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洵中学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①草②煮熟的鱼③珊瑚④钟乳石⑤冬眠的蛇⑥恐龙化石⑦蘑菇⑧家鸽.
A. ①⑤⑦⑧B. ①③④⑧C. ②⑤⑥⑦D. ②③④⑥
2.“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中的树、儿童、黄蝶、菜都是生物,下列不属于这些生物都具有的特征是( )
A. 能进行呼吸作用B. 能进行光合作用
C. 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D.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2021年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为14.43亿,人口普查的方法属于( )
A. 分析法B. 观察法C. 比较法D. 调查法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
C.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少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这个自然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 水分B. 温度C. 土壤D. 太阳
6.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面包虫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 )
A. 明亮,20℃B. 阴暗,20℃C. 明亮,30℃D. 阴暗,30℃
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里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是()
A. 生物影响环境B. 生物适应环境C. 环境影响生物D. 环境适应生物
8.杜甫有诗云:“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未卜林塘幽”。浣花溪公园是成都有名的城市公园,某校同学对其进行调查后,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鱼和虾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关系B. 虾的数量变化对鱼的数量没有影响
C. 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白鹭D. 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9.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西湖公园里的所有生物B. 榕江中的鱼类和水
C. 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D. 一条小河
10.“梁上有双燕,翩翻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描写了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诗中涉及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 阳光→植物→青虫→燕子B. 植物←青虫←燕子
C. 植物→青虫→燕子→细菌D. 植物→青虫→燕子
11.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 甲、乙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 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C. 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 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12.下列生态系统中,一般情况下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 农田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 湿地生态系统
1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
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成分
14.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15.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B.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 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总和
D.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16.被称为“地球之肾”和“绿色水库”分别是( )
A. 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B. 淡水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C. 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D. 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17.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正确的是( )
A. 使物像更清晰——转动粗准焦螺旋B. 视野较暗——改用较大光圈或凹面镜
C. 视野范围过小——换用高倍镜D. 物像偏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18.某同学在低倍镜下观察时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qb”,那么载玻片上的图形是( )
A. bqB. dqC. pdD. qb
19.如图显示的是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③→①→②→④D. ③→①→④→②
20.在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如果将物镜由低倍转换为高倍,则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变化和视野亮度变化分别是( )
A. 细胞数量增加、视野变亮B. 细胞数量减少、视野变暗
C. 细胞数量增加,视野变暗D. 细胞数量减少、视野变亮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8分。
21.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如图是湿地生态系统,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水、阳光、空气、土壤属于 ______ 部分,芦苇和蒲草属于 ______ 部分,也是生态系统中 ______ 者。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芦苇和蒲草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 (选填“竞争”或“捕食”)关系。
(2)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最多的是 ______ (填“生产者”或“最高级消费者”),如果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在这条食物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 。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______ 。
(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______ ,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态系统人人有责。
22.如图是显微镜的结构简图及其使用过程的相关图解,请据图回答。
(1)对光时,转动图1中的②,使 ______ 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 ______ 对准通光孔。若实验室中光线较暗应选用反光镜的 ______ 和遮光器上的 ______ 。(横线上写文字)
(2)正常情况下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眼睛和镜筒的相应关系是如图3中的【 ______ 】(填字母)。
(3)如图4,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观察时若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尽可能的多,目镜应选 ______ (填序号)与物镜应选 ______ (填序号)的组合最好。
(4)观察过程中当调节图1中④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
(5)若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小污点,移动玻片标本,转动目镜,都未发现污点跟着移动,说明污点在 ______ (写文字)上。
(6)图2中A~D为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视野,要使视野从C(模糊物像)变为D(清晰物像),应调节显微镜的【 ______ 】 ______ 。(【】写序号,横线上写文字)
23.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甲中缺少的组成成分对应图乙中的 ______ 和 ______ (填序号)。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草、兔、蛇等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 能力。
(2)写出如甲图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 。
(3)在图甲食物网中,鹰和蛇的关系是 ______ 。
(4)图乙中④包括 ______ 、 ______ 等(写两种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4.下面是某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分布是否有影响”的实验过程,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铁盘,纸板,透明玻璃板。
(1)提出问题:______?
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2)制定计划:
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透明玻璃板。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一组 ______实验,变量是 ______。
实施计划: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2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实验结果:汇总数据后发现,明亮处鼠妇数量少,阴暗处鼠妇数量多。
(3)得出结论
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 ______的环境中。
(4)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是1只的目的是:______。
(5)实验结束后,应如何处理鼠妇?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煮熟的鱼、珊瑚、钟乳石、恐龙化石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草、冬眠的蛇、蘑菇、家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A。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的特征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答案】B
【解析】解:ACD、生物能进行呼吸作用,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CD都属于生物的特征,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B符合题意。
故选:B。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3.【答案】D
【解析】解: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因此人口普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调查法。
故选:D。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人口普查所采用的方法是调查,不需要对人口进行测量、观察和实验等。
4.【答案】C
【解析】解:A、生物圈是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正确。
B、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可以简写为:生产者→消费者。正确。
C、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不是越少。错误。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正确。
故选:C。
(1)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
(3)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圈的含义、食物链是书写、生物富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答案】B
【解析】解:根据分析可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选:B。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6.【答案】B
【解析】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小强同学探究“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面包虫生活的影响”的唯一变量是温度,除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面包虫数量、土壤干湿度、光照等。因此表中实验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阴暗、20℃。
故选:B。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7.【答案】A
【解析】解:“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故选:A。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8.【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有限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解题关键是熟知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有限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答】
观图可知:图示中植物为生产者,动物均为消费者,无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该食物网中含有3条食物链,即植物→鱼→白鹭、植物→虾→鱼→白鹭、植物→虾→白鹭。
A.食物网中鱼吃虾,鱼和虾都吃植物,所以二者是捕食和竞争关系,A错误。
B.鱼吃虾,虾的数量变化对鱼的数量有影响,B错误。
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植物,最少的是白鹭,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D。
9.【答案】D
【解析】解:A、西湖公园里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榕江中的鱼类和水,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和环境部分的水,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其它的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只包括了环境部分,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一条小河,即包括了小河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选:D。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解答即可。
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10.【答案】D
【解析】解: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由诗句可知,题中食物链为:植物→青虫→燕子。
故选:D。
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由被吃的生物指向吃它的生物,线段不能代替箭头。另外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细菌、真菌)
掌握食物链的写法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解: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甲、乙、丁,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丁因食物增加而增加,甲因捕食者乙增加而减少,丙因捕食者甲减少而增加,因此会引起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而不是引起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故选:B。
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甲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乙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三级消费者。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食物链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2.【答案】C
【解析】解:A、农田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的结构也不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自动调节能力较热带雨林的差。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气候稳定,由于阳光充足,因些整年基本上都很热,同时助长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因此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D、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较热带雨林的差。
故选:C。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差,据此答题。
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强弱的原因,并认真分析选项中各生态系统的特点,即可总结出答案
13.【答案】C
【解析】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蘑菇属于真菌,营腐生生活,应属于分解者。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材料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14.【答案】D
【解析】解:在食物链“植物→兔→狼”中,若是把兔的天敌狼杀绝,兔先增多,植物(兔的食物)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以兔为食的动物也会随着兔的增多而增多,后来兔的数量随着植物(兔的食物)的减少或以兔为食动物的增多而减少。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我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兔子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升到某处然后急剧下降,比如说兔子数量过多,导致草快要吃光了,数量就会有所下降,而这时候可能还会有其它吃草者慢慢也减少,兔子数量便又上升一些,如此类推,兔子的数量图象应该为图4.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故选:D。
此题考查动物在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和识图作答的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15.【答案】C
【解析】解: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C。
本题考查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据此回答。
熟练掌握生物圈的范围。
16.【答案】D
【解析】解:湿地具有丰富的陆生与水生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单位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调节径流、维持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动植物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能够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故选:D。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环境.生态系统有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前者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后者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17.【答案】B
【解析】解:A、细准焦螺旋可以小幅度的调节镜筒,能够使所观察到的物像更清晰,即视野模糊时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A错误。
B、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若视野较暗,可以选用凹面镜聚光和大光圈,会使视野变亮,B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大,视野范围小、变暗,视野范围过小说明放大倍数太大,可以换低倍镜,C错误。
D、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物像偏右上方,向右上方移动玻片,D错误。
故选:B。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8.【答案】D
【解析】解:在一张小纸上写好一个字母“qb”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qb”,所以某同学在低倍镜下观察时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qb”,那么载玻片上的图形是“qb”。
故选:D。
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像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成倒立的像,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
19.【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平时多使用,多观察,多思考。解题关键是熟知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可以简化记忆:“取、放、对、观”,观察时先下后上。
【解答】
据图可知,图①是放置玻片标本;图②镜筒下降,眼注视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图③没有放玻片标本,眼视目镜,因此是对光。该步操作的目的是使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在同一直线上。图④的操作是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分为: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和整理五步。取镜与安放后进行对光,即图中的③,直到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观察时,先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即图中的①。然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即图中的②。接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即图中的④。最后整理,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所以图示中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④,故 C符合题意。
故选C。
20.【答案】B
【解析】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少、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多、越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窄,透光量变少,视野就会变暗,反之,越亮。
综上所述,如果将物镜由低倍转换为高倍时,则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变化和视野亮度变化分别是:细胞数量减少、视野变暗。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重点考查的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分析作答。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以及成像的特点,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同学们要熟练掌握。
21.【答案】非生物 生物 生产 竞争 生产者 丹顶鹤 太阳能 生物圈
【解析】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植物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水、阳光、空气、土壤属于非生物部分,芦苇和蒲草属于生物部分,也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芦苇和蒲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它们相互争夺阳光、水等。
(2)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不能分解的有害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丹顶鹤,因为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图中该生态系统中丹顶鹤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
(3)此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4)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故答案为:(1)非生物;生物;生产;竞争
(2)生产者;丹顶鹤
(3)太阳能
(4)生物圈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芦苇和蒲草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
(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图中该食物网中丹顶鹤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成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食物链的书写等知识,这些内容都是考试命题的热点。
22.【答案】低倍物镜 光圈 凹面镜 大光圈 D ① ④ 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 物镜 ⑤ 细准焦螺旋
【解析】解:(1)对光时,应使用低倍物镜和大光圈,因此转动图1中的②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凹面镜能聚光,反射的光线更强,光圈越大通光量越大视野越亮,因此若实验室中光线较暗应选用反光镜的凹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
(2)在使用显微镜时,两眼都要睁开。我们一般习惯用右手写字,所以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物像,右眼睁开看着画图。故正常情况下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眼睛和镜筒的相应关系是如图3中的D。
(3)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故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尽可能的多,目镜应选①与物镜应选④的组合最好。
(4)当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
(5)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可能在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上。移动玻片标本,转动目镜,都未发现污点跟着移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6)细准焦螺旋能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可以使物像更清晰。因此,要使视野从C(模糊物像)变为D(清晰物像),应调节显微镜的⑤细准焦螺旋。
故答案为:(1)低倍物镜;光圈;凹面镜;大光圈
(2)D
(3)①;④
(4)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
(5)物镜
(6)⑤细准焦螺旋。
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收纳。
2、图1中显微镜的结构有:①目镜、②转换器、③反光镜、④粗准焦螺旋、⑤细准焦螺旋。图2中ABCD为显微镜观察到的视野。图4中①②没有螺纹,为目镜;③④有螺纹,为物镜。
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③ ④ 自动调节 草→鼠→蛇→鹰 捕食和竞争 阳光 空气
【解析】解:(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图甲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即乙图中③和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草、兔、蛇等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甲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5条。最长食物链为:草→鼠→蛇→鹰。
(3)在图甲食物网中,鹰捕食蛇,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所以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4)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乙中④为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
故答案为:(1)③;④;自动(自我)调节
(2)草→鼠→蛇→鹰
(3)捕食和竞争
(4)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写两种即可)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乙中,①生产者、②动物、③分解者、④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正确书写、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24.【答案】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 对照 光 阴暗 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解析】解:(1)某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分布是否有影响”,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
(2)制定计划:a.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有无光照。所以就要设置除了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都相同的对照实验。对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就是设置了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组。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这样就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光照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3)最终鼠妇集中在阴暗的地方多,最终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用多只鼠妇做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因此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才有可信度。只用一只鼠妇不行。因为用一只鼠妇有很大的偶然性,容易产生误差。
(5)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放归自然)。
故答案为:
(1)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
(2)对照;光
(3)阴暗
(4)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5)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放归自然,意思对即可)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探究因素
组别
面包虫数量(只)
泥土
光线
温度
实验组
20
湿土
①
②
对照组
20
湿土
阴暗
30℃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辙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辙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28页。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辙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辙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28页。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大题专题练习卷参考答案doc、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专题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