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基础过关训练5蜀相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63997/0-17044676945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基础过关训练5蜀相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63997/0-170446769461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基础过关训练(23份)
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同步达标检测题,共5页。
A.丞相 皇鹂 襟怀 柏森森
B.斑斓 千载 樊笼 瓜州渡
C.茂盛 繁蜜 顿挫 大散关
D.衡量 寤寐 悲惋 伯仲间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eq \b\lc\{(\a\vs4\al\c1(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 (2)eq \b\lc\{(\a\vs4\al\c1(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4.下列句子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根据下面语境填空(默写)。
(1)《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 。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 。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4)《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
(5)《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
(6)《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 。
[能力提升]
一、课内细读
阅读《蜀相》,完成6~7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名。“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犹频繁,多次。“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的计策。“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济”是扶助。
D.“出师”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旷世雄略,“老臣心”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民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课外拓展
(一)阅读陆游的《书愤》,完成8~10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B.“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C.“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D.“伯仲”原指兄弟长幼的次序,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9.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于作者61岁时,大意是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并抒发壮志未酬而产生的失落之感,感情低沉哀怨。
B.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早岁”,后四句写现在,前后对比,感情强烈。
C.颔联两句追述了宋军两次胜利的战斗,也是诗人收复中原之志的具体化,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并收复失地。
D.本诗颈联和尾联各用一个典故,生动而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陆游诗善于用典的特点。
10.对下列诗句中的“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情,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春色,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古代繁荣和今时萧条之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感叹之情。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沉痛之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11~12题。
临高台
萧衍①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
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
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高台
沈约②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注】 ①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有集三十二卷。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济县西)人,与萧衍同属“竟陵八友”。
1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C.沈诗颈联以自问自答方式对情人之所在做了明白的交代,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难以排解的忧思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D.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
1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歌的情感却有一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
答:
(三)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13~15题。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①
王维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②。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钱起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③。
【注】 ①钱少府:指诗人钱起,时任蓝田尉。蓝田:地名,近长安,王维在蓝田有辋川别业,第三句“山中”即指此处。②蕨:一种野菜。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③巘:yǎn,山峰。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一片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B.王诗六句,依次写了现在、过去、未来,时空转换自然,作者情感也寄寓其中。
C.题目中“酬”字表明钱诗是对王诗的应答,两首诗内容相关,所押的韵也相同。
D.“谁觉花源远”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今宵竹林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恬适安宁。
14.钱诗“山月随客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山月”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感情,明月“随”客人赴约,更助主人“兴不浅”。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B.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
C.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D.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15.两首诗都写了春夜相聚时的景象以及对此的喜爱,但也有不同点,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答:
16.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王诗中的“时闻隔林犬”、钱诗中的“莺啼”都写了声音,文学作品中对声音的描写往往能营造某种意境。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到声音的就有“ ① ,响穷彭蠡之滨; ② ,声断衡阳之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更借助声音营造奇幻瑰丽的梦境:“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③ , ④ 。”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有两句描写声音的句子营造出静谧、闲适而充满田园生活气息的意境,这就是“ ⑤ , ⑥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基础过关训练5
1.解析:A.“皇”应为“黄”;B.“州”应为“洲”;C.“蜜”应为“密”。
答案:D
2.解析:(1)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2)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答案:B
3.解析:许:称许,称赞。
答案:B
4.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答案:C
5.答案:(1)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2)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3)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4)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5)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6)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6.解析:“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答案:C
7.解析: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答案:B
8.解析: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有谁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答案:D
9.解析: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答案:A
10.解析:渲染了恬淡、清新的意境。
答案:D
11.解析:A项,“采用同一视角观望”不当,萧诗是极言高台之高;沈诗则是站在高台远眺;C项,“对情人之所在”有误,沈诗“所思”不一定指情人;D项,萧诗是直抒胸臆,而沈诗则是景中寓情。
答案:B
12.答案:萧诗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思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诗“所思”却不一定指情人,后四句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①钱诗主要写当时的情景;王诗还写到对往昔山中生活的回忆和对钱起回去后生活的想象。
②王诗写了对钱起回蓝田后生活闲适的羡慕,表达了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之情。钱诗还写了离别时的景象,抒发了离别的惆怅之情。
16.答案:①渔舟唱晚 ②雁阵惊寒 ③熊咆龙吟殷岩泉
④栗深林兮惊层巅 ⑤狗吠深巷中 ⑥鸡鸣桑树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陈情表 *项脊轩志)9.1 陈情表复习练习题,共8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8 茶馆(节选)复习练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5.2 *边城(节选)巩固练习,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