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附解析)
展开[2023·浙江6月卷,17~18]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
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
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2022·山东卷]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3~4题。
3.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C.地形 D.岩性
4.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
[2022·山东卷]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与1986年相比,2010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 )
A.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缩小
B.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
C.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
D.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6.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 )
①灌丛草地 ②草甸沼泽 ③落叶阔叶林 ④常绿硬叶林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8.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洋流B.地形 洋流
C.纬度 大气环流D.地形 大气环流
[江苏卷]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10.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2020·全国Ⅲ卷]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11~13题。
1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1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C.冷湿 D.冷干
1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2020·全国Ⅰ卷]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4~16题。
14.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B.中龄结实树
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
15.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16.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D.岳桦结实线稳定
[全国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7~19题。
17.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18.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19.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C.草地 D.寒漠
[2023·浙江6月卷,11~12]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据此完成20~21题。
20.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 )
①罗盘 ②雨具 ③冲锋衣 ④放大镜 ⑤手持卫星定位仪
A.①②④B.①④⑤
C.②③⑤D.③④⑤
21.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 )
A.①B.②
C.③D.④
[2023·浙江1月卷,15~16]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据此完成22~23题。
22.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23.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
[2022·浙江1月卷]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是( )
A.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5.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2021·天津卷]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动。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读图文材料,完成26~27题。
26.据图中判断,川藏铁路沿线( )
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
C.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
27.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风坡的活动范围比背风坡小,这是因为迎风坡( )
A.雪线低、林线低B.雪线高、林线高
C.雪线低、林线高D.雪线高、林线低
[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28~29题。
28.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
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29.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东南季风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D.土壤肥力
[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30~32题。
30.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
31.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32.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2021·浙江1月卷]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据此完成33~34题。
33.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34.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 ②水分 ③热量 ④土壤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2020·江苏卷]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35~36题。
35.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B.秦岭
C.祁连山脉D.横断山脉
36.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2020·山东卷]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如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37~39题。
37.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
A.垂直分布高差大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38.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
A.山体陡峭B.水分充足
C.土壤肥沃D.热量充足
39.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条件不同B.水热组合不同
C.耕作技术不同D.耕种历史不同
[2020·全国Ⅱ卷]如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40~42题。
40.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41.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
A.苔原带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D.草原带
42.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
A.沼泽分布少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D.远离北冰洋
[2020·浙江卷]如图为长白山北坡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43~44题。
43.甲自然带是( )
A.高山草甸带
B.常绿硬叶林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44.高山灌丛发育在寒冷、风大的高山环境,长白山高山灌丛( )
①根系浅而发达 ②生长快速 ③植株密度稀疏
④植株高大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2023·山东卷,1~2]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45~46题。
45.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C.水分 D.土壤
46.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D.物种多样性高
[2023·广东卷,13~14]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如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47~48题。
47.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 )
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
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48.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 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
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答题区]
二、非选择题
49.[2023·全国甲卷,44]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要求:材料与原理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10分)
50.[2022·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智利是首个与我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南美洲国家,并于2019年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
(1)智利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国家”,从位置和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原因。(6分)
(2)从S市和M市中任选一地,说明该地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6分)
近年来,中智两国经贸合作日益紧密,我国向智利出口机电、轻工等产品,从智利主要进口矿产、农林产品,两国合作前景广阔。
(3)分析我国和智利在经贸合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6分)
51.[2022·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6分)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6分)
52.[2021·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6分)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9分)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4分)
53.[2022·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写出图中自然带Ⅱ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6分)
(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6分)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6分)
54.[2023·山东卷,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1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6分)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图2)。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2.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错误;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吸收碳,呼吸作用可能排出碳,B错误;植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净排放量降低,C正确;植物多样性增加,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D错误。故选C。第2题,湖滨植物具有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释氧吸碳等作用,减少湖滨植物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A错误;外来生物往往因缺少天敌,可能造成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B错误;降低湖面水位,水体减少,水体的生态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C错误;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增加湿地面积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陆生植被,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有效的生态修复作用,D正确。故选D。
3~4.答案:3.C 4.C
解析:第3题,分解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A错误;该地位于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差异较小,降水的差异较小,B错误;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岩性的相关信息,D错误。所以选C。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缺失淋溶层,符合②土壤分层,C正确;甲处、乙处、丁处都有淋溶层分布,不符合②土壤剖面图,A、B、D错误。所以选C。
5~6.答案:5.B 6.A
解析: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分散林地和农场面积增大,A错误。雨林景观变得破碎,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B正确,C错误。雨林遭受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D错误。所以选B。第6题,该地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降水较多,地表水充足,灌丛草地、草甸沼泽广布,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导致该类景观类型退化,①②正确。由于该地纬度位置较低,海拔较低,难以形成大片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③④错误。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还分布在墨西哥、巴西的东南部、马达加斯加东部、印度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7~8.答案:7.C 8.D
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是由于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主导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选项正确;没有体现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第8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D选项正确;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A、B选项错误;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C选项错误。所以选D。
9~10.答案:9.D 10.C
解析:第9题,森林茂盛的地区水热组合条件好。纬度差异表现在南北方向上,气温较高的位置为南坡;太阳辐射强,不一定气温高;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应该没有森林分布;在山地迎风坡,水热组合条件好,有利于森林的生长。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热量相对丰富,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不易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据此分析D正确,故选D。第10题,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据此分析,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相关知识。从图中可知森林等值线数值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同时要结合森林生长的条件进行分析。
11~13.答案:11.A 12.A 13.B
解析:第11题,由材料分析可推知,该火山锥阳坡温度较高,利于森林生长,林线高度会更高,气温更高,冰雪融化量更大,雪线高度更高。第12题,由材料可知,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条件好,林线就高。林线升高说明气候变暖,利于森林生长,雪线降低说明降水增多,由此判断该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第13题,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等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该区域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下降。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气温将回升,降水将增多,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14~16.答案:14.A 15.C 16.D
解析:第14题,长白山林线是岳桦林分布上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气候变暖,长白山北坡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所以该海拔范围内岳桦林种子具备了萌芽生长的热量条件,由于海拔高、生长季短,目前应以幼树为主。故选A。第15题,由于气候变暖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升高造成的,长白山地区冬季树木落叶,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升温幅度较大,A、D错;20世纪90年代以来,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岳桦的生长季稳定,B错,C对。第16题,长白山北坡虽然处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但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和近年来气候变化,当地降水量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A错;林线附近海拔高,土壤封冻期长,加上降水较少,水土流失很少,B错;随着气温升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有机质含量会下降,土壤肥力会降低,C错;由于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岳桦种子最大散落高度也基本稳定,故岳桦生长的上限趋于稳定,D对。
17~19.答案:17.A 18.D 19.C
解析:本题组通过西伯利亚气候的变化,考查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西伯利亚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蕴含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第17题,由“越年积雪面积减少”可知,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升高,故A项正确。第18题,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变暖,冻土融化,使表层土壤液态水含量增多,再加上冻土融化使地表产生融沉现象,因此形成大面积低洼的湿地。故D项正确。第19题,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变暖,使得土地蒸发量增大,再加上平地上的地表水汇流到洼地里,使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而平地上的耕地逐渐变干,从而转化为草地。故C项正确。
20~21.答案:20.B 21.C
解析:第20题,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在地质考察过程中要使用到的工具,通常有地质锤、指南针、十字镐、高度计、登山鞋、罗盘、放大镜、地质记录本、三角尺、测绳、笔记本电脑、手持卫星定位仪、野外数据采集器(系统)、数码相机、激光测距仪等,①④⑤正确;雨具、冲锋衣是保障物资,不是地质考察工具,②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1题,图中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显示的是草原、森林和荒漠。据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形成半环状气候类型分布形态,植被类型也呈半环状,其中西部地区为荒漠带,荒漠带周围为热带草原带,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森林景观,因此,路线③沿途可以欣赏到三种自然植被景观,路线②只能看到荒漠景观,路线①④可以看到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23.答案:22.B 23.A
解析:第22题,垂直分异规律是指在一定高度的山区,因水分和热量条件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图示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不符合垂直分异规律,A错误;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图示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区域的水平范围和垂直高差均较小,故其盐土地域分异符合小尺度的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和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都是较大尺度的分异规律,C、D错误。第23题,由材料可知,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说明盐分集中在地表,根据材料“我国某内陆盆地”可判断,该区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强烈。甲地位于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多大风天气,土壤表层蒸发作用强烈。读图可知,深层有潜水排盐,因此由地表向下随深度增加,盐分减少,A正确。
24~25.答案:24.B 25.A
解析:第24题,由图可知,②地区位于北美五大湖周边地区,距大西洋较近,受大西洋的影响,降水较丰富,且位于中纬度地区,因此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D错。①位于北美中部内陆高原地区,西部高大的山脉阻挡了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且东距大西洋较远,受海洋湿润水汽影响较小,降水较少,形成了温带草原带,B对、C错。第25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④为寒带苔原带,三大自然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特点,属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A对。
26~27.答案:26.B 27.C
解析:第26题,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川藏铁路沿线经过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A错误;川藏铁路沿线地势高差大,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B正确;川藏铁路沿线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处,C错误;川藏铁路东部河流注入太平洋,D错误。故选B。第27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由材料可知,“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林芝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热条件较好,所以雪线较低,林线较高,由此可知适合雪豹活动的范围相对背风坡较小,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28~29.答案:28.C 29.B
解析:第28题,从图中可看出,草原Ⅲ位于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位较高,草原的水分条件最好,A、B错误。结合大兴安岭位置可知,该地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分界线处,东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风受地形阻挡抬升,由于草原Ⅱ处位置较低,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水分条件最差,C正确,D错误。故选C。第29题,结合大兴安岭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上空常年受西风的影响,特别是冬春季节,山地西坡冷空气堆积,东坡形成下沉焚风,越往下空气越干燥,到200~400米附近(平台—察尔森)尤其严重。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到长白山等众多山脉的阻挡,到达此地的降雨量也不大,(察尔森以上抬升明显,降水略多,形成草原Ⅰ,平台以下受地下水影响水分条件也较好,形成草原Ⅲ。)因此平台—察尔森便因为局部环流差异形成了草原Ⅱ。故选B。
点睛:本区基带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在寒冷干燥蒙古高压的控制下降水很少,只有在强烈的冷锋过境时,才产生降雪,但降水量不大,每年11月到翌年4月的降水量尚不足全年的10%。积雪期达5个月,林内雪深达30~50cm。与此相反,在一年中的暖季,本区东南季风活跃,造成这一时期的降水量可达到全年降水量的80~90%。降水多的季节正好与温暖季节一致,这对于林木生长显然是有利的。因此东坡植被类型的变化与不同高度的气温、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地下水的分布对山麓地带的植被生长也有较大影响。
30~32.答案:30.D 31.B 32.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第30题,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正确。第31题,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正确。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低,A错误。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错误。第32题,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满足基带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正确。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错误。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错误。
点睛:
33~34.答案:33.B 34.A
解析:第33题,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是在洞庭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B。第34题,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这是导致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①②正确;热量和土壤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需要结合具体的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35~36.答案:35.D 36.C
解析:第35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根据图中甲、乙两山地经度、甲山地基带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乙山地基带典型植被为干热河谷灌丛可知,该山地为横断山脉,D正确。昆仑山脉经度在98°40′E以西,秦岭位于100°30′E以东,A、B错误。祁连山脉位于温带,纬度较高,山地基带植被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C错误。第36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乙山地属于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甲山地位于横断山脉西段,离西南季风源地近,受西南季风影响大,带来湿润气流,在甲山地基带形成常绿阔叶林。随着西南季风的不断深入,受重重山岭阻挡,到达乙山地时,西南季风势力大大减弱,基带受焚风作用影响形成干热河谷灌丛,C正确。乙山地基带典型植被为干热河谷灌丛,而与乙山地基带同海拔的甲山地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由此可知,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与海拔无关,A、B错误。即使原生植被遭破坏,新生长的植被依然应该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不会是干热河谷灌丛,D错误。
37~39.答案:37.B 38.A 39.B
解析:第37题,本题主要考查山地针叶林分布的差异对比,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从图中可以看出,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分布在1000~2800m,垂直分布高差小,而且面积占比也小,B正确,A、C错误。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分布面积占比最大处位于600~800m,海拔低。太行山区针叶林分布面积占比最大处位于2200~2400m,海拔较高,D错误。第38题,本题主要考查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的原因,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是因为该地山体陡峭,垂直分异更明显,A正确。水分和热量充足,通常会使针叶林的分布高度变高,B、D错误。针叶林分布高度与土壤肥沃程度关联度低,C错误。第39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山区农田分布上限的因素,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太行山区农田分布上限低,黔桂喀斯特山区所处的农田分布上限高,主要原因是黔桂喀斯特山区所处的纬度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好,即使在较高海拔处,热量条件也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B正确。
40~42.答案:40.D 41.A 42.B
解析:第40题,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均受盛行西风影响,距离大西洋较近的东欧平原降水较西西伯利亚平原多,①对;两个平原北部皆濒临北冰洋,受北冰洋沿岸洋流的影响相近,②错;两个平原地势均南高北低,③错;盛行西风越过东欧平原后,受乌拉尔山脉阻挡,山脉西侧多地形雨,进入西西伯利亚平原的盛行西风中水汽含量减少,加之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不易形成降水,④对。故选D。第41题,苔原带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地区,纬度较高,物种数量较少,自然景观比较单一;森林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带物种数量较多,自然景观较丰富,山脉东西两侧这几种自然带的自然景观差异比苔原带大。综上,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苔原带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第42题,西西伯利亚平原虽然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由于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因而较北部干,B正确。沼泽分布少和河流向北流均不是造成南部较干的主要原因,A、C错误。由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降水量南北差异并不大,所以南部较干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远离北冰洋,D错误。
43~44.答案:43.D 44.B
解析:第43题,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基带位于东北平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甲地位于北坡,海拔在600米以上,其上是山地针叶林带,则甲地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山地针叶林的过渡地带,是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正确。高山草甸带海拔高度高于山地针叶林带,A错误。常绿硬叶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亚热带,B、C错误。故选D。第44题,长白山高山环境山地土层薄,灌丛根系难以向下深扎根,因此根系浅;山顶风力大,灌丛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植株,①正确。高山环境气温低,土壤贫瘠,高山灌丛生长慢,植株低矮,②④错误。高山环境气温低,土壤贫瘠,生长环境差,植株密度稀疏,③正确。故选B。
45~46.答案:45.B 46.B
解析:第45题,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带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46题,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有机质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故选B。
47~48.答案:47.D 48.C
解析:第47题,结合材料“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可知,粉尘物质主要是来自外部的沉积物颗粒,填充在植物根系交错之间可以增强表土层的保水能力,B错误;有机物累积与地表植被有关,与粉尘物质无关,A错误;表层覆盖物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对基岩的风化作用,C错误;外源的沉积物颗粒可以增加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D正确。故选D。第48题,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草地植被总量减少,初级生产力降低,①正确;草毡层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地表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度增加,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冻土融化速率增强,②错误、④正确;高原冻土中存在一些被封存的温室气体,随着冻土融化速率增强,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③错误。故选C。
49.答案:示例:1.自然环境具有生产功能。山水林田湖草沙能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必须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自然环境具有平衡功能。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能超过资源再生的速度,对环境的污染不能超过其自净的速度。例如,上游山区污染了水源,下游农田灌溉水质会变差。因此必须在合理范围内发挥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3.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制约,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存在时空综合与要素综合,例如,山区的森林可以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削减下游的洪峰,又如沙漠的快速扩张会吞噬农田。因此,必须坚持跨区域、多要素协同治理。
解析: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表现为: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这些功能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自然环境统一演化,保证了自然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时,要按照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统筹考虑,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山水林田湖草沙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生命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功能,整体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各组成部分的多样性、结构的合理性和系统的稳定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演化,某一方面或部分受到外部干扰都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利于各部分之间协调和结构相对稳定,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整体功能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50.答案:(1)智利西临太平洋,与其他国家距离遥远;南部隔海与南极洲相望,南极大陆无人定居;陆上东部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北部有沙漠阻隔,与邻国交往不便。
(2)S市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原因:地处30°S~40°S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或M市气候特点:全年温和多雨。原因:地处40°S~60°S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山脉迎风坡降水多。
(3)中国:市场广阔;技术、资金充足。
智利:矿产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多样,价格低。
解析:本题以智利地图为材料,涉及智利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该地的气候特征、智利在经贸合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等知识;考查学生对智利自然地理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1)智利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国家”的原因:智利位于南美洲,西临太平洋,太平洋海域辽阔,与其他国家距离遥远;南部隔海与南极洲相望,南极大陆无人定居,多冰雪;陆上东部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和内陆地区交通不便,北部有沙漠阻隔,与邻国交往不便被“孤立起来”。(2)S市气候特点:S市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原因:地处30°S~40°S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压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影响,从海洋上带来丰富水汽。或M市气候特点:M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原因:M市地处40°S~60°S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从海洋上带来丰富水汽,M市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属于山脉迎风坡,导致降水多。(3)我国和智利在经贸合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中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智利,中国技术、资金充足。智利: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经济发展水平低,价格低。
51.答案:(1)海平面上升,消融区陆面上升。冰盖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冰盖消融后,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
(2)甲站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甲站位于基岩海岸区,而阿拉斯加海岸地处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输沙总量小,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区域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
(3)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水拦沙,导致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4)甲站区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向南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解析:本题以海岸线的变化为背景,涉及海岸线位置变化方向、幅度及原因、陆面变化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第(1)题,先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盖消融,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随着海面和陆面的变化而变化,当冰盖消融较快时,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则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当冰盖消融后,冰川融水减少,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第(2)题,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当地纬度高,气温低,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不大,而且受海岸山脉影响,河流短小,输沙总量小,流水侵蚀、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因此甲站陆面垂直变化主要与基岩性质、冰盖消融有关。甲站区域基岩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海平面相对陆面上升;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第(3)题,由图可知,乙站所在区域海平面上升,从人类活动角度入手分析,如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流域内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河口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第(4)题,由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由图可知,甲地海平面下降,可推测甲地海岸线向南移动,基岩海岸较陡峭,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由图可知,乙地海平面上升,故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河口三角洲地势平缓,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52.答案:(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
(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
(3)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以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解析:本题以黄土沟壑区的植被分布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根据所学知识,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应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读图,该区域谷底为落叶阔叶林,坡地为疏林草原,顶部为灌木和草本,落叶林到疏林草原主要是水分的差异,谷底海拔低,蒸发量小,水热相对丰富,故适合落叶林的生长;坡地土壤含水量低,蒸发量大,森林减少,草地增加;丘陵顶部,水热不足,分布有耐寒和耐旱的灌木丛以及草本。(2)根据材料,该地土壤干燥化从退耕还林还草之后才出现的,所以首先应从坡耕地变为林草地入手,一方面植被吸收消耗大量水分,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另一方面山坡陡,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较低,蒸发量大,不利于森林的生长,森林退化;森林的郁闭度较低,加剧蒸发,所以使林地干燥化。(3)根据图中植被应因地制宜地配置,谷底水热条件好,布置落叶阔叶林;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应布置郁闭度高的草本,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减少土壤干燥化;山顶海拔高,气温低,土壤贫瘠,所以应布置耐寒以及耐旱的灌木丛和草本。
53.答案:(1)类型:苔原带。
原因:受地形影响,地处山地,气温低。
(2)地势特征: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间高,东、西低。
分水岭:见解析
(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
解析:本题以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为材料,涉及自然带类型、自然带影响因素、地形地势特征描述、分水岭的位置、冰川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及原理,解答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科分析及阐释能力。(1)从图中可以看到,Ⅱ自然带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极圈附近,其南部Ⅲ自然带位于大陆内部,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Ⅱ自然带应为苔原带,Ⅰ自然带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附近应属冰原带。向南突出的原因:从图中位置来看,该地位于东经60°附近,其植被带向南突出的方向,大致为南北方向;该地位于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对较高,其西侧为东欧平原,东侧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较东西两侧海拔高,气温更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2)河流应由高向低流,河流的流向一般可判断地势的走向。从该地区河流分布来看,其东部河流向东流,西部河流向西侧流动,说明其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从中部山峰高度来看,其北部山峰大致位于1200~1300米之间,其南部山峰为1400~1500米,中部地区南高北低。河流应由高处向低处流动,M流域与N流域其支流源头的中间地带应为山地分水岭,将中间地带连接成线,即为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岭,如下图:
(3)从图中可以看到R地纬度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从纬度来看,该地位于极圈内部,受极地东风影响较为显著,北冰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向南运动,R地为乌拉尔山北部,受地形抬升影响,该地降雪较多。同时该地纬度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积雪融化得相对较少,大量积雪易累积,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川。从河流分布图可以看到R地附近河流众多,河流多从山谷流出,山谷发育较多,谷地受太阳辐射影响相对较少,其积雪更易储存,其谷地冰川数量较为众多。
54.答案:(1)上层砂土孔隙多,土质疏松;下层黏土,结构紧实,形成隔水层。雨季,下层黏土层阻止土壤水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高。旱季:上层砂土水分易蒸发,下层黏土层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
(2)培垄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培垄和沟底深翻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了土体“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沟底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墒情;雨季前冬小麦收获,两垄之间的沟有利于雨季排水,减轻渍涝危害。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土壤知识可知,土壤中砂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强、蓄水和保水能力差;若土壤中黏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差、蓄水和保水能力强。故可推知,“上砂下黏”的构型,雨季时上层砂土利于水分下渗,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土壤水分多;旱季时上层砂土易于土壤水分蒸发,下层水分向上运移受黏土阻滞,土壤水分少。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白浆化的土壤,其水分条件差且不利于植物根系发育,导致其土壤肥力差、农作物产量较低。而培垄挖沟可以破坏土壤中原有铁锰结合层,改良土壤质地、增加排水通道,进而利于作物扎根、改善垄上土壤水肥条件(增加肥力、减少旱季蒸发和雨季涝渍),最终可提高农作物(花生、地瓜)的产量。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答案
题号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答案
温度(热量或
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
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3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3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附解析),共5页。
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十二热点聚焦(附解析):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十二热点聚焦(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