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聚落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聚落课件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聚落课件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聚落课件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聚落课件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聚落课件第5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聚落课件第6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聚落课件第7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聚落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聚落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聚落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网络构建专题总览,高频考点能力突破,目录索引,专项模块素养培优,考点一人口,思维流程,思维流程第3题,第4题,3影响,辨析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角度一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2021·北京卷)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1~2题。
    1.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A.开采矿山B.放养牛羊C.种植棉花D.水上漂流
    角度二人口迁移(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3~4题。
    3.下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4.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A.老年人口比重大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1.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我国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探规律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总体上来说,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反之,人口稀疏。
    2.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
    析方法 解答“人口迁移类”试题的思维流程:判定人口迁移的方向→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探究人口迁移对迁入区、迁出区的影响。
    3.我国的人口回流2015年,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开始减小,呈现出人口回流的趋势(但净流动量仍然很大,常规的外流仍然是主体)。(1)方向:部分农民工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回流到中西部欠发达内陆地区,返回原籍。(2)原因:①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就业机会减少;②产业升级后,需要技术人才,原农民工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新的就业需求;③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成本居高不下;④中西部地区农村、城镇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多;⑤中西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乡镇企业、个人创业机会增多;⑥个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主动返乡创业。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
    命题角度1胡焕庸亚线与人口密度(2023·江苏南通二模)胡焕庸线是我国的人口分界线。有学者为深入研究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将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细化为3个梯度。下图为长江经济带胡焕庸亚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长江经济带四个区域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Ⅳ、Ⅱ、Ⅲ、ⅠB.Ⅱ、Ⅳ、Ⅲ、ⅠC.Ⅳ、Ⅲ、Ⅱ、ⅠD.Ⅱ、Ⅲ、Ⅳ、Ⅰ2.影响Ⅱ、Ⅲ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土壤D.河流3.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是(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B.加快自然资源开发,提高资源自给能力C.推进“三孩”政策,缓解人口的老龄化D.推广精细农作方式,提升农副产品品质
    解析 第1题,图中长江经济带分为四个区域,Ⅰ为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地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最小;Ⅱ区域包括成都、重庆和昆明等城市,成渝城市群发展速度快,人口密度较大;Ⅲ所在区域主要为神农架、巫山和云贵高原东部等地区,山地众多,交通不便,人口密度相对较小;Ⅳ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经济发达,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密度最大。故长江经济带四个区域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Ⅳ、Ⅱ、Ⅲ、Ⅰ。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Ⅱ区域主要为成都平原、云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形较为平坦,尤其是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而Ⅲ区域包括湖北西北部的神农架、西部的巫山以及贵州山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所以人口密度较小。所以影响Ⅱ、Ⅲ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为地形,B正确。两区域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差异小,河流特征差异小。
    第3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可以加强地区的开放程度,能有效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A正确。加快自然资源开发,会加快资源枯竭,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B错误。推进“三孩”政策,会使人口增加,人均资源减少,不能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C错误。推广精细农作方式,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作用有限,D错误。
    命题角度2我国人口返乡回流(2023·山东青岛二模)在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乡城流动人口的返乡回流现象逐渐显现。根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通过分析不同省级行政区作为流出地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绘制了流出地视角下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空间差异图(下图)。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具有较强回流意愿的流动人口特征是(  )A.以青壮年为主B.受教育水平低C.进城务工时间长D.婚姻状态稳定5.导致图中云南省和贵州省流动人口回流意愿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政策支持B.矿产资源开发C.气候条件优越D.地域文化独特
    解析 第4题,我国回流人群的特征主要包括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没有稳定的婚姻状态等,B正确,A、D错误;进城务工时间长,对城市生活已适应,或者在城市安居,回流意愿低,C错误。第5题,我国人口回流的趋势与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有很大关系,不单单是云南省和贵州省有,故地方政策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矿产资源开发对人口回流的吸引力较小,B错误;气候不是影响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C错误;云南省和贵州省有比较独特的地域文化,少数民族多,以地域文化带动区域旅游、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人回流,D正确。
    角度一城镇内部空间结构(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风向B.地形C.资源D.河流2.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3.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角度二城镇化进程(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5.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A.相似的空间形态B.趋同的主导产业C.一致的功能定位D.相近的等级规模
    6.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1.城镇功能区布局的判读方法城镇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2.城镇化的特点、阶段及差异比较(1)描述城镇化的特点,一般包括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城镇等级(规模)的变化以及是否形成城市带(群)等,要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2)根据城镇化水平及相关特征,可以判断某地城镇化所处的阶段。如甲图中英国2010年以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图中④—①曲线反映出城镇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郊区人口密度逐渐扩大,由此可判断该城市出现郊区化现象。
    甲 城镇化进程(含预测)曲线图
    乙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曲线图
    (3)比较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差异比较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差异,一般要从城镇化起步时间、城镇化水平高低、发展速度和目前的突出特点或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分析,要根据试题提供的图表材料进行归纳概括。
    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思路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1)景观变化的影响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从而增大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
    4.城镇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随着城镇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镇化问题。常见的城镇化问题和一般治理措施如下图所示。
    拓视野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若城市合理发展,一般不会出现城镇化问题。
    5.城乡结构的差异与发展(1)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相差较大——“城是城”“乡是乡”。①乡村内部结构比较简单,以农业生产区为主,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点缀其间。②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复杂,主要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区等,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线。(2)现代:城乡一体化——“城乡趋同”。①城乡一体化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城镇居民与乡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一体化。②特色小镇建设:许多地区出现产业、文化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以某一产业或某一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有利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四个年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
    命题角度1街坊与城市规划(2023·山东淄博二模)欧洲某城市新区主要包括道路和街坊两部分,方格网式的道路交通体系将新区划分为500多个面积大致相等的街坊。街坊一层主要是商业,二层主要是办公,三、四层为住宅,医院、学校和绿地均匀地分布在新区街坊内。下图为该城市新区局部俯视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城市新区的设计理念更侧重(  )A.沿袭传统B.注重防卫C.规则有序D.以人为本2.该城市新区每个街坊单元四角均做了45°切角处理,主要目的是(  )A.整齐划一,利于美化城市环境B.扩大一层商业活动空间C.方便通行,增大公共活动空间D.预留城市后期发展空间
    解析 第1题,街坊一层主要是商业,二层主要是办公,三、四层为住宅,医院、学校和绿地均匀地分布在新区街坊内。布局规划合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D正确,和沿袭传统、注重防卫无关,规则有序不是其主要目的,A、B、C错误。第2题,该城市新区每个街坊单元四角均做了45°切角处理,主要目的是方便通行,提高交通便捷程度,增加了空地面积,增大公共活动空间,C正确;一层商业活动空间会减少,B错误;美化城市环境和预留城市后期发展空间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D。
    命题角度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23·山东日照二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户籍人口占该地区户籍总人口的比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反映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紧迫性。下图示意我国2016—2021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数据说明我国(  )A.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B.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城镇化速度趋缓C.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D.现阶段,城镇外来人口数量快速增加4.缩小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可行的措施是(  )①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②解除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落户限制 ③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 ④引导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第3题,由图可以判断,我国城镇化率处于中期阶段,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要达到70%,A错误;我国城镇化率处于中期阶段,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B错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C正确;从图上可以看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这是一个比重,看不出具体数量的增减关系,D错误。第4题,缩小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主要是将本地的常住人口留住,可以通过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和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来实现这一目的,①③正确;解除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落户限制,常住人口会骤增,不利于当地发展,②错误;应该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不是引导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④错误。故选A。
    考点三 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2·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探规律 城市规模越大,辐射带动能力越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好、交通条件优越、人口多的城市规模大,其辐射带动能力强。
    2.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是用于描述一个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表现的两个概念,具体如下:(1)虹吸效应主要是因为生产的集聚效应,即因为规模报酬递增机制产生更高的生产率,从而使得城市群的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导致周边地区生产要素水平降低,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下降。(2)辐射效应主要是因为消费和部分生产活动的连带效应,即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生产活动带动周边地区的投资和消费活动,在消费方面很容易实现辐射效应,因为中心城市居民收入高,周边城市可以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消费服务。生产方面要实现辐射效应,就必须具有较长产业链的产业,因此轻工业和服务业较难提供生产方面的辐射效应。
    下图为2005年和2020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交通圈域示意图。
    命题角度1城市群内部循环与城市辐射功能(2023·山东青岛一模)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是参与双循环的主要载体。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价值链分工差异,但未能基于三地比较优势形成高效率的分工体系,京津冀内部小循环尚未打通。下图示意京津冀城市群部分城市联系强度(线的粗细代表城市间联系强度的大小)。据此完成1~3题。
    1.京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原因是(  )A.资源丰富B.产业齐全C.政策支持D.人才众多2.与张家口相比,北京对唐山的辐射更强,主要是因为唐山(  )A.产业基础好B.距北京近C.准入门槛低D.生态环境优3.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可以(  )①利于区域分工协作 ②促进区域产业趋同 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④增强对外辐射带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等级较高,人才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因此发展水平最高,D正确;北京和天津两市资源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并不是最丰富的,A错误;产业齐全和政策支持不是京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原因,B、C错误。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山相比于张家口而言,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强,因此北京对唐山的辐射更强,A正确;张家口距离北京更近,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准入门槛,C错误;唐山经济发达,人类活动较多,因此生态环境相比于张家口并不占优势,D错误。第3题,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有助于加快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的流通,有利于产业转移和分工合作,①正确;区域产业趋同会加剧区域内部的竞争,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②错误;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小循环不可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③错误;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有助于增强区域的整体实力,增强对外的辐射带动作用,④正确。
    命题角度2西安都市圈与城市辐射功能(2023·广东深圳二模)西安都市圈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市全域及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三市部分区县和杨凌示范区,面积2.06万平方千米。规划到2025年,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一核、两轴、多组团”的都市圈空间格局(下图)。“一核”为西安市中心城区;“两轴”为推动形成东西、南北两条发展轴;“多组团”为推动重点功能组团发展。据此完成4~5题。
    4.西安市在都市圈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是(  )A.输出科技人才,均衡布局各类产业B.形成组团格局,扩散医疗资源C.产业梯级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D.传承历史文脉,保护风景名胜5.西安都市圈多组团城市格局的优点有(  )①发挥各自优势,避免产业、人口过于集中带来的城市问题 ②减轻环境压力,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③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就近组织生产、生活 ④利于组团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实现协调发展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 第4题,特大城市通过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对周边区域产生正向引导、带动作用,使区域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最终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西安市将产业实行梯级转移,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C正确;由材料可知,都市圈通过“多组团”推动重点功能组团发展,故不可能均衡布局各类产业,A错误;组团格局是根据各区域的功能进行设置的,对于资源的扩散作用不大,B错误;传承历史文脉,保护风景名胜,不是都市圈设立的主要目的,D错误。第5题,城市组团各自承担一定的城市功能,可避免因中心城市人口、产业过于集中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房价昂贵等城市问题,①正确;但组团式格局并没有减少整个西安都市圈的用地规模,②错误;西安都市圈多组团城市格局并不一定利于就近组织生产、生活,利于组团之间产业分工协作,实现协调发展的功效,③错误,④正确。
    1.传统服饰文化(1)气温影响服饰的厚度、颜色、面料例: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人们在室外一般戴皮帽、穿皮衣或棉衣、戴皮手套、穿皮靴,喜欢穿吸热的深色衣服。炎热地区,为了散热,人们多穿浅色、宽松轻薄的夏装,出门戴凉帽。(2)地形影响服饰的款式例:地形崎岖的地区,为了方便生产、生活,人们一般多着较紧身的服装。
    (3)经济活动影响服饰的面料例:我国东部农耕地区盛产棉、麻、丝等,因此人们的衣料以棉、麻、丝织物为主。(4)文化影响服饰颜色等例:满族人有尚白的习俗,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祥,男女老少都喜欢白色服饰。
    2.传统饮食文化餐饮产品受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1)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方气候湿热,饮食上较清淡,吃甜能生津止渴以解暑,加之南方产糖,故养成吃甜的习惯。而北方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冬季特别冷,饮食上吃些重口味的菜和很多蛋白质,补充身体热量,加之蔬菜难以过冬,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食用,养成了吃咸的习惯。(2)中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对当地人的健康有利。西部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形成结石,人们发现多食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疾病,从而养成了吃酸的习惯。
    4.传统工艺文化(1)中国传统工艺。传统工艺指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一般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2)传统工艺的现状。现状比较复杂,有些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主要是因为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低下,后继无人等。(3)中国的十大传统手工艺:陶瓷、玉雕、中国结、琉璃、木雕、景泰蓝、髹漆、竹编、剪纸、刺绣。
    (4)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措施:①政府要在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方面出台相关法律、各项优惠和鼓励政策;②加强宣传,使全社会树立保护传统工艺的意识;③加强传统工艺继承人队伍建设;④传统手工艺者自身要与时俱进,加大创新力度;⑤延长传统工艺的产业链,使产品多样化;⑥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2022·湖南卷)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名录。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下图示意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对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B.植被C.河流D.土壤2.长沙市成为体育非遗密集区之一的重要条件是(  )A.地形封闭B.聚居民族多C.交通便利D.经济实力强3.关于该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的地理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 ②河流众多,水量大,季节变化小 ③先民们的生活稳定安逸 ④受季风气候影响,多旱涝灾害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地大多临近河流,且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表明水源条件对体育非遗形成起到重要作用,C正确;湖南省湘江文化圈内气候、植被、土壤差别不大,排除A、B、D。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进入体育非遗名录除存在有特色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外,还需要有经济实力进行挖掘、保护、申报,与其他地区相比,长沙市经济实力强,对体育非遗挖掘、保护、申报能力强,这是长沙市成为体育非遗密集区之一的重要条件,D正确;长沙地形并不封闭,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排除A、B;长沙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活跃,有可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留,排除C。
    第3题,当地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以种植业为主,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季节变化大,多旱涝灾害。材料信息表明,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因此当地先民祈求“雨水之神”,希望风调雨顺,这是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的地理背景,①④正确,②错误。当地旱涝灾害频发,因此先民们的生活并不稳定安逸,③错误。故选C。
    (2023·广东江门一模)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形、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我国主要的地方菜系有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下图为2020年我国某菜系餐馆数量的密度分布图。据此完成4~5题。
    4.该菜系最有可能是(  )A.湘菜B.粤菜C.川菜D.苏菜5.该菜系餐馆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差异B.人口流动C.交通便捷D.政策支持
    解析 第4题,结合图示菜系餐馆数量的密度分布与对应省级行政区,湖南省几乎都是高密度,该菜系应为湘菜,A正确。粤菜在广东一带密度应较大,川菜在四川一带密度应较大,苏菜在江苏一带密度应最大。第5题,该菜系分布广,说明这个省级行政区长期以来外流人口多,分布广,流出人口的饮食习惯使得很多地区都有湘菜的消费需求,所以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动,B正确。图中该菜系餐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均有分布,表明与经济差异关系不是很大,A错误。交通便捷促使了人口流动,但不是该菜系餐馆在我国分布范围广的最主要原因,C错误。与政策支持关系不大,D错误。
    (2023·山东菏泽二模)在福建省宁德市的一个偏僻小渔村中,发现了用“碗”盖的房子,历经几百年至今保存完好。盖房子实际上用的是碗胚,碗胚是窑厂做碗的工具,在高温火烧中铸成,但在制作陶碗过程中用过几次就得废弃,当地人用其建造房屋,发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优势。下面两图分别为瓷碗房和碗胚照片。据此完成6~7题。
    6.与普通砖石房相比,瓷碗房居住环境更(  )A.干爽温暖B.安静凉爽C.风畅气顺D.光照充足7.瓷碗房历经几百年至今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碗胚可以(  )A.耐风蚀水蚀B.抗地震崩裂C.耐海浪侵蚀D.抗台风侵袭
    解析 第6题,与普通砖石房相比,瓷碗房的建筑材料碗胚是中空的,墙体隔热、隔音效果好,有安静凉爽的效果,B正确;而从空气湿度、通风性能、光照角度,普通砖石房与瓷碗房差别不大,A、C、D错误。第7题,碗胚因为经过高温煅烧,耐风蚀水蚀效果好,A正确;碗胚抗震性能差,B错误;海浪侵蚀主要发生在海岸线附近,房屋一般不会建在海浪能够侵蚀到的地方,因此海浪对房屋的影响小,C错误;瓷碗胚较普通砖石轻,抗台风侵袭能力不强,D错误。
    微专题13 新型城镇化
    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2.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差异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3.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特点和要求
    (2023·河北邯郸二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城镇化率达63.89%,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5.4%。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人口向城镇持续迁移的态势不会改变,乡村出现收缩边缘化现象。下图示意乡村收缩边缘化的发展阶段与治理干预后的可能结果。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导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总城镇化率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是(  )①乡村振兴战略 ②城市旧城改造 ③新型城镇化战略 ④人口“候鸟式”迁徙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我国乡村收缩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工业发展B.城市环境改善C.受教育水平降低D.交通条件改善
    3.为了减缓乡村收缩边缘化现象,干预的措施主要有(  )①控制乡村人口外迁 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③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④流转乡村农业用地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第1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总城镇化率不匹配是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乡村人口没有到城市落户导致的,主要原因是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基础设施提供了支持,乡村环境得到改善,①正确;新型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村周边城镇得到发展,从长远来看,农村外出务工者愿意在未来留在农村居住,③正确;城市旧城改造并不能吸引乡村人口加入城市户籍,排除②;人口“候鸟式”迁徙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总城镇化率不匹配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④。因此A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乡村收缩边缘化的表现主要是家庭或人口数量减少,社区功能下降。随着城市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A正确。城市环境改善不一定导致乡村收缩边缘化,排除B。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乡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排除C。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第3题,由图可知,积极干预后的乡村家庭或人口数量增加,社区功能显著上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让乡村人口获得更多的收入,或者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让乡村人口生活更便利,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乡村人口外流,②③正确。目前,控制乡村人口外迁是不现实的,流转乡村农业用地可能会促使更多乡村人口外迁,排除①④。因此B正确。
    (2023·广东佛山二模)城镇化是城镇和乡村人口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人口集聚、乡村人口流失都可能提高城镇化水平。近年来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速度逐渐赶超东部沿海地区。下图示意2000—2020年我国各城市群城乡人口密度增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2000—2020年,城镇对区域外的人口吸引力越来越弱的是(  )A.东部城市群B.中部城市群C.西部城市群D.东北城市群5.为了推动各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东部城市群扩大城镇用地面积 ②中部城市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③西部城市群引导人口大量迁入④东北城市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2000—2020年,东北城市群人口密度增量减小,2000—2020年东北城市群对区域外的人口吸引力越来越弱,D正确。第5题,东部城市群扩大城镇用地面积会破坏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①错误。西部城市群引导人口大量迁入会导致人口拥挤,出现城市问题,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③错误。中部城市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东北城市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②④正确。
    (2023·天津南开一模)绿带是控制城市扩张的有效手段。英国伦敦的完整绿带位于大伦敦外缘,平均宽度约15千米,始建于1939年。下图为伦敦绿带建设不同阶段的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上图所示,伦敦绿带建设的不同阶段(  )A.内伦敦的人口密度逐渐小于外伦敦B.内伦敦和外伦敦的人口变化趋势相同C.伦敦人口规模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D.内伦敦与外伦敦的人口密度差距缩小7.城市绿带建设能够(  )A.提高城镇化水平B.保护乡村地区的完整C.加快产业化进程D.均衡城市的人口分布

    相关课件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7人口与聚落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7人口与聚落课件,共25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10环境与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10环境与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网络构建专题总览,高频考点能力突破,目录索引,专项模块素养培优,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思维流程第3题,第4题,养分循环,辨析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8产业区位与产业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8产业区位与产业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网络构建专题总览,高频考点能力突破,目录索引,专项模块素养培优,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3发展分析法,辨析提升,典图解读,因地制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