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rod版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rod版含答案第1页
    2024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rod版含答案第2页
    2024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rod版含答案第3页
    还剩3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ro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rod版含答案,共41页。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蓝细菌有着非常特别的膜系统,包括外膜、周质膜及类囊体膜。类囊体膜上有完备的蛋白色素复合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蓝细菌的类囊体膜位于其叶绿体内
    B. 可以用无水乙醇分离类囊体膜上的色素
    C. 蓝细菌细胞的最外层结构是外膜
    D. 蓝细菌可在类囊体膜上完成光能到化学能的转化
    2. 迁移体是一类囊泡状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迁移体在细胞迁移过程中,由细胞尾部产生,可被释放至细胞外空间或直接被邻近细胞摄取。迁移体数量受T蛋白和胆固醇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迁移体的膜结构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 抑制T蛋白及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可抑制迁移体的产生
    C. 通过迁移体可实现细胞质内容物的释放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D. 受损线粒体通过迁移体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中的能量
    3. 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或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利用黑藻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前要将黑藻放在黑暗、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培养
    B. 将小白鼠放入含有18O2的培养箱中饲养,该小白鼠可呼出C18O2
    C. 分离动物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实验中,将细胞膜破坏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
    D. 用苏丹Ⅲ染液进行脂肪鉴定时,可用95%酒精洗去浮色
    4. 如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过程为b过程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B. b过程可将②中复制后的染色体精确地平均分配到③和④中
    C. c过程中,③、④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D ⑤、⑥衰老后,凋亡基因才能有序表达
    5. 现有一对夫妇,丈夫正常,妻子是血友病a基因携带者,为降低后代患遗传病概率,可在辅助生殖时对极体进行遗传筛查(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第一极体的染色体数目正常,则雌原核染色体数目一定正常
    B. 若第二极体染色体数目不正常,则雌原核染色体数目一定正常
    C. 若无染色体数目变异,且第一极体X染色体有2个a基因,则所生男孩正常
    D 若无染色体数目变异,且第二极体X染色体有1个A基因,则所生男孩正常
    6. 果蝇的性别分化受X染色体数与体细胞染色体组数比例的调控。当X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比例为1:1时,X染色体上的S基因表达,使D基因表达为DSXF蛋白,个体发育成雌性;当二者比例低于1:1时,S基因不表达,D基因则表达为DSXM蛋白,个体发育成雄性;无S基因时,D基因则表达为DSXM蛋白,个体发育成雄性。若体细胞中X染色体超过两条或者低于一条的个体致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雌性个体中S基因促进了DSXM蛋白的表达
    B. XSXs和XsY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之比为3:1
    C. XSXsY和XsY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之比为3:7
    D. 雌雄个体中D基因转录生成的RNA一定不同
    7. 某雄性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该动物一个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I1和I2;另有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Ⅱ1和Ⅱ2,其中Ⅱ1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精细胞为Ⅲ1和Ⅲ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形态相同的有I1和I2;Ⅱ1和Ⅱ2
    B. 基因型相同的有I1和I2;Ⅱ1和Ⅱ2
    C. 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式是I1=I2=Ⅱ1=Ⅱ2=Ⅲ1+Ⅲ2
    D. 染色体组数的关系式是I1=I2=Ⅱ1+Ⅱ2=Ⅲ1+Ⅲ2
    8.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病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转入豌豆,获得抗病抗除草剂的单株A1、A2和A3,分别自然繁殖一代,子代性状如下表所示。已知目的基因能一次或多次插入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株A1有1个抗病基因和1个抗除草剂基因转入一条染色体上
    B. 单株A2子代抗病抗除草剂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每条染色体上各含有1个抗病基因和1个抗除草剂基因
    C. 给A1后代中植株喷施除草剂,让存活植株自然繁殖一代,子代中抗病不抗除草剂植株比例为1/2
    D. 用A3后代纯合抗病不抗除草剂与纯合不抗病抗除草剂单株杂交,子二代中纯合抗病抗除草剂的个体占1/16
    9. 北大西洋西海岸的加拿大底鳞,是一种小型鱼类。其B基因有多种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B1出现的比例随温度和纬度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基因及其多种等位基因共同构成种群的基因库
    B. B基因与多个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在一定范围内,随水温升高,B1的基因频率变小
    D. B有多种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10.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适稳态是指人体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的新稳态,使机体同时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以维持健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产生并维持适稳态的调节机制
    B. 病毒感染后,高烧38℃是适稳态的表现
    C. 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属于正反馈调节
    D. 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机体适稳态调节表现
    11. 炎性甲亢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从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一种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催化细胞内有机物代谢过程,促进生长和发育
    B. 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的高
    C. 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比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少
    D. 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直接受下丘脑的控制
    12. 肿瘤免疫疗法能通过激活自身免疫机能杀灭癌细胞。临床应用中发现,它并不是对每个癌症患者都有效。研究发现,癌细胞代谢旺盛,进行大量的无氧呼吸。人体内的Treg细胞是一种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Te)的激活和增殖。用含有不同浓度乳酸的培养液分别培养Te和Treg细胞,一段时间后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细胞分裂指数越高表示增殖越旺盛)。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能无限增殖,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形态结构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B. 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应答中辅助性T细胞来裂解癌细胞
    C. 癌细胞CO2产生量大于O2利用量
    D. 高浓度的乳酸抑制Te细胞增殖,但对Treg细胞基本无影响,是免疫疗法失效的可能原因
    13. 脱落酸(ABA)参与许多植物生理过程的调节,其中有如种子成熟等长期反应,也有如气孔运动等短期反应。脱落酸信号转导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没有ABA的情况下,负调节因子抑制正效应因子的活性,使其和响应基因处于静止状态
    B. 正效应因子被激活并磷酸化其下游响应因子,进而表现出相应的生理反应
    C. ABA通过与受体结合,组成细胞结构,影响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
    D. 短期生理反应可能是ABA诱导的膜两侧离子流动的结果
    14. 在捕捞业中,为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一般有两种简单的方式:配额限制和努力限制。配额限制即控制一个繁殖周期内收获对象个体的数量,允许收获者一个繁殖周期内收获一定数量的猎物。努力限制是当捕猎对象的种群数量减少后,必须要增加收获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收获量。下图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对种群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某种被捕捞生物的净补充量(一个繁殖周期内出生数超出死亡数的部分)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资源条件不变、不考虑种群的年龄结构、不考虑繁殖力随年龄改变等是净补充量曲线模型成立的前提
    B. MSY表示种群密度为Nm时的净补充量
    C. 超过MSY的配额限制方式容易导致种群灭绝
    D. 若种群密度低于Nm,而收获持续保持在MSY努力水平,则会导致种群灭绝
    15. 振落法是一种捕捉、调查高大树木上昆虫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在树下铺上白布,然后摇动或敲打树枝、树叶,利用昆虫假死的习性,将其振落到白布上进行收集。调查结束,将昆虫重新放到自然环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振落地点的选择可以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
    B. 振落法可精确统计某种群种群数量
    C. 振落法可以调查昆虫不同种群的种间关系
    D. 振落到白布上的昆虫需要用酒精麻醉,便于统计昆虫种类和数量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Ca2+与肌细胞的收缩密切相关,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器(NCX)和肌质网(特化的光面内质网)膜上的Ca2+-ATP酶将Ca2+泵到细胞外或细胞器内,使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维持在一个很低水平。动作电位从邻近细胞传来会导致细胞膜上上型Ca2+通道打开,内流的Ca2+作用于RyRCa2+通道促使肌质网中大量Ca2+外流,进而引发肌细胞收缩,相关转运机制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L型Ca2+通道阻滞剂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B. Na+-K+泵抑制剂可使心肌舒张
    C. Na+-Ca2+交换器(NCX)进行的是钠、钙的反向转运,该转运过程需要ATP直接供能
    D. L型Ca2+通道和RyRCa2+通道转运Ca2+的速度与膜两侧Ca2+的浓度差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相关的
    17. 一项新的研究揭示,植物进化在长时间的渐变过程中夹杂着短暂的大规模创新,即植物的基本物种也是在进化史早期的一次大爆发式突变中进化而来的。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科学家团队分析了248组植物的异同,发现植物结构组成的变化与整个细胞基因组加倍有关。这种加倍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组复制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产生了基因的重复拷贝。结合材料与进化理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研究说明植物进化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B. 植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的重复拷贝虽未导致植物形态、结构、功能的改变,但为植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 上述研究为共同由来学说提供了比较解剖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D. 陆生植物比海洋植物进化地位上高等,适应能力更强
    18. 某作物籽粒颜色有红色(显性)和白色(隐性)之分,由多对基因控制。个体所含显性基因数目越多,籽粒颜色表现红色越重,具有累加效应。现用籽粒颜色最红个体与白色个体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图分析,控制该作物籽粒颜色的基因至少有4对
    B. F2籽粒颜色表现为中深红色的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C. F2籽粒颜色表现为深红色的个体基因型为6种
    D. F1个体与F2白色个体杂交,后代籽粒颜色为中红色的个体比例为3/8
    19. 人类耳蜗中的听毛细胞顶部的纤毛位于蜗管的内淋巴液中,其余部分位于外淋巴液中,当声音传到耳蜗时,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纤毛顶端的K+通道开启,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给听神经细胞,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听毛细胞底部K+外流过程消耗ATP
    B. 兴奋通过听神经细胞的传递,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C. 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D. 兴奋在听毛细胞和听神经细胞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
    20. 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群聚激素,在群聚激素影响下,飞蝗种群可由散居型转变为群聚型,形成超大型种群,导致蝗灾。为确定飞蝗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中,哪一种为群聚激素,科研人员分别向A区和B区(两区域相通)通入不同物质,记录飞蝗在不同区域的停留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根据群聚激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
    B. 群聚激素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 可以用喷洒农药的方法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从而从根本上阻止蝗虫的爆发
    D. 因为B区1、2、3组数据中,2组停留时间最长,所以4-VA最可能是群聚激素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高温胁迫会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各种影响,褪黑素(MT)是一种吲哚胺类激素,常用于植物逆境调节。科学家以茄子为实验材料,研究外源褪黑素对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Rubisc酶是参与CO2固定的酶)
    (1)提取各处理叶片的色素,测定色素提取液对___光的吸光率,根据色素含量与吸光率呈正比的原理计算总叶绿素相对含量。
    (2)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包括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茄子经高温胁迫后,光合速率(Pn)的降低是由___(填“气孔”或“非气孔”)因素所致,判断依据是___。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褪黑素(MT)缓解高温胁迫的作用机制可能是___。
    (4)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细胞内抗氧化酶能清除过多自由基。研究表明:高温会导致植物体内自由基含量升高,施加MT能提高茄子幼苗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从而缓解高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请以茄子幼苗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
    22. 某昆虫黄体和黑体、正常翅和残翅分别由D和d、E和e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体色这一相对性状中___为显性,判断依据是___。
    (2)杂交组合Ⅱ所得的F1中,翅型出现异常比例的原因是___。
    (3)杂交组合Ⅲ中的雌性亲本基因型为___。若F2黄体正常翅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3中黄体正常翅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
    (4)将杂交组合Ⅲ中F1个体置于相同环境中培养,发现部分个体体色虽为黄色,但更偏向黑色一些,经PCR鉴定发现这些个体相关基因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基因上游序列的某些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导致RNA聚合酶与相关基因的结合受到抑制,这些碱基所在的序列被称为___。综上分析,这部分个体表现为黄色偏黑的原因是___。
    23. 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分裂选择和单向选择,如图所示。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19世纪中叶以前,此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的,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这就是桦尺蛾的黑化现象。结合资料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桦尺蛾的黑化现象中直接受选择的是桦尺蛾的___(填“基因型”或“表型”)。假如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某种群的基因型频率SS、Ss、ss分别为10%、20%、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那么在第二年黑色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___(答案保留1位小数)。这种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___类型。
    (2)稳定选择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的性状更趋于稳定。据图分析,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___(填“高”或“低”)的个体,选择的结果是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___(填“扩大”或“缩小”)。
    (3)某海岛上的昆虫只有残翅(无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类型,而具有一般飞行能力的昆虫则逐渐被淘汰,这种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___类型,这种类型的选择对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是___(填“定向”“不定向”或“不能确定”)的。
    24. 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以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俗话说“甜不压苦”“苦尽甘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蕾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分别产生甜味和苦味(如图1,其中虚线方向为GCbt→rNST)。请回答下列问题。
    (1)TRC识别苦味或甜味分子的受体主要分布在味蕾细胞的___(填“I”或“Ⅱ”)侧,图中②处兴奋的传导是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2)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___(“属于”或“不属于”)条件反射,原因是___。
    (3)根据上图解释“甜不压苦”“苦尽甘来”的原因是___。
    (4)坐骨神经是人体内最长最粗大的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图2表示将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相连,图3为a、b处测得的动作电位相对值。在刺激电极处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
    刺激强度到达阈刺激后,在Smin与Smax之间,动作电位幅值随刺激增强而增大的原因是___。导致显示屏2测得的动作电位叠加值低于显示屏1测得值的原因是___。
    25.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粮食作物,为了研究光照、重力、机械压力对豆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开展了相关研究。
    (1)在黑暗环境中培育的豆芽,细胞中不含叶绿素,茎(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下胚轴)比在光下要长很多。豆芽一旦见光,就会发生形态变化并长成豆苗。从豆芽长成豆苗的过程中,光对豆苗的颜色和形态有什么影响? ___。
    (2)横放的幼苗下胚轴顶端会形成“顶端弯钩”结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重力影响下胚轴顶部两侧细胞中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形成过程如图所示。
    该实验体现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依据是___。
    (3)研究发现,与不施加机械压力相比,施加机械压力的幼苗乙烯产生量明显增加。科研人员进一步进行实验,给豌豆幼苗施加机械压力(分别覆盖厚度为60mm、90mm、120mm的玻璃珠)或施用不同浓度乙烯处理(单位为ppm),得到图示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机械压力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___(“是”或“否”)依赖于乙烯,论证依据是___。
    (4)综上所述:环境变化、激素、植物形态之间的关系是___。子代个数
    抗病抗除草剂
    抗病不抗除草剂
    不抗病抗除草剂
    不抗病不抗除草剂
    A1子代
    83
    41
    43
    0
    A2子代
    160
    7
    8
    0
    A3子代
    93
    31
    28
    10
    P
    最红♀×白色♂
    F1
    全为中深红
    F2
    最红:暗红:深红:中深红:中红:浅红:白色=1:6:15:20:15:6:1
    组别
    A区
    B区
    通入物质
    停留时间(s)
    通入挥发性物质
    停留时间(s)
    第1组
    溶剂
    430
    苯乙腈(PAN)
    170
    第2组
    溶剂
    190
    4-乙烯基苯甲醚(4-VA)
    410
    第3组
    溶剂
    285
    苯乙醇(PhA)
    315
    组别
    叶绿素含量(mg·g-1)
    净光合速率(μml·m-2·s-1)
    气孔导度(mml·m-2·s-1)
    胞间CO2浓度(ppm)
    Rubisc(酶)活性(U·mL-1)
    对照组(CK)
    2.3
    12.1
    114.2
    308
    189
    高温组
    1.6
    5.8
    31.2
    448
    61
    高温+MT
    2.2
    10.5
    70
    340
    100
    杂交组别
    亲代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正常翅♀×残翅♂
    F1
    正常翅♂:正常翅♀:残翅♂:残翅♀=1:1:1:1

    正常翅♀×正常翅♂
    F1
    正常翅♂:正常翅♀:残翅♂=1:1:1

    黑体正常翅♀×黄体残翅♂
    F1
    黄体正常翅♂:黄体正常翅♀:黄体残翅♂:黄体残翅♀=1:1:1:1
    F1随机交配得F2
    黄体正常翅♂:黄体正常翅♀:黄体残翅♂:黄体残翅♀:黑体正常翅♂:黑体正常翅♀:黑体残翅♂:黑体残翅♀=6:12:18:9:2:4:6:3
    2023.12
    高三生物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蓝细菌有着非常特别的膜系统,包括外膜、周质膜及类囊体膜。类囊体膜上有完备的蛋白色素复合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蓝细菌的类囊体膜位于其叶绿体内
    B. 可以用无水乙醇分离类囊体膜上的色素
    C. 蓝细菌细胞的最外层结构是外膜
    D. 蓝细菌可在类囊体膜上完成光能到化学能的转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蓝细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中没有叶绿体,A错误;
    B、色素的分离可用层析液来进行,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类囊体膜上的色素,B错误;
    C、蓝细菌细胞的最外层结构是细胞壁,C错误;
    D、类囊体膜上有完备的蛋白色素复合体,是吸收光能的场所,蓝细菌可在类囊体膜上完成光能到化学能的转化,D正确。
    故选D。
    2. 迁移体是一类囊泡状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迁移体在细胞迁移过程中,由细胞尾部产生,可被释放至细胞外空间或直接被邻近细胞摄取。迁移体数量受T蛋白和胆固醇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迁移体的膜结构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 抑制T蛋白及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可抑制迁移体的产生
    C. 通过迁移体可实现细胞质内容物的释放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D. 受损线粒体通过迁移体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中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详解】A、迁移体是一类囊泡状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而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因此,迁移体的膜结构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正确;
    B、结合图示可知,不含有T蛋白的细胞中千迁移体的数量少,胆固醇含量少或不含胆固醇均会使迁移体数量下降,据此可推测,抑制T蛋白及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可抑制迁移体的产生,B正确;
    C、迁移体在细胞迁移过程中,由细胞尾部产生,可被释放至细胞外空间或直接被邻近细胞摄取,据此可推测,通过迁移体可实现细胞质内容物的释放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受损线粒体通过迁移体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胞吐过程,需要消耗细胞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3. 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或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利用黑藻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前要将黑藻放在黑暗、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培养
    B. 将小白鼠放入含有18O2的培养箱中饲养,该小白鼠可呼出C18O2
    C. 分离动物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实验中,将细胞膜破坏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
    D. 用苏丹Ⅲ染液进行脂肪鉴定时,可用95%酒精洗去浮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原理是: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黑藻叶肉细胞中有的叶绿体,利于观察液泡。
    【详解】A、可利用黑藻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前要将黑藻放在光照、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培养,A错误;
    B、小白鼠吸入的18O2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会参与水的形成H 18O2,H18O2再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18O2的过程,B正确;
    C、分离动物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实验中,将细胞膜破坏后进行差速离心法分离,C错误;
    D、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50%酒精洗去染色等浮色,D错误。
    故选B。
    4. 如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过程为b过程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B. b过程可将②中复制后染色体精确地平均分配到③和④中
    C. c过程中,③、④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D. ⑤、⑥衰老后,凋亡基因才能有序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a表示细胞生长过程;b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导致细胞的数目增加,而细胞的种类不变;c表示细胞分化过程,导致细胞的种类增加,而细胞的数目不变,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a过程可以看作是分裂间期,可为b过程,即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A正确;
    B、b过程为分裂过程,该过程中可将②中复制后的染色体精确地平均分配到③和④两个子细胞中,B正确;
    C、c过程为细胞分化,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③、④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进而表现出⑤、⑥,不同的形态,丙担负不同的功能,C正确;
    D、细胞的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不一定要在细胞衰老后才能进行,比如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该类细胞的清除就是细胞凋亡,以防止病原物在被侵染的细胞内大量增殖后再去侵染正常细胞,D错误。
    故选D。
    5. 现有一对夫妇,丈夫正常,妻子是血友病a基因携带者,为降低后代患遗传病概率,可在辅助生殖时对极体进行遗传筛查(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第一极体的染色体数目正常,则雌原核染色体数目一定正常
    B. 若第二极体染色体数目不正常,则雌原核染色体数目一定正常
    C. 若无染色体数目变异,且第一极体X染色体有2个a基因,则所生男孩正常
    D. 若无染色体数目变异,且第二极体X染色体有1个A基因,则所生男孩正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①细胞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进行DNA复制;
    ②MI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形成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③MI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④M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
    ⑤M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⑥MII前期: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排布;
    ⑦MII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
    ⑧MII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
    ⑨MI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详解】A、若第一极体的染色体数目正常,若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正常或染色体分裂异常时,则雌原核染色体数目就会不正常,A错误;
    B、若第二极体染色体数目不正常,可能是第一极体染色体数目不正常,则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不正常,会导致雌原核染色体数目可能不正常,B错误;
    C、若无染色体数目变异,且第一极体X染色体有2个a基因,则次级卵母细胞中会有两个A基因,卵细胞中也会携带A基因,则所生男孩正常,C正确;
    D、若无染色体数目变异,第二极体X染色体有1个A基因,若该极体为第一极体分裂产生的,则卵细胞中含有Xa基因,则所生男孩患病,D错误。
    故选C。
    6. 果蝇的性别分化受X染色体数与体细胞染色体组数比例的调控。当X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比例为1:1时,X染色体上的S基因表达,使D基因表达为DSXF蛋白,个体发育成雌性;当二者比例低于1:1时,S基因不表达,D基因则表达为DSXM蛋白,个体发育成雄性;无S基因时,D基因则表达为DSXM蛋白,个体发育成雄性。若体细胞中X染色体超过两条或者低于一条的个体致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雌性个体中S基因促进了DSXM蛋白的表达
    B. XSXs和XsY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之比为3:1
    C. XSXsY和XsY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之比为3:7
    D. 雌雄个体中D基因转录生成的RNA一定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
    X染色体数: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1:1时,S基因表达D基因表达DSXF蛋白,个体为雌性,则XSX-、XSX-Y为雌性;
    X染色体数: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1:1时,S基因不表达,D基因表达→DSXM蛋白,个体为雄性,则XSY、XSYY为雄性;
    无S基因时,D基因则表达为DSXM蛋白,个体发育成雄性,如XsXs、XsXsY、XsO、XsY、XsYY。
    【详解】A、当X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比例为1:1时,X染色体上的S基因表达,使D基因表达为DSXF蛋白,个体发育成雌性,故雌性个体中S基因促进了DSXF蛋白的表达,A错误;
    B、XSXs个体产生的雌配子为XS、Xs,XsY个体产生的雄配子为Xs、Y,雌雄配子结合,产生XSXs、XSY、XsXs、XsY,依据题干信息判断,其性别依次为雌性、雄性、雄性、雄性,即雌:雄=1:3,B错误;
    C、XSXsY个体产生的雌配子为XSXs、XSY、XsY、Y、XS、Xs,XsY个体产生的雄配子为Xs、Y,雌雄配子结合
    即雌:雄-3:7,C正确;
    D、雌性个体中,D基因表达为DSXF蛋白,雄性个体中,D基因表达为DSXM蛋白,但是雌雄个体中D基因转录生成的RNA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才能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即mRNA,所以雌雄个体中D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可能相同,D错误。
    故选C。
    7. 某雄性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该动物一个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I1和I2;另有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Ⅱ1和Ⅱ2,其中Ⅱ1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精细胞为Ⅲ1和Ⅲ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形态相同的有I1和I2;Ⅱ1和Ⅱ2
    B. 基因型相同的有I1和I2;Ⅱ1和Ⅱ2
    C. 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式是I1=I2=Ⅱ1=Ⅱ2=Ⅲ1+Ⅲ2
    D. 染色体组数的关系式是I1=I2=Ⅱ1+Ⅱ2=Ⅲ1+Ⅲ2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因此Ⅰ1和I2所含的遗传信息、DNA分子数、染色体形态等完全相同。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Ⅱ1和Ⅱ2中都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形态也不同,但两者所含的DNA分子数目、染色体组数完全相同。
    3、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Ⅲ1和Ⅲ2所含的遗传信息、DNA分子数、染色体形态等完全相同。
    【详解】A、Ⅱ1和Ⅱ2是由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Ⅱ1和Ⅱ2中都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形态也不同,A错误;
    B、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遗传信息不同,但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遗传信息也相同,因此遗传信息相同的是I1和I2、Ⅲ1和Ⅲ2,B错误;
    C、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DNA分子数完全相同,与亲本细胞一致,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DNA分子数完全相同,且与体细胞一致,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精细胞DNA分子数相同,且都减半,为体细胞的一半,因此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式是I1=I2=Ⅱ1=Ⅱ2=Ⅲ1+Ⅲ2,C正确;
    D、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染色体组数相同且与体细胞一致,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相同,且为体细胞的一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与体细胞的一致),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精细胞染色体组数相同,为体细胞的一半,因此染色体组数的关系式是I1=I2=Ⅱ1+Ⅱ2=Ⅲ1+Ⅲ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I1=I2=Ⅱ1=Ⅱ2=Ⅲ1+Ⅲ2,D错误。
    故选C。
    8.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病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转入豌豆,获得抗病抗除草剂的单株A1、A2和A3,分别自然繁殖一代,子代性状如下表所示。已知目的基因能一次或多次插入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株A1有1个抗病基因和1个抗除草剂基因转入一条染色体上
    B. 单株A2子代抗病抗除草剂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每条染色体上各含有1个抗病基因和1个抗除草剂基因
    C. 给A1后代中植株喷施除草剂,让存活植株自然繁殖一代,子代中抗病不抗除草剂植株比例为1/2
    D. 用A3后代纯合抗病不抗除草剂与纯合不抗病抗除草剂单株杂交,子二代中纯合抗病抗除草剂的个体占1/16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干可知,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病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转入豌豆,获得抗病抗除草剂的单株A1、A2和A3,两种抗性基因分别用A/a(抗病/不抗病)、B/b(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来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两种抗性基因(共2个)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条,那么豌豆在自然繁殖一代(自交),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病抗除草剂:不抗病不抗除草剂=3:1;
    2、两种抗性基因(共2个)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2条,即一条染色体含抗病基因,另一条染色体上含抗除草剂基因,那么豌豆在自然繁殖一代(自交),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病抗除草剂:抗病不抗除草剂:不抗病抗除草剂=2:1:1,如A1子代;
    3、两种抗性基因(共2个)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2条,即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抗1个抗病基因,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含1个抗除草剂基因,那么豌豆在自然繁殖一代(自交),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病抗除草剂:抗病不抗除草剂:不抗病抗除草剂:不抗病抗除草剂=9:3:3:1,如A3子代;
    【详解】A、A1子代中抗病抗除草剂:抗病不抗除草剂:不抗病抗除草剂=2:1:1,可知单株A1有1个抗病基因和1个抗除草剂基因转入一对同源染色体的2条染色体上,A错误;
    B、当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每条染色体上各含有1个抗病基因和1个抗除草剂基因,豌豆在自然状况下生长,子代出现的比例为抗病抗除草剂:抗病不抗除草剂:不抗病抗除草剂=2:1:1,不会出现图示中的比例,B错误;
    C、两种抗性基因分别用A/a(抗病/不抗病)、B/b(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来表示,根据B项的分析,A1植株的子代中除去不抗除草剂的基因,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抗病抗除草剂(AaBb):不抗病抗除草剂(aaBB)=2:1,让存活子代自然繁殖一代(豌豆为自交),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得子代中抗病不抗除草剂植株(A-bb)比例为2/31/4=1/6,C错误;
    D、A3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病抗除草剂:抗病不抗除草剂:不抗病抗除草剂:不抗病抗除草剂=9:3:3:1,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两种抗性基因(共2个)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2条,即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抗1个抗病基因,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含1个抗除草剂基因,A3后代纯合抗病不抗除草剂(AAbb)与纯合不抗病抗除草剂(aaBB)单株杂交,子二代中纯合抗病抗除草剂(AABB)所占的比例为1/16,D正确;
    故选D。
    9. 北大西洋西海岸的加拿大底鳞,是一种小型鱼类。其B基因有多种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B1出现的比例随温度和纬度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基因及其多种等位基因共同构成种群基因库
    B. B基因与多个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在一定范围内,随水温升高,B1基因频率变小
    D. B有多种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频率指的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某个基因 占该基因和其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型频率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数占全部个体数的比率。当一个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时,该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个体不是进化的单位,种群才是进化的单位。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3、分析题图:自变量为温度和维度,因变量为等位基因B1出现比例,在冷环境和高纬度环境中等位基因B1出现比例较高,而温水环境和低纬度环境中其出现比例较低。
    【详解】A、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基因及其多种等位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B、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基因与多个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
    C、根据题图,一定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等位基因B1的出现比例越来越高,故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B1的基因频率变大,C错误;
    D、B有多种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D正确。
    故选D。
    10.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适稳态是指人体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的新稳态,使机体同时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以维持健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产生并维持适稳态的调节机制
    B. 病毒感染后,高烧38℃是适稳态的表现
    C. 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属于正反馈调节
    D. 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机体适稳态调节的表现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适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A错误;
    B、适稳态是指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以维持健康,强调机体同时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病毒感染后,高烧38℃是稳态失衡的表现,不是健康状态,不是适稳态,B错误;
    C、负反馈调节可以维持稳态,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C错误;
    D、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11. 炎性甲亢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从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一种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催化细胞内有机物代谢过程,促进生长和发育
    B. 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的高
    C. 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比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少
    D. 正常情况下,甲状腺分泌活动直接受下丘脑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外界温度降低,人紧张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当甲状腺激素过高,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作用有抑制作用。
    【详解】A、酶具有催化作用,激素不具有,A错误;
    B、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根据负反馈调节,该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低,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而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细胞,因此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C正确;
    D、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直接受垂体的控制,间接受下丘脑的控制,D错误。
    故选C。
    12. 肿瘤免疫疗法能通过激活自身免疫机能杀灭癌细胞。临床应用中发现,它并不是对每个癌症患者都有效。研究发现,癌细胞代谢旺盛,进行大量的无氧呼吸。人体内的Treg细胞是一种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Te)的激活和增殖。用含有不同浓度乳酸的培养液分别培养Te和Treg细胞,一段时间后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细胞分裂指数越高表示增殖越旺盛)。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能无限增殖,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形态结构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B. 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应答中的辅助性T细胞来裂解癌细胞
    C. 癌细胞CO2产生量大于O2利用量
    D. 高浓度的乳酸抑制Te细胞增殖,但对Treg细胞基本无影响,是免疫疗法失效的可能原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毒性T细胞(Tc)随乳酸浓度升高,细胞分裂指数逐渐下降,而Treg细胞随乳酸浓度升高,细胞分裂指数基本不变。说明细胞中乳酸的含量影响Tc的分裂,但对Treg细胞分裂影响不大。
    【详解】A、癌细胞的特点:能无限增殖,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性变化,A错误;
    B、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应答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来裂解癌细胞,B错误;
    C、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利用的氧气等于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产乳酸,既不利用氧气,也不产二氧化碳,所以癌细胞CO2产生量等于O2利用量,C错误;
    D、一部分肿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乳酸,肿瘤微环境高浓度的乳酸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但对Treg细胞无影响,增殖的Treg细胞也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激活和分裂,从而导致免疫疗法失效。D正确。
    故选D。
    13. 脱落酸(ABA)参与许多植物生理过程的调节,其中有如种子成熟等长期反应,也有如气孔运动等短期反应。脱落酸信号转导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没有ABA的情况下,负调节因子抑制正效应因子的活性,使其和响应基因处于静止状态
    B. 正效应因子被激活并磷酸化其下游响应因子,进而表现出相应的生理反应
    C. ABA通过与受体结合,组成细胞结构,影响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
    D. 短期生理反应可能是ABA诱导的膜两侧离子流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在无ABA的情况下,受体无法招募负调节因子,而负调节因子则抑制正效应因子的活性,从而无法产生下游的信号传导,使相关基因无法进行表达;在有ABA的情况下,ABA会与受体结合,进而招募负调节因子,解除其对正效应因子的抑制作用,正效应因子则被激活并发生磷酸化,同时磷酸化其下游响应因子,进而表现出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影响相关离子通道的开闭,相关基因的表达。
    【详解】A、在无ABA的情况下,受体无法招募负调节因子,而负调节因子则抑制正效应因子的活性,从而无法产生下游的信号传导,使相关基因无法进行表达,A正确;
    B、在有ABA的情况下,ABA会与受体结合,进而招募负调节因子,解除其对正效应因子的抑制作用,正效应因子则被激活并发生磷酸化,同时磷酸化其下游响应因子,进而表现出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影响相关离子通道的开闭,相关基因的表达,B正确;
    C、ABA通过与受体结合后,只能起调节作用,不能组成细胞结构,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气孔运动是短期效益,结合题图可以分析出:ABA诱导的膜两侧离子流动,导致保卫细胞细胞内渗透压改变,影响保卫细胞吸水或失水从而影响气孔运动,D正确。
    故选C。
    14. 在捕捞业中,为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一般有两种简单的方式:配额限制和努力限制。配额限制即控制一个繁殖周期内收获对象个体的数量,允许收获者一个繁殖周期内收获一定数量的猎物。努力限制是当捕猎对象的种群数量减少后,必须要增加收获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收获量。下图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对种群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某种被捕捞生物的净补充量(一个繁殖周期内出生数超出死亡数的部分)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资源条件不变、不考虑种群的年龄结构、不考虑繁殖力随年龄改变等是净补充量曲线模型成立的前提
    B. MSY表示种群密度为Nm时的净补充量
    C. 超过MSY的配额限制方式容易导致种群灭绝
    D. 若种群密度低于Nm,而收获持续保持在MSY努力水平,则会导致种群灭绝
    【答案】D
    【解析】
    【分析】1、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增长称为“S”形增长。“S”形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题图分析,实线表示某种被捕捞生物的净补充量(出生数超出死亡数的部分)随种群密度的变化,实际可代表的是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获得最大持续产量通常需要使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Nm值附近。
    【详解】A、净补充量随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代表的是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析题图可知,种群数量的变化接近“S”形增长,满足该曲线的模型假设为资源条件不变、不考虑种群的年龄结构、不考虑繁殖力随年龄改变等,A正确;
    B、MSY表示最大持续产量,种群密度为Nm时该生物的净补充量最大,故可用MSY表示种群密度为Nm时的净补充量,B正确;
    C、当配额保持在Nm对应的净补充量时,种群的补充量正好被收获平衡,从而使种群稳定在密度Nm附近,并获得MSY。但若Nm降低,但收获仍保持MSY水平,收获所取走的个体数量将超过种群的净补充量而导致种群灭绝,或Nm不变,但收获超过MSY,也导致种群灭绝。故超过MSY的配额限制方式容易导致种群灭绝,C正确;
    D、若种群密度低于Nm,而收获持续保持在MSY努力水平,则收获量会降低,但不会导致种群灭绝,D错误。
    故选D。
    15. 振落法是一种捕捉、调查高大树木上昆虫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在树下铺上白布,然后摇动或敲打树枝、树叶,利用昆虫假死的习性,将其振落到白布上进行收集。调查结束,将昆虫重新放到自然环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振落地点的选择可以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
    B. 振落法可精确统计某种群的种群数量
    C. 振落法可以调查昆虫不同种群的种间关系
    D. 振落到白布上的昆虫需要用酒精麻醉,便于统计昆虫种类和数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标记重捕法,其相关计算公式为: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详解】A、振落地点的选择可以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具体的取样方法可根据样地的形状决定,A正确;
    B、振落法不能精确统计某种群的种群数量,只能进行估测,B错误;
    C、振落法是一种捕捉、调查高大树木上昆虫的方法,可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也可调查昆虫的种类,不能调查种间关系,C错误;
    D、振落到白布上的昆虫不需要用酒精麻醉,因为调查结束后还需要将昆虫重新放到自然环境中,D错误。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Ca2+与肌细胞的收缩密切相关,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器(NCX)和肌质网(特化的光面内质网)膜上的Ca2+-ATP酶将Ca2+泵到细胞外或细胞器内,使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维持在一个很低水平。动作电位从邻近细胞传来会导致细胞膜上上型Ca2+通道打开,内流的Ca2+作用于RyRCa2+通道促使肌质网中大量Ca2+外流,进而引发肌细胞收缩,相关转运机制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L型Ca2+通道阻滞剂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B. Na+-K+泵抑制剂可使心肌舒张
    C. Na+-Ca2+交换器(NCX)进行的是钠、钙的反向转运,该转运过程需要ATP直接供能
    D. L型Ca2+通道和RyRCa2+通道转运Ca2+的速度与膜两侧Ca2+的浓度差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相关的
    【答案】BC
    【解析】
    【分析】题干信息: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器(NCX)和肌质网(特化的光面内质网)膜上的Ca2+-ATP酶将Ca2+泵到细胞外或细胞器内,使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维持在一个很低水平,该过程属于主动转运;动作电位从邻近细胞传来会导致细胞膜上L型Ca2+通道打开,内流的Ca2+作用于RyRCa2+通道促使肌质网中大量Ca2+外流,可见细胞外Ca2+高于细胞内,光面内质网内Ca2+浓度高于细胞溶胶;题图Ca2+被L型钙通道运入细胞内,RyRCa2+将Ca2+运出肌质网均属于易化扩散。
    【详解】A、由题意可知,L型Ca2+通道打开会Ca2+内流作用于RyRCa2+通道促使肌质网中大量Ca2+外流,进而引发肌细胞收缩,抑制L型Ca2+通道可降低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平滑肌舒张,A正确;
    B、Na+-K+泵抑制剂,导致Na+外流减少,细胞内Na+浓度增加,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器将Na+转入细胞内、将Ca2+转出细胞,由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减小,使Na+内流减少、Ca2+外流减少,细胞内Ca2+浓度增大,引起细胞收缩,B错误;
    C、Na+-Ca2+交换器(NCX)进行的是钠、钙的反向转运,将Ca2+泵到细胞外或细胞器内,使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维持在一个很低水平,说明该过程为主动运输,转运的完成需要膜两侧的Na+浓度差提供能量,而不是由细胞内ATP直接提供能量,C错误;
    D、L型Ca2+通道、RyRCa2+通道转运Ca2+都属于协助扩散,转运离子的速度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所以L型Ca2+通道、RyRCa2+通道转运Ca2+的速度与其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存在正相关,D正确。
    故选BC。
    17. 一项新的研究揭示,植物进化在长时间的渐变过程中夹杂着短暂的大规模创新,即植物的基本物种也是在进化史早期的一次大爆发式突变中进化而来的。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科学家团队分析了248组植物的异同,发现植物结构组成的变化与整个细胞基因组加倍有关。这种加倍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组复制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产生了基因的重复拷贝。结合材料与进化理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研究说明植物进化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B. 植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的重复拷贝虽未导致植物形态、结构、功能的改变,但为植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 上述研究为共同由来学说提供了比较解剖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D. 陆生植物比海洋植物进化地位上高等,适应能力更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间断平衡学说根据有些物种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现象提出观点认为,物种的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详解】A、间断平衡学说根据有些物种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现象提出观点认为:物种的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植物结构组成的变化与整个细胞基因组加倍有关,这种加倍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组复制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产生了基因的重复拷贝,所以植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的重复拷贝会导致植物结构改变,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上述研究为共同由来学说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C错误;
    D、植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由其进化的生物学特征和形态构成的,这些特征和形态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提供不同的优势。因此,一些植物会适应水生环境,而另一些植物则适应陆生环境,D错误。
    故选A。
    18. 某作物籽粒颜色有红色(显性)和白色(隐性)之分,由多对基因控制。个体所含显性基因数目越多,籽粒颜色表现红色越重,具有累加效应。现用籽粒颜色最红个体与白色个体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图分析,控制该作物籽粒颜色的基因至少有4对
    B. F2籽粒颜色表现为中深红色的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C. F2籽粒颜色表现为深红色的个体基因型为6种
    D. F1个体与F2白色个体杂交,后代籽粒颜色为中红色的个体比例为3/8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及图表可知:F1自交得到的F2,F2中最红:暗红:深红:中深红:中红:浅红:白色=1:6:15:20:15:6:1,分离比之和为64=43,说明某作物籽粒颜色由三对能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已知每个显性基因对红色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故F2中有6个显性基因的颜色为最红,有5个显性基因的颜色为暗红,有4个显性基因的颜色为深红,有3个显性基因的颜色为中深红,有2个显性基因的颜色为中红,有1个显性基因的颜色为浅红,有0个显性基因的颜色为白色。
    【详解】A、F2中最红:暗红:深红:中深红:中红:浅红:白色=1:6:15:20:15:6:1,分离比之和为64=43,说明某作物籽粒颜色由三对能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错误;
    B、F2籽粒颜色表现为中深红色的个体含3个显性基因,如果对应的基因用A/a、B/b、C/c表示,对应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等7种,都为杂合子,B错误;
    C、F2籽粒颜色表现为深红色的个体含4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6种,C正确;
    D、F1的基因型为AaBbCc与F2白色个体,基因型为aabbcc杂交,后代籽粒颜色为中红色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Cc,比例为1/2×1/2×1/2=1/8,D错误。
    故选C。
    19. 人类耳蜗中的听毛细胞顶部的纤毛位于蜗管的内淋巴液中,其余部分位于外淋巴液中,当声音传到耳蜗时,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纤毛顶端的K+通道开启,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给听神经细胞,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听毛细胞底部K+外流过程消耗ATP
    B. 兴奋通过听神经细胞的传递,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C. 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D. 兴奋在听毛细胞和听神经细胞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顶端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运输。
    【详解】A、听毛细胞底部K+外流过程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
    B、听觉的产生是兴奋从听毛细胞底部传到大脑皮层,该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B正确;
    C、结合图示可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C错误;
    D、兴奋在听毛细胞和听神经细胞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该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C。
    20. 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群聚激素,在群聚激素影响下,飞蝗种群可由散居型转变为群聚型,形成超大型种群,导致蝗灾。为确定飞蝗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中,哪一种为群聚激素,科研人员分别向A区和B区(两区域相通)通入不同物质,记录飞蝗在不同区域的停留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根据群聚激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
    B. 群聚激素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 可以用喷洒农药的方法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从而从根本上阻止蝗虫的爆发
    D. 因为B区1、2、3组数据中,2组停留时间最长,所以4-VA最可能是群聚激素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确定飞蝗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中,哪一种为群居信息素,则实验的自变量是通入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因变量是停留时间,表格数据显示,第2组的飞蝗在B区停留时间明显长于A区,而第1组B区停留时间明显短于A区,第3组A、B两区域停留时间差异不大,由题意可知,B区通入的是挥发性物质,且通入4-乙烯基苯甲醚(4-VA)后停留时间最长,故据此初步确定4-VA是群居信息素。
    【详解】A、群聚激素是一种动物激素,可以引起飞蝗由散居型变为群聚型,因此可以根据群聚激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A正确;
    B、群聚激素的存在会引起一定的空间内飞蝗密度的明显变化,故为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
    C、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喷洒农药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蝗虫的爆发,我们需要了解蝗虫的增长规律、生活习性及天敌等因素,来制定有效措施加以解决,C错误;
    D、由题意可知,B区通入的是挥发性物质,且通入4-乙烯基苯甲醚(4-VA)后停留时间最长,所以4-VA最可能是群聚激素,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高温胁迫会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各种影响,褪黑素(MT)是一种吲哚胺类激素,常用于植物逆境调节。科学家以茄子为实验材料,研究外源褪黑素对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Rubisc酶是参与CO2固定的酶)
    (1)提取各处理叶片的色素,测定色素提取液对___光的吸光率,根据色素含量与吸光率呈正比的原理计算总叶绿素相对含量。
    (2)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包括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茄子经高温胁迫后,光合速率(Pn)的降低是由___(填“气孔”或“非气孔”)因素所致,判断依据是___。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褪黑素(MT)缓解高温胁迫的作用机制可能是___。
    (4)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细胞内抗氧化酶能清除过多自由基。研究表明:高温会导致植物体内自由基含量升高,施加MT能提高茄子幼苗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从而缓解高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请以茄子幼苗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
    【答案】21. 红 22. ①. 非气孔 ②. 高温组茄子经高温胁迫后,Pn值下降,气孔导度下降,胞间CO2浓度升高,Rubisc酶活性下降,因此净光合速率(Pn)的降低是由于非气孔因素所致。
    23. 缓解高温引起叶片光合色素合成以及与光合色素有关的酶活性的抑制,提高了Rubisc(酶)活性和缓解气孔关闭
    24. 实验思路:设置三组实验:甲组为常温处理,乙组为高温处理,丙组为高温并喷施MT溶液处理,检测三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及自由基含量。预期实验结果:抗氧化酶活性:乙组低于甲组,丙组高于乙组;自由基含量高低为:甲组小于乙组,乙组大于丙组。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等外界因素,光合色素的含量和光合作用酶的活性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
    【小问1详解】
    叶绿素能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但提取的色素中含有类胡萝卜素,能大量吸收蓝紫光,因此测定叶绿素含量时用红光,避免了类胡萝卜素的干扰,因此可以根据叶绿素吸光率的大小进行含量的测定。
    【小问2详解】
    依据题意,高温组茄子经高温胁迫后,Pn值下降,气孔导度下降,但胞间CO2浓度升高,Rubisc酶活性下降,因此净光合速率(Pn)降低是由于非气孔因素所致。
    【小问3详解】
    高温处理,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高温加MT处理,茄子的叶绿素含量、Rubisc活性和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高温组,推测本实验中褪黑素(MT)的作用是缓解高温引起叶片光合色素合成以及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类活性的抑制,提高了Rubisc(酶)活性和缓解气孔关闭。
    【小问4详解】
    根据题意可以判断,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MT能提高茄子幼苗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从而缓解高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因而实验的自变量应为高温和MT,所以要设置三组实验:甲组为常温处理,乙组为高温处理,丙组为高温并喷施MT溶液处理。因变量就是检测三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及自由基含量。
    根据研究表明的结论高温会导致植物体内自由基含量升高,施加MT能提高茄子幼苗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细胞内抗氧化酶能清除过多自由基,可以预期实验结果是:抗氧化酶活性:乙组低于甲组,丙组高于乙组;自由基含量高低为:甲组小于乙组,乙组大于丙组。
    22. 某昆虫黄体和黑体、正常翅和残翅分别由D和d、E和e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体色这一相对性状中___为显性,判断依据是___。
    (2)杂交组合Ⅱ所得的F1中,翅型出现异常比例的原因是___。
    (3)杂交组合Ⅲ中的雌性亲本基因型为___。若F2黄体正常翅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3中黄体正常翅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
    (4)将杂交组合Ⅲ中F1个体置于相同环境中培养,发现部分个体体色虽为黄色,但更偏向黑色一些,经PCR鉴定发现这些个体相关基因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基因上游序列的某些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导致RNA聚合酶与相关基因的结合受到抑制,这些碱基所在的序列被称为___。综上分析,这部分个体表现为黄色偏黑的原因是___。
    【答案】22. ①. 黄体 ②. 依据杂交组合Ⅲ,F1表现型均为黄体,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出现性状分离,产生黑体。
    23. XEXE纯合致死
    24. ①. ddXEXe ②. 16/27
    25. ①. 启动子 ②. 碱基的甲基化修饰抑制了黄体基因的表达。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判断:
    1、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表现型,该性状为显性性状;
    2、相同性状的亲本自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为显性性状。
    【小问1详解】
    根据杂交组合Ⅲ中,表现型不同的雌雄亲本进行杂交,F1只出现黄体,可判断黄体为显性(或根据F1雌雄均为黄体的雌雄亲本杂交,后代出现性,产生黑体,加以判断。)
    【小问2详解】
    杂交组合Ⅱ,亲本均为正常翅的雌雄个体杂交,后代出现残翅,可知正常翅为显性,残翅为隐性。杂交组合Ⅲ的F2中,雌性个体中,正常翅:残翅=4:3,雄性个体中,正常翅:残翅=1:3,雌雄个体中表现型有差异,说明控制正常翅与残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可得杂交组合Ⅱ,亲本的基因型为XEXe、XEY,亲本杂交产生XEXE、XEXe、XEY、XeY,但F1中的表现性及比例却是正常翅♂:正常翅♀:残翅♂=1:1:1,说明XEXE的雌性不能存活。
    【小问3详解】
    由杂交组合Ⅲ的F2的实验数据可知:雌性个体中:黄体:黑体=3:1,常翅:残翅=4:3,雄性个体中,黄体:黑体=3:1,正常翅:残翅=1:3,可知控制黄体D和黑体d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正常翅E和残翅e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杂交过程如下:
    P: 黑体正常翅(ddXEXe)♀×黄体残翅(DDXeY)♂F1:黄体正常翅(DdXEXe)♂:黄体正常翅(DdXeXe)♀:黄体残翅(DdXEY)♂:黄体残翅(DdXeY)♀=1:1:1:1,F1随机交配得F2,F2中所有黄体个体的基因均为D-,随机交配用配子法,可求得D=2/3,d=1/3,然后构建棋盘可以求得F3中黄体个体所占的概率为1-1/31/3=8/9;F1随机交配得F2,见下表:
    由上表可知:F2正常翅的基因型为雌性XEXe,雄性XEY,随机交配的F3,构建棋盘得:
    故F3中正常翅所占的比例为2/3。最后利用乘法原理可以求得产生的F3中黄体正常翅个体所占的比例为8/92/3=16/27。
    【小问4详解】
    启动子是位于基因上游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当基因上游序列的某些碱基发生甲基化修饰后,会抑制目的基因(此题为黄体基因)的表达,故部分个体黄色偏黑。
    23. 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分裂选择和单向选择,如图所示。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19世纪中叶以前,此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的,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这就是桦尺蛾的黑化现象。结合资料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桦尺蛾的黑化现象中直接受选择的是桦尺蛾的___(填“基因型”或“表型”)。假如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某种群的基因型频率SS、Ss、ss分别为10%、20%、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那么在第二年黑色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___(答案保留1位小数)。这种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___类型。
    (2)稳定选择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的性状更趋于稳定。据图分析,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___(填“高”或“低”)的个体,选择的结果是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___(填“扩大”或“缩小”)。
    (3)某海岛上的昆虫只有残翅(无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类型,而具有一般飞行能力的昆虫则逐渐被淘汰,这种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___类型,这种类型的选择对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是___(填“定向”“不定向”或“不能确定”)的。
    【答案】(1) ①. 表型 ②. 11.5% ③. 单向选择
    (2) ①. 高 ②. 缩小
    (3) ①. 分裂选择 ②. 定向
    【解析】
    【分析】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型,最终影响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小问1详解】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但由于基因型并不能在自然选择中起直接作用,天敌在捕食桦尺蛾时,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所以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型,最终影响了种群的基因频率。SS、Ss、ss分别为10%、20%、70%,可设为10个、20个、70个,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则数量变为11、22、63,黑色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11/(11+22+63)=11.5%,这种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单向选择。
    【小问2详解】
    稳定选择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的性状更趋于稳定。根据图分析可知,稳定选择保留表型频率高的个体,淘汰表型频率高的个体,选择的结果是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缩小。
    【小问3详解】
    某海岛上的昆虫只有残翅(无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类型,而具有一般飞行能力的昆虫则逐渐被淘汰,这种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分裂选择,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因此,这种类型的选择对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是定向的。
    24. 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以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俗话说“甜不压苦”“苦尽甘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蕾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分别产生甜味和苦味(如图1,其中虚线方向为GCbt→rNST)。请回答下列问题。
    (1)TRC识别苦味或甜味分子的受体主要分布在味蕾细胞的___(填“I”或“Ⅱ”)侧,图中②处兴奋的传导是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2)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___(“属于”或“不属于”)条件反射,原因是___。
    (3)根据上图解释“甜不压苦”“苦尽甘来”的原因是___。
    (4)坐骨神经是人体内最长最粗大的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图2表示将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相连,图3为a、b处测得的动作电位相对值。在刺激电极处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
    刺激强度到达阈刺激后,在Smin与Smax之间,动作电位幅值随刺激增强而增大的原因是___。导致显示屏2测得的动作电位叠加值低于显示屏1测得值的原因是___。
    【答案】(1) ①. I ②. 单向
    (2) ①. 不属于 ②. 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3)“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苦尽甘来”的生物学机制是: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4) ①. 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 ②. 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速率不同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连接处,表示突触;②是神经纤维。
    【小问1详解】
    据图判断,甜味和苦味被识别,而图中味蕾在I侧,所以味蕾细胞(TRC)识别苦味或甜味分子的受体主要分布在味蕾细胞的I侧。味蕾接受甜味或苦味分子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故兴奋在②处的传导方向都是单向的。
    【小问2详解】
    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活动。
    【小问3详解】
    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小问4详解】
    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因此刺激强度到达阈刺激后,在Smin与Smax之间,动作电位幅值随刺激增强而增大。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有不衰减性。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上述实验中屏1、屏2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速率不同导致屏2处电位叠加量减小。
    25.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粮食作物,为了研究光照、重力、机械压力对豆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开展了相关研究。
    (1)在黑暗环境中培育的豆芽,细胞中不含叶绿素,茎(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下胚轴)比在光下要长很多。豆芽一旦见光,就会发生形态变化并长成豆苗。从豆芽长成豆苗的过程中,光对豆苗的颜色和形态有什么影响? ___。
    (2)横放的幼苗下胚轴顶端会形成“顶端弯钩”结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重力影响下胚轴顶部两侧细胞中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形成过程如图所示。
    该实验体现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依据是___。
    (3)研究发现,与不施加机械压力相比,施加机械压力的幼苗乙烯产生量明显增加。科研人员进一步进行实验,给豌豆幼苗施加机械压力(分别覆盖厚度为60mm、90mm、120mm的玻璃珠)或施用不同浓度乙烯处理(单位为ppm),得到图示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机械压力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___(“是”或“否”)依赖于乙烯,论证依据是___。
    (4)综上所述:环境变化、激素、植物形态之间的关系是___。
    【答案】(1)光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使豆苗表现为绿色,光能抑制下胚轴的生长,进而影响豆苗的形态变化。
    (2)n侧比m侧生长素浓度高,表现为近地侧生长慢,而远地侧生长快,出现顶端弯钩现象
    (3) ①. 是 ②. 机械压力导致乙烯产生量增加、上胚轴缩短变粗
    (4)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即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共同调节植物形态的建成。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小问1详解】
    豆芽一旦见光,就会发生形态变化并长成豆苗,如表现为绿色和下胚轴的生长缓慢等,因此,从豆芽长成豆苗的过程中,可推测光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进而使豆苗表现为绿色,且在形态上表现为下胚轴的生长变得缓慢,即光能抑制下胚轴的生长,进而使更多的营养用于豆苗芽和叶的生长。
    【小问2详解】
    在重力的影响下,下胚轴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于远地侧,即n侧多于m侧,进而表现为近地侧生长比远地侧慢,形成顶端弯钩,因此,该实验能体现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说明生长素在调节植物生长方面表现出两重性。
    【小问3详解】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加机械压力的强度、施用乙烯的浓度,因变量是上胚轴的长度,实验结果显示,表现为无论是施加机械压力还是施用乙烯都可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综合上述结果,科研人员推测机械压力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依赖于乙烯,论证依据是机械压力导致乙烯产生量增加、上胚轴缩短变粗;单独施用乙烯时,也可导致上胚轴缩短变粗。
    【小问4详解】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即植物形态的建成和生长发育过程是由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XSXs
    XSY
    XsY
    Y
    XS
    Xs
    Xs
    XSXsXs(致死)
    XSXsY(雌性)
    XsXsY(雄性)
    XsY(雄性)
    XSXs(雌性)
    XsXs(雄性)
    Y
    XSXsY(雌性)
    XSYY(雄性)
    XsYY(雄性)
    YYY(致死)
    XSY(雄性)
    XsY(雄性)
    子代个数
    抗病抗除草剂
    抗病不抗除草剂
    不抗病抗除草剂
    不抗病不抗除草剂
    A1子代
    83
    41
    43
    0
    A2子代
    160
    7
    8
    0
    A3子代
    93
    31
    28
    10
    P
    最红♀×白色♂
    F1
    全为中深红
    F2
    最红:暗红:深红:中深红:中红:浅红:白色=1:6:15:20:15:6:1
    组别
    A区
    B区
    通入物质
    停留时间(s)
    通入挥发性物质
    停留时间(s)
    第1组
    溶剂
    430
    苯乙腈(PAN)
    170
    第2组
    溶剂
    190
    4-乙烯基苯甲醚(4-VA)
    410
    第3组
    溶剂
    285
    苯乙醇(PhA)
    315
    组别
    叶绿素含量(mg·g-1)
    净光合速率(μml·m-2·s-1)
    气孔导度(mml·m-2·s-1)
    胞间CO2浓度(ppm)
    Rubisc(酶)活性(U·mL-1)
    对照组(CK)
    2.3
    12.1
    114.2
    308
    189
    高温组
    1.6
    5.8
    31.2
    448
    61
    高温+MT
    2.2
    10.5
    70
    340
    100
    杂交组别
    亲代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正常翅♀×残翅♂
    F1
    正常翅♂:正常翅♀:残翅♂:残翅♀=1:1:1:1

    正常翅♀×正常翅♂
    F1
    正常翅♂:正常翅♀:残翅♂=1:1:1

    黑体正常翅♀×黄体残翅♂
    F1
    黄体正常翅♂:黄体正常翅♀:黄体残翅♂:黄体残翅♀=1:1:1:1
    F1随机交配得F2
    黄体正常翅♂:黄体正常翅♀:黄体残翅♂:黄体残翅♀:黑体正常翅♂:黑体正常翅♀:黑体残翅♂:黑体残翅♀=6:12:18:9:2:4:6:3
    1/4XE
    3/4Xe
    1/4XE
    1/16XEXE(致死)
    3/16XEXe
    1/4Xe
    1/16XEXe
    3/16XeXe
    2/4Y
    2/16XEY
    6/16XeY
    1/2XE
    1/2Xe
    1/2XE
    1/4XEXE(致死)
    1/4XEXe
    1/2Y
    1/4XEY
    1/4XeY

    相关试卷

    2024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生物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生物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4届高三10月联考生物pdf、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4届高三10月联考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4届高三10月联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4届高三10月联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生物pdf、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pdf、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rod版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