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23 细节表现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
展开看到“细节表现法”这个题目,细心的同学肯定会一下子想到《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是的,“细节”问题其实并不“细”,更不“小”——它的重要性不仅能在生活中反映出来,更能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出彩技法
细节表现法是指对人物的细微神态动作,生活中的细微小事等细小枝末进行具体、深入描写的一种写作手法,也叫细节描写法。典型的细节描写,能够给人具体、生动、传神的印象。大家一定都记得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中父亲爬上月台的那个背影——多少人为之动容乃至潸然泪下!为什么?因为作者细节描写用得好!那么,对于初中生的我们来说,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细节表现法呢?
一、找准“动情点”。
“动情点”就是一篇文章中能够突出中心的细节。你只要根据立意,准确地抓住人物的某
个动作、某句话或某个自然风物等,来直击你所要表达的感情或你从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就能打动阅卷老师了!请看下例:
老师像个孩子似的跑向讲台,双手捧起那枝白荷,凑到鼻子前,美美地吸了一口。她的脸庞,红得像一朵初开的红莲,微微翘起的嘴角挂着满心的喜悦。
文章之所以写老师见到白荷时的神态与动作,既是为了紧扣“美的一瞬”这一题旨,也是为了表现后文中“那种美,是灿然而自然的,是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是老师对学生爱的回馈”这一主题。你瞧,此考生敏锐地抓住了老师的动作、外貌和神态,其中的字句不仅仅是在表现老师对白荷的重视,还有她对学生的爱,这样个性的细节当然是极动人的,而且使得“动情点”与主题实现了无缝对接,精准地体现了考生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细化“动情点”
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除了要让“情”动在该动的地方,还要让“动情点”足以动人。聪明的考生会紧紧围绕自己选择的那个“点”,把动作细化,在描写“动情点”时尽量刻画得更加细致。同学们都见过影视作品中的“慢镜头”,细化动作的写法与这个类似,就是将动作细细地分解,放慢镜头,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细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一种细节表现法。请看下例:
一阵风吹过来,吹落了我的围巾,我正要去拾,却发现父亲已经弯下了腰。才弯到一半,父亲就发出了一声“哎哟”。这呻吟声很低,很轻微,听得出来,是刻意遏制的结果——我知道,是父亲的关节炎在作怪。我赶忙去扶他,他却猛地甩开了我的手臂!接着,他的身体继续向下弯,向下弯,直至完全蹲到了地上……父亲终于为我捡起了围巾,可我却发现父亲的脸上布满了汗珠!
这是一段写父亲为“我”捡围巾的细节描写,小作者用一个慢镜头将弯腰拾围巾的那一瞬间延长,把细微的变化细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对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作者内心情感都起到
了很好的作用。
三、升华“动情点”
精彩的“动情点”,能够让阅卷老师看到你的真挚,但如果你能在情感的热流中闪耀出深刻的理性之光,那无疑会将文章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因此,顺着“动情点”,结合文题,找到一个最佳的突破点,以升动情点”,就显得极其重要。
那些故作深沉、以夸大其词的口号来“升华”主旨的文章,其实是最让阅卷老师倒胃口的。怎样写才能让老师审阅时如饮甘露呢?我们来看看《美的一瞬》中的升华性文字:
学生送花给老师,不仅仅是因为老师喜欢,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老师的笑,那真切细腻的笑容就是学生们心中最美的老师!简简单单的一朵花代表了一个秘密,一份感激,一个愿望,一份挚爱,一个人世间最美的瞬间!
在这里,考生根据前文展开的联想和想象,从“学生喜欢老师的笑”出发,将白荷的内涵升华,“代表了一个秘密,一份感激,一个愿望,一份挚爱”,内容丰富而深刻,还很巧妙地用“一个人世间最美的瞬间”一句来扣题,你瞧,是不是做到了既紧扣题意又深化主旨?而且,还写得那
么轻松自然,一点儿做作的痕迹都看不到。
四、修饰“动情点”。
使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弥补同学们语言表达上的不足,还能为细节描写增添神韵。或许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从某处旅游景点回来后,如果有人问你那儿的风景如何,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美,太美了!”或“太漂亮了!”等等,具体是如何“美”、如何“漂亮”呢?恐怕一下子难以回答上来!写作文也是如此,明明知道需要将此处的细节加以精雕细摹,可是就是不知道怎样下笔……这个时候,修辞手法就能帮我们大忙!请看下例:
看!空中飞舞着的,是一朵朵梨花,还是一片片小纸屑?哦,不,它们是零零星星的小雪。不一会儿,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扎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珍珠儿。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珍珠儿就簌簌地抖落下来。在清晨的阳光下,映出了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段文字其实主要描写了两个过程,一是“下雪”,二是“刮风”。然而,小作者却运用修辞手法,将原本用两个字便可概括出来的“下雪”与“刮风”细加描述,是典型的细节表现法。小作者首先将空中飞舞的雪比作“梨花”“纸屑”,然后又将覆盖在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的雪比作“银条儿”,将覆盖在松树和柏树上的雪比作“珍珠儿”。这一系列的比喻将雪景描绘的分外形象和美丽。
文
例招文
古巷深深
古巷深深深几许。
儿时的记忆都可浓缩进一条古巷,白墙黛瓦,爬山虎不急不慌地绕上屋檐,邻里的院子间也没有高高的围墙,只是稀疏几丛海棠。
最令我难忘的是巷子深处的老婆婆,她家的后院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树。当秋风染黄了桂花树,叶中星星点点的金黄,灿若繁星,风也变成了浅浅的黄色,薄纱似的拂过心间。每当这时,我们几个顽皮的孩子便会蹦跳着跑进她的院内,缠着她打桂花,做成糕点。
记忆中她家的铁门锈迹斑斑,屋瓦碎了大半,院子的铁丝上晒着的棉絮和几条草席似乎就是她全部的家财。她没有儿女,因此总是看着孩子们,出神地笑着。
我们望着她的身影在蒸汽中忙碌,一掀蒸笼盖,满院飘香。她还将桂花酿作桂花酒,轧成桂花糖,叫我们给家家户户送去,送得多的孩子还有奖。
酒香不怕巷子深,桂花酒对谁都有独特的魅力,甜丝丝的酒,甜得醉人心田。酒的香,酒的醇,在少女的笑窝里打漩,在老人的皱纹间层层舒缓,携着暖人的情,成为了血脉中流淌的温度。
淡墨水彩,是童年的主色调。
前些日子,搬家后的我首次回到古巷。五色的霓虹灯交相辉映,门外的招牌上,鲜艳的几个大字招揽着顾客,古建筑已被翻新,建起了高墙。
故居已被改作了卖点心的店铺,穿着围裙、持着大喇叭的售货员在门口兜售桂花糕:“小姑娘,要不来尝尝吧,我们店的桂花糕都是古法制作的!”大喇叭刺耳又尖锐的杂声,刺得我鼓膜生疼。
耐不住他的热情,我买了一盒品尝。一入口,便是糖和香精的味道,蒸的时候没把握好火候,花的清香已荡然无存,唯有一丝苦涩。
向前走去,惊奇地发现,昔日的桂花树已被砍去,只剩一个枯死的树桩。缓缓地,我坐在树桩上,任凭渐沉的夕阳将我的剪影拉得很长,很长。
这已不是我认识的古巷了。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个我本应无比熟悉的地方竟变得如此陌生,但是我,我该向谁,去寻找儿时的古巷?
远处一个孩子的风筝断了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我目送着它渐行渐远……
【名师点评】
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就是要将人生经历、生活经验和社会见闻等形象化、细节化,并且将独特的理解汇入其中。本文作为一篇描述家乡变化的记叙文,很好地体现了上述要求。
文章前半部分,作者从自己的童年视角切入,将童年趣味、邻里相处、民俗文化等元素细节敲碎描述,展示了一幅记忆里熟悉的古巷风貌图。
后半部分以现在的视角切入,将今天的古巷与商业化的旅游景点结合,巧妙地写出家乡的变化,同时又反衬出对家乡的陌生感。
在这变化的背后,体现出作者不可多得的细致与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就本材料而言,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肯定会思考熟悉和陌生的关系,但用什么将两者联系起来呢?那么多人写古巷,可有几人写出古巷的精髓?能从俗套之中展示新颖的细节,这便是创意作文的重点!
本文中,作者用淡墨水彩的颜色和桂花糕的清香将熟悉与陌生联系起来,它们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具象化的勾连。这一勾连,已经超越了熟悉与陌生的对立关系,将之重新联通。
世界在变化,城市在变化,古巷在变化,我们的认知肯定也在变化,可是,有什么是不变的呢?作者回到古巷,亲身触摸家乡的一草一木,用行动感知古巷的变与不变。这样的写法会让我们想到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写?想要在有关生活经历的作文中挖掘深度,写出情怀,展现内涵,绝不轻松。
除却新颖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作者的文笔同样出色。她清新优雅的语言,总能在细微之处泛起情绪的涟漪,例如“我们望着她的身影在蒸汽中忙碌,一掀蒸笼盖,满院飘香”;再如,“远处一个孩子的风筝断了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我目送着它渐行渐远……”不得不说,本文实属一篇上佳之作。
这篇关于熟悉和陌生的材料作文,审题并不难,这是一种感觉。但要将这种感觉写好,却并非易事。我们应多关注身边生活,可以是时代变化、城市变化,也可以是家园的变化,等等,在生活变化的过程中,认知也在变化,我们在成长,在“变”中要有自己的感悟
技法32 运用整句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 这是一份技法32 运用整句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古诗文连用整句,排比式整句,比喻式整句,假设式整句,对比式整句,转折式整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技法31 欲扬先抑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 这是一份技法31 欲扬先抑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要处理好抑与扬之间的过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技法29 以小见大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 这是一份技法29 以小见大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