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通过品读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3、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东汉末年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使得政局极为黑暗、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夫妇、家庭分崩离析,长期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东汉在选拔人才时沿用了西汉的察举制,迫使不少中下层知识分子为了谋求仕进,纷纷离家出走,游学异乡。但察举制的背后常常是贿赂公行、裙带关系,大多数下层士子仕进无门。这使得他们长期羁旅他乡,饱尝了生活的艰难,怀着满腹的苦闷。 外有游子,内有思妇。因此,《古诗十九首》中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涉江采芙蓉》就是这类诗作的代表。
在内容上,主要抒写: ①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②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③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南朝的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它是东汉末年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在艺术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反映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汉代文人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wèi谁?所思/在远道。还huán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确:涉江采芙蓉的欢愉 所思在远道的失望 思念望乡的感伤 同心离居的忧伤
作者的感情变化:欢欣——失望——思念——忧伤
提示:注意意象和关键词
思考:你读到了哪些情感?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又称莲花、荷花,古人也称之为藕花、芙蕖、菡萏、净友、水波仙子等特点: 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思考①:诗歌描写“江”“芙蓉”“兰泽”和“芳草”等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的意境。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致、高尚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思考②:主人公涉江而来为何独采芙蓉呢?
明确:古人或是借芙蓉以表达高洁的品质,或是借以体现佳人之美,或是借以传达美好的爱情。
由此,我们能得出: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表达出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思考:诗人的情感真的是轻松快乐的吗?
明确:诗人用了设问的方式告诉我们采摘荷花是为了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想送的人却在千里之外,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这一句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转为失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思考:在文人骚客的笔下,芙蓉是高洁美丽的象征,那这首诗诗人采摘芙蓉做什么呢?
这两句的作用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这一声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庭中有奇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赠范晔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在传统文化中以花草赠亲朋,既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也表达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珍惜等感情。
明确:"漫浩浩的长路"并非地理意义上的长路,而是"希望之路" "实现人生价值之路"。 "漫浩浩"道出了主人公绝望情绪的深重,但深重不是死灭,因为还有一点微茫的希望在支撑着他对信念的坚守,这才使他宁愿忍受离别相思的煎熬,也不愿早还乡。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思考①:明知“漫浩浩”,何不早还乡?"长路漫浩浩"真的是指路途遥远吗?你读出主人公的感情了吗?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心情。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漫浩浩”运用了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道路的漫长和愁绪的浓重。
思考②:通过想象,分析这两句的画面感
效果: ①内容上:丰富诗文内容,将不同的画面展现在同一首诗中,让读者跨越时空,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②主题上:通过写对方思念自己间接抒发自己对对方的情感。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对写法也称对面落笔、曲笔,意指不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想象自己的情形,简单来说,就是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一种手法。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杜甫
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把妻儿安置在鄜州,次年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只身从鄜州奔灵武,投奔新帝而望有所作为,途中为安史叛军所虏,陷身长安。
诗人身陷长安,心中牵挂鄜州妻子。秋天月夜,杜甫写下这首思亲力作。诗人本意是要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上来写,让思念从远方飞来。明人王嗣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鬓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杜臆》)诗以明月兴思情,明月共照而相思两地。月夜朦胧迷离与思情悠远绵长,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
明确:忧伤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用?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抒写与远道之人同心而离居的黯然痛苦之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这就是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它常常以精微的笔触传达丰富的意蕴,仿佛一抹微云,却能引你想象天空的辽阔。
表现手法: ⑴乐景衬哀情: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诗人的凄清心境。 ⑵对写法(曲笔):抒情主人公思乡怀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想象,写对方思念自己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心中的思念之情。
思想: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泰戈尔的诗里说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样的爱让人绝望与痛苦,可是我们诗里,思念的双方是有感应的,有交流的。隔了山山水水,隔了年年月月,却仍是心有灵犀,这样的手法将想象的景象与现实的景象相结合,用想象的景象来映衬现实的景象,在虚虚实实之间营造出一片更为广阔地天地,接连起情与情的交流,使浓郁的情感漫溢在诗文的字里行间。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备课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古诗十九首》,读诗解意,采莲之人是谁,你怎么看,男子游子思亲,女子思妇怀远,鉴赏品味,以乐景写哀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图片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涉江采芙蓉,学习目标,初读感知,整体感知,为什么而忧伤,离别思念,还顾望旧乡的人是,女子所想,悬想法,赏析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示范课课件ppt,共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