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科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科学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姓名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题卷I、试题卷Ⅱ和答题卷I、Ⅱ。试题卷共8页,有4个大题,33个小题。满分为170分,考试时长为120分钟。
2.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3.答题时,把试题卷I的答案在答题卷I上对应的选项位置用2B铅笔涂黑、涂满。将试题卷Ⅱ答案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Ⅱ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Al:27 Cl:35.5 Ca:40 Zn:65
试 题 卷I
选择题(本小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
很多水果酸甜可口,富含维生素C,能有效防止坏血病。下列水果中酸性最强的是( ▲ )
A.苹果pH≈4.9 B.凤梨pH≈4.0 C.香蕉pH≈6.6 D.荔枝pH≈5.0
2.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B.锰钢用作钢轨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
3.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均不发生改变
4. 下列关于金属的物理性质用途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钢铁的硬度大,可作菜刀
B.金有金属光泽,是黄色,可做首饰
C.钨丝的熔点高,可作灯丝
D.银的导电性好,广泛用作电线
5. 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都能用某些科学原理来解释。下列有关概念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pH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1-14之间
B.如果我们的环境没有任何污染,那么雨水的pH应该是7
C.实验室制取CO2时,为避免CO2中混有HCl气体,采用硫酸和大理石制取CO2
D.把鸡蛋放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鸡蛋忽上忽下运动,是因为鸡蛋受力不平衡
6. “中国高铁,世界第一”,高铁列车车体材料使用了含镍不锈钢,工业上火法炼镍的原理是:C+2NiO高温2Ni+CO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7. 如图所示,两支试管里装有相同质量的铁片与铝片,同时加入相同质量与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根据产生气泡的快慢不同,可推测铁与铝具有不同的( ▲ )
A.颜色 B.熔点 C.金属延展性 D.金属活动性
8. 某同学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后,绘制了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制取FeCl3的思维导图,其中选用的物质不正确的是( ▲ )
A.①Fe2O3 B.②HCl C.③BaCl2D.④CuCl2
第
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9. 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氧气
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测量气体的体积
10.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中,下列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
A.CO2发生装置 B.CO2收集 C.CO2储存 D.CO2验满
11. 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化学实验中四个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A.甲图:向pH=3的溶液中加水
B.乙图:向一定量的锌粒中不断加入稀硫酸直至过量
C.丙图: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镁粉和铝粉
D.丁图:向一定量的氯化铁和氯化钾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
12. 下列应用及相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都正确的是( ▲ )
A.用稀盐酸除铁锈 Fe2O3+6HCl=2FeCl2+3H2O
B.用二氧化碳制碳酸饮料 CO2+H2O=H2CO3
C.用电解水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 2H2O=2H2↑+O2↑
D.用氢氧化钠制碳酸钠 Na2CO3+Ca(OH)2=CaCO3↓+2NaOH
13. 把铁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加入到一定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少量铁粉,无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滤渣中一定不含铜B.滤渣可能是铜和铁的混合物
C.滤液中含有FeCl2和HClD.滤液中含有FeCl2和CuCl2
14. 我国现在家庭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三效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下图为该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
A.在这个过程中一共出现了四种化合物
B.此过程中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4:3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15. 科学知识中有许多的“一定”和“不一定”,下列关于酸和碱叙述正确的是( ▲ )
A.酸不一定能与所有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碱一定能与所有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B.酸与碱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C.酸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酸不一定能使所有酸碱指示剂变色
D.碱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碱一定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16. 在一密闭容器里放入四种物质,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表中所示(已知甲、丙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待测值为18
C.反应中丁和丙的质量比为3∶1
D.甲、丙两种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17. 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B.c点溶液的pH>7
C.b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D.x值为106.0
18. 现有一无色溶液,取样品少许,先加入BaCl2溶液后能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加入足量稀硝酸,发现沉淀部分溶解,并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则关于该无色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B.该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
C.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D.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19. 对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的粉末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雾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D.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20. 向下表的甲物质中逐滴加入相应的乙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能用下图所示曲线表示的组合是( ▲ )
乙的质量
气体或沉淀质量
A.AB.BC.CD.D
试 题 卷II
二、填空题(本小题共6题,每题2分,共 30 分。)
21. 小正同学在家中建立了小小实验室,他收集了许多物质,有:①碳酸钾;②氧化钙;③氢氧化镁④稀盐酸等。(填序号)
(1)其中属于碱类的物质是 ▲ ;
(2)属于盐类的物质是 ▲ ;
(3)常用于清洗钢铁表面铁锈的是 ▲ 。
22. 如图为U盘的外观和内部结构示意图。
(1)图中含有的金属材料是 ▲ (填2种,用元素符号表示)。
(2)闪存芯片内部大部分都是硅材料,它属于 ▲ 材料。
A.超导体B.导体C.半导体D.绝缘体
23. 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合成了单原子铂催化剂,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如图是单原子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造燃料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1)使用单原子催化剂 ▲ (填“能”或“不能”)提高生成物甲醇的产量;
(2)反应中A、B、C的分子个数比为 ▲ (填最简整数比)。
24. 如图是某同学在复习科学时构建酸通性的“手掌图”,其中五个手指表示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五类物质。
(1)“小拇指”上漏填的这类物质是 ▲ ;
(2)铁锈对应“中指”类,它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第22题图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25. 根据图下回答问题:
(1)加入稀盐酸至过量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
(2)反应中,数目减少的离子是 ▲ (填离子符号);
(3)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 (可多选)
A.取样,加入CuO粉末B.取样,滴加NaOH溶液
C.取样,加入CaCO3粉末D.取样,滴加AgNO3溶液
26. 1909 年,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合成了氨。2007年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用 分别表示N2、H2、NH3。观察图,写出符合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反应过程的顺序: ▲ (按反应过程顺序用图中序号排列)。
(2)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属于 ____▲ 反应。
三、实验探究题(本小题共4题,每空3分,共 45 分。)
27.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目的:
①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
②粗略测定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
反应原理: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
(2)装置连接:为达到实验目的②,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接口的字母):
a ▲ → ▲ →d。
问题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现瓶中的水变红了,原因是_ ▲ 。
28. 某校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对实验室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探究:
探究一: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液,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判断该样品 ▲ 变质(填“有”或“没有”)。
(2)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探究二: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程度
取少量该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足量的 ▲ (填“Ca(OH)2溶液”或“CaCl2溶液”),观察到 ▲ 的现象。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入少量酚酞试液,观察到 ▲ 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
29. 利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实验Ⅰ中只要观察到 ▲ 现象就证明反应发生了。
(2)为了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溶液①可以是 ▲ 溶液。(写出一种即可)
(3)只利用锌片、铜片和AgNO3溶液,同样能够验证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先将 ▲ 放入AgN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再放入另一种金属片。
(4)类比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某些非金属单质间也能发生置换反应,如:
①Cl2+2HBr=2HCl+Br2。 ②F2+2HCl=2HF+Cl2。 ③Br2+2HI=2HBr+I2。
由此可判断Cl2、Br2、I2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 。
30. 科学家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减少CO2的排放,或将CO2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其中一种途径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并将CO2储存或利用,反应流程如图所示。
(1)反应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 ▲ 。
(2)上述反应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
四、解答题(本小题共4题,31题8分;32、34题6分;33题5分,共 25 分。)
31.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
(1)下列铜制品的用途中,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 ▲ 。
A.铜火锅 B.铜导线 C.铜钟 D.铜钱
(2)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铜钱(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取多枚铜钱放入烧杯中,另取 80克稀硫酸,分四次等质量加入,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分析上述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4次实验结束后溶液的pH ▲ 7(填“>”、“=”或“<”)。
②计算铜钱中铜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③计算参加反应的稀硫酸中的溶质质量(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2. 市售的工业纯碱往往含有杂质氯化钠,某科学小组以某品牌工业纯碱为样品测定其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纯碱
工业级
含量:99%以上
净重:25公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过程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若取用样品的质量为10.7克,且实验过程中无质量损失,生成沉淀B的质量为10克。求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多少克。
(3)请通过计算,判断该产品是否符合包装说明。
33. 如图是某试剂瓶标签的部分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18%的稀盐酸100 g,需要这种浓盐酸的体积约为 ▲ mL(保留一位小数)
(2)某同学想测试一包含有杂质的碳酸钙固体的纯度,取该固体8 g,加入以上配制的质量分数为18%的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生成气体的质量为2.2 g,试计算该包固体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4. 某工厂生产的NaCl产品中含有杂质MgCl2,化学兴趣小组取100g样品完全溶解于313.6g水中,向该溶液中分5次加入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每次30g,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完成下列各题:
(1)第 ▲ 次恰好完全反应。
(2)样品中MgCl2的质量是 ▲ g。
(3)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规范的计算过程)。四种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
8
30
50
反应后质量/g
20
待测
39
23
实验次数
1
2
3
4
稀硫酸的用量/克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20.0
17.4
14.8
13.8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30
30
30
30
30
累计生成沉淀的质量/g
2.9
5.8
8.7
11.6
11.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精准联盟八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科学试卷,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