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江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后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后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1
    浙江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后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2
    浙江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后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可知( )
    A.法律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B.法律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文本
    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
    D.权力是统治的基础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这体现了法律的压制性作用,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压制性作用,没有体现对人们的行为的指导,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权力和统治的关系,排除D项。
    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反映的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D
    解析:“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意即教学的内容是法律,懂法律的人担任官吏,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选D项。
    3.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礼法结合”。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特征的来源是( )
    A.法家思想B.儒、道思想的结合
    C.儒家思想D.儒、法思想的结合
    答案:D
    解析:“礼”体现儒家思想,“法”体现法家思想。“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的表现,D项正确。A、C两项只涉及了其中一种思想,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道家思想,排除B项。
    4.《太平御览》记载:“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仲舒)议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伏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由此可知汉朝的司法实践( )
    A.进一步推动了律令儒家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判决依据
    C.重视家训并强调基层教化
    D.规范了家庭和子女的行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儿子为救父却误伤其父,不应被判处死刑,表明汉朝的司法实践以儒家思想作为判决依据,B项正确;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排除A项;重视家训并强调基层教化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规范了家庭和子女的行为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汉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晋律实行“五服治罪制”,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亲则定罪愈轻,反之,卑幼杀伤尊长,关系愈亲则处分愈重。唐律中有妻殴、告夫构成“不睦”罪,闻夫丧匿不举哀构成“不义”罪的说法。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 )
    A.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B.礼法结合
    C.追求无诉,调处息争
    D.法自君出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不是强调诸法律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法律与伦理的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对尊长杀伤卑幼、卑幼杀伤尊长的不同处罚方法,妻殴、告夫构成“不睦”罪,闻夫丧匿不举哀构成“不义”罪的说法,体现了长幼、夫妇之间的等级秩序影响法律的判决,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通过法律处理问题,没有体现追求无诉,故C项错误;君主制定法律与题干材料中法律的规定无关,故D项错误。
    6.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大唐开元礼》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出现
    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
    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佛、道盛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体现了儒学根深蒂固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题干材料与“三教并行”无关,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朝,与题干时间“732年”不符,排除B项。“732年”为“开元盛世”时期,排除D项。
    7.中国历史上某时期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这是在( )
    A.唐朝B.宋朝
    C.明朝D.清朝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故C项正确。
    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据此可知顾炎武( )
    A.主张以德治醇化社会风气
    B.提倡“经世致用”
    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批判宋明理学的虚伪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可知顾炎武认为如果士大夫没有了羞耻感,那整个国家都将没有羞耻感,那就真是国家的耻辱了,所以其主张通过德治来醇化社会风气,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C、D三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二 如果说在西汉以前教化的主要含义是教育和伦理概念,那么从西汉时起,教化就获得了它政治的含义,也是它最本质的含义。正是为了吸取秦王朝的教训,为了治理好国家,巩固政权稳定统治,汉朝的儒学之士才提出教化的主张,并被统治者所接受。教化概念的提出,是与政治即治理国家不可分离的。
    ——摘编自曹影《教化的缘起及其意蕴》
    材料三 (汉宣帝)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黄)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
    ——[东汉]班固《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初设置“三老”的标准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是如何使教化获得政治含义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出现的社会现象。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汉朝社会教化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标准:年长;有修行;德高望重。目的:通过教化,引导民众,将国家主体意识转化为民间社会风尚,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
    (2)措施:尊儒学、兴太学、行察举。
    (3)社会现象:形成忠孝、仁爱、节俭、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
    作用:有助于协调社会关系,建构社会秩序;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
    C.以礼为序、稳定社会
    D.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荀子“礼”的思想,没有体现“法”的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可知荀子认为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其他学派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在官场之中,汉武帝也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黄老道家、阴阳家思想的人物。据此可知汉武帝在治国用人方面的策略是( )
    A.外儒内法B.外法内儒
    C.博采众长D.儒学独尊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官场之中,汉武帝也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黄老道家、阴阳家思想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同时也有效利用了对休养生息有益的道家思想和对巩固君主专制有益的法家思想,故A项正确;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治国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是外儒内法,排除B项;C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根据题干材料“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黄老道家、阴阳家思想的人物”,排除D项。
    3.宋朝基于五代的残杀,大量任用文人,支持文人群体建立儒家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思想也加以固化。读书人忠君爱国,关爱苍生。地方上士人上承官府法令、协助朝廷事务,下安抚团结乡里,组织百姓生产。材料旨在说明( )
    A.宋朝重要官职都由文人担任
    B.儒学体系可以稳定社会统治
    C.文人执政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D.宋朝地方权力分配比较合理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朝建立儒家思想体系,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4.论及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礼治”思想,有学者指出:“(其)殆即表现此过渡时期之趋势,故言礼而不为纯儒,近法而终不入申(申不害)商(商鞅)之堂室也。”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礼治”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
    ①孔子曾将其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②体现了荀子礼法并重的理念 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董仲舒的思想 ④朱熹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理学体系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言礼而不为纯儒”“近法而终不入申(申不害)商(商鞅)之堂室也”反映了礼法并重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荀子的思想,故②正确;董仲舒吸取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新儒学,说明荀子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董仲舒的思想,故③正确;孔子并不主张礼法并重,①说法错误;理学体系并不是以礼法并重思想为基础,故④错误。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建立前,即开始制定律令,成律285条、令145条,于洪武元年(1368年)颁行。洪武七年(1374年),在此基础上颁行《大明律》30卷,606条。此后又反复增删修订,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重颁《大明律》30卷,460条,成为定稿。重颁《大明律》的篇目由《唐律》十二篇改为七篇,依次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摘编自马玉娥《世界法律大事典》
    材料二 位居“十恶”前列的谋反、谋大逆之罪,唐律规定犯者斩,其父及年十六岁以上之子绞,其余亲属不处死。明律则犯者凌迟处死,亲族男子如祖、父、伯叔父、兄弟、子、侄、孙,不限籍之异同,以及异姓同居之人,但年十六以上一律处斩。唐律对此类大罪注意区分情节,如“口陈欲反之言、心无真实之计”及“词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能服人”之类,皆适当从轻处理,明律则无此区别。又如私铸铜钱之罪,唐律流三千里,明律则论绞。不过有关典礼、风俗、教化等虽危害政权、社会,但并不严重的犯罪行为,明律量刑则比唐律为轻。
    ——赵毅《明史十二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朝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明律》制定的影响。
    参考答案:(1)特点:法律内容反复修改补充,历时较长;改变了以往法典分立篇目的原则与传统,简明扼要;对谋反、谋大逆之罪施以重刑,定罪量刑体现“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
    (2)影响:创新和发展了前代法典的内容与结构;为明初强化君主专制和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保障;为以后的法律制定提供了借鉴。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复习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浙江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后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