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
展开高三地理试题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秦代形成的任嚣城,乃广州筑城之始,其时的球江,水面宽阔,潮汐涌退。2000多年来,广州港是我国经久不衰的南方火港。下图为“古代广州城市空间拓展及港口位置演变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秦代任嚣城取甘溪水而非珠江水为生活水源,主要考虑甘溪( )
A. 水量更大B. 水质更佳C. 汛期较短D. 水流稳定
2. 导致古代广州港口码头位置不断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城市扩张B. 地价上涨C. 水陆变迁D. 运具扩大
3. 古代广州港口码头附近区域的主要功能是( )
A. 行政管理B. 居住生活C. 军事防御D. 商业贸易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珠江水相对于甘溪水来讲,水量更大,取水更加便捷,水流更加稳定,排除A、D;两者位于同一气候区,汛期一致,故排除C;甘溪水位于越秀山边,没有大量的船只往来,因此水质条件更好,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古代广州港口码头位置不断迁移,对应不同时期珠江岸线的变化,因此,导致其不断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水陆的变迁,C正确;城市扩张,地价上涨以及运具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港口码头位置的变动,但都不是决定因素,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得,“广州港是我国经久不衰的南方火港”,码头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因此主要功能是商业贸易,故D正确;行政区和居民区不会主要安排在码头旁边,故A、B排除;码头主要是商业区,故军事防御功能较少,故C排除;故选择D。
【点睛】城市功能分区主要分为三种:1、商业区:位于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集聚成片。2、工业区: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集聚成团状,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3、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集聚成团状,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全球商品贸易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服务贸易中一半以上通过数字平台实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数字经济的安全性令国内众多业内人士担优。如图示意2000~2019年全球三类贸易形态流动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由2000~2019年全球三类贸易形态流动可知( )
A. 全球贸易规模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B. 2006年以后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
C. 服务贸易保持较为良好的增长态势D. 全球GDP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5. 数字经济可能会导致( )
A. 货物流通环节增多B. 全球部分产业链缩短
C. 商品运输成本增加D. 劳动力跨境流动增多
6. 为提高我国数字经济安全性,可以( )
①提高网络技术发展水平②放宽数字经济监管力度③适当减少国际贸易量④完善数字经济相关法规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4. C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全球贸易规模先波动增长然后下降,2008年后增长乏力,说明从2008年开始,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AB错误;由图可知,相较货物和金融资本贸易,服务贸易保持较为良好的增长态势,C正确;图示曲线为全球三类贸易占GDP比重,而不是表示全球GDP增长,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是互联网技术进步的体现,说明数字经济生产效率更高,导致部分产业链消失,使全球部分产业链缩短,以实现更高效的经济效益,B正确;数字经济生产的商品多为信息产品或小而轻的高科技产品,会导致货物流通环节减少、运输成本降低,AC错误;数字经济使信息实现共享,从业者不需大规模或长距离流动,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数字经济是互联网技术进步产物,但由于互联网行业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且易被不法者操控,易对企业及国家造成经济损失甚至破坏,故需要提高国家网络技术发展水平,并完善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使数字经济健康发展,①④正确,D正确;数字经济监管力度不能放宽,②错误,AB错误;国际贸易量与数字安全经济关系不大,③错误,排除C;故选D。
【点睛】数字经济是畅通经济循环、激活发展动能、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
大豆喜暖,最适生长温度在20—25℃,对土壤水分要求高,其生产需占用较多的土地。巴西大五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得益于政策支持,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下图为巴西地理分区及各区的大豆产量比重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甲地大豆产量增幅最明显,其原因是( )
A. 市场需求显著扩大B. 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C. 机械化耕作的普及D. 种植技术得到突破
8. 关于五大地理分区的大豆生产条件,区位评价正确的是( )
①南部地处低纬,热量充足,利于大豆生产②中西部地势低平,大豆种植面积广
③北部雨林密布,耕地破碎,大豆产量较低④东南部人口密集,大豆生产用地少
⑤东北部的水资源不足,制约当地大豆生产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④⑤D. ③④⑤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大豆种植需要占用较多土地,而且其对温度和降水条件要求较高;由于甲地所在的中西部地区在该国大豆产量比重较大,而且当地纬度和降水适中,适合大豆生长,而且巴西土地面积大,未开发土地多,若该地开辟了更多耕地,则会使该地大豆产量显著增加,B正确;虽然市场需求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但是若市场需求扩大,该国可以在除了甲以外的其他地区增加大豆种植,不是甲地大豆产量增幅最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农业机械化和种植技术虽然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但不是其显著增产的最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该国南部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是与中部和北部相比,其热量条件稍差,①错误;该国中西部主要以高原为主,与北部亚马孙平原和东部沿海相比,其地势相对崎岖,②错误;北部亚马孙平原雨林密布,耕地破碎,大豆产量较低,③正确;东南部是巴西人口密集地区,且平原面积相对较小,大豆生产用地少,④正确;据图可知,东北部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水资源不足,制约当地大豆生产,⑤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农业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因素,社会条件主要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因素。
地质记录中的断代是指沉积岩层的地质记录并不总是连续的。下图为甲、乙两地地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地质年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有( )
A. 生物演化B. 地层深度C. 岩石类型D. 地形类型
10. D岩层形成时代最可能是( )
A. 二叠纪B. 三叠纪C. 侏罗纪D. 白垩纪
11. 根据甲地岩层分布可推断出乙地( )
A. V与X出现断代B. X与Y出现断代C. Y与Z出现断代D. 没有出现断代
【答案】9. A 10. B 11. B
【解析】
【9题详解】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地质年代主要是依据不同地层形成的化石类型和数量划分的,通过生物的演化来划分地质历史年代,A正确。地层深度、岩石类型和地形类型无法作为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根据图片,D岩层中含有恐龙足迹化石,最可能形成于恐龙繁盛的中生代时期;而其下方的B岩层中含有贝类、菊石和鱼类化石,形成于古生代时期;其上方的F岩层中含有恐龙和鸟类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晚期,因此位于中间的D岩层最可能形成于中生代早期的三叠纪时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根据图片,乙地V岩层侵入到X岩层内,无法推断乙地V与X是否出现断代,A错误。根据化石的类型,乙地W岩层与甲地B岩层形成于同一时期,因此乙地X与Y形成时期缺失了甲地的CDE中的一部分岩层,X与Y出现断代,B正确,D错误。乙地Y地层与甲地F地层形成于同一时期,Z地层与G地层形成于同一时期,根据甲地岩层分布,乙地Y与Z没有出现断代,C错误。故选B。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水库工程为满足不同时段的用水要求,需要通过蓄水或放水,以达到合适水位。下图为水库部分设计水位及相应库容示意图,其中校核洪水位是发生特大洪水时,水库允许达到的最高水位,兴利库容是指为了满足正常灌溉、发电需要而设计的库容。完成下面小题。
12. 工程师在设计死水位海拔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
①泥沙淤积②灌区海拔③洪水频率④坝体强度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13. 通常年份,长江上游水库下调至防洪限制水位的时间接近( )
A. 2月初B. 5月底C. 8月初D. 10月底
【答案】12. A 13. B
【解析】
【分析】本组选择题以水库工程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1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 死水位是指水库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允许消落到的最低水位。由图可知,死水位以下存在泥沙淤积,在设计死水位海拔时,要留出部分库容供泥沙淤积,以保证水库的正常使用,因此①正确;死水位下存在灌溉或发电引水口,因此在设计死水位海拔时,要保证能够进行自流灌溉,需要考虑灌溉地区的海拔,因此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死水位以下的库容称为死库容, 死库容的水量除遇到特殊的情况外(如特大干旱年),它不直接用于调节径流,所以在设计死水位海拔时,不需要考虑洪水频率,因此③错误;坝体强度主要影响水库的库容和防洪标准,对死水位海拔影响较小,因此④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发挥三峡水库在长江防洪方面的重大作用,要在长江流域雨季来临之前腾出库容,以便于汛期蓄水,减轻下游洪水压力。根据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长江流域一般在6月份进入梅雨期,则长江上游水库下调至防洪限制水位的时间接近于5月底。因此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死水位,又称设计低水位,指的是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消落到的最低水位。死水位以下的库容,称为死库容,也叫垫底库容, 死库容的水量除遇到特殊的情况外(如特大干旱年),它不直接用于调节径流。
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角大于50°、相对高度大于30米的斜坡上,滑坡多发生在坡角小于50°的斜坡上。广西梧州多丘陵地貌,每年都有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下图为广西梧州某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与月平均降水量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 )
A. 滑坡发生数量、降水量、崩塌发生数量B. 崩塌发生数量、滑坡发生数量、降水量
C. 降水量、滑坡发生数量、崩塌发生数量D. 降水量、崩塌发生数量、滑坡发生数量
15. 该市地质灾害( )
A.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均衡性B. 主要诱发因素是降水
C. 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D. 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广西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半年且全年都有降水,所以a表示降水,AB错误;由材料可知滑坡多发生在坡角小于50°的斜坡上,梧州多丘陵地貌,降雨量最多时,滑坡灾害发生次数最多,所以b表示滑坡,C正确;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角大于50°、相对高度大于30米的斜坡上,梧州多丘陵地貌,坡度较陡的面积小,崩塌发生的次数小于滑坡,c表示崩塌,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市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没有体现均衡性,A错误;由图可知,图中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所以降雨是该市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B正确;该市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是所有的地质灾害都与人类活动有关,C错误;图中没有信息表明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城市,且城市区域地势相对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不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D错误;故选B。
【点睛】滑坡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世界某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中A处的豪雨林(温带雨林)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温带雨林之一,在1981年的时候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材料二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状极不规则,大致呈东西走向,匍匐于凯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宽度在6千米至25千米之间,平均谷深1600米,谷底宽度762米。大峡谷岩石是一幅地质画卷,由于人们从谷壁上可以观察到从古生代至新生代各个时期含有生物化石的地层,因而被誉为一部“活的地质教科书”。
(1)判断图中A处沿岸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2)说明与C地比较,B地冬雨量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说出大峡谷两侧的主要岩石类型,并简要说明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答案】(1)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原因:终年受西风和沿岸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年降水量从西向东(迅速)减少。原因:受地形影响,西部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B地冬雨量更高。因为B地纬度更高,受西风带控制的时间更长,冬季降水时间更长,冬雨更多。
(3)沉积岩。成因: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解析】
【分析】本题以豪雨林以及科罗拉多大峡谷为材料,涉及气候类型、降水及其影响因素、地貌成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图中A处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可知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水汽,加之受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年降水量多,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受地形影响,西部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了年降水量从西向东迅速减的空间分布规律。
小问2详解】
B地冬雨量更高。因为B地纬度更高,受西风带控制的时间更长,冬季降水时间更长,冬雨更多。(或C地冬雨量更少。因为C地纬度更低,受 西风带控制的时间更短,冬季降水时间短,冬雨更少。
【小问3详解】
由材料“人们从谷壁上可以观察到从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各个时期含有生物化石的地层”可知,大峡谷两侧岩石有层理有化石,是沉积岩;大峡谷的成因是流水侵蚀,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不断上升,流水不断向下侵蚀,形成大峡谷。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万龙滑雪场举行。万龙滑雪场赛道以人工造雪为主,对造雪需求量大。中科院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选择在甲地开展造雪、储雪实验,历时五年攻克高效储雪技术,实现北京冬奥“用雪自由”,也推动“后冬奥时代”的大众滑雪运动。图示意万龙滑雪场(局部)地理事物分布。
(1)分析冬奥会期间万龙滑雪场对人工造雪需求量大的气候原因。
(2)分析科研团队选择在甲地开展造雪、储雪实验的主要原因。
(3)说明高效储雪技术对万龙滑雪场开展大众滑雪运动所起的作用。
【答案】(1)万龙滑雪场气候大陆性强,冬季降雪量少,积雪量较少;气温日较差大,白天气温较高;万龙滑雪场纬度较低,冬奥会期间气温升高(较高),可能产生融雪。
(2)地处谷底,地势较为平坦,利于储雪;邻近蓄水池,水源充足,方便人工造雪;靠近公路,交通便利,便于造雪、储雪实验所需物品的运输;靠近气象站,便于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观测;离雪道较近,便于将所储积雪铺设在雪道上。
(3)万龙滑雪场冬季降雪少,储雪技术能延长滑雪场营业时间;降低滑雪场的运营成本,利于普及大众滑雪运动;可以铺设更多的雪道,满足更多滑雪爱好者的需求。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万龙滑雪场地理事物分布图为材料,涉及万龙滑雪场冬奥会期间对人工造雪需求量大的气候原因、选择在甲地开展造雪、储雪实验的主要原因、高效储雪技术对万龙滑雪场开展大众滑雪运动所起的作用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人工造雪需求量大,说明当地自然降雪少,或者自然降雪难以保存。张家口万龙滑雪场气候大陆性强,冬季降雪量少,积雪量较少;挪威受海洋影响,气候海洋性强,温差小,而张家口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白天气温较高,积雪易融化;挪威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而张家口万龙滑雪场纬度较低,冬奥会期间气温较高,可能产生融雪。所以张家口万龙滑雪场冬奥会期间对人工造雪需求量大。
小问2详解】
甲地附近等高线凸向高处,可知为山谷,山谷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利于储雪;图中显示甲地附近有水池,邻近蓄水池,人工造雪的水源比较充足,便于人工造雪活动的开展;甲地靠近公路,交通便利,便于运输造雪、储雪实验所需物品;附近有气象站,便于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观测,为人工造雪提供数据支持;离雪道较近,便于将所储积雪铺设在雪道上。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历时五年攻克高效储雪技术,实现北京冬奥“用雪自由”,也推动“后冬奥时代”的大众滑雪运动。根据第一小题分析可知,万龙滑雪场冬季降雪较少,高效储雪技术能及时补充所需积雪,延长滑雪场营业时间,满足大众滑雪需求;高效储雪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滑雪场的运营成本,从而降低对外收费,利于普及大众滑雪运动;利用高效储雪技术还可以更多的地方铺设雪道,满足更多滑雪爱好者不同的需求。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充沛的水汽是形成降水的物质基础,空气上升运动引起水汽冷却凝结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雾也是水汽凝结物,主要悬浮于近地面。甲地多雾,但降水稀少,地处热带荒漠带。
材料二: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的一种现象,自2020年年中开始,全球经历了持续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到2023年3月,本轮拉尼娜事件正式结束,厄尔尼诺即将登场。专家预测厄尔尼诺或在2023年底前出现,认为2024年恐成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
材料三:下图为“南美洲某国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1)绘制流经甲地附近海域的洋流,指出自然带Ⅰ的名称,并判断自然带Ⅰ—Ⅱ—Ⅲ更替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2)说明山脉隆起对该国自然带空间分布的影响。
(3)结合降水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甲地形成荒漠的原因。
(4)分析厄尔尼诺产生对甲地附近海域海洋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8. 洋流绘制:
自然带I的名称是热带雨林带;非地带性现象(地方性分异规律)。
19. 山体高大,产生自然带垂直分异:山地东坡多地形雨,热带雨林带南扩; 山地西侧背风坡,形成雨影区,出现荒漠带;地形阻隔,荒漠带东西狭窄。
20. 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 降水少; 受沿岸寒流影响, 易形成逆温现象;抑制空气上升运动,水汽难以凝结。
21. 厄尔尼诺产生,东南信风减弱,沿岸上升流减弱,从海底带来营养物质减少;水温升高,不适宜部分海洋生物生存,海洋生物数量和种类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西部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洋流分布、自然带及地域分异规律、山脉对自然带的影响、气候的成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据材料可知,甲地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按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可知在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为寒流,在南半球的寒流大致由南向北流,绘图如下:
自然带I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的亚马孙平原,由于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自然带I是热带雨林带,而沿海的自然带Ⅲ是热带荒漠带,沿海地区本来应气候湿润,但由于寒流以及地形的原因形成了热带荒漠带,符合非地带性现象。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该国中部是山地,且山地海拔高,该山地地处低纬地区,所以垂直分异显著;自然带I是热带雨林带,这是因为山地东坡多地形雨,纬度低气温高,形成热带雨林带,且热带雨林带南扩;自然带Ⅲ是热带荒漠带,山地西侧形成雨影区,降水较少, 出现荒漠带;由于安第斯山脉的分布阻挡,无法向内陆延伸,导致荒漠带东西狭窄。
【小问3详解】
据材料可知,甲地受西岸寒流的降温影响,下垫面气温较低,易形成逆温现象,近地面气温较低,抑制空气上升运动,水汽难以凝结;甲地位于湿润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所以甲地终年降水少,气候干燥,形成荒漠带。
【小问4详解】
据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的一种现象,从而会导致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南美洲西海岸上升流减弱,使从海底带来的营养物质减少,饵料不足;由于海水的温度异常偏高,一部分海洋生物可能会无法适应变化之后的环境,从而导致海洋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减少。
【点睛】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但是,某些地区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不符合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律,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特点。“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是温带荒漠带。“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19.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世界文化遗产马丘比丘遗址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周边经济落后,以传统游牧业和高山农业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旅游开发以来,印加古道始终是进入马丘比丘的重要徒步路线。古道全长约70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从印加古道进入马丘比丘遗址需要四天时间。大量原住民在印加古道以搬运行李为生,工作强度大但收益低。在古道深度游开发的热潮中,以搬运工为代表的当地原住民需要获得更高的收益。下图示意印加古道分段。
简述印加古道出现大量搬运工就业的条件,并为搬运工在古道深度游开发中提高收益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条件:海拔高,路程长,起伏大,车辆行进困难;连接世界遗产,游客众多,对行李搬运需求大;周边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剩余劳动力多。建议:开发山地探险、户外穿越等项目,成为向导;开发实景演出、文化体验等活动,成为演员;在古道沿途销售当地特产。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印加古道旅游开发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印加古道出现大量搬运工就业的条件、为搬运工在古道深度游开发中提高收益提出合理建议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大量搬运工就业可以从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分析,从自然条件分析,由材料“世界文化遗产马丘比丘遗址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和“印加古道始终是进入马丘比丘的重要徒步路线”可知,印加古道所在地区海拔高,路程长,起伏大,车辆行进困难;从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由材料“周边经济落后,以传统游牧业和高山农业为主”可知,周边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剩余劳动力多;从外部旅游市场分析,由材料“世界文化遗产马丘比丘遗址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和“古道全长约70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从印加古道进入马丘比丘遗址需要四天时间”可知,连接世界遗产,游客众多,对行李搬运需求大。故大量原住民在印加古道以搬运行李为生。搬运工工作强度大但收益低,在深度游开发中,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提供个性化服务等为搬运工提高收益。步入新时代,人们更加向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强健的体魄,热衷在环境优越的野外环境参加各项活动,开展攀岩、徒步、滑雪、山地骑行等各类运动。山地的地形起伏、海拔高差、地质地貌构成、生态自然环境都为开展山地运动休闲提供了绝佳条件。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山地徒步。因此该地可以开展山地探险、户外穿越等项目,当地人可以成为向导。一个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表演模式,开发实景演出、文化体验等活动,当地人可以成为演员。还可以在古道沿途销售当地特产,获取更多的收益。
20. [环境保护]
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内蒙古段“几字弯”顶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流域上游有乌兰布和沙漠,湖区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为主。乌梁素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被誉为“塞外明珠”。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一段时间,随着河套灌区开发,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农田灌溉退水、城市生活污水、工业生产废水等的排入,乌梁素海水质逐年恶化。自2018年起,当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乌梁素海重获新生。
说明使乌梁素海重获新生的治理措施。
【答案】①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恢复自然植被,防风固沙,减轻沙漠威胁和减少泥沙流入黄河;②林草生态修复:林草修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形成林草结合防护网,改善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涵养水源,缓解土地荒漠化状况,增强乌梁素海自然补水能力;③山地环境综合治理:恢复山地植被,保持水土,减少地质灾害;④乌梁素海综合整治:改善海堤被湖水和山洪冲蚀问题,保障乌梁素海海堤和水体安全;⑤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减少农田农药化肥使用和消除城镇污水的排放,改善水质,恢复乌梁素海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本题以乌梁素海的文字材料信息设置题目,涉及湿地的治理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有一定的要求。
【详解】据题目材料可知,当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乌梁素海重获新生。乌梁素海流域包括了乌兰布和沙漠,林草生态修复(林草)、山地环境综合治理(山)、乌梁素海综合整治( 湖水)、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其中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恢复自然植被,防风固沙,减轻沙漠威胁和减少泥沙流入黄河;林草生态修复:林草修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形成林草结合防护网,改善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涵养水源,结解土地荒漠化状况,增强乌梁素海自然补水能力;山地环境综合治理:恢复矿山植被,保持水土,减少地质灾害;乌梁素海综合整治:改善海堤被湖水和山洪冲蚀问题,保障乌梁素海海堤和水体安全;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减少农田农药化肥使用和消除城镇污水的排放,改善水质,恢复乌梁素海生态环境。
【点睛】湿地的功能: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消除毒物、净化水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墒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起着极其重要地作用。
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抽测(一模)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抽测(一模)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地理试卷docx、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