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卷)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高频易错期末提高必刷卷(苏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押题卷)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高频易错期末提高必刷卷(苏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关于雨和雪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雨和雪都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变化而成的B.雪不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C.形成雪的温度比形成雨的温度低
2.对物体反射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表面越干净的物体,反射能力越强; B.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能力越强;
C.颜色越简单的物体,反射能力越强; D.表面越透明的物体,反射能力越强。
3.地势低、起伏较小、地面平坦、视野开阔属于( )。
A.丘陵B.平原C.盆地
4.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 )。
A.火山B.泥石流C.地震D.沙尘暴
5.爸爸驾车时,经常利用后视镜观察后方的车辆情况。后视镜利用的是( )原理。
A.光沿直线传播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
6.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下列功能中,属于人工智能的是( )。
A.打电话B.浏览新闻C.人脸识别解锁
7.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 ) 的部分传向温度( )的部分,直到( ),这种传热方法叫( )。
8.把木头杯盖换成( )杯盖,保温效果会更好。
A.陶瓷B.金属C.泡沫塑料
9.小学生的睡眠每天应该不少于( )小时。
A.8B.9C.10
二、填空题
10.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常见的自然光源有( )、( )、( )等,常见的人造光源有( )、( )、( )等。
11.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是( )。
12.改变地表形态的外部主要因素有 、流水、 、温度变化等。
13.官兵们是通过( ),进行抢险救灾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14.太阳光是由 种单色光构成的,透过蓝色滤光片,看到白色的衣服是 色的。
15.如图,在一段铜丝上每隔一定的距离穿上一些小球(蜡制作的),然后用酒精灯对其加热。( )号小球的最快掉下,( )号小球的最后掉下。( )号和( )号小球同时掉下。建筑物的外墙加岩棉板是为了( )。
16.地壳主要由 、 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17.地球上的水在 、 、 间不断循环着,循环中水的总量 。
18.1666年, 国科学家 在暗室中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七色光。
19.太阳、篝火这样,不需要依靠介质也能传热的方式叫做 。
三、判断题
20.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 ( )
21.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的睡眠时间。( )
22.天上的水降不完。( )
23.儿童在户外骑平衡车时,一定要佩戴头盔和护具。( )
24.陆地上有火山,而海洋中没有火山。( )
25.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是因为里面缝隙空气很多,而空气是热的良导体。( )
26.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温,说明空气是热的良导体。( )
27.电烤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电器,它主要是利用了热对流和热辐射将食物加热或烤熟。( )
28.用手握住冰块,冰块融化的同时手变冷,手将热传递给冰块,冰块也将热传给手,只不过是手传给冰块的热比较多。( )
29.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步骤是:感官感受→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做出反应。( )
四、连线题
30.连线题:将光的现象与原理连线。
五、排序题
31.请把下列描述火山形成过程的句子排序:( )( )( )( )( )。
A.冲出地表,喷发出来
B.形成火山喷发
C.往地面猛冲
D.压力很大
E.地层内融化的岩浆剧烈活动
六、实验题
32.为了探究自然界中的云和雾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做了如下实验。
(1)实验目的:探究云和雾形成的原因。
(2)实验过程:①拿一个装有温水的烧杯。此时烧杯内除了温水外,还有 。
②用镊子夹取一块冰慢慢接近杯口。此次观察到的现象是冰块周围有 形成,据此可知,“白气”是在 (选填“遇冷”或“受热”)的条件下形成的。“白气”实际是飘浮在空中的 ,(选填小水滴或小冰晶)不是 。
③把冰块移开。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白气” 了。(选填“有”或“没有”)
④反复做几次,观察现象。
七、简答题
33.仔细观察地形模型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写出1和5的地形名称和地形主要特点。
火山喷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保温或隔热?
生活中,热传导的事例有哪些?列举两例
冬天的早晨,小明发现紧闭的玻璃窗内侧有很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室内水蒸气形成的还是室外水蒸气形成的?这天早晨,小明家室外的温度高还是室内的温度高?
冬日的早晨,我们有时会发现放到外面的车前窗玻璃上有一层白白的东西这是什么天气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过程是怎样的?
地震逃生应该怎样做?
40.假如正在教室上课时,突然发生了地震。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一叶障目
镜花水月
照镜子
光的直线传播
坐井观天
调整队列
光的反射
立竿见影
射击瞄准
汽车反光镜
参考答案:
1.B
【详解】雨和雪的相同之处:都是云层中的水汽变化而成,本质都是水,是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雨和雪的不同之处: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雨是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雪则是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形成雪的气温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夏秋冬都有。
2.B
【详解】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其反射能力越强。B选项符合题意。
3.B
【详解】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地势低、起伏较小、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属于平原。
4.C
【详解】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的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的能量,从而形成地震,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5.C
【详解】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医生用的额镜、汽车后视镜、电影院的幕布都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6.C
【详解】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脸识别解锁属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打电话、浏览新闻不属于人工智能。
7. 高 低 温度相同 热传递
【详解】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做热传递。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掌握热传递的方式,知道三种传热方式的不同。
8.C
【详解】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泡沫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比金属和陶瓷都差,所以把木头杯盖换成泡沫塑料杯盖,保温效果会更好。
9.C
【详解】人每天必须有基本的睡眠时间保障,然而现在很多的学生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那么就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听课效率也会降低,要保证睡眠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保证每天10小时的睡眠是一个基本的标准,这样的睡眠时间是科学的,是经过无数科学家证实了的。睡眠能促进发育,成长智力,增强免疫力。
10. 太阳 萤火虫 闪电 火把 蜡烛 日光灯
【详解】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其中光源又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闪电等属于自然光源,电灯、蜡烛、日光灯等属于人造光源。
11.大脑
【详解】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12. 风 冰
【详解】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除了自然力量外,人类活动也在改变地表。自然因素包括地壳运动、温度、风、流水、海浪、冰川、生物等多种自然力量。根据对地表变化的认识,引发地表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地壳运动、温度、风、流水、海浪、冰川、生物等多种自然力量。
13.分工合作
【详解】分工合作是我们小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做实验时,我们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注意安全。同样官兵们也是通过分工合作,进行抢险救灾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14. 七 蓝
【详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不透明物体只反射它的颜色的光,其它光被吸收。把彩虹投射到蓝色的纸屏上,由于蓝纸只能反射蓝光,所以蓝纸把蓝光反射回来,把其他的色光都吸收了,故只能看到蓝色。
15. 2 6 1 3 保温
【详解】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有规律的,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热在铜丝上的传导方向是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距离加热点越近,小球落下的越快,所以2号小球的最快掉下,6号小球的最后掉下。1号和3号小球距离加热点的距离相同,所以会同时掉下。物体保温要尽可能减少热的传递,选用的材料应该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是因为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帮助墙体保温。
16. 岩浆岩 沉积岩(顺序可调换)
【详解】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17. 陆地 海洋 大气 保持不变
【详解】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循环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
18. 英 牛顿
【详解】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19.热辐射
【详解】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20.√
【详解】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21.√
【详解】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的睡眠时间。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利于大脑的健康,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所以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的睡眠时间。题干正确。
22.√
【详解】根据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江河湖海里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变成大量的水蒸气蒸发到空中,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云,云随风飘动,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就会降落下来,形成雨或雪,雨水汇成小溪,流入江河湖海,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自然界中的水会在地球表面和天空中不断地往复运动,形成水循环。因此,“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的观点是正确的。
23.√
【详解】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防止脑意外伤害:遇到危险时要用双手保护住头部;玩耍时不要打别人的头部;儿童在户外骑平衡车时,一定要佩戴头盔和护具。
24.×
【详解】火山是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陆地和海洋都有火山。
25.×
【详解】不同的材料导热能力不同。一般金属制品都是热的良导体,导热能力强;木头、塑料等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能力差。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说明棉花隔绝空气流动,其棉花和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具有保暖作用。
26.×
【详解】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空气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温,说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题目说法错误。
27.×
【详解】热传递主要是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的。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热从发热的物体直接向周围传递出热的传播方式叫做热辐射。烤箱主要是利用了热辐射的方式烤制食物的,
28.×
【详解】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有规律的,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所以用手握住冰块,由于手温度高,冰块温度低,所以手将热传递给冰块。
29.×
【详解】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需要经过感受刺激,然后传入神经传递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指令,传出神经传出指令,最后做出反应。神经就像电话线,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传入神经是感觉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感官感受→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是正确的步骤。题干错误。
30.
【详解】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比如调整队列、一叶障目、射击瞄准、坐井观天、立竿见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比如照镜子、镜花水月、汽车反光镜都是光的反射原理。
31. E D C A B
【分析】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地壳运动破坏地下的平衡时,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详解】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地层内融化的岩浆剧烈活动,导致地球内部压力很大,开始往地面猛冲,随后冲出地表,喷发出来,形成火山喷发。
32. 水蒸气 白气 遇冷 小水滴 小冰晶 没有
【分析】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详解】探究云和雾形成的原因,拿一个装有温水的烧杯。此时烧杯内除了温水外,还有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用镊子夹取一块冰慢慢接近杯口。此次观察到的现象是冰块周围有“白气”形成,据此可知,“白气”是在水蒸气遇冷的条件下形成的。“白气”实际是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不是小冰晶。把冰块移开,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白气”没有了,说明自然界中的云或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33.5高原面积广大,海拔高。4山地的主要特点是蜿蜒起伏,层峦叠嶂。3盆地的主要特点是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丘陵的主要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但起伏不大,坡度较缓。1平原是地面宽阔,平原低平而宽广。
【详解】地球表面的重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水域。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球表面的重要地形地貌有:5是高原,4是山地,3是盆地,2是丘陵,1是平原。5高原面积广大,海拔高,4山地的主要特点是蜿蜒起伏,层峦叠嶂。3盆地的主要特点是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丘陵的主要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但起伏不大,坡度较缓。1平原是地面宽阔,平原低平而宽广。
34.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地壳运动破坏地下的平衡时,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详解】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地壳运动破坏地下的平衡时,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是火红的,温度很高。
35.楼房做外墙保温、窗户贴隔热膜、冬天的送暖管道、电冰箱的隔热层、热水瓶的瓶胆
【详解】热传递是物理学上的一个物理现象,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生产生活中,楼房做外墙保温、窗户贴隔热膜,冬天的送暖管道、电冰箱的隔热层、热水瓶的瓶胆等地方利用了保温或隔热。
36.烙饼、量体温、冷敷或热敷、电热垫、电烙铁作画等
【详解】热是一种能量,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传导。热传导的实例如烙饼、量体温、冷敷或热敷、电热垫、电烙铁作画等。
37.这些小水珠是室内水蒸气形成的。这天早晨,小明家室内的温度高。
【详解】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冬天的早晨,小明发现紧闭的玻璃窗内侧有很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室内水蒸气形成的。由此可推断这天早晨,小明家室内的温度高,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会凝结成小水珠。
38.这天可能是晴天。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的小水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的小冰晶。
【详解】冬日的早晨,我们有时会发现放到外面的车前窗玻璃上有一层白白的东西这是霜,露水能预报天气,早晨有露,这天可能是晴天。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的小水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的小冰晶。
39.迅速跑到空旷处,有意避开建筑物或危险物,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课桌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详解】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前,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意避开建筑物或危险物,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课桌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40.①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护头、擦墙边有秩序地迅速撤离教室。到开阔的地带避震,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危险物。
②镇定、不拥挤、不喊叫,有秩序撤离
③迅速躲到课桌下面,双手保护头部,听教师指挥,可以到空间小的房间暂避。
【详解】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正在上课的学生应双手抱头迅速躲在课桌下、讲台旁边。在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空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暂避,在操场的学生,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押题卷)期末综合测试提高卷-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高频易错期末提高必刷卷(苏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押题卷)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高频易错期末提高必刷卷(苏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押题卷)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高频易错期末提高必刷卷(苏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