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微专题2古代中枢管理体系的演变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090738/0-17027359786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88份)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微专题2古代中枢管理体系的演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微专题2古代中枢管理体系的演变,共3页。
考向1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1.(2022·广东卷)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解析: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
答案:D
考向2 汉代的刺史制度
2.(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解析:据材料“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可知,东汉后期,刺史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史、太守的上级,州作为行政区出现,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故选B项;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期,这与题中东汉时期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于中央而言,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据材料“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可知,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利,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
答案:B
考向3 清代的奏折制度
3.(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解析: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无关,排除B项;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
答案:C
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发展演变。
(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与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既对宰相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导致效率低下的弊端。
2.明代国家治理制度设计
先秦(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继承原则
秦朝(创立)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西汉(发展)
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宋元(加强)
(1)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和财政,削弱了相权
(2)元代:中书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
明清(强化)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抓行政
罢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掌军权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掌军旅之事,但无选任升迁军官和调动军队之权,兵部有人事、调遣和发布命令之权
强监察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其职权,与六部权力并重。于六部之外设六科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一方面协助皇帝监督六部,另一方面防止御史权力过大
用特务
设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从事侦察、逮捕、审问、判刑等活动,称为“诏狱”
设内阁
(1)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权限: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3)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设三司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互不统属,对中央负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微专题4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下表可知,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微专题3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与基层组织,共3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微专题1先秦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