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是泾渭分明的。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科学知识不反映人类的价值观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传统界限逐渐模糊。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干预并改造着物质世界,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曾经的边界正在消失。科技创新往往在交界地带产生,其研究结果也日益增加了复杂性和普遍不确定性。与传统的科学实验相比,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早已不是纯粹的事实问题,即不仅在实验室内部有效,对社会和伦理问题的关注与回应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科学技术发展不仅要求真,而且必须同时求善。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既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人类物种自身。这一系列的深刻变革既昭示着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契机,也蕴藏着颠覆式的巨大风险。根据人类普遍认可的伦理和价值观对科学技术实施伦理治理
在世界范围内,面对各类新兴科技可能给全人类带来的颠覆式风险,完备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早已是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标准配置。21世纪伊始,形成了对科技的“伦理治理”框架,试图以各种机制把政府、科学界和公众等整合到一起,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就必须前瞻性地系统预判、权衡和应对科技伦理风险
(摘编自胡明艳《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推动科技向善发展》)
材料二:
我们生活的时代比以往更为复杂,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以难以预料的势态向前发展,并渗透生活的各个层面。新的伦理问题常常是既有伦理问题的延伸。而在人类伦理实践的进程中
一是从个人伦理向集团和集体伦理的延伸。现代科技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集团行为,集团中个人的行为正当与否,已经很难简单地运用针对个人行为的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四海一家的情势,其一是对公共物品的合理与有序利用;其二是充分重视个体“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累积性恶果,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整体的永续发展。
二是从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的延伸。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习惯上将伦理问题归结为某种信念体系。例如,“不应撒谎”“对雇主要忠诚”等。这种信念化的伦理在传统社会中有效,责任伦理不仅强调用主体的责任来论证伦理规范的合理性,还进一步从责任的恰当履行出发,科技人员具有与巨大科技力量相伴随的重大社会责任。科技力量是如此的巨大,科技行为更需要一种责任意识。
三是从自律伦理向结构伦理的延伸。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个体的自律,然而,这是一个难以单独实现的目标。在现代社会中,将一种负反馈机制引入伦理体系之中,迫使行为主体调整其行为,从自律伦理向结构伦理的延伸就是一个自然而非异化的过程,它是人类活动的社会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结果。
四是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在传统社会中,伦理准则规范体系所涉及的大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可称之为近距离伦理。科技的发展使主体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未来世代的权利和当代人的责任已经成为人们反思科技与未来的重大命题;在空间上,而且对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和大自然也有保护的义务。
五是从被动性责任向主动性责任的延伸。在科技人员与其他群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中,科技人员既居于主导地位,又处于被监督的境地。传统伦理体系中,如“不得偷盗”“不得妨碍他人”之类;而科技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则更多地涉及“应该造福人类与自然环境”之类主动性的要求。反过来,更安全与便捷的技术。
(摘编自刘大椿《科技伦理建构的新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及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指出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发生的变化,论述了传统伦理与科技伦理的区别。
B.材料一认为当今科技的深刻变革既有机遇,也有风险,因此需要对科技伦理进行治理
C.材料二中提到的集体伦理,是一种独创的、具有大同世界胸襟的新型集体伦理,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的永续发展。
D.材料二认为,自律伦理是要单独实现个体的自律,结构伦理是群体的自我调控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撒谎”“不应背叛”是信念化伦理,它们没有对责任的恰当履行和先后排序做出规划。
B.以自律为目标的传统伦理体系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应将其进行结构化延伸。
C.“远距离伦理”的“远”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还体现在空间上,不仅要考虑未来
D.科技人员既处于主导地位,又被其他群体监督,其中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界限的变化展开论述,认为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都在发生改变。
B.材料二通过“五个延伸”展开分析,论述科学技术对人类伦理实践的影响,探讨科技伦理建构的新路径。
C.材料一通过“实验室”内外的比较,强调科技的发展已突破纯粹的事实问题,并与社会产生了密切的关联。
D.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述,分论部分既有道理论证,又有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层次分明。
(4)材料一说:“科学技术发展不仅要求真,而且必须同时求善。”请谈谈你对“求真”和“求善”的理解。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科技伦理中的“责任”,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给了我们怎样的共同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过核桃坪
吴沛
到核桃坪的山路崎岖狭窄,仿佛是这公路在紧紧地拽着我们向山里走,向云深处攀爬。幸好路面都已硬化,那么,这次行程不知会有多么尴尬!
核桃坪既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也找不到成片的核桃树林。在武陵山和大娄山脉,很多地名的表意,比如,出水村没有一眼甘洌的泉水,花园村也不是因为五彩缤纷的花园而得名。核桃坪也是这样,只是表达了当地人美好的寓意而已。到核桃坪之前,那里叫什么名字?①去过多次的他居然也不清楚,看来,这精明得像猴一样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寻当地村民问询,他们说叫核桃坪!并且将重音戛然停顿在“坪”字上。望着眼前蜿蜒起伏的陡坡,我不禁哑然失笑。但当地村民却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羞惭和不安,他们千百年来都这样叫着,因此,使他们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与武隆人将仙女山草甸称为大草原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反而会觉得拗口唐突。倒是我,因心境驳杂
核桃坪的春天,虽然比山下晚了一个多月,但依然浓烈浩荡。大自然的慷慨和公平,并不因为核桃坪的偏僻而有所遗漏和鄙弃,也不会因为这里人迹罕至而降低春天的格调,核桃坪的春天则更加清纯,更加让人难以忘怀。
核桃坪是野生木姜籽和柴桂的乐土。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浮游在空气中,这花香,缠绵萦绕②很长一段时间,这固执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黏附在我的眼帘甚至梦境里。那段时间,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行走的木姜籽树。在山路边一道缓坡下,我看到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而灌木则形象狠琐,这大自然不可名状的野趣,他笔下那些精美绝伦的句子,从容,但又瞬间直抵事物的内核,“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都是它们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在植物的字典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化在词句之间,这让他的语言有了穿透时空的光芒。柴桂又名香桂,它与木姜籽一样,都是天然香料。③为了躲避人类的肆意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这片山野,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空变得无比湛蓝
朋友自诩为自然达人,他喜欢野外和一切野性之物,他的生命,他瞒着家人寅夜出发,独自驾车翻越几十里山路,脚下是千仞孤峰,咫尺处是万丈深渊,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居然能目不转睛,一刻不停地盯着天际。当问及他时,只有经常到野外去!”
我们此行要拜访的老熊,整天与羊为伍,是一个厚道质朴的山里汉子,说是汉子,其实并不准确,但身上却藏着一把好力气。此时,微风轻轻吹拂,山风游弋到哪里,它们就跟随到哪里,是它们触摸万物的玲珑之心。说到木姜籽,老熊说林子里到处都是,他立即热情地领着我们向林子深处走去。花香越来越馥郁了,浓得有些呛鼻。在他的指认下,我又见到了另一棵柴桂,老熊说,这种树喜欢人烟稀疏的地方。木姜籽树只能长到拳头般大小,黝黑的躯干虽然没有松杉挺直,枝丫一律向上收束,有的木姜籽树仅在中段以上生有旁枝,并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地方。一片砾石台地上,一株干枯的木姜籽树吸引了我的注意。裸露在地表的树根像一只鹰爪,这种姿势,耗尽了木姜籽树的一生,因执着而悲怆。
到了老熊将羊群引领到更高的岭上去放牧的时候了。朋友立即精神振奋,跑到羊群中东瞅西瞧,几只哺乳期中的母羊围上来舔舐着他的脚踝,哺乳期中的羊尤其需要。这时,几只羊羔欢快地蹦跃到女主人身边,用粗糙的手抚摸着这群黑色的生灵,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崽——崽——”尾音拖得很长,仿佛都是她的孩子。
四野静穆,阳光藏匿在云层之上伸着懒腰。我们跟随着羊群,沿着它们每天往返的羊肠小道,那里是它们的放牧地,但没过多久,只得半途而废。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哐嚯”声,在山风中相互呼应,悬挂在高天流云之下。
④我们目送着那群羊蛇行而去,直到它们翻过山梁,走进了云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前往核桃坪的山路之艰险,由此开启下文对核桃坪的介绍。
B.核桃坪的春天虽然姗姗来迟,但是并不比其他地方的春天逊色,甚至更加迷人。
C.作者赞同梭罗的看法,认为植物应该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像柴桂一样生长得雍容。
D.老熊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他瘦弱的躯体中藏着力气,对自然界的事物十分熟悉。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糊涂”体现作者对朋友虽然多次去过核桃坪却不知道地名由来的讽刺与不满。
B.句子②中木姜籽花的香气仿佛有生命一般让作者难忘,以至于作者感觉自己变成了木姜籽树。
C.句子③写柴桂与木姜籽被迫到山林深处“隐居”,暗含了作者对人类乱砍滥伐行为的批判。
D.句子④中,作者将对核桃坪的感情寄寓在他的目送中,情景交融
(3)与城郊相比,核桃坪的春天更加清纯,体现在哪些方面?
(4)本文标题为“风过核桃坪”,可是文中似乎没有太多写“风”的文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②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5)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郑户曹①
苏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赢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②有田常乏食,广文③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注】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大名府。②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家富余财,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③广文:郑虔,杜甫曾赠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1)下列对诗歌所用典故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诗人用“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之典,将郑僅比作颜回,赞颂他虽身处贫寒却品德高尚。
B.颈联承上写了郑僅的贫困。诗人化用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他一直做小官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C.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影射郑僅虽物质匮乏,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
D.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切合被赠诗者之姓
(2)本诗尾联向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镜”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常揽镜自照以表达情感,在诗词中屡见不鲜 , ”。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几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大学之道》中的“ ”阐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4分)
6.(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6分)
7.(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特种兵式”旅游、淄博“赶烤”“一起去看音乐节”……眼下,这些旅游新热点成为人们 的话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消费。
虽然自然馈赠的人文景观、历史沉淀的青山绿水并非成为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但当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新奇的文化活动却令年轻人 ,给了年轻人一个“说走就走”的理由。乡土气息的“村晚”、乡村特色的“村BA”,可以提供更多与旅游者互动的手段;传统非遗的手艺、古老节庆的活动;( )……如此种种,都可以成为年轻人相聚在一起的理由,让 的年轻人,在旅游中迅速熟络起来,成为 的朋友。
(摘选自《经济日报》2023年5月13日,有改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并非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B.虽然自然馈赠的人文景观、历史沉淀的青山绿水并非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C.虽然自然馈赠的人文景观、历史沉淀的青山绿水并非是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D.虽然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成为并非是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但如果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它应该挖掘自身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体,而它孕育的稻米的价值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发言,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是泾渭分明的。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科学知识不反映人类的价值观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传统界限逐渐模糊。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干预并改造着物质世界,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曾经的边界正在消失。科技创新往往在交界地带产生,其研究结果也日益增加了复杂性和普遍不确定性。与传统的科学实验相比,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早已不是纯粹的事实问题,即不仅在实验室内部有效,对社会和伦理问题的关注与回应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科学技术发展不仅要求真,而且必须同时求善。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既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人类物种自身。这一系列的深刻变革既昭示着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契机,也蕴藏着颠覆式的巨大风险。根据人类普遍认可的伦理和价值观对科学技术实施伦理治理
在世界范围内,面对各类新兴科技可能给全人类带来的颠覆式风险,完备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早已是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标准配置。21世纪伊始,形成了对科技的“伦理治理”框架,试图以各种机制把政府、科学界和公众等整合到一起,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就必须前瞻性地系统预判、权衡和应对科技伦理风险
(摘编自胡明艳《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推动科技向善发展》)
材料二:
我们生活的时代比以往更为复杂,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以难以预料的势态向前发展,并渗透生活的各个层面。新的伦理问题常常是既有伦理问题的延伸。而在人类伦理实践的进程中
一是从个人伦理向集团和集体伦理的延伸。现代科技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集团行为,集团中个人的行为正当与否,已经很难简单地运用针对个人行为的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四海一家的情势,其一是对公共物品的合理与有序利用;其二是充分重视个体“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累积性恶果,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整体的永续发展。
二是从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的延伸。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习惯上将伦理问题归结为某种信念体系。例如,“不应撒谎”“对雇主要忠诚”等。这种信念化的伦理在传统社会中有效,责任伦理不仅强调用主体的责任来论证伦理规范的合理性,还进一步从责任的恰当履行出发,科技人员具有与巨大科技力量相伴随的重大社会责任。科技力量是如此的巨大,科技行为更需要一种责任意识。
三是从自律伦理向结构伦理的延伸。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个体的自律,然而,这是一个难以单独实现的目标。在现代社会中,将一种负反馈机制引入伦理体系之中,迫使行为主体调整其行为,从自律伦理向结构伦理的延伸就是一个自然而非异化的过程,它是人类活动的社会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结果。
四是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在传统社会中,伦理准则规范体系所涉及的大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可称之为近距离伦理。科技的发展使主体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未来世代的权利和当代人的责任已经成为人们反思科技与未来的重大命题;在空间上,而且对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和大自然也有保护的义务。
五是从被动性责任向主动性责任的延伸。在科技人员与其他群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中,科技人员既居于主导地位,又处于被监督的境地。传统伦理体系中,如“不得偷盗”“不得妨碍他人”之类;而科技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则更多地涉及“应该造福人类与自然环境”之类主动性的要求。反过来,更安全与便捷的技术。
(摘编自刘大椿《科技伦理建构的新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及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指出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发生的变化,论述了传统伦理与科技伦理的区别。
B.材料一认为当今科技的深刻变革既有机遇,也有风险,因此需要对科技伦理进行治理
C.材料二中提到的集体伦理,是一种独创的、具有大同世界胸襟的新型集体伦理,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的永续发展。
D.材料二认为,自律伦理是要单独实现个体的自律,结构伦理是群体的自我调控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不应撒谎”“不应背叛”是信念化伦理,它们没有对责任的恰当履行和先后排序做出规划。
B.以自律为目标的传统伦理体系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应将其进行结构化延伸。
C.“远距离伦理”的“远”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还体现在空间上,不仅要考虑未来
D.科技人员既处于主导地位,又被其他群体监督,其中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材料一从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界限的变化展开论述,认为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都在发生改变。
B.材料二通过“五个延伸”展开分析,论述科学技术对人类伦理实践的影响,探讨科技伦理建构的新路径。
C.材料一通过“实验室”内外的比较,强调科技的发展已突破纯粹的事实问题,并与社会产生了密切的关联。
D.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述,分论部分既有道理论证,又有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层次分明。
(4)材料一说:“科学技术发展不仅要求真,而且必须同时求善。”请谈谈你对“求真”和“求善”的理解。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科技伦理中的“责任”,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给了我们怎样的共同启示?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选择一处,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解答】(1)A.正确。
B.“确保科技发展的机遇大于风险”,文中只说“在世界范围内,完备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早已是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标准配置”,选项于文无据。
C.“独创的”说法错误,由原文“则促使人们进一步发展一种具有大同世界胸襟的新型集体伦理”可知,而非“独创的”。
D.“自律伦理是要单独实现个体的自律”曲解文意,原文为“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个体的自律,这是一个难以单独实现的目标”。
故选A。
(2)D.“‘被监督’属于被动性责任”曲解文意,由材料二“传统伦理体系中,被动性责任指的是被要求承担的义务或责任,二者没有种属关系。
故选D。
(3)B.材料二只是论述了科学技术在五个方面的“延伸”,并没有“探讨科技伦理建构的新路径”。
故选B。
(4)结合“科学知识不反映人类的价值观……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早已不是纯粹的事实问题,即不仅在实验室内部有效”分析可知,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结合“在实验室外部也应仍然有效……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既有的生产方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的诉求”分析可知,即重在科技的应用效果上,以避免或减少负面效果。
(5)不同: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完备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早已是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标准配置,欧美等国就将‘治理’概念同‘伦理’联结在一起,试图以各种机制把政府,共同解决科技发展产生的伦理和社会问题,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权衡和应对科技伦理风险,侧重强调世界各国和团体对于科技伦理中“责任”的认识;
材料二,“在人类伦理实践的进程中,更安全与便捷的技术”,以及科研人员和科技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
启示:结合“在世界范围内,面对各类新兴科技可能给全人类带来的颠覆式风险、科学界和公众等整合到一起,科技伦理治理是现代社会中人类应共同承担的责任,促使科技健康发展。
答案:
(1)A
(2)D
(3)B
(4)①求真:重在科技的本质特征上,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②求善:重在科技的应用效果上,对科技应用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进行治理。
(5)不同:①材料一侧重强调世界各国和团体对于科技伦理中“责任”的认识,并强调承担这一责任对我国的重要意义,以及科研人员和科技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所有的个人和团体都应树立责任意识。
【点评】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过核桃坪
吴沛
到核桃坪的山路崎岖狭窄,仿佛是这公路在紧紧地拽着我们向山里走,向云深处攀爬。幸好路面都已硬化,那么,这次行程不知会有多么尴尬!
核桃坪既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也找不到成片的核桃树林。在武陵山和大娄山脉,很多地名的表意,比如,出水村没有一眼甘洌的泉水,花园村也不是因为五彩缤纷的花园而得名。核桃坪也是这样,只是表达了当地人美好的寓意而已。到核桃坪之前,那里叫什么名字?①去过多次的他居然也不清楚,看来,这精明得像猴一样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寻当地村民问询,他们说叫核桃坪!并且将重音戛然停顿在“坪”字上。望着眼前蜿蜒起伏的陡坡,我不禁哑然失笑。但当地村民却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羞惭和不安,他们千百年来都这样叫着,因此,使他们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与武隆人将仙女山草甸称为大草原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反而会觉得拗口唐突。倒是我,因心境驳杂
核桃坪的春天,虽然比山下晚了一个多月,但依然浓烈浩荡。大自然的慷慨和公平,并不因为核桃坪的偏僻而有所遗漏和鄙弃,也不会因为这里人迹罕至而降低春天的格调,核桃坪的春天则更加清纯,更加让人难以忘怀。
核桃坪是野生木姜籽和柴桂的乐土。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浮游在空气中,这花香,缠绵萦绕②很长一段时间,这固执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黏附在我的眼帘甚至梦境里。那段时间,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行走的木姜籽树。在山路边一道缓坡下,我看到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而灌木则形象狠琐,这大自然不可名状的野趣,他笔下那些精美绝伦的句子,从容,但又瞬间直抵事物的内核,“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都是它们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在植物的字典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化在词句之间,这让他的语言有了穿透时空的光芒。柴桂又名香桂,它与木姜籽一样,都是天然香料。③为了躲避人类的肆意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这片山野,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空变得无比湛蓝
朋友自诩为自然达人,他喜欢野外和一切野性之物,他的生命,他瞒着家人寅夜出发,独自驾车翻越几十里山路,脚下是千仞孤峰,咫尺处是万丈深渊,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居然能目不转睛,一刻不停地盯着天际。当问及他时,只有经常到野外去!”
我们此行要拜访的老熊,整天与羊为伍,是一个厚道质朴的山里汉子,说是汉子,其实并不准确,但身上却藏着一把好力气。此时,微风轻轻吹拂,山风游弋到哪里,它们就跟随到哪里,是它们触摸万物的玲珑之心。说到木姜籽,老熊说林子里到处都是,他立即热情地领着我们向林子深处走去。花香越来越馥郁了,浓得有些呛鼻。在他的指认下,我又见到了另一棵柴桂,老熊说,这种树喜欢人烟稀疏的地方。木姜籽树只能长到拳头般大小,黝黑的躯干虽然没有松杉挺直,枝丫一律向上收束,有的木姜籽树仅在中段以上生有旁枝,并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地方。一片砾石台地上,一株干枯的木姜籽树吸引了我的注意。裸露在地表的树根像一只鹰爪,这种姿势,耗尽了木姜籽树的一生,因执着而悲怆。
到了老熊将羊群引领到更高的岭上去放牧的时候了。朋友立即精神振奋,跑到羊群中东瞅西瞧,几只哺乳期中的母羊围上来舔舐着他的脚踝,哺乳期中的羊尤其需要。这时,几只羊羔欢快地蹦跃到女主人身边,用粗糙的手抚摸着这群黑色的生灵,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崽——崽——”尾音拖得很长,仿佛都是她的孩子。
四野静穆,阳光藏匿在云层之上伸着懒腰。我们跟随着羊群,沿着它们每天往返的羊肠小道,那里是它们的放牧地,但没过多久,只得半途而废。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哐嚯”声,在山风中相互呼应,悬挂在高天流云之下。
④我们目送着那群羊蛇行而去,直到它们翻过山梁,走进了云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前往核桃坪的山路之艰险,由此开启下文对核桃坪的介绍。
B.核桃坪的春天虽然姗姗来迟,但是并不比其他地方的春天逊色,甚至更加迷人。
C.作者赞同梭罗的看法,认为植物应该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像柴桂一样生长得雍容。
D.老熊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他瘦弱的躯体中藏着力气,对自然界的事物十分熟悉。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句子①中的“糊涂”体现作者对朋友虽然多次去过核桃坪却不知道地名由来的讽刺与不满。
B.句子②中木姜籽花的香气仿佛有生命一般让作者难忘,以至于作者感觉自己变成了木姜籽树。
C.句子③写柴桂与木姜籽被迫到山林深处“隐居”,暗含了作者对人类乱砍滥伐行为的批判。
D.句子④中,作者将对核桃坪的感情寄寓在他的目送中,情景交融
(3)与城郊相比,核桃坪的春天更加清纯,体现在哪些方面?
(4)本文标题为“风过核桃坪”,可是文中似乎没有太多写“风”的文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C.“像柴桂一样生长得雍容”错。根据原文“雍容抑或猥琐,但这种本性,在植物的字典里,柴桂的“雍容”只是植物的一种本性。
故选C。
(2)A.“讽刺与不满”错。根据原文“在武陵山和大娄山脉,与你的想象往往南辕北辙”“倒是我,由此少见多怪了”可知,“糊涂”应是作者与朋友玩笑。
故选A。
(3)由原文“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浮游在空气中,这花香,像有谁正从林木间将它一缕缕抽出来”和“这片山野,天空变得无比湛蓝,微风吹拂,天空湛蓝;
由原文“在山路边一道缓坡下,我看到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而灌木则形象狠琐,使我想起了梭罗的自然笔记,从容,具有彰显植物本性的野趣;
由原文“到了老熊将羊群引领到更高的岭上去放牧的时候了。朋友立即精神振奋,几只哺乳期中的母羊围上来舔舐着他的脚踝。羊群需要人身上汗渍中的食盐,人与自然在核桃坪融为一体。
(4)由原文“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浮游在空气中,缠绵萦绕……”
“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哐嚯”声,在山风中相互呼应,悬挂在高天流云之下”可知,虽然不多,“山风”是本文的重要物象。
由原文“核桃坪的春天,……但依然浓烈浩荡,核桃坪的春天则更加清纯。核桃坪是野生木姜籽和柴桂的乐土,……”可知;
“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嘟囔一句:“人要保持自然天性!”可知,与蹄音和人声相互呼应的山风则体现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又互不打扰干涉的最高境界。
微风吹拂,狂风肆虐,特点各异、领悟自然的重要媒介,是不露痕迹的重要的设计。
答案:
(1)C
(2)A
(3)①自然环境:微风吹拂,花香淡淡,鸟鸣清丽、柴桂与其他的植物都按照本性肆意生长。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在核桃坪融为一体。
(4)①文中写“风”的有三处,虽然不多,三处描写分别是:朋友攀登时肆虐的山风、羊群远去时与蹄音和老熊的喊声相互呼应的山风。②三处山风体现了不同时期,与花香相伴的山风体现自然界旺盛的生命力与对万物的感知。③虽然特点各异、领悟自然的重要媒介,丰富自己的体验与思考。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②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5)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句意:鸟,我知道它能飞;鱼;兽,我知道它能跑,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
观察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谓语分别是“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排除A。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排除D项。
故选B。
(2)D.“《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
故选D。
(3)A.“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错误,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也即顺其自然。
故选A。
(4)①“贾”,商人,什么东西都没有,高尚,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
②“余食”,剩饭,形体,做。句意:(“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赘瘤。所以有道的人不做。
(5)解答本题先理解题目中“老子,隐君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位隐者”,进行分析概括。原文“老子修道德,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
原文“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他在周都住了很久,于是就离开周都。
原文“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才离去。据此依据原文表述即可。
答案:
(1)B
(2)D
(3)A
(4)①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
②(“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人们厌恶这些东西。
(5)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乃遂去,莫知其所终。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名耳,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只有他的言论还在,生不逢时。我听说,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我能告诉您的。”孔子离去以后,我知道它能飞;鱼;兽,我知道它能跑,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至于龙。我今天见到的老子!”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不求闻达为宗旨,见周朝衰微了。到了函谷关,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分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分开七十年之后。”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主张不同的人,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无为而治;清静不干扰。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郑户曹①
苏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赢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②有田常乏食,广文③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注】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大名府。②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家富余财,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③广文:郑虔,杜甫曾赠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1)下列对诗歌所用典故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颔联中诗人用“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之典,将郑僅比作颜回,赞颂他虽身处贫寒却品德高尚。
B.颈联承上写了郑僅的贫困。诗人化用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他一直做小官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C.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影射郑僅虽物质匮乏,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
D.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切合被赠诗者之姓
(2)本诗尾联向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用典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句的含义,并结合内容、手法、感情、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尾联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诗,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解答】(1)B.“诗人化用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他一直做小官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错,是对其豪放仗义品质的赞叹。
故选:B。
(2)尾联“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好朋友即将离去,作为朋友苏轼送上美好的祝愿:你应在这春暖花开的大好时节赶紧上路吧,否则春天的美景将无人能欣赏,这是对朋友的殷殷宽慰,尾联既表现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言下之意是说你郑户曹才有资格和这大美春光相媲美,你的人品,包含着对朋友的热情洋溢的赞美,尾联与首联都紧扣春光赏景之事,构成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译文:
将钱塘山山水水游遍。
瘦弱的仆童和瘦马跟随着我喝水?
郑公业有大量的田产;郑广文喜好接纳和款待客人竟然没有毡。
向东归去如若不趁着春天花开的时候。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苏轼元丰元年戊午春夏在徐州任作,彭城人,屡运龙图阁,进集贤殿修撰,改知宁州,召拜户部侍郎,知徐州,谧修敏,为大名府司户参军、福昌二县。仕终显谟阁学士,有户曹参军。后去参军二字。职官分纪,上州从八品。”此篇当是郑慬赴任北京大名府时苏轼作也。
这首诗在内容上相互关联。首联写郑户曹游遍钱塘湖山的美好往事。尾联叮嘱归去应趁春天。在情感上形成反复。首尾呼应。从诗中“游遍钱塘湖上山,祖国的名山大川或者不知名的山川不断激发他的才情,苏轼连用三个典故,藏理于典。诗中用典,而典中之理。可见,既显而易读,确实评得中肯。
【点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
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二、从序言。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四、从注释。注释有对重点词句的解释,也有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交代,读懂注释,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镜”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常揽镜自照以表达情感,在诗词中屡见不鲜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朝如青丝暮成雪 ”。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几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就有道而正焉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大学之道》中的“ 致知在格物 ”阐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为之于未有 , 治之于未乱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默写能力。首先要熟悉课标要求的必背篇目并积极课外积累,根据题中情境提示补写诗文句,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重点字:暮)
或: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重点字:徘)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衰)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重点字:帖)
(2)就有道而正焉 致知在格物(重点字:致)
(3)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重点字:未)
【点评】《<论语>十二章》名句辑录: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4分)
6.(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C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需要学生熟悉相关标点符号的作用,要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读画线句子,结合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再结合句子的语言特色,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答】(1)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反语。
故选:C。
(2)“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这句话中,本体是“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比喻词。此句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表达了离开土地的人的境遇。
(3)根据后文“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乡村人口并不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中“这”指代的是“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已经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所以这句话起了强调作用,随着人口增加。所以这句话是不能删掉的。
答案:
(1)C
(2)采用比喻手法,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突出表现了土地之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
(3)“这”指“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句话不能删去,强调随着人口的增加。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6分)
7.(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特种兵式”旅游、淄博“赶烤”“一起去看音乐节”……眼下,这些旅游新热点成为人们 的话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消费。
虽然自然馈赠的人文景观、历史沉淀的青山绿水并非成为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但当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新奇的文化活动却令年轻人 ,给了年轻人一个“说走就走”的理由。乡土气息的“村晚”、乡村特色的“村BA”,可以提供更多与旅游者互动的手段;传统非遗的手艺、古老节庆的活动;( )……如此种种,都可以成为年轻人相聚在一起的理由,让 的年轻人,在旅游中迅速熟络起来,成为 的朋友。
(摘选自《经济日报》2023年5月13日,有改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虽然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并非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B.虽然自然馈赠的人文景观、历史沉淀的青山绿水并非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C.虽然自然馈赠的人文景观、历史沉淀的青山绿水并非是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D.虽然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成为并非是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
【解答】(1)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含贬义。依据“热点成为人们”推断人们很有兴趣的谈论。
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精神舒畅、新奇的文化活动”推断令年轻人很向往。
素昧平生:彼此一向不了解,也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充满活力。依据“相聚在一起”“迅速熟络”推断让相互不认识的年轻人快速熟悉起来。
心悦诚服: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很容易成为知己,故可选“志趣相投”。
故选B。
(2)原句语病有:
“自然馈赠的人文景观、历史沉淀的青山绿水”不合逻辑,应是“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
D.“成为并非是”成分赘余,应删掉“成为”;
C、D.“并非是”成分赘余,因此应删掉“是”。
全部改对的是A。
故选A。
答案:
(1)B
(2)A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但如果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它应该挖掘自身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体,而它孕育的稻米的价值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发言,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题干提供的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即“稻草定律”及人们对“稻草定律”的看法。从材料来看,“稻草定律”的内涵是人的价值有时与自身无关,就看与谁在一起;但有人却不认同“稻草定律”,即稻草本身有着自己的价值,稻草没有必要攀附别人。所谓“稻草定律”就是说,稻草本身无价值,但因与他物在一起而有了价值,用途不同,它的价值也不一样。由此引发的感慨是,与稻草一样,人的价值有时也看与谁在一起。这种观点强调,人要找到好的平台,提升自己的价值,要结交成功人士,结交有有眼光本领有智慧的人,因为结交什么样的人,你就能学到什么,你也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也有人持另一种观点,认为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稻草不应通过攀附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这个角度是强调,人要成为自己,不能靠攀附他人来获取。可以肯定稻草的攀附行为,也可以否定稻草的攀附行为。
参考立意:
人的价值取决于自我的品质。
成功需要找对平台。
依附他人不可取。
【解答】
环境与价值
同学们:
大家好。
一位渴望成功的青年一直在寻求获得成功的捷径。一天,让年轻人拿去菜市场门口卖。年轻人很无奈地拿着石头来问老婆婆;老婆婆让他拿到珠宝店门口去卖,年轻人没卖,老婆婆说明天你再拿到外国人经常出入的文物商店门口去卖。
年轻人突然醒悟,放在不同的环境产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故事……
荀子曰:“木受绳则直,可见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不可低估,一般分为天时、人和,除了自身的能力优势外。譬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左右孩子对人生观。一个在父母的争吵打骂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也会很偏激、对社会缺乏责任感,会对家庭充满依恋,从而有更多的机会走向成功。
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熔炉,也可以成就一个小人,而这种价值取向的形成又取决于我们身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和事,这种可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正直的好人,也会改变自己最初的观念,近墨者黑”。
“孟母三迁”的故事之所以广泛流传,原因也即在此。
一个遍地谎言、充满争斗的圈子毒害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暗流涌动的环境里,而是挖空心思地去沽名钓誉、乱箭穿心而后快,再好的人也会慢慢中毒、乐观豁达,人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在不同的环境里得到的评价与自身的表现竟截然不同?答案不言自喻。
常言到:“鸟随鸾凤飞腾远,又云“于君子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市。”正因如此,才应该在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下,如此,我们工作的热情才更高涨,也更透彻。
我的演讲完了。
【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1/21 15:10:47;用户:15290311958;邮箱:15290311958;学号:48861359A.乐不思蜀
心驰神往
热情奔放
心悦诚服
B.津津乐道
心驰神往
素昧平生
志趣相投
C.乐不思蜀
心旷神怡
素昧平生
心悦诚服
D.津津乐道
心旷神怡
热情奔放
志趣相投
A.乐不思蜀
心驰神往
热情奔放
心悦诚服
B.津津乐道
心驰神往
素昧平生
志趣相投
C.乐不思蜀
心旷神怡
素昧平生
心悦诚服
D.津津乐道
心旷神怡
热情奔放
志趣相投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