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8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答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1~2题 1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风是大自然的调色师,河两岸的山峦和原野,被它点染成了花园。杨树的叶子黄得(qiá cuì),且色彩烂漫,土黄、鹅黄都有,不像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披挂着满树金币似的金黄叶片。只要一阵风吹过,斑斓的秋叶似花朵绽放,从天而降。在(rén jì hǎn zhì)的林间,我踩着林地厚厚的落叶,感觉是踏着油彩前行,脚下流光溢彩的。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qiá cuì) ②(rén jì hǎn zhì)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烂漫 ②绽放
(3)文段中的“染”字使用《新华字典》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先查 部,再查 画。
(4)《新华字典》中“似”有两个读音(A:shì B:sì)。文段中“不像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的“似”读音是 (选填“A”或“B”),意思是 (填写序号)。
①像;如同:类~|相~。
②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像:看上去很高兴~的。
③似乎:~应从速办理。
④表示超过:生活一年强~一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大港湿地在黄骅当地称为大洼。这片大洼,春铺翠毯,夏涌碧浪,秋芦若雪,冬苇似金。浩浩荡荡万顷苇荡里,锦鳞腾波,百鸟汇聚。大洼,(甲)拓展了百万亩良田,(乙)保留了这一____________(纯洁/圣洁)的湿地。大洼,以它的意志____________(创造/造就)了这一原始之美。历史上,这里的人民养苇、治鱼、猎雁、晒盐维生,像生生不息的遍野芦苇,以挺立的躯干和刚毅的性格书写之大洼厚重的历史。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 才B.不仅 也C.除了 还D.因为 所以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把“这里的人民”比喻成“生生不息的遍野芦苇”,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二部分(3~18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6分)
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日月”经常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曹操《观沧海》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① ,若出其中;② ,若出其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安慰友人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诗中“③ ,④ ”;王湾《次北固山下》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的诗句:“⑤ ,⑥ ”。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4.“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许多诗人把大自然的景物写入诗歌,成为千古名句。阅读下面的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1)A句中“断肠人”的意思是指什么?
(2)B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描绘C诗句展现的画面。
(三)(共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丙】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曲肱而枕之 肱:
(2)威武不能屈 屈:
(3)士不可以不弘毅 毅:
6.下列对【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C.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D.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孔子曾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仍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请结合【乙】【丙】部分材料分析孔子能这样做的原因。
9.有两个成语出自【丙】文,请你找出来并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现代文阅读
(一)(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超”的夏天
①夏日之下,贵州榕江“村超”的魔力还在发散。“村超”的火爆,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
②过去几个月,这座常住人口只有三十多万的小县城,因为一届业余足球赛,成为了全中国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村超”的全名很长: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在当下的互联网世界,人们认知一个名词变得极为廉价,可“村超”两个字背后的秘密,还是令我心生向往。
③现场观赛和看视频,又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即使像我这样对足球几乎不了解的人,也不由被现场的火热气氛所带动。感受到了磅礴的生命力和最纯粹的快乐。这种快乐和金钱无关,球员们的奖品大多是当地特产,第一名队伍的奖品是本地小黄牛、第二名小香猪、第三名小香羊、第四名本地鹅,价格不高,却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
④那些场上飞奔的球员们,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选手,有摊贩、老板、司机、学生……年龄从15岁到40余岁不等。但正是这群业余选手,踢出了世界波,踢出了倒挂金钩,踢出了一个现象级的文旅爆款产品。
⑤更加精彩的表演,是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各村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换上民族盛装,轮番上场表演侗族琵琶歌、水族芦笙铜鼓舞、瑶族舂杵舞、苗族芦笙舞等民族歌舞和特色乐器,借“村超”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当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气氛一瞬间达到了高潮,许多不远千里来看球的人,都大呼过瘾,纷纷称这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⑥观赛时,我还亲眼看到了一个感人的场面,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爷,在赛前几分钟,跑到场内去紧紧拥抱裁判,两人的拥抱获得了全场的一致欢呼。冲入场中的老大爷同样是远道而来,他一辈子痴迷足球,看到村超的消息,他特意从浙江赶来观赛,已经看了一个月有余,村超的火热和纯粹也让老人家激动万分,表示要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榕江,奉献给村超。
⑦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诸如此类正能量的故事,在“村超”可谓遍地皆是。酒店爆满后,村民把家中空房间收拾出来,免费提供给订不到房的旅客,而且坚决不收钱;现场不少老阿姨把自家做的美味食品分享给大家;所有县城停车位免费开放,就是给游客们停车;远道而来的客人走到哪里都会收到礼物……纯朴热情真挚的民风,是“村超”赛场外的另一道风景。
⑧四面环山的榕江县城,在侗寨鼓楼的点缀下,颇有一点江南味道,一幅细腻柔滑的山水画卷映入眼帘,又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路上偶遇两个放学的孩子,我问他们喜欢足球吗,他们回答在学校经常踢,然后踢着石子悠悠走远。村超这种原生态的没有商业化的球场,如偶然间发现的老相簿,记录着榕江县对足球的纯粹热爱。
⑨足球在榕江成功变成一种语言和纽带,把人们汇聚在一起。每到周末涌入的数十万人次游客,正改变着这座县城。村超让一群人快乐,让一群人自豪,让一群人为之投入热爱与努力,或许多年后,在回忆起这个属于村超的夏天时,我也会说上一句:“那里的足球很纯粹,我去过那里。”
10.请用“‖”把全文分成四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11.从全文看,“村超”有什么特色?
12.阅读第⑧段画线句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村超这种原生态的没有商业化的球场,如偶然间发现的老相薄,记录着榕江县对足球的纯粹热爱。
(二)(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访林海音故居
①在南柳巷40号的院门外张望,在这里,林海音离我那么近;在这里,文学比在书店和图书馆离普通人更近。
②林海音在北京居住多年,故居应该有多处,如今,硕果仅存,只有南柳巷一处。其实,说故居,也谈不上,1931年林海音的叔叔因抗日被日本鬼子杀害在大连,父亲去大连收尸后回来气愤不平吐血而亡,家境日渐败落,母亲领着全家八口,只住在这里北房靠西头的两间。因是晋江老乡,免收房租,那时候落难的林家,日子过得很是清苦。没有这样一段日子,大概也就没有日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③2005年夏天的一个雨后的午后,我第一次去晋江会馆,小院里三棵老槐树落满一地的槐花如雪,非常夺人眼目。那是林海音住在这里时就有的老槐树。住在这里的老街坊新邻居,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住房紧张,却没有嫌这三棵老槐树碍事,砍掉它们,腾出地方,搭建小房。想起我童年住过老院粤东会馆,也曾经有三棵前清留下来的老枣树,可惜后来为了盖小房,都砍掉了。
④那时的街坊真是热心肠,不仅容忍了我冒昧的打扰,各家在家的人几乎还都出了屋,七嘴八舌地热情地和我这个陌生的闯入者聊起天来。他们很骄傲,因为林海音是从这个院子里走出来的作家,林海音的小说,他们没看过,但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他们都看过。他们纷纷对我说起1990年和1993年,林海音两次来到这个院子里的时候,拉着老人站在大门口照相。“在台湾澳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时候,都配了这张照片。”
⑤住在当年林海音一家那两间北房的老街坊,指着他们的房子对我说:你看这房顶的老瓦还都在,但房子已经漏雨。房管局好几次来人要帮我们修房,我们都没让他们修,一修就得把房顶挑了,房顶的老瓦就没了,铺上水泥顶,还能看出来当年的晋江会馆老样子吗?林海音再回来,还能认识她们家吗?
⑥我连连夸赞他们:你们保护晋江会馆有功啊!他们连连摆手说:要说保护,得说我们院里的王大妈,原来大门上有晋江会馆的匾额,是她老人家给收了起来,一直放在她家的床铺底下,这么多年藏得好好的,没让人给砸了。说着,他们带我来到西厢房边上的小院落里,一块两米多长半米多宽的木匾竖着立在那里,木匾用塑料包着,足见街坊们的细心。我打开塑料,“晋江邑馆”四个黑色的颜体大字赫然在目,虽然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剥蚀,木料已经老化,有地方甚至木质疏松,但字迹还是那样清晰,铁画银钩,很有力量。我想给这块老匾照张相,街坊们忙帮我把匾抬到院子中央,说这里宽敞些,光线也好些。
⑦前两天的一个早晨,重访旧地,南柳巷已经重新整修过,院落外墙涂饰一新,每个院子的大门旁,多了一个用水泥雕塑成的门牌号,颇有点儿艺术味道。街面也整洁了许多,几个老人坐在院子门口乘凉。小巷清静,烟霭蒙蒙,仿佛回到当年林海音住在这里的年月里。小时候的林海音,倚着门口看骆驼、看疯女人、看胡同口唱梨花落耍着铜锣卖酸梅汤的小贩;好像她正放学回家,从小巷口跑过来,用滑石顺着别人家的墙上划,一直划到自己家门口。
⑧“闯练,闯练”,看过《城南旧事》的朋友一定对这几个字有印象,这是英子的爸爸告诉英子的——“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许多事确实是这样,做之前有许多担忧、恐惧,但是一旦身处其境,再害怕的事情也会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等过去之后,我们再回头,会发现许多畏惧本不足道也。
⑨她的人生一定经历了许多许多。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病逝于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在告别仪式上主持人说:“每一个地方都是她的故乡,她永远都不会漂流。”“城南旧事”,终于一去不回。半个世纪的温馨往事,都在那永恒的笑貌上定格了。
⑩走到大门口,晋江会馆大门紧锁,大门两侧,多了晋江会馆介绍和西城区文物保护的几块牌子。晋江会馆原来有40号和42号两个大门,按照旧时的格局,大门应该在42号,进42号门,是一溜两面高墙相夹的过道,然后,是真正的院门。2005年来时,门旁还残存一个老门墩。进这个院门后,左手有一座影壁,影壁后面有一扇月亮门,月亮门里才是晋江会馆的四合院。
⑪如今,42号最外面的门还在,但深深的过道已经被堵死,只能在外面张望,幸好,北房顶的老鱼鳞瓦还在,紧挨着院门的那两间北房,就是林海音的家。院里三棵老槐树还在,长得更高,蹿出院墙,枝叶探人。正是槐花盛开的时候,一树槐花如雪,让我想起2005年来时的情景。
⑫十六年过去了。站在院门外愣了会儿神,想起十六年前见到那些素不相识的老街坊们,让我心存总忘不了的感动。在这里,林海音离我那么近;在这里,文学比在书店和图书馆离普通人更近。
13.作者写重访林海音故居,按照 顺序,写出了重回林海音故居的见闻。老街坊的热心肠体现在【甲】 和【乙】 ,令作者心存感动。
14.“槐花如雪”在第③段和第⑪段两次出现,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5.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第⑧段画线句子对你的启示。
16.小南同学计划为林海音故居的三棵槐树拍摄一个短视频,以林海音作为特写镜头,选了童年的林海音看院子里爸爸的花的镜头,还想再选一个镜头,你认为选下面哪一个合适呢?说说你的理由。
A.童年的林海音倚着门口看骆驼。
B.1993年,林海音回到故居,来到这个院子里的时候,拉着老人们照相。
17.请分析结尾段的好处。
三、整本书阅读
18.根据以下《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任务单,补全表格中相关内容。
第三部分(19题 5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你是我的榜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和校名;④不得套写、抄袭;⑤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1.(1) 憔悴 人迹罕至
(2) làn màn zhàn fàng
(3) 木 五
(4) A ②
【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
qiá cuì(憔悴):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rén jì hǎn zhì(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2)本题考查字音。
烂漫(làn màn):颜色鲜艳美丽,光彩四射的样子;语言或行动坦率自然,一点儿也不做作。
绽放(zhàn fàng):(花)开放。
(3)本题考查部首检字法。
“染”意思是用染料着色;沾上;传上。是“木”字底,应先查“木”部,再查剩下的5画。
(4)本题考查字义。
似的(shì):助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后面,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似: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像。
2.(1)圣洁 造就
(2)B
(3)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洼人民的生命力顽强、刚毅勇敢,表达了对大洼人民创造大洼历史的伟大功绩的赞美。
【详解】(1)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
纯洁:纯净洁白。
圣洁:神圣而没有私心的。
“纯洁”通常用来形容内心或品德没有被污染或玷污的状态,可以指纯净、清白、无暇、清纯等含义。“圣洁”更多地与宗教和神圣相关,用来形容神圣、神圣不可侵犯、神圣无暇等含义。此处用来形容“大洼”的神圣纯净,应该用“圣洁”;
第二空:
创造: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
造就:培养使成才。
“创造”强调的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而“造就”更多强调的是通过培养和努力使某人或某事物获得了成就。根据文段中“以它的意志____________了这一原始之美”可知,此处应用“造就”,指“大洼培养出原始美”。
(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文段中“拓展了百万亩良田”与“保留了这一圣洁的湿地”为递进关系,应使用表递进的关联词“不仅……也”;
故选B。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根据画线句“这里的人民养苇、治鱼、猎雁、晒盐维生,像生生不息的遍野芦苇,以挺立的躯干和刚毅的性格书写之大洼厚重的历史”可知,将“这里的人民”比喻成“生生不息的遍野芦苇”,芦苇遍地生长,说明它适宜这里的生存环境,生命力旺盛,表现出生活在大洼地的人民生命力顽强,坚忍不拔,刚强勇敢,用双手创造出大洼地的辉煌,表现了作者对大洼地人民勤劳善良、创造出伟大功绩的赞美。
3.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行、烂、愁、郎、残、入”等字词容易写错。
4.(1)飘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2)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思是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意: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此句不仅写客观实景,更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人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对亲人的思念。
(3)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初春时节,杏花盛开,细雨绵绵,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杨柳婀娜,微风拂面,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在风中随意舞动,婀娜的身姿格外迷人。
5.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使……屈服 强毅 6.A 7.(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2)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8.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不变,他的行为很好地阐释了乙文中“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并且用自己的行动表现了他在丙文中所倡导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解析】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弯着胳膊做枕头。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②句意: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屈:使……屈服。
③句意: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毅:强毅;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而”是连词,表顺承,分别在两个“而”之前断开一处,“诸侯惧”是一层完整的意思,而且“一怒”和“安居”形成对比,所以在“安居”前断开一处,故断句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故选A。
7.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不义:不正当的手段;于:对于;如:好像;
②重点词:以为:把……作为;亦:也;已:停止。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孔子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很好地阐释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即“贫贱不能使他屈服”;
孔子认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表现出丙文中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即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9.本题考查成语。
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
死而后已:到死方才罢手。形容贡献一切力量,至死方休。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乙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丙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10.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1.①现场气氛火热,充满磅礴的生命力和最纯粹的快乐;②奖品大多是当地的特产;③绝大多数球员们都是非专业选手;④中场休息时轮番展示当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列举三个即可) 12.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原生态的球场”比喻成“老相簿”,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村超”的原生态、纯粹古朴的特点,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结构划分。
结合①段“夏日之下,贵州榕江‘村超’的魔力还在发散。‘村超’的火爆,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②段“过去几个月,这座常住人口只有三十多万的小县城,因为一届业余足球赛,成为了全中国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等内容可知,①②段总体介绍“村超”的内涵和魔力;
结合③段“这种快乐和金钱无关,球员们的奖品大多是当地特产,第一名队伍的奖品是本地小黄牛、第二名小香猪、第三名小香羊、第四名本地鹅,价格不高,却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④段“那些场上飞奔的球员们,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选手,有摊贩、老板、司机、学生……年龄从15岁到40余岁不等”、⑤段“更加精彩的表演,是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各村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换上民族盛装,轮番上场表演侗族琵琶歌、水族芦笙铜鼓舞、瑶族舂杵舞、苗族芦笙舞等民族歌舞和特色乐器,借‘村超’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当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⑥段“村超的火热和纯粹也让老人家激动万分,表示要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榕江,奉献给村超”等内容可知,③——⑥段从奖品、球员、表演和人们的热情四个方面表明人们对“村超”的极大热情;
结合⑦段“酒店爆满后,村民把家中空房间收拾出来,免费提供给订不到房的旅客,而且坚决不收钱;现场不少老阿姨把自家做的美味食品分享给大家;所有县城停车位免费开放,就是给游客们停车;远道而来的客人走到哪里都会收到礼物”、⑧段“村超这种原生态的没有商业化的球场,如偶然间发现的老相簿,记录着榕江县对足球的纯粹热爱”等内容可知,⑦⑧段讲述榕江县淳朴的民风和人们对足球的热爱;
结合⑨段“每到周末涌入的数十万人次游客,正改变着这座县城。村超让一群人快乐,让一群人自豪,让一群人为之投入热爱与努力”“那里的足球很纯粹,我去过那里”可知,第⑨段总结全文,再次表明榕江县人民对足球的纯粹热爱。
据此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③段“即使像我这样对足球几乎不了解的人,也不由被现场的火热气氛所带动。感受到了磅礴的生命力和最纯粹的快乐”可概括为:现场气氛火热,充满磅礴的生命力和最纯粹的快乐;
根据③段“球员们的奖品大多是当地特产,第一名队伍的奖品是本地小黄牛……”可概括为:奖品大多是当地的特产;
根据④段“那些场上飞奔的球员们,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选手,有摊贩、老板、司机、学生……”可概括为:绝大多数球员们都是非专业选手;
根据⑤段“更加精彩的表演,是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各村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换上民族盛装,轮番上场表演侗族琵琶歌、水族芦笙铜鼓舞、瑶族舂杵舞、苗族芦笙舞等民族歌舞和特色乐器,借‘村超’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当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气氛一瞬间达到了高潮”可概括为:中场休息时轮番展示当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1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第⑧段画线句“村超这种原生态的没有商业化的球场,如偶然间发现的老相薄,记录着榕江县对足球的纯粹热爱”可知,这句话将“原生态的球场”比喻为“老相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出“村超”原生态、纯粹古朴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村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3. 时间 容忍“我”的冒昧打扰并热情聊天 保护晋江会馆文物 14.第③段“槐花如雪”是“我”第一次去会馆看到的,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以及对三棵槐树得以完好保留的欣慰赞美之情;第⑪段写的是十六年后重回故居看到的,表达了作者遗憾的心情和对第一次访故居的留恋。(言之有理即可) 15.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勇敢尝试,比如:当我第一次去银行打生活费的时候,内心有很多担忧,总害怕做不好被别人嘲笑,可我硬着头皮做完这件事后,才发现其实也不难。(言之有理即可) 16.示例一:我选A,因为林海音童年的特写镜头只有一个,比较单一,再拍一个童年的林海音倚着门口看骆驼的特写,对林海音的童年生活表现得更加丰富。
示例二:我选B,因为已经有一个童年的特写镜头,再拍一个成年后回归故居的镜头,在大槐树下见证时光的变化,堪称完美。 17.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访问林海音故居的亲切和怀念,以及不能进到院内的遗憾。
【解析】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①空:根据第①段“在南柳巷40号的院门外张望,在这里,林海音离我那么近;在这里,文学比在书店和图书馆离普通人更近”和第③段“2005年夏天的一个雨后的午后,我第一次去晋江会馆”和第⑦段“前两天的一个早晨,重访旧地”以及第⑫段“十六年过去了。站在院门外愣了会儿神,想起十六年前见到那些素不相识的老街坊们,让我心存总忘不了的感动”可知,文章中出现了明显的时间标志的词语,“2005年”“前两天的一个早晨”“十六年”,可知,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先倒叙写了十六年前拜访林海音故居,接着再写到现如今重新回到林海音故居的见闻。据此可知文章按照时间顺序。
第②空:根据第④段“那时的街坊真是热心肠,不仅容忍了我冒昧的打扰,各家在家的人几乎还都出了屋,七嘴八舌地热情地和我这个陌生的闯入者聊起天来”可概括为:容忍“我”的冒昧打扰并热情聊天;
第③空:根据第⑤段“住在当年林海音一家那两间北房的老街坊,指着他们的房子对我说:你看这房顶的老瓦还都在”和第⑥段“我连连夸赞他们:你们保护晋江会馆有功啊!他们连连摆手说:要说保护,得说我们院里的王大妈,原来大门上有晋江会馆的匾额,是她老人家给收了起来,一直放在她家的床铺底下,这么多年藏得好好的,没让人给砸了”可概括为:保护晋江会馆文物。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处:根据第③段“我第一次去晋江会馆,小院里三棵老槐树落满一地的槐花如雪,非常夺人眼目。那是林海音住在这里时就有的老槐树”中写到满园散落的白色的槐花如雪一般,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阳光明媚,景色怡人,烘托出“我”轻松愉快的心情,还有能够看到自林海音住在这就有的老槐花,根据第③段后文“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住房紧张,却没有嫌这三棵老槐树碍事,砍掉它们”可知,槐树被保存得完好,“我”的内心也感到欣慰。
第二处:第⑪段“院里三棵老槐树还在,长得更高,蹿出院墙,枝叶探人。正是槐花盛开的时候,一树槐花如雪,让我想起2005年来时的情景”可知,此处“我”看到的槐花已经是十六年后,花还开的正盛,可是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心中多了一些遗憾,还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1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开放性试题,结合成长经历,举出一件自己勇敢战胜困难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体会,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困难,要勇往直前,给自己鼓劲加油。比如“我”学习游泳时,总是害怕身体沉下去,不敢放开手脚,可是当“我”心一横,想到这没什么大不了,只管按照教练的指导去游,也终于学会了游泳,回过来头看看,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只要自己敢闯敢拼,困难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16.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下面两组镜头哪一个都可以,A组镜头可以作为童年事件的补充,B组镜头可以作为成年后的留念,作为与童年时期的对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选A。童年只有一组看花的镜头略显单调,再加上童年的林海音看骆驼的镜头,既有植物,又有动物,既有静态又有动态,而且看骆驼还能够表现童年林海音的天真可爱,这个事件为大众熟知,富有典型性,适合作为镜头选入。
示例:我选B。既然是为林海音故居拍摄,需要有一些时间的变化,加上一组林海音回到故居和老人照相的镜头,一方面显示时间的流逝,和童年相互补充,另外也显示出林海音受到邻居们的热心欢迎,体现出她的热情善良,富有人格魅力。
17.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结尾段一般具有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照应题目和开头,内容上有点明主旨,表达某种情感的作用。
结构上:根据开头第①段“在南柳巷40号的院门外张望,在这里,林海音离我那么近;在这里,文学比在书店和图书馆离普通人更近”可知,结尾再次写到“在这里,林海音离我那么近;在这里,文学比在书店和图书馆离普通人更近”可知,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
内容上:根据结尾段“想起十六年前见到那些素不相识的老街坊们,让我心存总忘不了的感动”和“在这里,林海音离我那么近”以及第⑪段“幸好,北房顶的老鱼鳞瓦还在,紧挨着院门的那两间北房,就是林海音的家。院里三棵老槐树还在,长得更高,蹿出院墙,枝叶探人。正是槐花盛开的时候,一树槐花如雪”可知,结尾点明了中心,既表达了对林海音故居的赞美和怀念,对往昔时光的留恋;
再结合结尾段“十六年过去了。站在院门外愣了会儿神”第⑩段“走到大门口,晋江会馆大门紧锁”和第⑪段“如今,42号最外面的门还在,但深深的过道已经被堵死,只能在外面张望”可知,也有不能再次进入到院内的遗憾。
18. 寿镜吾(老师或先生) 极方正、质朴、博学又有些严厉。 五猖会 ③示例:这篇散文写了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热切向往,却因父亲强迫背书而扫兴、无奈和厌烦的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文中心理刻画惟妙惟肖,值得推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及理解。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段;写的是学生溜到后园嬉耍,寿镜吾先生将学生叫回来,寿镜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的场景,该人物是“寿镜吾先生”;
根据选段“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可知,寿镜吾先生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让我们用心读书;可见其极方正、质朴又有些严厉;“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写寿镜吾先生读书且陶醉其中;表现了寿镜吾先生的博学;亦可联系原文“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概括其人物特点。
根据提示“人物:父亲;特点:重视孩子读书,但对孩子严厉,不顾及孩子的心理”,联系选段“去拿你的书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等语句可知,本选段出自《五猖会》,写的是“我”急切地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却让“我”将《鉴略》背下来才能去看会的内容;
篇目推荐理由可根据内容及主旨表述;《五猖会》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表现了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热切向往。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表现了“我”因父亲强迫背书而扫兴、无奈和厌烦的感受;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感觉五猖会也没什么意思了;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对心理刻画传神,值得推荐。
19.例文:
你是我的榜样
我的母亲没有什么文化,独自经营着一个肉铺。从我记事起,每天天不亮,母亲就起床干活了。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又听见母亲干活的声音,起床后就想去帮她。走到厨房,我看见母亲正在麻利的干着活,动作有条不紊。她的额头已挂满汗水,脸上却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神情。我想,这种幸福感可能都来自我——她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儿。我在心里暗暗地说:“我会努力学习,绝不会辜负妈妈对我的期望。”
母亲用勤劳感染了我。每当我学习倦怠的时候,一想到母亲的辛勤劳作,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母亲就是我勤奋学习的榜样。
去年年底,爷爷去世了。奶奶十分悲伤,整天茶饭不思。母亲便主动把奶奶接到城里,每天变着花样给奶奶做好吃的,陪奶奶聊天,带奶奶出去遛弯儿,给奶奶买新衣服……在母亲的照顾下,奶奶的心情逐渐好起来。一有人来家做客,奶奶便握着客人的手,说:“都说婆媳最难相处,我的儿媳妇比女儿还亲呢!”
母亲说,人到老年都难免寂寞,不管是住楼房还是草房,只要有欢笑,一家人能在桌子旁边,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就是对老人最好的孝敬。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逐渐明白,孝敬不是金钱,不是锦衣玉食,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如果有爱,一声问候、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件小小的礼物、一段简短的谈话,都会给老人以巨大地慰藉。
母亲是平凡的,只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可是她勤劳、孝顺、节俭、朴素……母亲用这些最容易让人忽视的行为感染我,教育我,鞭策我。我知道,未来的人生之路我会走得很坚定,因为母亲就是前进路上最好的榜样。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立意。本文要求以“你是我的榜样”为题,写一篇文章。中心词是“你”“我”“榜样”。“你”可以是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可以是动植物,如小狗、菊花、大树等;还可以是其他事物,如文学、音乐、绘画、有特殊意义的物品等。只要是对“我”的生活、心灵、精神具有引领作用的人、物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我”决定了这篇文章应该以第一人称来写。“榜样”基本的意思为“样子,模样”“情形,状况”,深层次理解为“楷模”“典型”。写作时,我们应该把榜样理解为一种理想人格。如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就是要领会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并学习之,使自己具有榜样的精神品质。
其次,构思选材。题干要求写成记叙文,那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件进行作文。我们可以从身边选材:父母可以是我们敬老的榜样,老师可以是我们言行一致的表率,同学可以是我们勤奋学习的榜样,小狗可以是我们知恩图报的榜样,仙人掌可以教会我们意志坚强……也可以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历史:在社会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最美乡村教师、全国道德模范等;在历史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榜样人物,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勤奋刻苦的宋濂、坚强执着的贝多芬等。可以在作文中具体展现一个人或一个事物的榜样作用,也可以选择几个人或几个事物的事例来写。注意适当的议论抒情有助于点明主旨。
语段节选
人物及特点
选自篇目
篇目推荐理由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
人物:
特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散文写了作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表现了儿童对自然对生活的好奇和向往,读来颇有情趣,倍感亲切。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人物:父亲
特点:重视孩子读书,但对孩子严厉,不顾及孩子的心理。
②《 》
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下列语句中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近几年,我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