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宜宾四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展开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按照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学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的区别: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极尽他所有的能力来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命运而造成的;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并非一定有蛇蝎的本性与意外的变故,只是由于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它,不得不这样。众人明知其害,仍然不得不互相逼迫,而不负任何责任。这种悲剧,远比前两者更为感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种悲剧所展示的人生的最大的不幸并非例外之事,而是人生之中所固有的。对于前两种悲剧,我们对蛇蝎心肠的人物与不可预知的命运固然感到恐惧,但因其少见,往往心怀侥幸,以为自己未必会遇到,而不必求避免之道。但在第三种,因为此等平常的境遇足以破坏人生福祉,无时不可落在我们面前。况且这等惨烈的遭遇,不但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处诉说,真可谓是天下最大的痛苦了。《红楼梦》正是属于第三种悲剧。现以宝玉、黛玉的事加以说明。贾母喜爱宝钗的温顺娴静,不喜爱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因此对宝玉的心事,随时加以压抑。王夫人本来就亲近薛家。凤姐因为管家的缘故,妒忌黛玉的才华而担心她给自己带来不便。袭人鉴于尤二姐、香菱的不幸,又听到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祸及自身,因此对黛玉的态度也如凤姐一般。这些都是很自然很普通的事情。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却不能对最爱护自己的祖母诉说心事,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更何况黛玉一弱女子呢!由此种种原因,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中间并没有蛇蝎心肠的人物,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发生,不过由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悲剧罢了。由此观之,《红楼梦)》 真可谓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根据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翻译,有删减)
材料二:
一般读者都以为,“金玉良姻”是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宝玉是被迫迎娶自己并不爱的宝钗,因此令人厌恶。甚至有很多人采取了阴谋论,揣测王夫人、薛姨妈乃至袭人为了促进这段“金玉良姻”,于是“金玉良姻”简直成了罪恶的代名词。不过,这样的想法实在太简单了,而且根本违反了事实。那事实是怎样的呢?
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由和尚所传达的上天神谕!因为通灵玉上面所刻的字,而我们都知道,通灵玉的字是宝玉从前世所带来的。而宝钗的金锁片,对那块通灵宝玉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再看小说第二十八回更说得很清楚:“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可见情况刚好相反,宝钗居然觉得“金玉良姻”很没意思,还庆幸宝玉一心都在黛玉身上。所以说,很多人把宝钗一家人当作阴谋者,那实在是太冤枉好人了。再想想看,以薛家的家势地位,又何必非要贾宝玉不可?就算是对宝玉情有独钟,由家长直接提亲不就好了吗?既然当时名门世家的婚姻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何必浪费那些没用的心机和小手段?
虽然小说一开始就有“金玉良姻”的预告,但那是指最后的结局,是上天注定的宿命,黛玉才是贾家上上下下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这么说,你一定很惊讶,然而事实正是如此。很多人一直被表面的“金玉良缘”给蒙蔽了,所以自动忽略了许多情节,以下就举两个例子来看吧。首先,王熙凤以当家理事者的身份,当众对黛玉开了一个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同时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这话讲得太明了,凤姐利用“吃茶”的婚姻礼俗,那绝不是随便乱开玩笑的。想想看,当时儿女的婚姻大事必来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凤姐哪里敢僭越,一定是掌握到长辈的心意,谨守分寸大体的王熙凤才敢这样露出形迹。于是就在这里,脂砚斋提供了最强而有力的证词,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再看第五十七回,薛姨妈住进潇湘馆亲自照顾林黛玉,言谈间提到她想要把黛玉说亲给宝玉,并说这样的提亲是“四角俱全”的完美做法。这时旁边的婆子们听了,也顺势敦促薛姨妈说:“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接着薛姨妈便断定“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可见二玉的亲事是众望所归,从上到下,都认定宝玉的新娘是林黛玉。因此,“木石前盟”还可以说是“木石姻缘”呢。
只可惜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因而让读者无限同情,以致很不理性地怪罪给“金玉良姻”。殊不知,曹雪芹借此苦心地告诉我们:世事难料啊,“无常”的本质是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令人万般无奈。
(摘编自欧丽娟《红楼十五钗》,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材料一,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是由蛇蝎心肠的人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不可预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普通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
B. “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宝玉不能对贾母诉说心事以及“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这些都是王国维用来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理由。
C. 材料二认为贾宝玉与薛宝钗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和尚假借上天神谕的一种别有用心的安排,而宝钗其实并不在意金玉之说。
D.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王熙凤以当家理事者的身份,当众对黛玉开了一个玩笑,认为无论是人物、门第,还是根基、家私,黛玉都配不上宝玉。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认为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不喜欢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心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些都极其自然。
B.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悲喜剧不同,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叔本华说的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所固有的而非意外造成的不幸,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C. 材料一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
D. 材料二引用脂砚斋提供的最强而有力的证词“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证明了黛玉才是贾府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
3. 根据材料一,下列人物判词最能体现《红楼梦》所体现的“悲剧中的悲剧”的一项是( )
A.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B.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C.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D.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两则材料对《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看法有同有异。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猎人
侯发山
青龙山的人除了德富,一个个都下山了,有的搬到了镇里,有的迁到了城里。老伴临走那天,嘟囔着要他一起撤,说现在山里的猎物是五黄六月下大雪,稀罕着呢,政府也有了政策……他脸一黑,打断老伴的话,说,我是猎人,不打猎干啥?德富的脾气倔,跟头犟驴似的。哼,你不走,狼非吃了你不可!老伴丢下这句话,便跟着儿子媳妇进城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村的人也不例外,家家户户打猎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爷爷辈。山上的动物并非取之不尽,寻不到猎物,村里人为了生存,便砍伐山上的树木,做成家具或原木出售。青龙山原先的植被遮天蔽日,人钻到林子里迷路那是常有的事。等到政府有所察觉,青龙山已经像是谢顶的中年男人的脑袋,光秃秃的。
虽然政府收缴了猎枪,但德富有自己一套捕猎的方法。如下绳套,在猎物可能出没的地方铺设一根结实的绳索,一头固定在大石头上,一头挽个活套,一旦猎物的爪子踏入绳套,必被束缚,俗称“下束”;如设关子,用石头垒成一个鸡窝形状的建筑,里面拴一只活鸡或放置其他食物,只有一方留个门,倘若有猎物踏进门,石门会自动关闭,俗称“皮子关”;如下铁夹子,猎物若是踩上,肯定要遭殃,虽不致死,伤残是免不掉的,战斗力便大大减弱,很容易成为猎人的囊中之物,此法唤作“下夹子”;等等。因此,平时德富上山,手里攥根枣木棒,腰里别把镰刀,足矣。
山里的动物除了老鹰、麻雀之类的飞禽,四条腿的走兽不多见了。德富有时出去一天,连只兔子都捡不到。气得德富对着光秃秃的青龙山,对着整天阴沉着的老天哇哇大叫,满腹的气愤、委屈,还有无奈。
这天晚上,是一个刚刚暴雨过后的夜晚,天气闷热闷热的。德富辗转反侧之后刚要进入梦乡,忽然听到“嗷呜”的狼叫声,悲怆,凄厉!这个久违的声音让德富一下子兴奋不已,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是机灵地从床上爬起来,习惯地去抽枕头下的猎枪——糟糕,什么也没有。他有点慌神,不敢去开门。从窗户看出去,趁着隐隐的月色,他认出是那只独眼狼!他不由得打了个颤,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
那一天,德富的“皮子关”钻进去一头狼。他赶过去的时候,这头狼呜呜叫着,像是在哭泣。他从石缝里看到,这头狼只有一只眼睛,挺着大肚子——原来是一头怀孕的母狼!察觉到德富的气息,狼匍匐在地,“呜呜”得更伤心,完全没有了狼的野性和凶猛。那声音,那眼神,似乎在哀求德富。德富犹豫了许久,直到他发现母狼眼里淌出的泪,才一狠心,放走了它。之后有一段时间,他早上起来,家门口常有被咬死的兔子,他怀疑是母狼所为。
真是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肉啊。这一刻,德富心里好后悔,若是当初结果了这头母狼,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场面。怎么办?自己手里没有枪!德富有点慌神了,对着窗户大吼了两声:“走!走!”独眼母狼不为所动,还在“呜呜”地叫着,瘆人,凄凉,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德富转身找到半块砖头,从窗口甩出去,独眼母狼跳跃着躲避了一下,转身又对着德富的房子“呜呜”地叫着,铁了心要跟德富一决雌雄,好像在说“你不出来,我就不走”。这时候德富反倒不害怕了,因为独眼母狼刚才躲闪的动作,暴露出它的弱点:灵敏性不如年轻的同类,一条腿也瘸了。假如这头独眼母狼不走,再引来其他的同类,糟糕的就是自己。不如趁现在还有点力气,冲出去拼个你死我活。想到这里,他拿起门后的一根棍子,把门打开了。
独眼母狼看到德富出来,转身跑了。德富本打算把它撵走就算了,谁知道,独眼母狼跳跃着跑了几步,又折回身来“呜呜”地叫着,挑衅似的。德富的倔脾气又上来了,道路有些泥泞,他还是挥舞着棍子撵了过去。独眼母狼见状,扭头就跑,跑了几步又转过头来,好像在看看德富跟上来没有。若是没跟上来,便停下来;是跟了上来,它就继续在前面跑……就这样,直到把德富引到另外一座山头。这时候,天已经渐渐放亮,德富撵得气喘吁吁,一只鞋子也跑掉了。难道独眼母狼要“诱敌深入”,进而攻击自己?想到这里,德富不敢再追了,转身沿原路返回。到了村口那儿,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青龙山跟毁了容似的,坍塌了半边,把整个村子淹没了,包括他家的房子。
德富到底没有进城,他留在了青龙山,改行当上了种树人。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狼凶猛残忍,如德富的兔子被咬死;德富打猎狠心,如他将砖头砸向独眼母狼。但独眼母狼与德富也有善良的一面。
B. “政府也有了政策”“虽然政府收缴了猎枪”,这说明因为不允许捕杀野生动物,德富委屈无奈,气得对老天哇哇大叫。
C. 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作祟,村民会把山吃光,而当地政府补救措施会让山不再光秃,但会让一部分人失业。
D. 德富的狩猎方法多种多样,他不跟着儿子媳妇进城,夜里追狼,改行种树,是一个心灵手巧、倔强、胆大心细、勤劳的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龙山的人大都下山了,德富却不下山;原来山青猎物多,现在却是山秃猎物少。通过对比写出了德富倔强的性格和人们下山的原因。
B. 小说写德富有自己一套捕猎的方法,如下绳套、设关子、下铁夹子等,为后面写独眼母狼钻进“皮子关”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C. 小说语言不仅平实,而且幽默诙谐,例如,“现在山里猎物是五黄六月下大雪”“青龙山已经像是谢顶的中年男人的脑袋”等。
D. 第八段通过描写青龙山坍塌的情形和对独眼母狼行为、心理活动及神态的直接描写,写出了独眼母狼的聪明和知恩图报的品质。
8. 文中插人“德富救独眼母狼”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章标题拟“最后一个猎人”可谓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卯,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B.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C.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D.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邑是都邑、城市,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
B. “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C.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与苏轼《赤壁赋》中“西望夏口”的“西”用法一致。
D. 母弟即同母之弟,别于庶弟。此处指赵王的一母同胞之弟,而不是其母亲的弟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赵王派使者前往祝贺,使者得不到接见,赵王十分担忧,他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便派谅毅前往。
B. 谅毅到达秦国后,向秦王献上书信,表明了赵王前往祝贺的诚意及与秦国交往的态度,并直接指出赵使者不被接见的事实,得到了秦王的回复。
C. 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要求赵国大小事情都得听从秦国,否则不见使者,谅毅面对如此要挟,用最恰当的言辞回复,秦王终于肯接见赵国使者。
D. 秦王因为曾经被赵豹、平原君愚弄过,要求赵国杀掉这两个人,否则进逼邯郸城,谅毅赞扬秦王重视亲情、喻之以义,晓之以理,最终说服秦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14. 秦王最终不再要求杀死赵豹和平原君,高兴地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厚礼接待他,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①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满芳洲。
【注】①沅湘:爱国诗人屈原曾被流放湘江,在江边对渔父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②沉累:指沉江的屈原。③虞舜:即舜帝。此句出自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抒发了游兴已尽渴望回归故里的思乡之情。
B. “徒倚”二句,从傍晚到月夜,长时间倚栏,思绪万千,为下文抒情蓄势。
C. 下片连用“雄”“吞”“隘”三个词,描绘岳阳楼的雄伟气势,跌宕飞动。
D. “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运用了反问,反问中不掩悲喜感叹之情。
16. 简析“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结句的妙处。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名篇名句默写。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 中对《离骚》 高度评价,称它兼有《国风》的“好色而不淫和《小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代表着一个个用文字记录的世界。你可以在书里尽情探索,关于生活,关于科学,关于历史,等等。书的世界__①____。无论是谁,只要打开书本,都能从中受益。
从小学开始,我的父亲就十分鼓励我读书。对于我购书的请求,不管多贵,父亲一向都会___②_。有一次,父亲指名让我买回一本《鲁迅杂文选》。我读后,不禁震撼于文章中所蕴含的力量。同样的方块汉字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是那么直击人心。这让我对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上高中时,我在放学的路上总会经过一家二手书店。店主是戴着眼镜、身材瘦削的中年男人。书店位于一条小巷中,周围都是些饭馆,鲜少有人找到这里买书。饭馆顾客盈门,书店店主却气定神闲地坐在孤寂的店中,捧着一本发黄的旧书,读得____③__。一日午后,我忍不住光临店里。店主___④___地醉心于读书,并没有发现我闯入了这片小小的天地。我没有惊扰他,拿起一本旧书读了起来。天色渐暗,店主才从书中抬起头,继而发现了我。店主热情非常,拿出许多收藏的绝版书与我分享。他讲起自己读书和藏书的故事,眼神充满神采、身上充满活力,连身上那件有些褪色的旧衬衫都仿佛绽放出鲜活的色彩。我想,对于一位热爱读书的人来说,精神的价值一定远远超出物质。
人生需要智慧,需要美,需要乐观洒脱与豪情壮志。而这,恰是读书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惠赠。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文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书店店主却气定神闲地坐在孤寂的店中……
B. 一日午后,我忍不住光临店里。
C. 店主才从书中抬起头,继而发现了我。
D. 而这,恰是读书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惠赠。
20.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的景象,但一定能在散发着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的建筑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置身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每一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②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地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21. 请分析第①句画线句子中冒号的作用。
22. 有人将第②句画线的句子改成“历史在文化遗产中留下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足迹、民族精神的基因”。你是否同意这样修改?请阐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2年11月30日,美国某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发布一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这款机器人能帮助人完成文字处理、代码开发、智能客服等任务,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丰富度。同时,人们也在担忧:未来人工智能的普及是否会将人类大部分工作自动化,甚至淘汰人类自身?
材料二:
毕淑敏说:“对于现代文明进程而言,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是文明进步的明显标志。知识和控制自然能力的增长、新工具和工艺的增加,这种种一切都使得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适。但相比古代人可谓简陋的科技水平,现代人的幸福感真的保持了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吗?”
以上两则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宜宾四中高2023级高二上期第三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按照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学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的区别: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极尽他所有的能力来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命运而造成的;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并非一定有蛇蝎的本性与意外的变故,只是由于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它,不得不这样。众人明知其害,仍然不得不互相逼迫,而不负任何责任。这种悲剧,远比前两者更为感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种悲剧所展示的人生的最大的不幸并非例外之事,而是人生之中所固有的。对于前两种悲剧,我们对蛇蝎心肠的人物与不可预知的命运固然感到恐惧,但因其少见,往往心怀侥幸,以为自己未必会遇到,而不必求避免之道。但在第三种,因为此等平常的境遇足以破坏人生福祉,无时不可落在我们面前。况且这等惨烈的遭遇,不但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处诉说,真可谓是天下最大的痛苦了。《红楼梦》正是属于第三种悲剧。现以宝玉、黛玉的事加以说明。贾母喜爱宝钗的温顺娴静,不喜爱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因此对宝玉的心事,随时加以压抑。王夫人本来就亲近薛家。凤姐因为管家的缘故,妒忌黛玉的才华而担心她给自己带来不便。袭人鉴于尤二姐、香菱的不幸,又听到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祸及自身,因此对黛玉的态度也如凤姐一般。这些都是很自然很普通的事情。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却不能对最爱护自己的祖母诉说心事,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更何况黛玉一弱女子呢!由此种种原因,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中间并没有蛇蝎心肠的人物,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发生,不过由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悲剧罢了。由此观之,《红楼梦)》 真可谓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根据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翻译,有删减)
材料二:
一般读者都以为,“金玉良姻”是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宝玉是被迫迎娶自己并不爱的宝钗,因此令人厌恶。甚至有很多人采取了阴谋论,揣测王夫人、薛姨妈乃至袭人为了促进这段“金玉良姻”,于是“金玉良姻”简直成了罪恶的代名词。不过,这样的想法实在太简单了,而且根本违反了事实。那事实是怎样的呢?
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由和尚所传达的上天神谕!因为通灵玉上面所刻的字,而我们都知道,通灵玉的字是宝玉从前世所带来的。而宝钗的金锁片,对那块通灵宝玉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再看小说第二十八回更说得很清楚:“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可见情况刚好相反,宝钗居然觉得“金玉良姻”很没意思,还庆幸宝玉一心都在黛玉身上。所以说,很多人把宝钗一家人当作阴谋者,那实在是太冤枉好人了。再想想看,以薛家的家势地位,又何必非要贾宝玉不可?就算是对宝玉情有独钟,由家长直接提亲不就好了吗?既然当时名门世家的婚姻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何必浪费那些没用的心机和小手段?
虽然小说一开始就有“金玉良姻”的预告,但那是指最后的结局,是上天注定的宿命,黛玉才是贾家上上下下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这么说,你一定很惊讶,然而事实正是如此。很多人一直被表面的“金玉良缘”给蒙蔽了,所以自动忽略了许多情节,以下就举两个例子来看吧。首先,王熙凤以当家理事者的身份,当众对黛玉开了一个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同时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这话讲得太明了,凤姐利用“吃茶”的婚姻礼俗,那绝不是随便乱开玩笑的。想想看,当时儿女的婚姻大事必来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凤姐哪里敢僭越,一定是掌握到长辈的心意,谨守分寸大体的王熙凤才敢这样露出形迹。于是就在这里,脂砚斋提供了最强而有力的证词,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再看第五十七回,薛姨妈住进潇湘馆亲自照顾林黛玉,言谈间提到她想要把黛玉说亲给宝玉,并说这样的提亲是“四角俱全”的完美做法。这时旁边的婆子们听了,也顺势敦促薛姨妈说:“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接着薛姨妈便断定“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可见二玉的亲事是众望所归,从上到下,都认定宝玉的新娘是林黛玉。因此,“木石前盟”还可以说是“木石姻缘”呢。
只可惜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因而让读者无限同情,以致很不理性地怪罪给“金玉良姻”。殊不知,曹雪芹借此苦心地告诉我们:世事难料啊,“无常”的本质是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令人万般无奈。
(摘编自欧丽娟《红楼十五钗》,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材料一,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是由蛇蝎心肠的人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不可预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普通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
B. “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宝玉不能对贾母诉说心事以及“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这些都是王国维用来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理由。
C. 材料二认为贾宝玉与薛宝钗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和尚假借上天神谕的一种别有用心的安排,而宝钗其实并不在意金玉之说。
D.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王熙凤以当家理事者的身份,当众对黛玉开了一个玩笑,认为无论是人物、门第,还是根基、家私,黛玉都配不上宝玉。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认为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不喜欢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心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些都极其自然。
B.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悲喜剧不同,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叔本华说的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所固有的而非意外造成的不幸,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C. 材料一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
D. 材料二引用脂砚斋提供的最强而有力的证词“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证明了黛玉才是贾府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
3. 根据材料一,下列人物判词最能体现《红楼梦》所体现的“悲剧中的悲剧”的一项是( )
A.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B.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C.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D.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两则材料对《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看法有同有异。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 A 2. B 3. C
4. ①首先提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的观点;②然后引用叔本华的悲剧学说,将三种悲剧产生的原因、危害进行对比,突出了第三种悲剧的悲剧性;③接着举《红楼梦》宝黛之事具体分析其悲剧缘由;④最后强调“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导致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因此是“悲剧中之悲剧”。
5. 同:宝黛爱情悲剧不是由极恶的人构陷导致的,其中没有阴谋和罪恶。
异:王国维认为宝黛悲剧的发生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贾母、王夫人等人更喜欢宝钗,导致了宝黛悲剧的发生;欧丽娟则认为黛玉是贾府上下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宝黛爱情没有被打压,“金玉良姻”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由和尚所传达的上天神谕,它体现了命运的无常。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这些都是王国维用来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理由”错,“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是用以说明《红楼梦》安排的相关故事情节,是悲剧的表现,不是悲剧的理由。
C.“和尚假借上天神谕的一种别有用心的安排”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由和尚所传达的上天神谕”。
D.“认为无论是人物、门第,还是根基、家私,黛玉都配不上宝玉”错误,凤姐的意思是宝玉配得上黛玉,要把黛玉许配给宝玉做媳妇。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与一切悲喜剧不同”“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错误,材料一说《红楼梦》“与一切喜剧相反”,没有说“与一切悲喜剧不同”;原文是说“第三种悲剧比前两种更感人”,不是说《红楼梦》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
A.是妙玉的判词,“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隐喻可怜的妙玉被一伙盗贼劫持而去,终将沦落风尘的悲剧结局。
B.是迎春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隐寓迎春出嫁后不久就被恶狼般的丈夫孙绍祖虐待而死的结局。
D.是香菱(原名英莲)的判词,“平生遭际实堪伤”暗示香菱自幼被人拐卖,后被薛蟠强买为妾,又遭夏金桂折磨的经历。
所以ABD的人物判词都隐含蛇蝎心肠的人物和不同寻常的变故,不属于“悲剧中的悲剧”,C中是说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物判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隐喻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悲剧结局,“中间并没有蛇蝎心肠的人物,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发生,不过由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悲剧”,属于“悲剧中的悲剧”。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结构的能力。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首先提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的观点;
“悲剧之中又有三种的区别”“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但因其少见,往往心怀侥幸,以为自己未必会遇到,而不必求避免之道。但在第三种,因为此等平常的境遇足以破坏人生福祉,无时不可落在我们面前。况且这等惨烈的遭遇,不但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处诉说,真可谓是天下最大的痛苦了”,然后引用叔本华的悲剧学说,将三种悲剧产生的原因、危害进行对比,突出了第三种悲剧的悲剧性;
“《红楼梦》正是属于第三种悲剧。现以宝玉、黛玉的事加以说明……”,接着举《红楼梦》宝黛之事具体分析其悲剧缘由;
“由此种种原因,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中间并没有蛇蝎心肠的人物,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发生,不过由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悲剧罢了。由此观之,《红楼梦)》 真可谓是悲剧中的悲剧了”,最后强调“通常的道德” “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导致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因此是“悲剧中之悲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同:
材料一“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中间并没有蛇蝎心肠的人物,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发生,不过由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悲剧罢了”,材料二“宝钗居然觉得‘金玉良姻’ 很没意思,甚至一直疏远着宝玉,还庆幸宝玉一心都在黛玉身上”“在整个的生活过程中,黛玉才是贾家上上下下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可见二玉的亲事是众望所归,从上到下,都认定宝玉的新娘是林黛玉”“只可惜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因而让读者无限同情,以致很不理性地怪罪给‘金玉良姻’”,可见都认为宝黛爱情悲剧不是由极恶的人构陷导致的,其中没有阴谋和罪恶。
异:
“《红楼梦》正是属于第三种悲剧。现以宝玉、黛玉的事加以说明……贾母……王夫人本来就亲近薛家。凤姐因为管家的缘故,妒忌黛玉的才华而担心她给自己带来不便。袭人鉴于……因此对黛玉的态度也如凤姐一般。这些都是很自然很普通的事情。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却不能对最爱护自己的祖母诉说心事,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更何况黛玉一弱女子呢”,王国维认为宝黛悲剧的发生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贾母、王夫人等人更喜欢宝钗,导致了宝黛悲剧的发生;
“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由和尚所传达的上天神谕!”“黛玉才是贾家上上下下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曹雪芹借此苦心地告诉我们:世事难料啊,‘无常”的本质是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令人万般无奈”,欧丽娟则认为黛玉是贾府上下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宝黛爱情没有被打压,“金玉良姻”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由和尚所传达的上天神谕,它体现了命运的无常。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猎人
侯发山
青龙山的人除了德富,一个个都下山了,有的搬到了镇里,有的迁到了城里。老伴临走那天,嘟囔着要他一起撤,说现在山里的猎物是五黄六月下大雪,稀罕着呢,政府也有了政策……他脸一黑,打断老伴的话,说,我是猎人,不打猎干啥?德富的脾气倔,跟头犟驴似的。哼,你不走,狼非吃了你不可!老伴丢下这句话,便跟着儿子媳妇进城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村的人也不例外,家家户户打猎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爷爷辈。山上的动物并非取之不尽,寻不到猎物,村里人为了生存,便砍伐山上的树木,做成家具或原木出售。青龙山原先的植被遮天蔽日,人钻到林子里迷路那是常有的事。等到政府有所察觉,青龙山已经像是谢顶的中年男人的脑袋,光秃秃的。
虽然政府收缴了猎枪,但德富有自己一套捕猎的方法。如下绳套,在猎物可能出没的地方铺设一根结实的绳索,一头固定在大石头上,一头挽个活套,一旦猎物的爪子踏入绳套,必被束缚,俗称“下束”;如设关子,用石头垒成一个鸡窝形状的建筑,里面拴一只活鸡或放置其他食物,只有一方留个门,倘若有猎物踏进门,石门会自动关闭,俗称“皮子关”;如下铁夹子,猎物若是踩上,肯定要遭殃,虽不致死,伤残是免不掉的,战斗力便大大减弱,很容易成为猎人的囊中之物,此法唤作“下夹子”;等等。因此,平时德富上山,手里攥根枣木棒,腰里别把镰刀,足矣。
山里的动物除了老鹰、麻雀之类的飞禽,四条腿的走兽不多见了。德富有时出去一天,连只兔子都捡不到。气得德富对着光秃秃的青龙山,对着整天阴沉着的老天哇哇大叫,满腹的气愤、委屈,还有无奈。
这天晚上,是一个刚刚暴雨过后的夜晚,天气闷热闷热的。德富辗转反侧之后刚要进入梦乡,忽然听到“嗷呜”的狼叫声,悲怆,凄厉!这个久违的声音让德富一下子兴奋不已,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是机灵地从床上爬起来,习惯地去抽枕头下的猎枪——糟糕,什么也没有。他有点慌神,不敢去开门。从窗户看出去,趁着隐隐的月色,他认出是那只独眼狼!他不由得打了个颤,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
那一天,德富的“皮子关”钻进去一头狼。他赶过去的时候,这头狼呜呜叫着,像是在哭泣。他从石缝里看到,这头狼只有一只眼睛,挺着大肚子——原来是一头怀孕的母狼!察觉到德富的气息,狼匍匐在地,“呜呜”得更伤心,完全没有了狼的野性和凶猛。那声音,那眼神,似乎在哀求德富。德富犹豫了许久,直到他发现母狼眼里淌出的泪,才一狠心,放走了它。之后有一段时间,他早上起来,家门口常有被咬死的兔子,他怀疑是母狼所为。
真是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肉啊。这一刻,德富心里好后悔,若是当初结果了这头母狼,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场面。怎么办?自己手里没有枪!德富有点慌神了,对着窗户大吼了两声:“走!走!”独眼母狼不为所动,还在“呜呜”地叫着,瘆人,凄凉,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德富转身找到半块砖头,从窗口甩出去,独眼母狼跳跃着躲避了一下,转身又对着德富的房子“呜呜”地叫着,铁了心要跟德富一决雌雄,好像在说“你不出来,我就不走”。这时候德富反倒不害怕了,因为独眼母狼刚才躲闪的动作,暴露出它的弱点:灵敏性不如年轻的同类,一条腿也瘸了。假如这头独眼母狼不走,再引来其他的同类,糟糕的就是自己。不如趁现在还有点力气,冲出去拼个你死我活。想到这里,他拿起门后的一根棍子,把门打开了。
独眼母狼看到德富出来,转身跑了。德富本打算把它撵走就算了,谁知道,独眼母狼跳跃着跑了几步,又折回身来“呜呜”地叫着,挑衅似的。德富的倔脾气又上来了,道路有些泥泞,他还是挥舞着棍子撵了过去。独眼母狼见状,扭头就跑,跑了几步又转过头来,好像在看看德富跟上来没有。若是没跟上来,便停下来;是跟了上来,它就继续在前面跑……就这样,直到把德富引到另外一座山头。这时候,天已经渐渐放亮,德富撵得气喘吁吁,一只鞋子也跑掉了。难道独眼母狼要“诱敌深入”,进而攻击自己?想到这里,德富不敢再追了,转身沿原路返回。到了村口那儿,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青龙山跟毁了容似的,坍塌了半边,把整个村子淹没了,包括他家的房子。
德富到底没有进城,他留在了青龙山,改行当上了种树人。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狼凶猛残忍,如德富的兔子被咬死;德富打猎狠心,如他将砖头砸向独眼母狼。但独眼母狼与德富也有善良的一面。
B. “政府也有了政策”“虽然政府收缴了猎枪”,这说明因为不允许捕杀野生动物,德富委屈无奈,气得对老天哇哇大叫。
C. 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作祟,村民会把山吃光,而当地政府的补救措施会让山不再光秃,但会让一部分人失业。
D. 德富的狩猎方法多种多样,他不跟着儿子媳妇进城,夜里追狼,改行种树,是一个心灵手巧、倔强、胆大心细、勤劳的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龙山的人大都下山了,德富却不下山;原来山青猎物多,现在却是山秃猎物少。通过对比写出了德富倔强的性格和人们下山的原因。
B. 小说写德富有自己一套捕猎的方法,如下绳套、设关子、下铁夹子等,为后面写独眼母狼钻进“皮子关”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C. 小说语言不仅平实,而且幽默诙谐,例如,“现在山里的猎物是五黄六月下大雪”“青龙山已经像是谢顶的中年男人的脑袋”等。
D. 第八段通过描写青龙山坍塌的情形和对独眼母狼行为、心理活动及神态的直接描写,写出了独眼母狼的聪明和知恩图报的品质。
8. 文中插人“德富救独眼母狼”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章标题拟为“最后一个猎人”可谓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①在情节上,交代下文德富被救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德富用“皮子关”束住了一只怀孕的独眼母狼,狼的“呜呜”声和泪水感动了德富,德富发善心放走了狼,于是才有了后面独眼母狼感恩救德富的情节;②在结构上,为下文写独眼母狼救德富做铺垫,使下文内容不突兀。③在主题上,德富因救狼而后来自己被救,德富因被救而种树不再狩猎,即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动物,也是在保护自己。
9. ①在结构上,它不仅与开头“青龙山的人除了德富,一个个都下山了”文末“他留在了青龙山,改行当上了种树人”相照应,还与文中德富打猎、母狼救德富等情节相照应,可谓环环相扣,结构严谨。②揭示主题,德富以打猎为生,但最后已不是猎人,他因被狼救护而改行,他因看到森林被破坏而种树,揭示了有关保护环境的主题。③增强阅读兴趣,增大小说容量。读者在看到标题时就会想到“最后一个猎人”是谁,为何他成了最后一个猎人,结果如何等问题,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④在人物塑造上,突出人物的倔强,有主见等性格特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
A.“德富的兔子被咬死”错。原文是“家门口常有被咬死的兔子,他怀疑是母狼所为”。
B.“德富委屈无奈,气得对老天哇哇大叫”错。德富气得哇哇大叫的原因是“四条腿的走兽不多见了。德富有时出去一天,连只兔子都捡不到”。
C.“会让一部分人失业”错。原文是“青龙山的人除了德富,一个个都下山了,有的搬到了镇里,有的迁到了城里”,并没有说会让一部分人失业。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对独眼母狼……心理活动及神态的直接描写”错。没有直接描写独眼母狼的心理活动及神态。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在情节上,交代下文德富被救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那一天,德富的‘皮子关’钻进去一头狼。他赶过去的时候,这头狼呜呜叫着,像是在哭泣。他从石缝里看到,这头狼只有一只眼睛,挺着大肚子——原来是一头怀孕的母狼!察觉到德富的气息,狼匍匐在地,‘呜呜’得更伤心,完全没有了狼的野性和凶猛。那声音,那眼神,似乎在哀求德富。德富犹豫了许久,直到他发现母狼眼里淌出的泪,才一狠心,放走了它”,德富用“皮子关”束住了一只怀孕的独眼母狼,狼的“呜呜”声和泪水感动了德富,德富发善心放走了狼,于是才有了后面母狼为了报恩,用挑衅的方式,引自己的恩人德富离开家和村子,避免了一种重大的泥石流灾难的情节。
②在结构上,由于文中的猎人面对掉入陷阱的怀孕母狼,出于怜悯而放走了它,为下文写独眼母狼救德富做了铺垫,使下文内容不突兀。
③在主题上,德富因面对掉入陷阱的怀孕母狼,出于怜悯而放走了它,后来避免了一种重大的泥石流灾难,自己被救,德富因被救明白真相后,选择留下种树不再狩猎,又是对母狼救助的报恩,即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动物,也是在保护自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在结构上,它不仅与开头“青龙山的人除了德富,一个个都下山了”文末“德富到底没有进城,他留在了青龙山,改行当上了种树人”相照应,写他目睹了青龙山被人们破坏而坍塌,村庄和房子被淹没,自己得到了母狼的救助而幸免于难。最后已不是猎人,留下来种树。还与文中德富打猎、母狼救德富等情节相照应,可谓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②揭示主题,开头写德富没有进城,选择留下是因为不舍这一片山,不舍“猎人”的生活和习惯,留下后的德富还是想尽办法在山中狩猎,也为狩猎无果而气恼;结尾写德富的留,是为了“青龙山”,他是目睹了青龙山被人们破坏而坍塌,村庄和房子被淹没,自己得到了母狼的救助而幸免于难,从而清醒,觉得留下来种树。德富以打猎为生,但最后已不是猎人,他因被狼救护而改行,他因看到森林被破坏而种树,德富留的原因和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文章主旨。
③增强阅读兴趣,增大小说容量。读者在看到标题时就会想到“最后一个猎人”是谁,为何他成了最后一个猎人,结果如何等问题,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④在人物塑造上,“青龙山的人除了德富,一个个都下山了,有的搬到了镇里,有的迁到了城里”,最初德富始终不肯离山,后来一定要跟着母狼一决高低,突出人物倔强的性格特点。他目睹了青龙山被人们破坏而坍塌,村庄和房子被淹没,自己得到了母狼的救助而幸免于难。最后已不是猎人,留下来种树,突出人物的有主见等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卯,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B.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C.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D.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邑是都邑、城市,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
B. “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C.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与苏轼《赤壁赋》中“西望夏口”的“西”用法一致。
D. 母弟即同母之弟,别于庶弟。此处指赵王的一母同胞之弟,而不是其母亲的弟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赵王派使者前往祝贺,使者得不到接见,赵王十分担忧,他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便派谅毅前往。
B. 谅毅到达秦国后,向秦王献上书信,表明了赵王前往祝贺的诚意及与秦国交往的态度,并直接指出赵使者不被接见的事实,得到了秦王的回复。
C. 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要求赵国大小事情都得听从秦国,否则不见使者,谅毅面对如此要挟,用最恰当的言辞回复,秦王终于肯接见赵国使者。
D. 秦王因为曾经被赵豹、平原君愚弄过,要求赵国杀掉这两个人,否则进逼邯郸城,谅毅赞扬秦王重视亲情、喻之以义,晓之以理,最终说服秦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14. 秦王最终不再要求杀死赵豹和平原君,高兴地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厚礼接待他,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唯独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2)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14. ①谅毅用秦王重视孝友之情来说服他。②谅毅答应秦王罢黜赵豹和平原君,不让他们参与政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大王扩大土地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我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
“敝邑”为对自己国家的谦称,作“寡君”的定语,意指我国君王,二者不可断开,“敝邑”不能做“贺”的宾语,应该从其前断开,排除AD。
“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为兼语句,兼语成分中间一般不断,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错误。都是实数,指的是三。句意:使者三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C.正确。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请允许我们奉命向西执行秦王的命令/向西可以望到夏口。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错。由原文“左右曰:‘……必所使者非其人也……’”可知,是他身边的人说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通”,通报;“加兵”,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奈何”,怎么办。
(2)“报”,报告;“行”,执行;“无乃……乎”,固定句式,恐怕……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可知,谅毅用秦王重视孝友之情来说服他。
由原文“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可知,谅毅答应秦王罢黜赵豹和平原君,不让他们参与政事。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
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信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
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①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满芳洲。
【注】①沅湘:爱国诗人屈原曾被流放湘江,在江边对渔父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②沉累:指沉江的屈原。③虞舜:即舜帝。此句出自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抒发了游兴已尽渴望回归故里的思乡之情。
B. “徒倚”二句,从傍晚到月夜,长时间倚栏,思绪万千,为下文抒情蓄势。
C. 下片连用“雄”“吞”“隘”三个词,描绘岳阳楼的雄伟气势,跌宕飞动。
D. “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运用了反问,反问中不掩悲喜感叹之情。
16. 简析“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结句的妙处。
【答案】15. A 16. 化用诗句,“回首叫虞舜”引用了杜甫《诸公登慈思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借渴望清明政治,表达渴求被遇而不得的忧愤:“杜若满芳洲”以景作结,洁白的杜若花,暗指了高尚的节操,余韵无穷:以乐景衬哀情,用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词人心境的悲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能力。
A.“抒发了游兴已尽渴望回归故里的思乡之情”错,“倦游”是指仕途不得意而思归隐,“湖海”二句抒发词人湖海漂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化用诗句:“回首叫虞舜”意思是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虞舜,是上古一位帝王,相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宁远县)。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杜甫的叫虞舜,想苍梧,是指想念唐太宗,望唐太宗的昭陵,即怀念唐代的兴盛时代。作者在这里借用杜甫的话,同样表达他怀念北宋的兴盛时代,感叹南宋小朝廷在走下坡路。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借渴望清明政治,表达渴求被遇而不得的忧愤。
以景作结,以乐景衬哀情:“杜若满芳洲”只见杜若花开满了水中沙洲。除了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外,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唤。其中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杜若花色洁白,也暗指作者高尚的节操。最后这一笔的妙处在于又从感慨回到了写景,用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词人心境的悲凉,抒发满腹的牢愁忧愤和凄凉之怨。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名篇名句默写。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 中对《离骚》 高度评价,称它兼有《国风》的“好色而不淫和《小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答案】 ①. 怨诽而不乱 ②.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③.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④. 天下云集响应 ⑤. 赢粮而景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诽、弩、卒、赢、景。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代表着一个个用文字记录的世界。你可以在书里尽情探索,关于生活,关于科学,关于历史,等等。书的世界__①____。无论是谁,只要打开书本,都能从中受益。
从小学开始,我的父亲就十分鼓励我读书。对于我购书的请求,不管多贵,父亲一向都会___②_。有一次,父亲指名让我买回一本《鲁迅杂文选》。我读后,不禁震撼于文章中所蕴含的力量。同样的方块汉字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是那么直击人心。这让我对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上高中时,我在放学的路上总会经过一家二手书店。店主是戴着眼镜、身材瘦削的中年男人。书店位于一条小巷中,周围都是些饭馆,鲜少有人找到这里买书。饭馆顾客盈门,书店店主却气定神闲地坐在孤寂的店中,捧着一本发黄的旧书,读得____③__。一日午后,我忍不住光临店里。店主___④___地醉心于读书,并没有发现我闯入了这片小小的天地。我没有惊扰他,拿起一本旧书读了起来。天色渐暗,店主才从书中抬起头,继而发现了我。店主热情非常,拿出许多收藏的绝版书与我分享。他讲起自己读书和藏书的故事,眼神充满神采、身上充满活力,连身上那件有些褪色的旧衬衫都仿佛绽放出鲜活的色彩。我想,对于一位热爱读书的人来说,精神的价值一定远远超出物质。
人生需要智慧,需要美,需要乐观洒脱与豪情壮志。而这,恰是读书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惠赠。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文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书店店主却气定神闲地坐在孤寂的店中……
B. 一日午后,我忍不住光临店里。
C. 店主才从书中抬起头,继而发现了我。
D. 而这,恰是读书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惠赠。
20.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18. 示例:①包罗万象;②慷慨解囊;③津津有味;④一如既往 19. C
20. ①整句和散句相结合,既有整饬之美,又有节奏变化之美。②运用联想和想象(夸张),写“有些褪色的旧衬衫都仿佛绽放出鲜活的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店主的神采、活力的感染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的语境是说书中的内容很丰富,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比如“包罗万象”。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
②处要注意“对于我购书的请求,不管多贵”的语境暗示,所填成语要符合在经济上毫不吝啬地帮助别人的语境,比如“慷慨解囊”。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极其大方地资助别人。
③处的语境是说店主读书读得很入迷,兴趣很浓厚,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比如“津津有味”。津津有味:形容趣味特别浓厚。
④处要注意,语境是有前后关系的,前文写店主读书读得很入迷,此处是说店主像以前一样读书很入迷,所填成语要符合这个语境,比如“一如既往”。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孤寂”形容没有人陪伴,感到孤单寂寞,文中是形容“店铺”,使用对象不当,应用“冷清”。
B.“光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D.“惠赠”是接受对方赠与的敬辞,在文段的语境中,没有必要使用敬辞,应用“馈赠”。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眼神充满神采、身上充满活力”使用对偶,句式整齐;搭配“连身上那件有些褪色的旧衬衫都仿佛绽放出鲜活的色彩”,整散结合,富有变化。画线句子既有整饬之美,又有节奏变化之美。
“连身上那件有些褪色的旧衬衫都仿佛绽放出鲜活的色彩”运用联想和想象(夸张)的手法,仿佛褪色的旧衬衫都受到了店主感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店主的神采、活力的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的景象,但一定能在散发着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的建筑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置身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每一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②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地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21. 请分析第①句画线句子中冒号的作用。
22. 有人将第②句画线的句子改成“历史在文化遗产中留下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足迹、民族精神的基因”。你是否同意这样修改?请阐明理由。
【答案】21. 第①句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下文从鼓浪屿、大雁塔和“鎏金铜蚕”三处文化遗产来说明文化瑰宝的珍贵。
22. 不同意。①原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更加形象、更有感染力。
②原文“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构成了递进关系,改后的语句破坏了递进关系。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①句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画线句,以“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作为主语,说明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珍贵性。而冒号后,作者则分别以“漫步鼓浪屿”“置身大雁塔”“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为开头,具体讲述了这三处文化瑰宝对传递民族文化精神底蕴的重要意义。而这些,都是前文“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的最好证明。由此可见,冒号前边内容为总说,后面内容为分说。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需要回答“不同意”。然后分析两种表达的不同之处以及文中这种表达的效果。
第一处不同,文中说“时间无言……铭刻……”,“无言”“铭刻”本属于人的行为,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更为形象生动,同时“铭刻”更能展现留下的印迹之深。
第二处不同,文中说“先人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由“足迹”到“记忆”再到“精神”,由实到虚,由浅入深,呈现出逐层加深的递进关系,改句“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足迹、民族精神”破坏了这种关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2年11月30日,美国某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发布一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这款机器人能帮助人完成文字处理、代码开发、智能客服等任务,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丰富度。同时,人们也在担忧:未来人工智能的普及是否会将人类大部分工作自动化,甚至淘汰人类自身?
材料二:
毕淑敏说:“对于现代文明进程而言,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是文明进步的明显标志。知识和控制自然能力的增长、新工具和工艺的增加,这种种一切都使得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适。但相比古代人可谓简陋的科技水平,现代人的幸福感真的保持了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吗?”
以上两则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科技时代的小确幸
科技洪流向前,房子越建越多,车子越跑越快,人们脸上的疲态和愁容也越积越多;短信电话,视频聊天,人与人谋面变得简单,但鱼传尺素、见字如晤的温度却已然不再。
于是毕淑敏喟然发问:“现代人的幸福感真的保持了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吗?”
不可否认,科技使生活愈发便利,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古人“卧看牵牛织女星”,而我们抬起沉重的头颅,只看到雾霾下灰蒙的月光;古人“今夜月明人尽望”,而我们发个短信以示问候,继续低头玩手机。
似乎,科技发展在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也在钝化我们的幸福触觉,我们真的成了幸福的绝缘体?非也。苏格拉底说:“只期盼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如果身处科技时代的每个人,对“幸福”的要求不那么苛刻,从而体验生活里的“小确幸”,他就会发现,幸福有如恒河沙,俯拾即是。看电影《奇迹·笨小孩》,最难忘的场景是:景浩兄妹挣扎“求生”,但每天望着妹妹烂漫的笑,迎接哥哥体贴的抱。这不就是幸福?
我们的一生,所求实在太多,所需其实又很少。不必住别墅,不必开豪车,不必山珍海味,或许一个人,或许一家人,安享播种的乐趣,也静候花开的幸福。科技的怪兽难免横冲直撞,你就学着见招拆招,借力打力。逛逛淘宝、京东,电商为你省时省力,你能腾出时间读书写字;刷刷抖音、B站,短视频不只让你笑口常开,还让你感知大千世界的快乐;聊聊微信看看朋友圈,一解异地求学、家人分散的相思苦……如此,不也能感受到种种幸福?
今天,科技突飞猛进,但我们不一定非得穷追不舍。你可以搭乘飞机甚至飞船,“坐地日行八万里”,你也可以登临“小慢慢”绿皮火车,体验一把每站必停的优游。或许你会说今天贫富悬殊,但古时候不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或许你会说升学、求职、养家压力山大,但古时的十万进士不也为功名消得人憔悴?无论哪个年代,努力灌溉才能开出幸福之花,倾力培育才能结出幸福之果,然后,还要用心品,才能尝出幸福花果的滋味,不是吗?
幸福不在巍峨险峰,不在悠远海底,而就在你踩着的土地上,在你触手可及的周遭,在平凡细微的小处。擦亮你的慧眼,去仔细地找寻,心有幸福,山河明媚。我们该拥有怎么的幸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一,ChatGPT的出现将人工智能又推进一步,这款机器人“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丰富度”,按道理说,人们应该开心才对,但材料重点在后半部分,“同时,人们也在担忧:未来人工智能的普及是否会将人类大部分工作自动化,甚至淘汰人类自身?”,由此可见,科技的发展不仅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造成了人类的担忧和困扰,甚至有人感到人工智能可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如此,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幸福感成了反比。材料一的担忧与材料二毕淑敏之问“现代人的幸福感真的保持了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吗?”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工智能发达、科技发展之快,人们的幸福感同比例增长了吗?其实,大家也很清楚,人工智能发达是依赖科技的发展迅速,但科技发展挤压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了部分人的失业,竞争更加残酷,人类的精神空间变得狭小,又何来幸福感?
到此,材料给我们展示了科技发展与人类幸福感的矛盾。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阻止科技发展?显然并不现实。其实,人类的幸福感与科技发展并不具有必然联系,换句话说,人类的幸福感并不依赖于科技,而更多的在于自身。我们该如何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找到丢失的幸福感?每个人都可以阐述自己的看法。
写作时可以陈述事实,现代人的幸福感没有保持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本次失衡、跛脚、背离);可以剖析原因,现代人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保持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可以探讨对策,现代人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应该保持,怎样保持)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当然,也可以结合以上的几点来写。
立意:
1.让科技为幸福赋能。
2.幸福,不能输给科技。
3.破科技之藩篱,得至朴之幸福。
4.莫让科技成了幸福的羁绊。
5.幸福科技,同行同向。
2024宜春宜丰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宜春宜丰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雅安多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雅安多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勒妮自诩为“怪诞制度下的另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鹤壁高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鹤壁高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