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上海市浦东新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5分)按要求填空。
(1) ,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2) ,知至而后意诚。(《礼记•大学之道》)
(3)推此志也, 。(《史记•屈原列传》)
(4)杜甫在《蜀相》中以 , 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与奉献。
2.(3分)对《红楼梦》中人物出场解说不正确的是( )
A.林黛玉——由远及近,先借贾雨村介绍其言语举止非同凡人,登岸后以黛玉之眼写贾府的环境,也借对贾府环境的观察表现黛玉性格。
B.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写屋外一阵放筵的笑声,再让人物亮相,还要由贾母调侃一番,显示其地位与众不同。
C.贾宝玉——欲扬先抑,先借贾母和王夫人的口言其顽劣,叮嘱黛玉适当保持距离,再让宝玉以光彩照人的形象出场。
D.薛宝钗——随着哥哥与母亲顺带出场,借下人的口表现其深得人心,再通过与周瑞家的对话引出冷香丸的话题。
3.(2分)下面这篇校园广播站的广播稿需要修改的地方共有( )
同学们:
大家中午好!
欢迎大家再次聆听校园广播电台的午间音乐会。在下是今天的主持人晨晨,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古风流行音乐”。如果说世界上有时光机器,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载体首当其冲。每个年代都有风靡一时的全新流行,把传统美学带进新的潮流。下面就诚邀大家欣赏。
A.一处。B.两处。C.三处。D.四处。
二、阅读(70分)
4.(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尽管宗白华自觉通过哲学尤其是叔本华的思想对“世界真相”有了明确的看法但他觉得哲学并不能表现这世界的“真相”,而欲表现这“真相”只能诉诸文学艺术,故他预感自己虽起于爱智之学可最后却会终于爱美之术。他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而自己将来的事业也就是尽力加入做这首诗的一部分。而王国维在三十岁时也曾决定从哲学转为文学,之前他虽然“酷嗜”哲学,觉其可爱而不能信”而生“最大之烦闷”,移情于文学,而欲求直接之慰藉者也。”这显然与宗白华由哲学而文学艺术的理由不同,宗白华并不是困惑于哲学的“可信”与“可爱”之间的矛盾才放弃哲学,宗白华在面对哲学时既未感到王国维的那种“知力”不逮,也无后者那样的矛盾心理,他对哲学的态度也比后者要平易得多,在对哲学予以知识化的处理时也并无过多的忌惮之情。他在“顿悟”众妙之门之际,也顺势将其构建的“意志—理念—自然(即大自然与生活)—艺术”的艺术生成系统改造为“活力—自然—艺术”
②叔本华的理念来自对柏拉图的“理念”(Idea)的挪用,他指出,就其显著的原始性说,只能是从生活自身,从这世界汲取来的。”
③但宗白华并不完全认可叔本华的这个观点,他在将叔本华的意志置换为活力后,同时把放置在意志与自然之间的理念抽除,并且将理念的作用融合到自然之中,转面将自然作为艺术的“范本”与“美的真泉”。他认为“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永久化。”
④而在明确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描摹自然而不是“体会”和“传达”叔本华的理念之后,宗白华又进一步探讨了艺术把握自然的方式。
⑤宗白华认为,正是因为“自然”的本质就是永远的“动”,艺术若要表现自然,从而表出生命与精神之实质。
⑥不过,虽然宗白华认为艺术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把握“自然”中的这个“动”去表现这个“动”,去创造“动象”,就像镜子或照相一样去机械地反映“自然”,“艺术家要模仿自然,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然后以自己的精神,感觉意志,贯注到物质里而制作万形
⑦就是说,艺术家所把握的是“自然”内在的“精神”,与之神会以后,方能创造出“精神化”的艺术来。而这最终的艺术里的“精神”,既有“自然”的精神
⑧一言以蔽之,宗白华心目中的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在把握了使“精神物质化”的“自然”的精神后,所以,他始终对罗丹念念不忘,帮助我理解艺术。”当然,宗白华之所以“看了罗丹雕刻”后“理解”了艺术
(节选自《因惊宇宙之美,遂忘人世之苦》张生)
(1)第①段中加点词“宇宙诗”在文中指的是 。
(2)关于宗白华的艺术生成系统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以“活力”替代“意志”,本质就是借艺术表达理解世界真相。
B.宗白华对艺术生成系统的贡献就在于用“自然”替代“理念”。
C.叔本华艺术生成系统中的“自然”的概念范畴比宗白华的更广。
D.宗白华艺术理论与叔本华的本质区别是对艺术目的的理解不同。
(3)下面这段引文最适合放在原文中 处。
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变化,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艺术家要想借图画,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
A.第③段后。
B.第④段后。
C.第⑤段后。
D.第⑥段后。
(4)根据原文能够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学术研究上应该比宗白华更加感性。
B.宗白华擅长哲理小诗创作与其理论偏好有关。
C.精神物质化的前提是认识到自然的本质是动。
D.物质精神化的最终艺术成果不能是无我之境。
(5)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吃水很深的城
范晓波
①回到鄱阳古镇以前,它已经在雨水里浸泡了三十,多天,除了蛤瑜、霉菌、水边的植物和我,大概没有谁能忍受这样的天气,每天面对耐心崩溃的危险,并伴随着对洪水的隐隐担忧。
②但从开着空调的深圳一下子到了穿毛衣的江南小城,我感觉是从炎夏返回了春天。有一些逃逸者的失落和心虚,有更多浪子还乡的快乐。
③正如一个写书的人说的,一个从未背井离乡的人其实是没有故乡的。多年的异乡生活重塑了家乡在我心里的形象,就像反复的擦拭使瓷器光可鉴人,还有世故……当5月下旬的淫雨将我笼罩在它绵绵无期的阴郁中时,我享受到了臣服于乡情的愉悦。
④岭南的瘴热和强紫外线伤害了我原本就粗粝的皮肤。突然置身湿润沁凉的水汽中,就如同进入了桑拿室,体内蓄积的垢物和热毒一点一点蒸发出来。这使得我一回来便表现出疗伤的姿态。在零污染的空气中疗皮肤之伤,我的美学生态遭到了比皮肤更严重的破坏,半年中,我只写出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和几篇叙述分裂与抗争的散文。
⑤有事没事,我每天都要出去走一走。去码头看被雨淋湿的河;去城池边缘触摸那些曾在我的想念中无边地蔓延的绿色植物。我像个水文观测者,有时我深夜也要去河边走走,在弥散着干虾和水腥味的湿润夜空下抽一两支烟再回去睡觉
⑥城后的芝山是我每次回家都要去的。它究竟用什么东西吸引了我的朝拜?住满白鹭的密林?没有多少古意的古庙?赭色的采石场?公墓?火葬场?作为县城天然浴场的韭菜湖?山后绿荫掩映的小村落和村前的黄泥小径?我说不出哪些东西对我更重要。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芝山用不同的元素为我虚亏的脚步进补。我曾经着迷于把采石场残破的岩体作为爱情的经典布景反复使用,一次次用一颗青春灼热的心去逼近那其实遥不可及的冰凉。但这段时间,我恋物癖般地挚爱着它的碧绿。可能是在广东的工业城患了视觉饥荒,相反,在我的记忆中它已经成了春天的唯一颜色。无论是华盖如伞的银杏和槐柳,它们共同组成了我心灵的环境色。
⑦闲散和轻度郁闷是水乡古镇的美学核心,我的气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它的濡染,因为我曾以怀才不遇的时髦情绪在这里活到了二十五岁,我仍在别处有意无意地复制着这种有利于酿制诗学氛围的郁闷。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个调查,说中国最有幸福感的年轻人不是月薪逾万元的职业经理人(他们虽有成就感却担负着对某个集体的巨大责任)(他们虽有优越感,但工作压力和害怕失去工作的压力都很大);真正有幸福感的是中小城市月收入在两千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工作清闲,并普遍患有轻度郁闷症,以利于滋生对于未来的种种热望。这种文章也许有作秀之嫌,正在一家著名企业的总裁办公室里过着不折不扣的白领生活,对这段生活的水土不服使我几乎认同了这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调查。
⑧就算习惯了西餐厅烛光的抒情和商业宴会的奢靡,我在老家和朋友见面的首选地仍是河边的排档。一方面我的胃对炒田螺、炒粉皮、黄丫头和鄱湖啤酒抱有饥饿感,一方面对互相倾吐郁闷的气氛十分珍惜,是没有这一项的,没有时间,有一些愤青的自我美化倾向,也有坚韧的理想主义担当。我的朋友圈子目前仍主要划定在县城里,朋友们的赞美和讪笑声检验着我青春期的种种狂想在现实中的存活率,而我现在的全部努力均与此有关。
⑨我想,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情感和美学的故乡吧。它们在地缘和文化上也许差异很大,却都是那样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艺术与人生。而作为故乡的另一层含义,便是我们必须不断地与之疏离以腾出审美的空间。
⑩我在这座千年老城小住的曼妙时光,必将在数日后的一声汽笛声中随风飘散。那时,我旧伤痊愈,新添的伤情使它在一个游子的心里吃水更深。
(1)以第⑥段为例,赏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2)文中三次出现“美学”一词,请简析其含义。
(3)本文为何以“吃水很深的城”为题?请从构思角度加以分析。
(4)“一个从未背井离乡的人其实是没有故乡的”,请结合《乡土中国》的阅读体验来评析这句话的思想意义。
6.(8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杂兴
林逋
湖上山林画不如,霜天时候属园庐。
梯斜晚树收红柿,简直寒流得白鱼。
石上琴尊苔野净,篱阴鸡犬竹丛疏。
一关兼是和云掩,敢道门无卿相车。
(1)命题者在《林和靖先生诗集》抄录本诗时不小心抄错了颔联中的一个字,最可能是
A.“梯”应为“睇”。
B.“红”应为“江”。
C.“简”应为“筒”。
D.“白”应为“百”。
(2)对这首诗歌艺术手法解说不正确的是
A.以湖上山林衬托园庐美景。
B.善用白描手法,营造意境。
C.画面静中含动,富有生机。
D.全诗语言清浅,余韵悠长。
(3)晨晨读到最后一联时在理解上犯了难,不确定“门无卿相车”是在表达远离官场的清高自得,还是在曲折抒发没能踏上仕途的怨念呢?晖晖启发晨晨说,探究解决晨晨的疑问。
7.(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人也。举孝廉。帝谓伦曰:“闻卿为吏篣①妇公不过从兄饭宁有之耶”伦对曰:“臣三娶妻,皆无父母。少遭饥乱,实不敢妄过人湌②。”帝大笑,拜会稽太守。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百姓财产,以之困匮。其有自食牛肉荐祠者,发病且死,先为牛鸣,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依托鬼神,皆案验之;有妄屠牛者民初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百姓以安。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吾子有疾,虽不省视,岂谓无私乎?”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人问汉第五伦,公有私乎?伦举二端,以不自隐饰,伦以为自知之,而卒未尝自知也。当馈马时,不当为国家立想。其人素无交欤?不受可也。与选举无与也。其人素有交欤?受千里马报以其值,可也。与选举又无与也。当选举时,不当为己身立想。其人无益于国欤?不用可也,不必因其曾馈马也。其人有益于国欤?不受马可也,则伦但知立一己之名,而不知为国家收用人之效。伦之罪大矣。又曰:兄子有疾,还竟安寝。己子有疾,终夜不往,而不知伦之私又不在此。礼,兄弟之子犹子也。犹之云者,准子为言,而固已亲亲之杀③矣。伦于兄子疾十往,则己子疾更宜十往。己子疾不往,则兄子疾亦不必往。伦贪爱兄子之名,则固己身往而心不随,且既悉其病状,安得不眠?伦不自知其矫情钓誉之私,而犹以为与人共有之私,是所谓一言而再过者也。
(【清】袁枚《小仓山房集》)
【注】①篣:通“搒”,笞击。②滄:同“餐”,吃(饭)。③杀:差别。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而不以荐祠者
②准子为言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言事无所依违
A.迟疑
B.依仗
C.违和
D.模棱两可
②伦不自知其矫情钓誉之私
A.强词夺理
B.违反常情
C.故作姿态
D.掩饰真情
(3)材料一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闻卿为吏篣妇公不过从兄饭宁有之耶
(4)把材料一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民初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百姓以安。
(5)材料二中是如何围绕“犹之云者,准子为言,而固已亲亲之杀矣。”一句展开论述的?
(6)晖晖同学在年幼时曾听闻过“一夜十往”的故事,而当他读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两段文字后,对如何看待历代书籍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了疑惑。请你为晖晖同学写一封信
8.(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寻乐斋记
陈献章
①五年,伍光宇始构亭于南山之岩以坐。明年,复于吾居第之左结草屋三间,而光宇死矣。
②草屋之成,光宇斋戒沐浴焚香更衣危坐。厥明请余,问曰:“云不自知其力之不足,不得其门而入,不知其所谓乐寻常间,言愈多而心愈用。盖用则劳,劳则不乐,圣贤垂世立教之所寓也,奚宜废?将其所以乐者非欤?愿先生之教之也。”
③余复之曰:“大哉,吾子之问也!顾余何足以知之。□,有一说愿吾子之思之也,周子程子①大贤也,其授受之旨曰:‘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当是时也,师亦不言。其去仲尼颜子之世千百年,今去周子程子又几百年。呜呼!果孰从而求之?仲尼饮水曲肱,不改其乐。将求之曲肱饮水耶?求之陋巷耶?抑无事乎曲肱陋巷而有其乐耶?吾子其亦慎求之,毋惑于坐忘也②。圣贤垂世立教之所寓者书也,用而不用者心也。愿吾子之终思之也。仲尼颜子之乐,此心也,吾子,亦此心也。得其心愿吾子之终思之也。”
④语已,光宇整步而出,充然若有得者。归揭其榜曰:寻乐斋云。
(选自《陈献章全集》,有删改)
【注】①周子程子:周敦颐和他的学生程颢。②坐忘: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
【资料链接】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
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河南程氏遗书》
(1)最适合填入第③段方框内的一项是
A.虽然
B.然则
C.既然
D.诚然
(2)围绕伍光宇形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待伍光宇构亭、造屋、学习,不久死去,语言简洁平淡却饱含惋惜。
B.次写屋成后伍光宇斋戒、沐浴等一系列行为,表现其故弄玄虚的错误态度。
C.再通过伍光宇向我求教的语气谦虚态度诚恳,塑造出苦苦求索的君子形象。
D.首尾呼应,伍光宇脚步有力神态昂然,充分显示其困惑得解后的心满意足。
(3)对第③段作者反复劝伍光宇“思之”的心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自谦
B.引出启发
C.殷切叮嘱
D.提出批评
(4)结合第③段及资料链接,分析作者是如何解决伍光宇的困惑的。
三、写作(70分)
9.(70分)有人认为,一辈子很短,活得有趣比活得严谨踏实更重要,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呦呦鹿鸣(重点字:呦)
(2)物格而后知至(重点字:至)
(3)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重点字:争)
(4)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重点字:频)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对名著内容非常熟悉,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D.薛宝钗并非是随着哥哥和母亲顺带出场的。在原著中,由薛姨妈带着进京参加选秀的。
故选D。
【点评】怎样把握名著的内容和情节:
第一遍粗略读完名著。时间上不要放长,要尽快将名著读完,不然读读停停,之前看到的情节也都忘了,再反过来读,会浪费时间。读名著的时候,要趁热打铁才好。第二遍认真品味名著。第一遍的略读,让我们对整个故事梗概有了了解,甚至我们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还记忆犹新。第三遍摘抄名著内的精华。摘抄笔记,在电脑的普及的信息时代,一般人都不选择拿起笔。但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第四遍研究名著内的各种关系和背景。名著中的关系和背景错综复杂,需要仔细品读研究。第五遍品味名著中讲述的生活,参透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思考作者留给读者的问题。俗话说一般好的艺术作品都讲究“留白”,意思就是说要留下一点空白,供读者思考,名著也不例外。有的名著还留下了一些疑问,值得读者认真思考。
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解答】“聆听”是敬辞,指虔诚而认真地听,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这里是校园广播站的广播稿。
“在下”是谦辞,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应改为“我”。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语境是音乐可以记录每个时代的美学,使用错误。
“邀”是邀请的意思,“诚邀”是诚挚地邀请,应改为“欢迎”。
故选:D。
【点评】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二、阅读(70分)
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相关词语的意义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把握材料相关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解说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复位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相关语境进行辨析,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推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推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结合前文“但他觉得哲学并不能表现这世界的‘真相’,而欲表现这‘真相’只能诉诸文学艺术”可知,而需要借助文学艺术,“宇宙”不难发现是与“世界真相”有关。因此。
(2)A.“本质就是借艺术表达理解世界真相”无中生有,文中关于“活力”的论述只有“他在‘顿悟’众妙之门之际,无法说明本质就是这样。
B.“就在于”以偏概全,原文有提到“不仅把叔本华设定的这个世界的‘真体’即‘意志’置换为‘活力’,建构了自己的艺术生成系统”“他……直接用自然取代了理念的地位,转而将自然作为艺术的‘范本’与‘美的真泉’”。
C.“比宗白华的更广”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直接用自然取代了理念的地位,应是宗白华的概念范畴更广。
D.正确。
故选D。
(3)这段引文中,根据其中“描写动者,描写精神”“当然要能表现动象,表现生命”可知。
原文中,第③④段内容与“动象”无明显关联,根据原文“艺术若要表现自然,从而表现出生命与精神之实质”表达的意思正与引文相同,故应放在第⑤段后。
故选C。
(4)A.“应该比宗白华更加感性”曲解文意。原文都提到“王国维在三十岁时也曾决定从哲学转为文学”“这显然与宗白华由哲学而文学艺术的理由不同”,不能直接判断出哪一个更感性。
B.“与其理论偏好有关”强加因果。理论观念与实际创作能力并不能直接挂上关联。
C.“前提是认识到自然的本质是动”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宗白华认为,艺术若要表现自然,可知前提应是表现这个“动”。
D.正确。
故选D。
(5)原文第一段中,作者首先指出“尽管宗白华自觉通过哲学尤其是叔本华的思想……故他预感自己虽起于爱智之学可最后却会终于爱美之术”,以及王国维与宗白华的比较,并于最终说明“不仅把叔本华设定的这个世界的‘真体’即‘意志’置换为‘活力’……建构了自己的艺术生成系统”。
在第②段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叔本华对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态度,“但宗白华并不完全认可叔本华的这个观点……转而将自然作为艺术的‘范本’与‘美的真泉’”,介绍了宗白华对于艺术的态度,宗白华又进一步探讨了艺术把握自然的方式”可知,从上文对艺术目的的论述。
根据第④﹣⑦段原文“艺术若要表现自然,则必须要能表现这个‘动’或者‘动象’方可抓住‘自然之真’”“但他并不认为艺术家把握‘自然’的方式是被动的”“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使物质面精神化”可知,作者介绍了宗白华认为艺术家应主动地通过“动象”,达到物质精神化的境界。
而在最后第⑧段,根据开头的“一言以蔽之”可知,并进一步论述说明了宗白华“心目中的艺术家的使命,再‘使物质而精神化’”。
由此可见,全文总体上呈现分﹣总趋势,一步步解释了宗白华的艺术哲学观以及他心目中艺术家的使命。
答案:
(1)表现世界“真相”的文学艺术。
(2)D
(3)C
(4)D
(5)全文先分后总,逐层深入,并由此介绍了宗白华的“艺术生成系统”。此后,结束“艺术目的”这一话题的讨论。对此,即艺术家应主动地通过“动象”,达到物质精神化的境界,作者则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就是在把握了使‘精神物质化’的‘自然’的精神后。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5.【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看语言是否简练、生动、准确、形象,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含蓄),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2)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语境义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①多义。因为词虽然有多个意义,但在具体语境中,由于受到语境的制约,它的意义则是单一而确定的。②特殊含义。词的特殊含义是指词在具体语境中改变了原来的意义,具有了新的临时意义,有些词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③隐含义。隐含义是指词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意义,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从标题含义、揭示文章主题、概括文意、传达作者情感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品味其丰富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解答】(1)结合原文“它究竟用什么东西吸引了我的朝拜?住满白鹭的密林?赭色的采石场?火葬场?山后绿荫掩映的小村落和村前的黄泥小径,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
结合原文“芝山用不同的元素为我虚亏的脚步进补。我曾经着迷于把采石场残破的岩体作为爱情的经典布景反复使用,一次次用一颗青春灼热的心去逼近那其实遥不可及的冰凉”“可能是在广东的工业城患了视觉饥荒”“无论是华盖如伞的银杏和槐柳,它们共同组成了我心灵的环境色”可知,使得语言文雅,充满诗意。
(2)结合原文“我的美学生态遭到了比皮肤更严重的破坏,半年中,指作者的审美能力和态度。
结合原文“闲散和轻度郁闷是水乡古镇的美学核心,我的气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它的濡染”可知。
结合原文“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情感和美学的故乡吧”可知,指写作的人创作的特点及风格。
(3)结合原文“回到鄱阳古镇以前,它已经在雨水里浸泡了三十多天,“吃水很深”在文中是鄱阳古镇在雨季里。
结合原文“这使得我一回来便表现出疗伤的姿态。在零污染的空气中疗皮肤之伤,我每天都要出去走一走”“城后的芝山是我每次回家都要去的”“我的气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它的濡染,此后投身到另外的挣扎中”“新添的伤情使它在一个游子的心里吃水更深”可知,即作者对小镇的感情深厚。
(4)结合《乡土中国》所阐述的内容,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乡土社会,终日之间,人与人的熟悉自然再正常不过,就在于人们一代代对生产生活经验总结积累和传承,我享受到了臣服于乡情的愉悦”可知,从未到过远方。
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内容,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熟人生活中,在“乡里乡亲”的交往中自然形成并被大家认可、流传下去、不该做什么。再结合文章中的“多年的异乡生活重塑了家乡在我心里的形象,无穷无尽的回忆和回忆赖以生发的距离删去了故乡之前一些并不漂亮的形容词:小,还有世故”可知,离开了熟悉的乡土秩序,进而对故乡的理解更为深刻。
答案:
(1)①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②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文雅,充满诗意。
(2)①第一处,指作者的审美能力和态度。
②第二处,指水乡古镇的美所在之处。
③第三处,指写作的人创作的特点及风格。
(3)①“吃水很深”在文中是鄱阳古镇在雨季里,作者对它的形象描绘。
②“吃水很深”也是小镇在作者心里的分量很重,即作者对小镇的感情深厚。
(4)①故乡只是在远离后才能有心底的乡情,从未到过远方。
②远离了故乡,离开了熟悉的乡土秩序,进而对故乡的理解更为深刻。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等,进而具体分析。
【解答】(1)C.第四句,形式上与上句“梯斜晚树收红柿”形成对仗,下句首字也应用名词,写捕捉白鱼的情景,打开早已准备多时的竹筒。所以“简”字应该是“筒”。
故选:C。
(2)A.首联写到诗人喜欢山林里的清丽、湖畔的秀美,丹青高手只能画出外观和表象。每到天际飞霜的时节,如梦如幻,所以即使独守园庐。所以并不是用湖上山林衬托园庐美景。
故选:A。
(3)林逋这首《杂兴》是一首描写晚秋时光的山水田园诗。
首联写到诗人喜欢山林里的清丽、湖畔的秀美,丹青高手只能画出外观和表象。每到天际飞霜的时节,如梦如幻。首联由远及近,虽然已是晚秋时节。
颔联写到小心翼翼地登上梯子,开开心心地采摘红彤彤的柿子,打开早已准备多时的竹筒。颔联描绘了自己在小庄园里收获柿子和捕捉白鱼的生活状况。
颈联写到青石周围布满了青碧的苔藓,诗人将石块表面擦拭干净。一片小竹林枝叶婆娑,不时可见一些鸡犬在其中觅食。颈联描绘自己悠闲自在地在石上弹琴。
结尾传达出诗人超凡脱俗的的襟怀。诗人掩关静坐,但愿心静,似乎也在感受着那种恬静。诗人不怕门庭冷落。
所以,“门无卿相车”表达了远离官场的清高自得。
答案:
(1)C
(2)A
(3)“门无卿相车”表达了远离官场的清高自得。全诗写景为主,清新自然,余味悠长,以个人情感为主线、园庐、白鱼、苔藓、鸡犬,向人们呈现了一幅恬淡优美的晚秋田园图,这个世界充满了宁静、自由和美好。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7.【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明确论证方法,再分析论证思路。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写作的能力。先要明确两则材料中不同作者对同一人物所持的观点态度,再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写作,注意书信的格式。
【解答】(1)①“荐”,进献。
②“准”,类似。
(2)①“依违”,迟疑。
故选:A。
②“矫情”,故作姿态。
故选:C。
(3)“篣妇公”与“不过从兄饭”句式结构一致,阐述第五伦在做小吏时的两种行为,故在“公”“饭”后断开,作“篣妇公”“不过从兄饭”的状语。综上断句为:闻卿为吏/篣妇公/不过从兄饭/宁有之耶,殴打岳父,有这种事吗?
(4)“初”,开始,有的巫祝,追查,于是、便,安定,有的巫祝在祷祝时胡言乱语地加以诅咒,以后便逐渐绝灭了。
(5)由“兄子疾”“己子疾”可知,这是两件类似的事情,得出面对类似的事情就应当采取同样的行动和态度,则己子疾更宜十往,则兄子疾亦不必往”,准子为言。
(6)材料一中作者所想表现的是,第五伦“奉公尽节、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作者使用“一夜十往”这个事例就是为了塑造第五伦只有“与人共有之私”的“无私”形象。
材料二中作者则认为第五伦本来就有私欲,只不过第五伦没有认识到或者干脆就是自我掩饰,作者使用“一夜十往”这个事例就是为了论证“第五伦具有贪名这个私欲”的观点。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作者、观点看法,就会将同一个人物塑造成不同的形象。
答案:
(1)①进献;②类似
(2)①A;②C
(3)闻卿为吏/篣妇公/不过从兄饭/宁有之耶。
(4)民众开始时都很恐惧,有的巫祝在祷祝时胡言乱语地加以诅咒,以后便逐渐绝灭了。
(5)材料二是运用类比论证方法来展开论述的,兄长的孩子得病与自己的孩子得病是类似的两件事情。
(6)晖晖同学:
你好,得知你最近对书籍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了疑惑,让我思考了如何看待历代书籍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他们可能并不完全代表真实的人物、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等因素。
其次。在不同的时代,因此不同时代书籍中的人物形象也可能会大相径庭,并从中了解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价值观。
希望这些想法能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随时与我交流!
此致
敬礼!
写信人:xxx
x年x月x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第五伦,是京兆人,光武帝和第五伦开玩笑说:“听说爱卿做小吏时,不让堂兄和你一起吃饭?”第五伦回答说:“臣三次娶妻。少年时曾遭饥荒之苦。”光武帝大笑。会稽地区风俗,喜欢占卜,百姓的财产。那些自己食用牛肉,发病将死时,先后几任郡长官没有一个人敢禁止杀牛祭祀的做法,给各属县发布文书。凡是巫祝有依托鬼神,都要捉拿问罪,官吏都必须马上给予处罚,有的巫祝在祷祝时胡言乱语地加以诅咒,以后便逐渐绝灭了。第五伦奉公守法恪尽职守。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欲吗,我虽然没有接受,我内心总是不能忘记送马的人。我兄长的孩子曾经得病了,回来之后就安稳地睡觉了,虽然没有去探视。像这种情况?”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有人问汉朝的第五伦?第五伦举了两个例子,人们将这件事流传认为他道德高尚,第五伦自己认为自己知道自己的私欲。当有人赠送他马时,不应当为国家着想,不接受就可以了。与那个人平时有交往,就可以了。当为国选拔举用贤才时,不应当为自身着想,不任用他就可以了。那个人对国家有益处,不必因为那个人曾经馈赠他马的缘故而不任用那个人,那么第五伦只知道树立自己一个人的名声。第五伦的罪过很大啊,我一晚上前去探望十次;我的儿子生了病,却一夜不能入睡,却不知道第五伦的私欲又不在这个方面,兄弟的孩子“犹”自己的孩子,本来就是亲人与亲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啊,那么自己的孩子得病更应当前往探视十次,那么兄长的孩子病了也不必前往探视,以至于一晚上前往探视十次,并且已经知悉了兄长孩子的病情,怎能不睡得安稳呢,却还认为自己同其他人有着共同的私欲。
(【清】袁枚《小仓山房集》)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8.【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内容,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先要理解相关内容,联系上下文语境,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顾余何足以知之”与后文“有一说愿吾子之思之也”为转折关系,选项里只有“虽然”有转折意,虽然这样。
故选:A。
(2)B.“表现其故弄玄虚的错误态度”错误,屋成后伍光宇斋戒,表明伍光宇对待这用来学习,暗含对作者的敬重。
故选:B。
(3)D.“提出批评”错误,作者没有直接让伍光宇去按照自己说的去做,既有谦虚之意、反复叮嘱之心。
故选:D。
(4)“大哉,吾子之问也。虽然,周子程子大贤也,所乐何事,面对疑问,而是循循善诱。作者以周敦颐与二程兄弟授受之宗旨“仲尼,即孔颜乐处回答伍光宇关于“乐”与“非乐”的提问。
“仲尼饮水曲肱,颜子箪瓢陋巷,用而不用者心也。仲尼颜子之乐;周子程子;吾子。得其心,据此可知,而是从心灵境界层面把握“乐”的特质,去寻得读书的快乐。
答案:
(1)A
(2)B
(3)D
(4)面对疑问,作者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借用周敦颐教授二程兄弟的方法进行启迪、颜子乐处”,表明作者关于“乐”的理解与周敦颐关于“乐”的理解有着一致性,而是从心灵境界层面把握“乐”的特质,去寻得读书的快乐。
参考译文:
①用了五年的时间,伍光宇才在南山的岩石上建造了个亭子来坐,又在我的居处的左边建了三间草屋。再下一年。
②草屋刚建成,光宇斋戒沐浴焚香更衣。第二天来请我,想要以古圣贤人为师,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只是觉得静坐就是快乐的,文字愈多而愈废心,劳神就不快乐。本来书籍、立为教育的规范与准则的东西?把读书当作快乐的途径错了吗。”
③我回答他说:“您问的问题很重要啊!只是我哪里能了解的透彻呢,还是有一些想说的希望您始终思考,他们之间传授和接受的宗旨说:‘寻找出仲尼和弟子颜回的快乐之处。’当此之时,老师也不多言,如今距离周敦颐和程颢的时代也有几百年了。啊?仲尼吃粗粮,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不改变心中的快乐?从陋巷寻求快乐吗、陋巷没有事情做而有了快乐呢,不要被物我合一的说法迷惑了啊、立为教育的规范与准则的是寓藏在书中的。希望您始终思考这一点啊,是在于心灵境界,先生您。达到这样的境界。希望您始终思考它啊。”
④对话结束,光宇脚步有力的走出去。回去张榜给草屋题名:寻乐斋。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三、写作(70分)
9.【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作文立意分析:
一、审题
本题是一道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讨论性话题,要求对“有人认为,一辈子很短,活得有趣比活得严谨踏实更重要;也有人觉得并非如此”这一观点进行评价和思考。题目没有给出具体的写作情境和写作目的,因此,考生需要在立意分析中明确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相关事例和理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二、确定立意
1.活得有趣比活得严谨踏实更重要
这个观点强调人生的趣味性,认为人应该追求快乐和享受生活。虽然这种观点听起来很吸引人,但过于强调趣味性可能会导致生活失去方向和目标,使人无法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真正的成就。因此,这个观点需要谨慎考虑。
2.活得严谨踏实比活得有趣更重要
这个观点强调人生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人应该努力工作、严谨踏实地生活。这个观点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勤劳致富”“责任重于泰山”等观念,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这个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三、论证思路
1.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首先需要明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的重要性。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和态度,是决定一个人行为和思想的基础。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成功,而错误的价值观则可能导致失败。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活得有趣的优势和不足
活得有趣的优势在于可以让人更加积极向上、充满热情和创造力,但过于强调趣味性也可能会让人失去方向和目标,无法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真正的成就。此外,过于追求趣味性也可能会导致浪费时间和金钱,对自己的未来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谨慎考虑活得有趣的优势和不足。
3.活得严谨踏实的优势和不足
活得严谨踏实可以让人更加自律、有责任感和成就感,但过于强调严谨踏实也可能会让人失去乐趣和快乐,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过于追求严谨踏实也可能会导致过于刻板和不灵活,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谨慎考虑活得严谨踏实的优势和不足。
4.综合分析
最后需要对两种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提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偏袒任何一种观点,而是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和可能性。
参考立意:
1.有趣的人生,幸福的灵魂。
2.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
3.奋斗人生也有趣。
【解答】
人生之趣:踏实严谨还是肆意奔放?
人生,一直引导着我们去思考。在这个无尽的时间长河中,但是如何去度过。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而有人则持相反观点,这个问题并非二元对立。
活得有趣的重要性无可否认,我们应当在有限的时光里尽可能地体验世界的多样性。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说的那样,应当像一朵花。”活得有趣。我们应当像花一样,都要绽放自己的光彩。有趣的人生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生活的严谨和踏实,不忘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然而。他们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建立稳定和安全的生活基础。这种观点并非无理,我们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追求生活的趣味。但是,缺乏激情和动力。
事实上。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同时追求严谨踏实和有趣,建立稳定的生活基础。我们可以把每一天都当作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充实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尝试新的事物,让生活充满色彩。
人生短暂而宝贵。活得有趣还是严谨踏实并不是一个需要二选一的问题。我们应该在追求生活的严谨踏实的同时。只有这样,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和价值,“人生得意须尽欢。”让我们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体验生活的多彩多姿吧。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能够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浦东新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0分,阅读70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