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考点10 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试卷(部编版,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考点10】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
    • 解析
      【考点10】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考点10】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第1页
    【考点10】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第2页
    【考点10】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第3页
    【考点10】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第1页
    【考点10】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第2页
    【考点10】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10 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试卷(部编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10 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试卷(部编版,含解析),文件包含考点10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考点10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古来共谈 共:共同 高峰入云 入:耸入
    B.五色交辉 交:交相 四时俱备 俱:都
    C.猿鸟乱鸣 乱:纷乱 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D.盖竹柏影也 盖:只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概
    2.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下面对两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紧扣景物特征来描写,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
    B.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也体现出了作者的心绪不同。
    C.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有不同之处,甲文具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间用散句;乙文多用散句,间用整齐句式。
    D.两篇散文篇幅短小,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与议论均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4.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D 2.C 3.D 4.(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D.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正确为:①盖竹柏影也。盖:表示原因或推测,译为“大概”或“原来”。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C.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自”为介词,“康乐”为人名,在这里点明时间,应在“康乐”前后各断一处;“未复有”为谓语,在其后应断一处; 故断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手法。
    D.有误。甲文“自康乐以来”之前主要运用的是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而“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运用的是融情于议论,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乙文写景较为简洁,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本文篇幅短小,却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故选D。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注意关键词: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2)但,只(是)仅仅。闲人:闲散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5.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句分析。
    甲文《答谢中书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最后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表达了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转缘南山趾①,稍北,回视如树圭②。又折而入东崦③,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节选自李孝光《大龙湫记》)
    注:①山趾:山脚。②圭:帝王所执玉质版符。③东崦:东山。④捣:冲荡。
    6.对下面句子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曦月”中的“曦”是“日光”的意思,这里指太阳。
    B.“虽乘奔御风”中的“奔”在文中指“飞奔的马”。
    C.“不以疾也”与“积劳成疾”中的“疾”意思相同。
    D.“或盘桓久不下”中的.“或”是“有时”的意思。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作者为何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又为何不按四季顺序写?
    9.《三峡》以写景著称,文章通过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将景物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结合链接材料,说说李孝光在描写大龙湫时是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体现景物特点的。
    【答案】6.C 7.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8.先写山,写出山高连狭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9.通过写大龙湫瀑布水落如雷霆万钧,如万人击鼓,从正面写出了大龙湫瀑布水势迅猛,水声浩大的特点。通过写游人面对面说话却只能看到嘴在动而听不到说的话语,和老先生的赞叹,从侧面写出了大龙湫瀑布水声的浩大和景象的壮观。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不以疾也”意思是:也不如船快;疾:快。“积劳成疾”意思是: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疾:疾病。两句中的“疾”意思不同;
    故选C。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三峡的山连绵不绝;“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表现了山的高耸;
    联系甲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知,山势影响水势,为下文写水做了铺垫;
    甲文选自《水经注》,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联系甲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知,夏季时三峡水流湍急迅猛,春冬时的水清澈,可见三峡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9.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根据乙文“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可知,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迸落如雷霆万钧,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从正面写出了大龙湫瀑布水势迅猛,水声浩大的特点;
    根据乙文“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可知,在瀑布飞流直下的时候,游人面对面说话却只能看到嘴在动而听不到说的话语,通过写老先生的赞叹之语,从侧面写出了大龙湫瀑布水声的浩大和景象的壮观。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我们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而后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饿其体肤
    (2)行拂乱其所为
    (3)衡于虑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宋昭公出亡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②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注释]:①鄙:边境。②喟然:叹气的样子。③侍御:侍奉君王的人,这里指侍从妃子。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政举事
    B.被服以立 以我酌油知之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4.国之兴衰,事关社稷。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并且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警示后来人。
    【答案】10.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违背,不顺。通“横”,梗塞,指不顺。 11.(1)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12.C 13.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4.“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使他经受饥饿之苦。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2)句意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不顺。
    (3)句意为:思想阻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2)句重点词语: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选拔/做;
    B.没有实在意义,表示修饰/凭、借;
    C.均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D.这/判断动词;
    故选C。
    1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句意: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廷内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无不曰”是说大家的共识,应断开;“吾君丽者”对君主的外貌评价,应断开;“内外不闻吾过”是“是以至此”的原因,应断开;
    故划分为: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题干要求结合甲乙两文分析。首先,从乙文“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可知宋昭君身边奉承拍马屁的人太多,即“谄谀者众”。结合甲文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中可知若想让国家长治久安,国内需有“法家拂士”,国外需有“敌国外患”,而宋昭公仅有“敌国外患”,却无“法家拂士”,甚至是“谄谀者众”。这就是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据此理解作答。
    名言警句示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廷内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强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放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动心忍性
    C.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D.攻亲戚之所畔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18.【乙】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什么道理,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5.A 16.(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17.行/拂乱/其所为 18.
    逆境出人才
    要有危机意识,不能贪图享乐;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经受住困难的考验,这样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在学习中也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要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使自己成才。
    【解析】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
    B.介词,靠,凭/介词,用;
    C.动词,违背/动词,同“弼”,辅佐;
    D.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动词,到,往。
    故选A。
    1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固:巩固;国:国防;以:凭、靠;山溪:山河;之:的;险:险要;威:震慑;兵革:武器;利:锐利。
    (2)所以:用……的方法;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曾:同“增”;曾益:增加;其:他;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3)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往往;亡:灭亡。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名词代词一般作主语和宾语,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语气词和连词往往该断句),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行拂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做事不顺。“行”指的是将要采取的行动或举动;“拂乱”指扰乱、打乱;“其所为”指的是某个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正确的断句应该是:行/拂乱/其所为。
    18.本题考查谈看法。
    【乙】文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放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列举的六个都是在逆境中成才的事例,所以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生活和学习环境相对优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会面临挑战或困难。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点睛】【甲】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文:舜在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召用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成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19.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石,形如人负①刀牵牛,人黑牛黄②,成就③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④高,加以江湍纡⑤洄,虽途经信宿⑥,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①负:背。②人黑牛黄: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③成就:轮廓。④既:极,很。⑤纡:弯曲,绕弯。⑥途经信宿:路上过了两个夜晚。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夏水襄陵(xiāng)
    B.属引凄异(shǔ)
    C.江湍纤洄(huí)
    D.暮宿黄牛(s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沿溯阻绝
    ②素湍绿潭
    ③江水又东
    ④黄牛如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4)两篇文章都写到水,【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水 的特点,【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写出水 的特点,两文都用了 描写的方法。
    【答案】(1)B
    (2)①逆流而上(的船)。②急流。③向东。④原来。
    (3)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②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头看还是老样子。
    (4) 湍急 江湍纡洄 侧面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B.属引凄异(shǔ)——zhǔ;
    故选B。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的船);
    (2)句意为: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湍:急流;
    (3)句意为:江水继续东流。东:向东;
    (4)句意为: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故:原来。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重点词语: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良:很。
    (2)重点词语:言:说。纡深:迂回曲折。回望:回头看。如一:还是老样子。
    (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甲文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白帝城到江陵千二百里的路程,早晨出发傍晚就到达从侧面写出水湍急特点;乙文“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可知,借行者的歌谣,写早晨出发傍晚还在黄牛滩,来侧面体现江流湍急回环曲折的特点;据此可知,都运用了侧面描写。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深远,往回看还是原来的样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成,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我不能屈。此之谓大大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③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弟子。②邑:封地。③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以顺为正者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反,复往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22.乙文中曾子的品性与甲文中哪句话相照应?。
    【答案】20. 准则,标准 怎么,哪里 同“返”,返回 21.(1)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纵使国君赏赐我,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怎能不为此惧怕(得罪)他呢? 22.照应甲文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句意: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正:准则,标准。
    (2)句意: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焉:怎么,哪里。
    (3)句意: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反:同“返”,返回。
    2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本题中的重点词有:
    (1)得:实现;志:志向;由:遵从、遵循;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2)纵:即使;赐:赏赐;勿畏:不为此惧怕。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内容理解。
    从“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可知,曾子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不贪图别人施舍,廉洁自律,他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他的品性与甲文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照应。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片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操守的。”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文集》)
    【乙】[节选]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选自《东坡乐府》)
    [注]①方山子:苏轼的朋友,姓陈名慥(zà),字季常。②光、黄:(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著名的游侠。④宗:尊奉。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吃惊的样子。
    2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 ) (2)余告之故( )
    (3)相与步于中庭( )
    2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26.比较阅读[甲] [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案】23. 于是,就 缘故,原因 一起,共同 24.(1)(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25.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26.人生际遇: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没交上好运。
    排遣方式:苏轼通过寻友、赏景进行自我排遣,而方山子选择隐居。(2分分)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就到承天寺。遂:于是,就;
    (2)句意: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故:缘故,原因;
    (3)句意:(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起,共同。
    2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
    (2)故人:老朋友。此:这里。
    2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俯而不答”与“仰而笑”“呼余宿其家”均为方山子的动作,前后衔接;
    故断句为: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联系乙文第二段“余谪居于黄”可知,苏轼的人生际遇“被贬官”;根据乙文第一段“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可知,方山子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可见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是“不遇”。
    根据甲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轼见月色美好于是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去欣赏月下之景,可见苏轼自我排遣的方式是“寻友、赏景”。根据乙文第一段“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可知,方山子自我排遣的方式是“隐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27.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居朔东,一厝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①沧州有轿夫田某,母患臌将殆。国景和镇一医有奇药其间百余里。昧爽狂奔去,薄幕已狂奔归,气息仅属。然是夕卫河暴涨,舟不敢渡。乃仰天大号,洱隧声下。众虽哀之,而无如何。忽一舟子解缆呼曰:“苟有神理,此人不溺,来来,吾渡尔。”奋然鼓楫,横冲白浪而行。
    ②一弹指顷,已抵东岸。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剧改)
    【注释】①臌(gǔ):鼓胀,中医病名。②殆:危险。③味爽:拂晓:黎明,④待:如果。③神理:具有无上威力,能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惧其不已也。
    ③然是夕卫河暴涨
    ④乃仰天大号。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闻景和镇一医有奇药,其间百余里。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还有七年级学过的《狼》都出自《列子》。
    B.智叟“笑而止之”的“笑”含有端讽的语气。
    C.愚公批驳智叟的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D.“众/虽哀之,而/无如何。”这句话断句正确。
    (4)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两文都以“神力”结尾,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1) 同“慧”,聪明。 停止。 这。 拖长声音大声呼叫。
    (2)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②他听说景和镇有个医生有治这种病的特效药,景和镇离他家有一百多里。
    (3)A
    (4)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以及对孝义这种高尚品质的推崇,寄予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
    ②.句意: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③.句意:到了卫河边,这已经是傍晚了,却见河水暴涨。是:这。
    ④.句意:他急的仰天长号。号:拖长声音大声呼叫。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
    ①汝:你。心:这里指思想。固:顽固。彻:改变。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不若:不如,比不上。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②闻:听说。其:这。间:中间。余:多。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狼》出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选项中“《狼》都出自《列子》”有误。
    故选A。
    (4)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
    甲文最后借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展的情况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表达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乙文借助神力帮助去为母亲求药的孝子迅速渡河,反映了人们对忠孝品质的推崇,同样表达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期盼。
    【点睛】参考译文:
    【甲】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沧州有个姓田的轿夫,他母亲得了臌胀病。他听说景和镇有个医生有治这种病的特效药,景和镇离他家有一百多里。天还没亮,他便起身,狂奔到景和镇,取药之后,又狂奔而回,累得只剩下一口气了。到了卫河边,已经傍晚了,却见河水暴涨,没有一只船敢渡他过河,他急的仰天长号,声泪俱下。船家都非常哀怜同情他,但也无可奈何。忽然一位船家站起身来喊他道:“只要上天有眼,是不会淹死这个有孝心的人的!来来,我送你过河。”船家奋力划船,穿破风浪而行。
    那船如离弦之箭,转眼之间便到达东岸。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雪官: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非:诋毁,埋怨。③非:错误。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男有分,女有归:
    (3)盗窃乱贼而不作:
    (4)孟子对曰:
    29.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货恶其弃于地也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B.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得而非其上者
    C.不必为己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D.乐民之乐者 忧民之忧者
    30.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有 人 不 得 则 非 其 上 矣
    31.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理念,【甲】文描述了以(1)“”(用原文语句回答)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乙】文则明确提出了(2)“,”(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观点。
    【答案】28.(1)以……为亲 (2)女子出嫁 (3)兴起 (4)回答 29.C 30.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31.(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32. 天下为公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1)句意: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亲:以……为亲;
    (2)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3)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4)句意:孟子答道。对:回答。
    2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介词,在/介词,在;
    B.其: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C.为:介词,为了/动词,做;
    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故选C。
    3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的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有的。他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统治者的。“有”是对孟子前面句子的回答,应在“有”后断开第一处;“人不得”是主谓结构,在“得”后面断开第二处。“则非其上矣”为动宾结构。
    故断句为: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3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选:选拔;贤:品德高尚的人;
    (2)忧:以……为忧;民:百姓。
    32.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等内容可知,本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作者通过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的政治理想。据此可知,本文描述了以“天下为公”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
    第二、三空:根据【乙】文中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意思可知,这是体现了孟子要以乐民、忧民为重的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是其政治主张的具体表现。据此,可概括“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齐宣王在他的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答道:“有的。他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统治者的。得不到快乐就讲统治者的坏话,固然不对;作为老百姓的统治者有快乐而不与老百姓一同享受,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作他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以天下万民之乐为乐,以天下万民之忧为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昔者汤①将往见伊尹②,令彭氏之子御③。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④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⑤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国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释】①汤:商朝建国国君,②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③御:驾车。④贱人:出身低微的人。⑤赐:恩惠,恩德。
    3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同“饲”,喂
    B.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C.吾必欲说而强食之说:同“悦”,喜欢
    D.因下彭氏之子下:使……下车
    3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其真不知马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C.不使御使老有所终(《大道之行也》
    D.君将何之左臂挂念珠倚之(《核舟记》)
    35.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甲】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C.【乙】文从“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一句中可以看出,彭氏之子认为伊尹只是个普通百姓,商汤不必降低身份去见他。
    D.【乙】文中的商汤是个敬重人才,思贤若渴的君王,是【甲】文中提到的伯乐。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今夫伊尹之于我国地,譬之良医善药也,
    【答案】33.A 34.C 35.A 36.(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
    【分析】3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食:吃。故选A。
    34.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表转折/表承接;
    B.不同,大概,表推测语气/代词,他;
    C.相同,让/让;
    D.不同,动词,到,往/代词,指左膝。
    故选C。
    3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有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故选A。
    3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 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有:且,尚且,等,一样,安,怎 么。
    ②重点词有:今,现在;于,对于;譬,好 像;良,好。
    【点睛】(甲)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译文:从前商汤将要前往去见伊尹,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商汤答道:“我将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全天下中的一位普通的百姓。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来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商汤说:“这不像你知道的那样。如果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并努力吃(这个)药。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不想让我好啊!”(商汤)于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相关试卷

    考点08 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试卷(部编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考点08 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试卷(部编版,含解析),文件包含考点8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原卷版docx、考点8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6 文化常识练习-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试卷(部编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考点06 文化常识练习-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试卷(部编版,含解析),文件包含考点6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化常识练习原卷版docx、考点6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化常识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5 句子衔接与排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试卷(部编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考点05 句子衔接与排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试卷(部编版,含解析),文件包含考点5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句子衔接与排序练习原卷版docx、考点5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句子衔接与排序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