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漳州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漳州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漳州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漳州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漳州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漳州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0页。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据此可推知,元谋人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图1中,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能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的远古人类遗址位于
    3.比较图2“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可知,北京人
    图2
    A.仍然保留了猿类特征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D.开始原始农耕生活
    4.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生产活动最可靠的证据是
    A.传说 B.文献C.化石 D.影像
    5.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这可以用来证明,河姆渡人能
    A.使用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水稻
    C.饲养多种家畜 D.使用铁制农具
    6.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这些演进的根本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发展
    7.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A.能够饲养家畜 B.广泛使用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从事农业生产
    8.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A.原始农业形成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D.中央集权确立
    9.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蕴含原始农业的信息
    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10.距今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炎帝 D.尧、舜、禹
    11.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A.夏、商、周秉承“无为而治”理念B.夏、商、周三代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早期国家特点D.华夏认同、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12.“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材料叙述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C.世袭制 D.郡县制
    13.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古代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C.周朝 D.秦朝
    14.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15.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A.祭祀活动很盛行 B.竞技体育已出现
    C.军备竞赛已开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
    16.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此举,旨在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17.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诸侯的崛起 B.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
    C.铁器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8.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他觐见齐、晋、楚三国国君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19.考古发现,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A.象征贵族身份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20.春秋战国时期,由铜、锡等金属组成的各种形状的青铜铸币得到广泛通行。这反映了当时
    A.礼崩乐坏王室衰微 B.井田制的瓦解
    C.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D.国家动荡不安
    21.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A.无为而治B.因势而变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22.图3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一系列变法措施中,与“平斗桶权衡丈尺”相关的措施是
    图3
    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军功 D.废除井田制
    24.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A.儒家学派 B.墨家学派C.法家学派 D.道家学派
    25.陕西西安某遗址出土了一个秤砣,上嵌诏版文字(图4),文中所指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图4
    2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D.李自成起义
    27.《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汞含量测定,其结果(见图5)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这表明
    ①秦始皇北击匈奴有了考古证据
    ②秦始皇陵地宫位于外城墙之下
    ③该成果得益于考古学与化学的结合
    ④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8.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秦朝文物会说
    A.“彩陶盆”让你领略先人的工艺
    B.“舞阳骨笛”陪你分享远古音乐
    图5
    C.“半两铜钱”带你了解市井百态
    D.“竹纸”和你品味文化人的意趣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
    翻译: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介绍孔子。(2分)
    (2)小历同学认为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为政以德”,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司母戊鼎的历史价值;(2分)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跟“鼎”相关的成语,举1例。(2分)
    (2)根据材料二,写出“利簋”所属史料类型及其史料价值。(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周的社会状况。(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高超成就。(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图9
    材料二
    秦朝把六国贵族和强宗20万户迁到咸阳,部分迁到巴蜀、南阳等地;从内地徙民3万户至北河、榆中屯垦戍边,迁 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处,并将当地的越民迁至乌程、余杭等地居住。秦王朝的民族迁徙形成了内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间的双向大规模流动,打破了先秦时期华夏族和四周戎狄蛮夷五大族群的分布空间,初步奠定了中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的基本框架。
    ——段红云《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补充填写图9中字母处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创立的“大一统”包含的主要领域。(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统一的历史意义。(2分)
    (3)有学者认为“直到秦统一,‘中国’两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0 图11 图12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0至图12中的两张图片(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所选的两个历史现象,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3.A 4.C 5.B 6.D 7. C 8.B 9. B 10.C
    11.D 12.A 13.A 14.A 15.B 16.C 17.C 18.A 19.D 20.C
    21.B 22.D 23.B 24.D 25.A 26.A 27.D 28.C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1)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或儒家学派创始人。(2分)
    (2)判断:同意。(2分)
    理由: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和统治百姓,它是孔子“仁”的思想重要体现。孔子认为,只有德治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因此,我同意小历的看法。(4分)
    判断:不同意。(2分)
    理由: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为政以德”主张只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它只是孔子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孔子强调的“礼、教育”等思想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我不同意小历的看法。(4分)
    30.(1)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1点2分)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2分)
    (2)实物史料(一手史料)。(2分)史料价值:青铜器刻有精美纹饰,形制美观,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制作工艺高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是研究商、周更替的重要依据。(1点即可,2分)
    (3)西周崇尚礼制;社会等级森严。(1点1分,共2分)
    (4)工艺上,工艺精美,手工艺技术高超;用途上,用途广泛,生产生活、军事、祭祀等各方面均有涉及;政治经济上,是了解商周时期社会等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一点1分,共2分)
    31.(1)A:太尉 B:咸阳 C:小篆 D:大海(4分)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疆域等(1点1分,共2分)
    (2)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境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分)
    (3)认同。(1分)在秦统一之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秦统一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3分)
    不认同。(1分)秦的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秦二世而亡,存在时间短,制定的政策措施不足以深入人心,利用武力统一六国,人心各异,政权很快分崩离析。(3分)
    32.图片序号:图10(1分)图片序号:图11(1分)
    观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分)
    论述: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汉字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它为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信仰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发挥了分洪、排沙、控流、灌溉和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1点3分,共6分)
    结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泽被中外,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材料一
    图6司母戊鼎
    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鼎腹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也有学者将铭文解释为“后母戊”。重达832.84千克,在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分量最重。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图7利簋及铭文
    上圆下方,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腹内刻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铜给右史利,用作檀公宝尊彝。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图8周代列鼎列簋制度图示
    西周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鼎、簋为主,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部编版七上《中国历史》

    相关试卷

    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正兴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正兴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4页。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正兴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正兴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