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五化学实验基础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108109/0-170316363083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五化学实验基础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108109/0-170316363091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五化学实验基础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108109/0-170316363094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训练题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五化学实验基础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五化学实验基础,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图Ⅰ:实验室制氨气
B.图Ⅱ:石蜡催化分解
C.图Ⅲ: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D.图Ⅳ:淀粉水解及产物检验
【解析】 实验室通过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制备氨气,故A正确;石蜡催化分解实验过程中,酒精灯应该加热碎瓷片部位,故B错误;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是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故C错误;淀粉水解及产物检验过程中淀粉在稀硫酸中水解完后要先加入过量NaOH溶液营造碱性环境,再滴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故D错误;故选A。
2. (2023·湖南张家界二模)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表述错误的是( B )
A.向NaHCO3溶液中加入AlCl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有无色气泡生成
B.向Ba(NO3)2溶液中通入足量的SO2气体,溶液先变浑浊,然后重新变清澈
C.向NH4Cl溶液中滴加NaOH稀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D.在光照条件下,将盛有CH4和Cl2的试管倒扣于盛有饱和食盐水的烧杯中,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试管内有油状液体出现,试管内液面上升
【解析】 向NaHCO3溶液中加入AlCl3溶液,二者发生双水解反应,产生Al(OH)3白色沉淀和CO2气体,反应离子方程式为3HCOeq \\al(-,3)+Al3+===Al(OH)3↓+3CO2↑,A正确;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其电离出氢离子,氢离子与硝酸根相当于HNO3存在,表现强氧化性,会将SO2氧化成H2SO4而产生硫酸根,硫酸根与钡离子产生硫酸钡沉淀,浑浊不会变澄清,B错误;NH3极易溶于水,在NH4Cl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不加热时反应产生的NH3·H2O不能分解产生NH3,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蓝色,C正确;在光照条件下,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无色气体)、二氯甲烷(油状液体)、三氯甲烷(油状液体)、四氯化碳(油状液体)及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因此反应现象为: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试管内有油状液体出现,试管内液面上升,D正确;故选B。
3. (2023·湖南岳阳二模)掌握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保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A.若将甲中注射器的活塞往右拉,能自动恢复到原位,说明甲装置气密性好
B.将甲虚线框中的装置换为乙装置,滴入稀硫酸后若注射器活塞右移,说明锌与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
C.用丙装置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时,NaOH要缓慢倒入稀硫酸中
D.丁装置是排出碱式滴定管中的气泡操作
【解析】 若将甲中注射器的活塞往右拉,能自动恢复到原位,说明没有空气进入装置内,则甲装置气密性好,故A正确;将甲虚线框中的装置换为乙装置,锌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注射器活塞右移,不能说明锌与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用丙装置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时,为防止热量过多散失,NaOH要快速倒入稀硫酸中,故C错误;排出碱式滴定管中的气泡,应将胶管向上弯曲,用力捏挤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喷出,故D错误;故选A。
4. (2023·重庆二模)下列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
【解析】 聚四氟乙烯活塞的滴定管既可盛酸,也可盛碱,A项正确;水槽里应盛装饱和食盐水,Na2CO3溶液会与Cl2反应,B项错误;蒸发皿里应盛装肥皂液,便于检验H2,C项错误;铁氰化钾中含有Fe3+,将铁氰化钾滴到铁电极区附近,铁可以与铁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Fe2+,故D错误;故选A。
5. (2023·广东梅州二模)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实验装置、操作及目的如图所示,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B )
【解析】 煅烧贝壳至900 ℃,贝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会与坩埚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硅反应:CaCO3+SiO2eq \(=====,\s\up7(高温))CaSiO3+CO2↑,故A错误;加生石灰沉淀镁离子后可以用过滤法分离得到Mg(OH)2,故B正确;蒸发MgCl2溶液,得到无水MgCl2必须在干燥的HCl气流中来防止镁离子水解,故C错误;制备金属Mg需要电解熔融态的MgCl2,故D错误;故选B。
6. (2023·辽宁沈阳二模)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D )
【解析】 乙醇也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溶液褪色,则溶液褪色不能说明向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加入1-溴丁烷,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有1-丁烯,故A错误;在物质X柱面上滴一滴熔化的石蜡,用一根红热的铁针刺中凝固的石蜡,石蜡熔化呈椭圆形体现了晶体的各向异性,说明物质X为晶体,故B错误;将2 mL 0.5 ml·L-1氯化铜溶液加热,溶液变为黄色说明平衡[Cu(H2O)4]2++4Cl-[CuCl4]2-+4H2O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C错误;向盛有碘化钾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氯水,溶液变为黄色说明氯水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碘和氯化钾,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碘元素,故D正确;故选D。
7. (2023·江苏南京盐城二模)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氨气并验证氨气的还原性,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D )
A.用装置甲生成氨气
B.用装置乙干燥氨气
C.用装置丙验证氨气的还原性
D.用装置丁和戊分别收集氨气和氮气
【解析】 反应2NH4Cl+Ca(OH)2eq \(=====,\s\up7(△))CaCl2+2NH3↑+2H2O可用于制备氨气,A正确;NH3是碱性气体,可用碱石灰进行干燥,B正确;装置丙发生反应3CuO+2NH3eq \(=====,\s\up7(高温))3Cu+N2+3H2O,可验证氨气的还原性,C正确;NH3还原CuO生成的产物中有H2O,H2O在丁中液化吸收NH3形成NH3·H2O,不能收集NH3,D错误;故选D。
8. (2023·山东枣庄二模)实验室模拟制备亚硝酰硫酸(NOSO4H)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已知:亚硝酰硫酸溶于硫酸,遇水易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装置A中应使用70%的浓硫酸
B.装置B、D中浓硫酸作用不同
C.装置C中反应为SO2+HNO3===NOSO4H
D.虚线框内的装置可以换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解析】 利用亚硫酸钠固体和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气体,为防止亚硝酰硫酸遇水分解,故在干燥的条件下制备亚硝酰硫酸,最后尾气吸收过量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利用亚硫酸钠固体和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气体,98%的浓硫酸很难电离出H+,故一般选用70%的硫酸,A正确;亚硝酰硫酸遇水易分解,装置B中的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SO2气体,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C中,装置D中的浓硫酸的作用是防止装置E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C中,B错误;装置C中反应为SO2+HNO3===NOSO4H,C正确;虚线框内的装置可以换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既可以吸收尾气又可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C,D正确;故选B。
9. (2023·山东聊城二模)已知Zn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实验室利用废旧镀锌铁皮(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z)制备磁性Fe3O4胶体粒子的过程为:①碱溶:取x g镀锌铁皮于烧杯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过滤、水洗;②酸溶、氧化:向所得不溶物中加入稀硫酸,调节溶液pH始终保持在1~2之间并加入NaClO溶液;③碱溶、分离:再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并加热,同时向溶液中持续通入N2,充分反应,分离得到y g Fe3O4胶体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①中“过滤”所得的滤液中含有Zn2+
B.②中“氧化”时加入的NaClO要过量
C.③中“分离”操作中包括过滤
D.Fe3O4胶体粒子的产率为eq \f(21y,29xz)×100%
【解析】 由题意可知,制备磁性四氧化三铁胶体粒子的过程为废旧镀锌铁皮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共热碱浸,将锌转化为Na2ZnO2,过滤、水洗得到含有偏锌酸钠的滤液和不溶物;将不溶物加入稀硫酸调节溶液pH始终保持在1~2之间酸溶,将铁转化为亚铁离子后,加入适量次氯酸钠溶液将亚铁离子部分氧化为铁离子,再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同时向溶液中持续通入氮气充分反应将亚铁离子氧化为四氧化三铁,用渗析的方法分离得到四氧化三铁胶体粒子。由分析可知,①中过滤所得的滤液中含有ZnOeq \\al(2-,2),不含有锌离子,故A错误;由分析可知,②中加入适量次氯酸钠溶液的目的是将亚铁离子部分氧化为铁离子,若加入过量次氯酸钠溶液会将亚铁离子完全氧化为铁离子,不可能碱溶反应得到四氧化三铁,故B错误;由分析可知,③中分离操作为用渗析的方法分离得到四氧化三铁胶体粒子,故C错误;由题给数据可知,四氧化三铁胶体粒子的产率为eq \f(\f(y g,232 g·ml-1),\f(x g×z,56 g·ml-1)×\f(1,3))×100%=eq \f(21y,29xz)×100%,故D正确;故选D。
10. (2023·重庆二模)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B )
【解析】 挥发出来的乙醇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不能说明1-溴丁烷发生了消去反应,A项错误;上层呈紫红色,说明有I2生成,I-失电子,Cu2+得电子变成Cu+,Cu+与I-结合生成CuI,B项正确;Na2SO3不是硫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酸生成的盐,由此现象不能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碳强,C项错误;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说明苯酚酸性比碳酸弱,但未说明苯酚与HCOeq \\al(-,3)的酸性,苯酚可与Na2CO3反应生成苯酚钠和NaHCO3,D项错误;故选B。
11. (2021·浙江6月卷)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D )
【解析】 乙醇在140 ℃、浓硫酸的作用下,会发生分子间脱水,而不发生消去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乙酰水杨酸中没有酚羟基,水杨酸中有酚羟基,酚羟基可以与FeCl3溶液显紫色,但是生成络合物,所以不会有沉淀,B项不符合题意;如果金属钠没有完全燃烧,剩余的金属钠与水反应也可以生成氢气,C项不符合题意;加入稀盐酸,亚硫酸根离子会转化为二氧化硫气体,加入氯化钡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硫酸钡沉淀,可以说明样品已经变质,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2. (2023·青岛一模)根据实验目的,下列实验及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A )
【解析】 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向丙烯酸乙酯和α-氰基丙烯酸乙酯中滴入水,前者无明显现象,后者快速固化,因为氰基的作用使得双键活性增强,故其更易发生加聚反应,A正确;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入FeCl2溶液,紫红色溶液变浅并伴有黄绿色气体产生,可以证明KMnO4氧化性大于Cl2,无法证明Cl2>Fe3+,B错误;将脱脂棉放入试管中,滴入90%硫酸捣成糊状,30 s后用NaOH溶液调至碱性,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需加热,若已经水解则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产生,C错误;向Na2SO3和Na2S混合溶液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沉淀,可能是浓硫酸氧化Na2S,D错误;故选A。
新高考选择题突破(七) 装置型实验操作与评价
1. (2023·河北邯郸二模)下列实验装置合理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B )
A.用甲装置制备CO2
B.用乙装置鉴别Br2(g)和NO2(g)
C.用丙装置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D.用装置丁制取乙酸乙酯
【解析】 因为硫酸钙为微溶物,所以在实验室制备CO2时,若用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会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A错误;Br2(g)和NO2(g)都为红棕色气体,NO2(g)和水完全反应,生成硝酸和无色NO,气体褪色,得到无色溶液,而Br2(g)和水反应程度很小,气体颜色不会完全褪色,溶液变成橙色,可以用与水反应来区分Br2(g)和NO2(g),B正确;实验室用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若向氨水中滴加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只能得到氢氧化铁沉淀,C错误;制备乙酸乙酯时,长导管口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以下,防止倒吸,D错误;故选B。
2. (2023·上海宝山区二模)可用如图装置制取(必要时可加热)、净化、收集的气体是( B )
A.铜和稀硝酸制一氧化氮
B.氯化钠与浓硫酸制氯化氢
C.锌和稀硫酸制氢气
D.碳化钙与饱和食盐水制乙炔
【解析】 从题给的装置看所得气体应具备下列特点:①可用浓H2SO4干燥(即不与浓H2SO4反应),②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且密度比空气大(从收集装置进气管看);NO易被氧化,不能利用排空气法收集,选项A不选;氯化钠与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氯化氢,可利用浓硫酸干燥,然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项B选;生成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应选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选项C不选;生成乙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应选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选项D不选;故选B。
3. (2023·山东济宁一模)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 )
A.图Ⅰ装置可制备Al2S3固体
B.图Ⅱ装置可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C.图Ⅲ装置可实现铁上镀铜,a极为铜,电解质溶液可以是CuSO4溶液
D.图Ⅳ装置可检验1-溴丁烷和氢氧化钠乙醇溶液反应的产物
【解析】 S2-和Al3+发生双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H2S,不能得到Al2S3固体,A错误;铜制搅拌器会导致热量损失,引起误差,B错误;a为阳极,电镀时,镀层金属作阳极,镀件作阴极,可实现铁上镀铜,C正确;1-溴丁烷和氢氧化钠乙醇溶液反应生成丁烯,但乙醇挥发,两者均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无法检验,D错误;故选C。
4. (2023·北京市西城区一模)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
【解析】 上述装置中先闭合K1,打开K2构成电解池装置,左侧石墨电极为阳极,溶液中的水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氧气,右侧石墨电极作阴极,放出氢气;再闭合K2,打开K1,形成原电池,右侧石墨电极为负极,氢气放电,左侧石墨电极为正极,氧气得电子,能达到实验目的,A符合题意;溴水和苯酚反应生成三溴苯酚,说明羟基使苯环活化,B不符合题意;生成的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C不符合题意;证明存在溴离子,应该首先将反应后的溶液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 (2023·湖北八校联考一模)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错误的是( B )
【解析】 氧气具有助燃性,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氧气,故A正确;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反应为2NaCl+2H2Oeq \(=====,\s\up7(通电))Cl2↑+H2↑+2NaOH,生成的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为了使生成的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接触,氯气应该在下面生成,所以下端是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上端为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故B错误;中和热测定要保证热量不会过多散失,故C正确;1-溴丁烷的消去反应需要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时挥发出的乙醇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避免干扰实验结果,应将气体先通入水中以除去其中的乙醇蒸气,故D正确;故选B。
6. (2023·河北保定一模)利用下列装置和试剂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 )
A.用装置甲中铜片与浓硫酸制取SO2
B.用装置乙制备银氨溶液
C.用装置丙制备无水MgCl2
D.用装置丁在铁片上镀铜
【解析】 铜和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故A不符合题意;应该向硝酸银溶液滴加氨水配制银氨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氯化氢可以抑制氯化镁的水解,氯化氢氛围中加热氯化镁晶体制取无水氯化镁,故C符合题意;在铁上镀铜,镀层金属铜作阳极,镀件铁作阴极。因此,铁作阴极连接电源负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 (2023·湖南永州一模)用下图所示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能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 )
【解析】 用海水制取蒸馏水时,采用蒸馏方法,烧瓶下面垫上石棉网使烧瓶受热均匀,为充分冷凝,要采用逆流原理,操作符合蒸馏要求,A正确;电石中含有杂质与水反应会产生H2S、PH3等杂质气体也会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使KMnO4溶液紫色褪去,因此不能证明乙炔气体具有还原性,B错误;乙醇与水混溶,故乙醇不能作碘水中I2的萃取剂,C错误;NH4Cl受热分解产生NH3、HCl,二者在试管口遇冷会重新化合形成NH4Cl固体,因此不能用加热NH4Cl固体的方法制取NH3,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A。
8. (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将铜丝插入浓硝酸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装置a中出现红棕色气体,只体现HNO3的酸性
B.一段时间后抽出铜丝,向装置b注入水,b中气体红棕色变浅
C.注入水后装置b中铜片表面产生气泡,说明Cu与硝酸生成H2
D.装置c用NaOH吸收尾气,说明NO和NO2均是酸性氧化物
【解析】 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硝酸铜,体现了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A错误;一段时间后抽出铜丝,向装置b注入水,b中气体红棕色变浅,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B正确;注入水后装置b中铜片表面产生气泡,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气体,C错误;酸性氧化物是指和水反应只能生成对应价态的酸、或和碱反应只能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NO和NO2均不是酸性氧化物,D错误;故选B。
9. (2023·山东淄博统考二模)实验室以BaS为原料制备BaCl2·2H2O晶体,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a的作用是防倒吸
B.根据实验可得酸性顺序:H2SO4>HCl>H2S
C.丙既可吸收尾气又可判断反应是否完全
D.乙中所得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产品
【解析】 甲利用浓硫酸的难挥发性制备易挥发的HCl。乙制备BaCl2·2H2O晶体。丙吸收尾气。HCl极易溶于水,吸收时需要防倒吸,a大体积可以防倒吸,A项正确;由于甲利用浓硫酸的难挥发性制备易挥发的HCl,不体现酸性强弱,所以无法确认H2SO4与HCl的酸性强弱,B项错误;若反应完丙中无H2S与CuSO4反应,不再有沉淀产生,C项正确;溶液得到晶体,可进行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到产品,D项正确;故选B。
10. (2023·山东淄博统考一模)利用如图装置制备ClO2,并以ClO2为原料制备NaClO2。已知:高于60 ℃时,NaClO2分解生成NaClO3和NaC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Na2SO3和H2O2均做还原剂
B.装置②、④的作用分别是防倒吸、吸收未反应的污染气体
C.从装置④反应后的溶液中获得晶体,可采用常压蒸发结晶
D.反应结束时,通氮气的目的是将仪器中残留的气体排入④中
【解析】 ①中发生反应2NaClO3+Na2SO3+H2SO4eq \(=====,\s\up7(△))2ClO2↑+2Na2SO4+H2O,③中ClO2为原料制备NaClO2,2ClO2+2NaOH+H2O2===2NaClO2+2H2O+O2,高于60 ℃时,NaClO2分解生成NaClO3和NaCl,故选择冷水浴,④中的氢氧化钠吸收未反应的ClO2,据此分析解题。①中发生反应2NaClO3+Na2SO3+H2SO4eq \(=====,\s\up7(△))2ClO2↑+2Na2SO4+H2O,S的化合价升高,Na2SO3为还原剂;2ClO2+2NaOH+H2O2===2NaClO2+2H2O+O2中O元素化合价也升高,H2O2为还原剂,A正确;装置②、④的作用分别是防倒吸、吸收生成的ClO2,防止污染空气,B正确;Cl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6ClO2+6NaOH===NaCl+NaClO3+3H2O,氯酸钠提取工艺以蒸发冷却结晶法和盐析法为主,C错误;反应结束时,通氮气的目的是将仪器中残留的气体排入④中,排空污染气体,保证试验结束安全,D正确;故选C。
11. (2023·湖南岳阳二模)某小组探究NH3的催化氧化,实验装置图如下。③中气体颜色无明显变化,④中收集到红棕色气体,一段时间后,④中产生白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
A.②中NH4Cl能用NH4NO3替代
B.③、④中现象说明③中的反应是4NH3+5O2eq \(=====,\s\up7(催化剂),\s\d5(△))4NO+6H2O
C.④中白烟的主要成分是NH4Cl
D.反应结束后若⑤中溶液变蓝则溶液中一定含有Cu(NO3)2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备氧气,装置②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共热反应制备氨气,NH4NO3是氧化性铵盐,加热时低温生成NH3和HNO3,随着温度升高,硝酸的强氧化性发挥作用使生成的氨进一步被氧化生成氮气和氮的氧化物,所以不能用NH4NO3跟Ca(OH)2反应制氨气,故A错误;③中气体颜色无明显变化、④中收集到红棕色气体,一段时间后产生白烟说明③中氨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eq \(=====,\s\up7(催化剂),\s\d5(△))4NO+6H2O,故B正确;④中NO与过量O2反应生成NO2,NO2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NO3,HNO3与NH3反应生成NH4NO3,则④中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铵,故C错误;一段时间后,装置⑤中O2与Cu在稀H2SO4作用下会反应生成CuSO4,则溶液变蓝不一定含有Cu(NO3)2,故D错误;故选B。
12. (2023·辽宁校联考二模)无水三氯化铬(CrCl3)是常用的媒染剂和催化剂,易潮解,易升华,高温下易被氧气氧化。通常是用不含水的三氧化二铬与卤化剂(如CCl4)在高温下反应,并使生成的三氯化铬在惰性气氛(如氮气气氛)升华来制取:Cr2O3(s)+3CCl4(s)eq \(=====,\s\up7(高温))2CrCl3(s)+3COCl2(g),生成的COCl2(俗称光气)有毒,遇水发生水解,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关于此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C )
A.A中的试剂为热水;A中长玻璃管的作用是平衡压强,观察实验是否堵塞
B.若实验过程中D处出现堵塞,应及时更换D处导管
C.G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OCl2+4OH-===COeq \\al(2-,3)+2Cl-+2H2O
D.无水CaCl2的作用是除产生气体中的水
【解析】 氮气经浓硫酸干燥后通入后续装置除去反应装置内的空气,与装置B挥发出的CCl4一起进入管式炉,Cr2O3与CCl4在管式炉内高温反应得到光气和无水三氯化铬气体,经过装置E时,无水三氯化铬冷却凝华,光气则通过球形干燥管进入NaOH溶液被吸收。由题干可知三氯化铬(CrCl3)易潮解,所以整个装置应保持无水的状态,所以A中装的应是浓硫酸,除N2中的水蒸气,故A错误;实验过程中若D处出现堵塞,因CrCl3易升华,应对D处导管用酒精灯加热即可,故B错误;COCl2遇水发生水解COCl2+H2O===CO2+2HCl,故G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OCl2+4OH-===COeq \\al(2-,3)+2Cl-+2H2O,故C正确;由题干可知三氯化铬(CrCl3)易潮解,所以整个装置应保持无水的状态,F中的无水CaCl2应是为了防止G中的水进入装置中,故D错误;故选C。
13. (2023·江苏南通统考二模)FeCl3易水解、易升华,是有机反应中常用的催化剂。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少量FeCl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实验开始,先点燃酒精灯,再滴加浓盐酸
B.实验时若不足量,则可能生成FeCl2
C.装置丙的作用是收集FeCl3
D.装置丁中CaCl2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Cl2
【解析】 实验开始,先滴加浓盐酸,利用生成的氯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免铁粉与氧气发生反应,故A错误;铁与氯气只能生成氯化铁,即使少量氯气也不能生成氯化亚铁,故B错误;装置丙的作用是收集冷凝后的固体氯化铁,故C正确;CaCl2与氯气不能反应,其目的是防止NaOH溶液中的水蒸气进入丙中使FeCl3水解,故D错误;故选C。A.测定醋酸的浓度
B.观察甲烷与氯气反应的现象
C.验证铁与水蒸气反应产生H2
D.向铁电极区附近溶液中滴入2滴铁氰化钾溶液,验证铁电极受到了保护
选项
装置
操作及目的
A
煅烧贝壳至900 ℃,得到生石灰
B
浓缩海水,加生石灰反应后过滤,得到Mg(OH)2
C
蒸发MgCl2溶液,得到无水MgCl2
D
电解MgCl2溶液,制备金属Mg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加入1-溴丁烷,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KMnO4溶液中
KMnO4
溶液褪
色
证明产生的气体中含有1-丁烯
B
在物质X柱面上滴一滴熔化的石蜡,用一根红热的铁针刺中凝固的石蜡
石蜡熔
化呈椭
圆形
说明物质X为非晶体
C
将2 mL 0.5 ml·L-1 CuCl2溶液加热
溶液变
为黄色
[Cu(H2O)4]2++
4Cl-[CuCl4]2-
+4H2O,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
D
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氯水
溶液变
为黄色
非金属性:Cl>I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盛有NaOH溶液和乙醇的圆底烧瓶中加入5 mL 1-溴丁烷和碎瓷片,微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
酸性
KMnO4
溶液
褪色
1-溴丁烷发生了消去反应
B
向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静置
上层呈紫红色,下层有白色沉淀生成
Cu2+可以氧化I-生成I2,白色沉淀可能为CuI
C
测定等浓度的Na2SO3和Na2CO3溶液的pH
前者pH
小于后者
非金属性:S>C
D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
溶液变浑浊
苯酚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乙醇消去反应的产物
取4 mL乙醇,加入12 mL浓硫酸、少量沸石,迅速升温至140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2 mL溴水中
若溴水褪色,则乙醇消去反应的产物为乙烯
B
探究乙酰水杨酸样品中是否含有水杨酸
取少量样品,加入3 mL蒸馏水和少量乙醇,振荡,再加入1~2滴FeCl3溶液
若有紫色沉淀生成,则该产品中含有水杨酸
C
探究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所得固体粉末的成分
取少量固体粉末,加入2~3 mL蒸馏水
若无气体生成,则固体粉末为Na2O;若有气体生成,则固体粉末为Na2O2
D
探究Na2SO3固体样品是否变质
取少量待测样品溶于蒸馏水,加入足量稀盐酸,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
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样品已经变质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现象
结论
A
探究有机物中官能团之间的影响
分别向丙烯酸乙酯和α-氰基丙烯酸乙酯中滴入水,前者无明显现象,后者快速固化
氰基活化双键,使其更易发生加聚反应
B
比较
KMnO4、
Cl2和Fe3+
的氧化性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入FeCl2溶液,紫红色溶液变浅并伴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氧化性:KMnO4>Cl2>Fe3+
C
纤维素水解实验
将脱脂棉放入试管中,滴入90%硫酸捣成糊状,30 s后用NaOH溶液调至碱性,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无砖红色沉淀产生
纤维素未发生水解
D
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向Na2SO3和Na2S混合溶液中加入浓硫酸,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沉淀
+4价和-2价硫可归中为0价
A.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
B.证明苯环使羟基活化
C.制备并收集NO2
D.检验溴乙烷的水解产物Br-
A.检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的气体
B.用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简易制备NaClO消毒液
C.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D.验证1-溴丁烷的消去反应
A.用海水制取蒸馏水
B.检验乙炔具有还原性
C.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I2
D.实验室制氨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四无机物性质转化与应用,共6页。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十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苯炔不对称芳基化反应如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5 ml·L-1·min-1, 已知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