毒是有害的,有的病毒是有益的,B错误。
C.蛔虫寄生在人的肠道内,会引起人体营养不良,C正确。
D.苔藓植物的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很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人们通常把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D错误。
故选AC。
3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能促进“落红”化作“春泥”的主要生物是( )
A. 营腐生生活的真菌
B.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
C. 营寄生生活的细菌
D. 病毒
【答案】A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所以,能够促进“落红”化作“春泥”的主要生物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因此AB正确,CD错误。
故选AB。
35. EV71病毒会引起手足口病并在人群中传播。关于该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细胞结构
B. 能独立生活并制造有机物
C. 没有遗传物质
D. 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需借助电子显微镜
【答案】AD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正确。
B.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B错误。
C.病毒有遗传物质,C错误。
D.病毒个体非常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需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D正确。
故选AD。
36. 为探究霉菌生活的环境条件,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应为室温
B. 该实验可以探究的变量有温度和水分
C. 乙组的馒头最可能先长出霉菌
D. 乙、丙两组可以形成对照
【答案】AB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分析实验内容可知,甲乙两组形成一组以水分为变量的对照实验,为了控制单一变量,①处应为室温,A正确。
B.分析实验内容可知,该实验可以探究变量有温度和水分,甲乙的变量为水分,甲丙的变量是温度,B正确。
C. 乙组的馒头中缺少水分,甲组的馒头上具有适合霉菌生活的条件,甲组最可能先长出霉菌,C错误。
D. 乙、丙两组中有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AB。
37. 下列化石中,能作为古代爬行类进化为鸟类证据的是( )
A. 鱼类化石B. 始祖鸟化石
C. 孔子鸟化石D. 恐龙化石
【答案】BC
【解析】
【分析】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的一支进化而来的。最早的鸟类化石,就是世界闻名的始祖鸟化石。
【详解】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1986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孔子鸟化石,发现孔子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孔子鸟的化石显示其翅膀上有爪,可认为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所以下列化石中,能作为古代爬行类进化为鸟类证据的是始祖鸟化石和孔子鸟化石,因此AD错误,BC正确。
故选BC。
38. 达尔文环球航行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时,发现这里仙人掌非常丰富,地雀的喙也与其他岛屿的地雀不同,大多尖而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它形状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强
B. 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它形状喙的地雀更凶猛
C. 尖而长的喙在以仙人掌为食的环境中属于有利变异
D. 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
【答案】CD
【解析】
【分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详解】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地雀的个体之间喙不同即存在着变异,有的地雀的喙尖而长,有的喙粗而短。喙尖而长的地雀容易取食仙人掌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而喙粗而短的地雀不容易取食仙人掌,生存下来的机会较少,这是不适者被淘汰。这样一代代的选择、进化下去,就形成了今天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的大多为喙尖而长的地雀。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尖而长的喙在以仙人掌为食的环境中属于有利变异,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因此AB错误,CD正确。
故选CD。
39. 科学家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用“进化树”表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位于“进化树”最顶端的植物和动物类群分别是( )
A. 裸子植物B. 被子植物C. 节肢动物D. 哺乳动物
【答案】BD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如图生物进化图: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生动物一腔肠动物一扁形动物一线形动物一环节动物一软体动物一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由此可见:哺乳动物位于进化树分枝最顶端,是最高等的动物。
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级,因此AC错误,BD正确。
故选BD。
40.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因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已经严重威胁着其它水生生物的生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福寿螺没有威胁生态平衡
B. 福寿螺身体柔软,有坚硬的贝壳
C. 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入侵
D. 福寿螺不会争夺本地物种的空间和营养等资源
【答案】BC
【解析】
【分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详解】A.根据题文可知,福寿螺已经严重威胁着其它水生生物的生存,因此福寿螺威胁了生态平衡,A错误。
B.福寿螺属于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具有坚硬的贝壳,运动器官是足,B正确。
CD.根据题文可知,福寿螺适应性强,繁殖迅速,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营养等资源,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因此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入侵,C正确,D错误。
故选BC。组别
实验材料
放置环境
处理方式
甲
相同重量的新鲜馒头
①
每天适当喷水
乙
室温
无
丙
冰箱
每天适当喷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7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南京市第九中学等2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