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107904/0-170315913437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107904/0-170315913443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107904/0-17031591344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展开1.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下列制作粽子的环节中,涉及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清洗竹叶B. 淘洗糯米C. 竹叶包粽D. 生火煮粽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详解】A. 清洗竹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淘洗糯米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竹叶包粽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生火煮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 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空气中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A. 氮气B. 氧气C. 稀有气体D. 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氮气既不能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故A错误;B、氧气的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故B正确;C、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既不能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故C错误;D、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故D错误。故选B。
考点:空气中各成分及性质和用途
3. 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 金刚石B. 氢气C. 氯化钠D. 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A、金刚石属于碳单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B、氢气由氢气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水由水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需使用胶头滴管,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 挤压取液B. 转移液体
C. 滴加液体D. 搅拌均匀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用滴管吸液体时,应空气中排净空气,再进入液体中吸取,不能向液体中挤入气泡;且瓶塞要倒放,选项错误;
B、为防止腐蚀胶帽,使用滴管的过程中不可平放或倒置滴管,选项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烧杯内或接触烧杯内壁,应垂直悬空在烧杯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选项正确;
D、胶头滴管不能用于搅拌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C。
5. 一些食物的pH范围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 鸡蛋清(7.6~8.0)B. 鲜牛奶(6.3~6.6)
C. 葡萄汁(3.5~4.5)D. 苹果汁(2.9~3.3)
【答案】D
【解析】
【分析】pH小于7显酸性,且pH值越小酸性越强。
【详解】A、鸡蛋清(7.6~8.0),pH大于7显碱性,不符合题意;
B、鲜牛奶(6.3~6.6)pH小于7显酸性,但数值较大,不符合题意;
C、葡萄汁(3.5~4.5)pH小于7显酸性,但数值较大,不符合题意;
D、苹果汁(2.9~3.3)pH小于7显酸性,且在选项中数值最小,因此酸性最强,符合题意;
故选:D。
6. 液氮可用于制冷。在氮气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下列微观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间间隔变大B. 分子的质量变大
C. 分子的数目增多D. 分子的种类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氮气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质量、数目、种类均不变。
故选:A。
7.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结构: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 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 应用: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型饮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生产碳酸型饮料,选项正确;
故选:B。
8. 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可以有效保障安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油锅中的油不慎起火,用锅盖盖灭
B. 霉变的食物洗净后食用
C. 酸性洁厕剂随意倒入铸铁下水管道
D. 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当作食盐烹饪食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油锅中的油不慎起火,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符合题意;
B、霉变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具有致癌性,故霉变的食物洗净后也不能食用,不符合题意;
C、酸性洁厕剂随意倒入铸铁下水管道,铁能与酸反应,腐蚀下水道,不符合题意;
D、亚硝酸钠有毒,不能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当作食盐烹饪食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为探究水的组成,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铁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气)Fe3O4+4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的化学式为H2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参加反应的Fe和H2O的质量比为3:4
D. 该实验证明了“水不是一种元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Fe、H、O的原子数目是3、8、4,反应后Fe、O的原子数目是3、4,则4X中含有8个H,所以X的化学式为H2;正确;
B、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正确;
C、根据方程式,参加反应的铁和水的质量比为(56×3):(18×4)=7:3;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后有铁、氧、氢三种元素,而反应前铁中只含有铁一种元素,则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所以该实验了证明“水不是一种元素”;正确;
故选C。
10. 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认识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部分含铜元素物质的“化合价一物质类别”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点对应的物质可以制成导线
B. d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Cu(OH)2
C. Cu2O在图中对应的点是e点
D. b→c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Cl=CuCl2+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a点所示物质是铜的单质,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因此可以制成导线,说法正确;
B、d点对应物质是一种碱,其中铜元素显+2价,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u(OH)2,说法正确;
C、Cu2O是一种氧化物,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铜元素显+1价,则在图中对应的点是e点,说法正确;
D、b→c对应的反应是氧化铜和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铜盐和水,选项中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化学方程式可以为CuO+2HCl=CuCl2+H2O,说法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11. 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氧元素的符号_____;
(2)两个氧原子_____;
(3)氧气的化学式_____。
【答案】(1)O (2)2O
(3)O2
【解析】
【小问1详解】
书写元素符号的原则是: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氧元素的符号由一个字母表示,表示为O;
【小问2详解】
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表示一个该原子,表示多个原子时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氧原子表示为2O;
【小问3详解】
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只需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故氧气表示为O2。
12. C919大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其机壳采用了铝锂合金材料。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1)铝元素的元素符号为_____;
(2)铝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
(3)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4)机壳采用铝锂合金材料的原因是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Al (2)13
(3)26.98 (4)密度小或硬度大或强度大或抗腐蚀性好等(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故铝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l;
【小问2详解】
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故铝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
【小问3详解】
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小问4详解】
机壳采用铝锂合金材料,是由于铝锂合金属于合金,具有密度小、硬度大、强度大、抗腐蚀性好等优点。
13. “沉淀”“过滤”“吸附”是化学实验中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用来净化伊通河水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小卵石、石英砂除去水样中的不溶性杂质的过程相当于上述方法中的_____。
(2)利用活性炭的_____性来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3)用该装置净化后伊通河水是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答案】(1)过滤 (2)吸附
(3)混合物
【解析】
【小问1详解】
利用小卵石、石英砂除去水样中的不溶性杂质的过程,实现了固液分离,相当于上述方法中的过滤;
【小问2详解】
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小问3详解】
用该装置净化后的伊通河水是由水、可溶性杂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
14. “禾下乘凉梦”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毕生夙愿。水稻从田间到饭桌,化学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为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我们常施用的KCl属于氮肥、磷肥、钾肥中的_____;
(2)储存:常用聚乙烯塑料制成真空包装袋来长期储存大米,该塑料属于_____(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
(3)运输:运输车辆使用的燃料主要来自石油,石油属于_____(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
(4)食用:大米中的淀粉属于六大基本营养素中的_____。
【答案】(1)钾肥 (2)合成材料
(3)不可再生能源 (4)糖类
【解析】
【小问1详解】
KCl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小问2详解】
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所以聚乙烯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小问3详解】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所以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小问4详解】
大米中的淀粉属于六大基本营养素中的糖类。
15. 利用化学方法可消除家居装修过程中的甲醛,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图中表示甲醛分子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2)甲醛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1)A (2)6:1
(3)CH2O+O2CO2+H2O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甲醛的化学式CH2O可知,一个甲醛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图中符合这个结构的是A物质,所以A可以表示甲醛分子的结构,故填:A;
【小问2详解】
甲醛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6:1,故填:6:1;
【小问3详解】
甲醛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2O+O2CO2+H2O,故填:CH2O+O2CO2+H2O。
16.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2)实验室通过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填字母序号)。
③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以后,接下来的操作为:_____。收集完成后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答案】(1)试管 (2) ①.
②. A ③. 在水面以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然后拿出集气瓶正立在桌面上
【解析】
【小问1详解】
如图所示,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小问2详解】
①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原理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②用该方法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故应选择A;
③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以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因此拿出集气瓶正立在桌面上;故填:在水面以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然后拿出集气瓶正立在桌面上。
17. 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色;
(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的优点是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
【答案】(1)红 (2)比较环保,节约药品
(3)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小问2详解】
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比较环保,且节约药品;
【小问3详解】
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是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先聚集在上方。
18. 小宁和小雨在家里配制蔗糖溶液,用于自制冰棍。结合蔗糖的溶解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_____g。
(2)20℃时,为了得到最甜的蔗糖溶液,二人决定配制80g蔗糖饱和溶液,则需要取用蔗糖的质量为_____g(计算结果取整数)。
(3)配制过程中,能够加快蔗糖溶解的方法有_____(答出一点即可)。
(4)取少量配好的饱和溶液品尝后,小宁认为溶液过甜,小雨仍坚持做最甜的冰棍。于是,二人倒出70g溶液,按如图方案(部分流程省略)分别制作冰棍。
下列说法正确是_____。
A. b和d杯内,溶液的甜度:b=d
B. b和e杯内,溶液的甜度:b>e
C. 冷却至10℃时,模具c内没有晶体析出
D. 冷却至10℃时,模具f、g内均有晶体析出
【答案】(1)204 (2)54
(3)加热或搅拌等(合理即可) (4)AB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表可知,20℃时,蔗糖溶解度为204g;
【小问2详解】
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204g,则需要取用蔗糖的质量为:;
【小问3详解】
配制过程中,能够加快蔗糖溶解的方法有加热(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或搅拌(增大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等;
【小问4详解】
A、溶液具有均一性,b和d中蔗糖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b和d杯内,溶液的甜度:b=d,符合题意;
B、向d中加入35g水,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b和e杯内,溶液的甜度:b>e,符合题意;
C、模具c内为蔗糖的饱和溶液,冷却至10℃时,蔗糖的溶解度减小,故模具c内有晶体析出,不符合题意;
D、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204g,该温度下,35g蔗糖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溶剂质量为:35g-23g=12g,故e中溶质质量为:23g,溶剂质量为:12g+35g=47g,1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91g,设该温度下47g水可溶解蔗糖的质量为x,则,x=89.77g大于23g,溶液具有均一性,则冷却至10℃时,模具f、g内均无晶体析出,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9. 化学兴趣小组以“助力碳中和”为主题,设计并开展了如下项目式探究活动。
项目一:探究厨房中的温室效应
【查阅资料】Ⅰ.CO2、CH4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
Ⅱ.相同条件下,阳光照射时,温室气体含量越高环境升温越快;
Ⅲ.点燃天然气后,周围空气中的CO2含量会升高。
【进行实验】
(1)小组同学利用厨房用品中的纯碱和_____反应制CO2,并用塑料瓶A收集;再用相同的塑料瓶B,收集一瓶使用天然气前厨房中的空气样品,按图1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
(2)标记塑料管内红墨水停留的位置,将装置移至室外,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红墨水处于标记位置的_____(填“左”或“右”)侧。小组同学得出结论:能增强温室效应,并可用该装置验证;
将装置拿回厨房,点燃天然气一段时间后,用排尽CO2的塑料瓶A收集炉灶周围的空气。冷却至室温后连接装置,重复(2)实验,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分析讨论】
(3)部分同学认为一定是天然气燃烧产生的CO2增强了厨房中的温室效应。有同学认为该说法不严谨,理由是_____。
【得出结论】使用天然气会增强厨房中的温室效应。
项目二:探究使用不同物质吸收CO2可行性
【进行实验】同学们分别使用等体积的H2O、Ca(OH)2饱和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利用图2装置分别进行3次实验,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所示:
(4)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结合图3数据分析,实验使用的三种物质中,对CO2吸收效果最好的是_____。
【分析讨论】
(6)有同学提出,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也会导致压强变化。于是,小组同学将压强传感器更换为温度传感器,重新进行了部分实验,实验数据如图4所示。由数据可知,与NaOH溶液的反应是_____(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7)结合图4数据综合分析,图3中NaOH溶液对应曲线在100s﹣300s内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
【得出结论】吸收CO2时,要多角度考虑其方案的可行性。
项目三:研讨低碳行动方案
【分析讨论】
(8)小组同学认为如果CO2过量排放,难以回收。我们可以通过低碳生活的方式减少CO2的排放,请举出一种具体做法_____。
【答案】(1)食醋 (2)右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也能增强了厨房中的温室效应
(4)
(5)NaOH溶液 (6)放热反应
(7)CO2与NaOH溶液反应,二氧化碳逐渐减少,装置内压强减小
(8)拒绝使用塑料袋、一次性筷子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取CO2可以选择盐和酸发生反应,纯碱Na2CO3,厨房中食醋CH3COOH为酸,所以利用厨房用品中的纯碱和食醋反应可以制取制CO2,故填:食醋;
【小问2详解】
因为A瓶中二氧化碳温室气体,B瓶为使用天然气前厨房中的空气样品,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瓶内温度升高,相同条件下,温室气体含量越高环境升温越快,所以A瓶的温度高,压强大,B瓶温度低,压强小,所以红墨水会向右移,故填:右;
【小问3详解】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温室危害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倍,所以增强了厨房中的温室效应除了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外,其自身也会增强了厨房中的温室效应,故填: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也能增强了厨房中的温室效应。
【小问4详解】
CO2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由图3可以看到,相同时间内,滴入NaOH溶液后,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的最快,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更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故填:NaOH溶液;
【小问6详解】
由图4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到,滴入NaOH溶液时,温度在升高,证明NaOH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时放热反应,故填:放热反应;
【小问7详解】
装有二氧化碳的锥形瓶内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瓶内气压逐渐减小,故有图3中对应曲线在100s﹣300s内压强变化,故填:CO2与NaOH溶液反应,二氧化碳逐渐减少,装置内压强减小。
【小问8详解】
拒绝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使用节能灯;少用空调多开窗,双面使用纸张,增强室内采光,减少照明用电等,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
20. 高碳钢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
为测定某高碳钢弹簧样品含碳量是否符合标准,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向装置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称量,示数如图1;再加入5.65g样品粉末,待反应不再产生气泡后鼓入干燥的空气排尽氢气,立刻称量,示数如图2。
(1)加入足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
(2)产生氢气的质量m=_____g;
(3)小组同学的计算过程如下。填写①、②处空白。
【解】设:5.65g样品中铁的质量为x。
列比例式①_____
求解x=5.6g
该样品的含碳量为②_____(列式并计算结果,计算结果保留至0.1%),经测定,该弹簧样品含碳量符合标准。
【答案】(1)完全消耗铁
(2)0.20 (3) ①. ②. 设5.65g样品中铁的质量为x。
x=5.6g;
②该样品的含碳量为,0.9%在0.6%﹣1.5%之间,经测定,该弹簧样品含碳量符合标准。
【解析】
【小问1详解】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加入足量稀盐酸的目的是将铁完全消耗掉;
【小问2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氢气的质量为150.00g+5.65g-155.45g=0.20g;
【小问3详解】
①设5.65g样品中铁的质量为x。
列比例式:
求解x=5.6g;
②详见答案。温度/℃
10
20
40
60
溶解度/g
191
204
238
287
元素组成
含碳量
用途
Fe、C
0.6%﹣1.5%
制作工具、弹簧等
_2021年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_2021年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北京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北京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下列物质能用作氮肥的是,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下列物质能除铁锈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72g, 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生活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S+O2SO2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