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基础)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中考专项复习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基础)-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基础)-解析版.docx
    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基础)-原卷版第1页
    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基础)-原卷版第2页
    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基础)-解析版第1页
    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基础)-解析版第2页
    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基础)-解析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基础)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中考专项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基础)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中考专项复习,文件包含专题01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基础-原卷版docx、专题01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基础-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梳理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
    (2)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3)一切物体(包括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能发声。
    2、放大法
    (1)有些发声物体的振动,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例如吉他发声时弦的振动,但是有些发生物体的振动,我们不容易直接观察到,例如敲击音叉时引起的振动,但是我们可以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通过水的波纹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上面的方法称之为“放大法”;
    (2)放大法是将微小的、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手段转化为明显可见的实验效果的物理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声源的振动带动周围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介质的振动又带动较远介质的振动,由此使振动向外传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
    2、理想实验法
    (1)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探究方法:理想实验法。
    (2)理想实验法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现象为原形,通过合理推理得出结论,揭示科学规律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假设,并合理推论)。
    1.以下实验不能阐述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能激起水花
    B. 将纸屑放在发声的喇叭上,看到纸屑在“跳舞”
    C.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开
    D.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逐渐抽掉里面的空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几乎听不见
    【答案】D
    【解析】【分析】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并会利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现象。
    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声音是由于物质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而真空不能传声进行分析。
    【解答】
    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能激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将纸屑放在发声的喇叭上,看到纸屑在“跳舞”,由纸片的跳动可以认识到喇叭的振动,由此可知声音是由喇叭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正在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小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弱,直至几乎听不见,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阐述声音产生条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如图甲所示,乒乓球静止靠在左侧的音叉上,如果用小锤敲打右侧的音叉,我们能听到右侧音叉发出声音同时乒乓球被弹开,如图乙。如果把这个实验由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外部环境中去完成则( )
    A. 能听到声音,但乒乓球不会被弹开B. 不能听到声音,乒乓球也不会被弹开
    C. 能听到声音,乒乓球也会被弹开D. 不能听到声音,但乒乓球会被弹开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
    甲图中,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乒乓球会弹起,这是因为右边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
    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左边的音叉不会响,乒乓球不会弹起,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 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
    C. 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 听到那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答案】A
    【解析】【分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
    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故选:A。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最快B. 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生的
    C. 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都能传播,并且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最慢;
    (2)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3)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
    A.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故A错误;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说话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出的,故B错误;
    C.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若物体发生振动,产生的声音超出我们听觉的范围,我们就不能听到,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D。
    5.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干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 “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 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答案】A
    【解析】解:A、“鱼洗”发出的声音是由“鱼洗”的振动发出的,“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A正确;
    B、“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人能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故D错误。
    故选:A。
    (1)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是在振动的;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本题通过古代器皿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响度等,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的特点。
    6.下列各图描述的试验中,不能用来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
    A、把正在闹钟放入密封的玻璃罩中,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铃声会越来越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与声音的产生无关,故A符合题意。
    B、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敲击音叉,与音叉接触的轻质小球会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在发声的喇叭会使它面对的烛焰跳动,这是由于纸盆的振动产生的,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此题通过四幅图画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是一道好题。
    7.蝴蝶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5~6次的声波,蜜蜂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300~400次的声波。假如你的眼睛被蒙上,那么有蝴蝶和蜜蜂分别从你头顶附近飞过,则( )
    A. 蝴蝶、蜜蜂飞过时,都能被发觉
    B. 蝴蝶、蜜蜂飞过时,都不能被发觉
    C. 蝴蝶飞过时能被发觉,蜜蜂飞过时不能被发觉
    D. 蜜蜂飞过时能被发觉,蝴蝶飞过时不能被发觉
    【答案】D
    【解析】解: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则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5~6HZ,
    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400次,则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00~400HZ,
    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所以能听到的是蜜蜂飞过,而不能听到蝴蝶飞过
    故选:D。
    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不同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是不同的,而超声波与次声波则是依据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划定的。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很有限,很多动物在这方面都能超过我们。
    8.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 声音产生的原因
    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答案】B
    【解析】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B。
    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
    9.春天,公园里鸟语花香,游人如织。鸟鸣声是起鸣膜______产生的,并通过______这种介质传到游人的耳中。游人的脚步声不时惊起湖中的鱼儿掀起朵朵浪花,这说明水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播声音。
    【答案】振动 空气 能
    【解析】解:
    鸟鸣声是靠鸣膜的振动产生的,此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
    脚步声可以通过水传递到鱼的耳朵里,会把鱼惊起,这说明地面和水都可以传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能。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声现象基本规律的考查,难度较小,是一道基础题。
    10.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挂在绳子中央,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小明听到敲击声;然后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食指上,堵住双耳(如图乙),小华用相同的力度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的敲击声响度变 (填“大”或“小”).该实验说明声音 (填“能”或“不能”)在固体中传播,在 (填“固体”或“气体”)中传播的效果更好.
    【答案】大

    固体

    【解析】解: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央,细绳绕在两手食指上,伸直手臂,敲打衣架,敲打衣架的声音会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所以能听到声音.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发出的响声通过细绳和手指传到小明的耳朵里,小明听到衣架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了,说明固体传声的效果比气体好.
    11.“东方狮王”是梧州市的一张名片,如图所示是我市某中学龙狮队在练习敲打“五行鼓”的情景,人们听到的鼓声是由鼓面______产生的,是通过_____传到人们耳朵的。
    【答案】振动 空气
    【解析】解: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再通过空气向四周传播开来,观众听到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12.物理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狮吼功”:他竭尽全力发出“狮吼声”震碎了酒杯。他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产生的,酒杯被震碎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振动 能量
    【解析】解:物理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狮吼功”:他竭尽全力发出“狮吼声”震碎了酒杯。他发出的声音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把玻璃杯震碎,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振动;能量。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传递能量。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以及声与能量的掌握,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13.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可以得出 的结论。此实验所采用的方法为 (填“转换法”“实验推理法”或“控制变量法”)。
    【答案】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推理法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传播的条件了解和掌握,真空不能传声实验,采用了理想法的研究思路。
    在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中,采取了实验推理法,即通过不断抽气来减少介质(空气),再根据声音的大小变化来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
    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带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拔罐器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
    1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声音是由__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可以传声。在月球上__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____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 物体振动;显示并放大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空气;不能;
    (4)变小;不能
    【解析】【分析】
    (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理实验中常遇到一些微小物理量的测量。为提高测量精度,常需要采用合适的放大方法,选用相应的测量装置将被测量进行放大后再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叫放大法。常用的放大法有累计放大法、形变放大法、光学放大法等;
    (2)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
    (3)(4)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的科学探究题,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注意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科学运用。
    【解答】
    (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
    (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3)如图③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小球不能被弹起,原因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
    15.小明、小华和小强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部处,大声讲话,感觉喉部在振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溅起了水花;小强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声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被琴弦弹开了。
    (1)他们探究的问题是声音是如何______ 的。
    (2)对上面的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
    (3)小华同学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
    (4)(提出问题)他们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
    (进行猜想)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1: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猜想2: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进行实验)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小实验:将接通的手机放在玻璃广口瓶中(用细线悬挂,手机不与瓶身接触),并用抽气机将其中的气体逐渐抽出(如图所示),发现声音越来越小直到听不到,这说明______ (选填“猜想1”或“猜想2”)是正确的,由此并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声音______ 在真空中传播。
    (5)(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探究,他们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①两张课桌紧紧地靠在一起,小明轻敲桌面,小华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②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小明、小华发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更明显,第2次几乎听不到声音,其原因是声音的______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实验现象说明了______ (选填“固体”或“气体”)的传声效果更好。
    【答案】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在桌面上放一些小塑料泡沫(或碎纸屑),通过小塑料泡沫(或碎纸屑)的振动证明桌子发声时在振动 猜想1 不能 响度 固体
    【解析】解:(1)由题中实验及现象可知他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由实验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为了把不明显的实验现象变得更易观察,可以采用转换法,将微小振动放大,所以可以在桌面上放一些小塑料泡沫(或碎纸屑),通过小塑料泡沫(或碎纸屑)的振动证明桌子发声时在振动。
    (4)用抽气机将其中的气体逐渐抽出,发现声音越来越小直到听不到,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猜想1正确。由此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靠固体(桌子)传播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靠气体(空气)传播的,因为固体和气体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所以听到声音的响度不同,固体传声的效果比气体好。所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更明显,第2次几乎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1)产生;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在桌面上放一些小塑料泡沫(或碎纸屑),通过小塑料泡沫(或碎纸屑)的振动证明桌子发声时在振动;
    (4)猜想1;不能;
    (5)响度;固体。
    (1)(2)(3)讲话时,喉头振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激起水花;小华把碎纸片放在发声的琴弦上,发现纸片在跳动。这些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微小物体被弹起反应发声体在振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固体传声效果比其它物体好;声音的大小指响度,其影响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
    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实验,要求能够利用物理学方法中的转换法分析问题,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相关试卷

    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提优)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中考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提优)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中考专项复习,文件包含专题01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提优-原卷版docx、专题01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提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微专题演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重点知识微专题演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本章学习中,有以下几个实例, 多次被弹开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考点讲解与题型练习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考点讲解与题型练习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教师版),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