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6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969553/0-16993144346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6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969553/0-16993144346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6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969553/0-16993144347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以下等高线示意图(比例尺1∶760)反映我国某地区一种地貌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3题。
1.现在该地貌的外部形态最接近于( )
A.圆锥B.洼地
C.蘑菇状D.柱状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B.变质作用
C.海浪侵蚀D.风力侵蚀
3.该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 )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B.光照充足,温差大
C.降水丰富
D.气候海洋性强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回答4~5题。
4.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5.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下图是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受风力作用状况的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蚀记为负(-),风积记为正(+)。读图,完成6~8题。
6.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图中6~8月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 )
A.沙丘顶不受风蚀和风积的影响
B.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1~26日风向发生了变化
D.西坡是迎风坡
7.风力最大的日期是 ( )
A.6月11日B.7月14日
C.7月29日D.8月25日
8.该地沙丘( )
A.6~8月一直向东移动
B.6月向东移动
C.7月向东移动
D.8月向东移动
石林地貌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下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10.石林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 )
A.储水条件改善B.土壤厚度增加
C.地表趋于平坦D.旅游资源增多
喀斯特地貌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如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
12.根据水溶蚀程度,该地峰林、峰丛、孤峰中石灰岩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 )
A.孤峰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
B.峰林中的石灰岩、孤峰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
C.孤峰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
D.峰丛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孤峰中的石灰岩
二、综合题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图2为某地喀斯特地貌等高线地形图。
eq \(\s\up7(),\s\d5(图1))
eq \(\s\up7(),\s\d5(图2))
(1)图1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中的________景观,群峰竞秀,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2中地貌类型界线以________(填方位)区域。除图1呈现以外,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说出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
(3)说出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m)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课时作业6 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1~3.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0000年前,该地貌随着海拔的升高,等高线圈变小,说明其形态类似馒头状;经过一万年的变化到现在,最低位置海拔1000米处变化不大,最高位置1006米处,范围有所缩小,变化最大的是1002米,范围缩小只保留中心处,1004米范围缩小一半。说明该地貌中部明显变细,类似于“蘑菇状”,C正确;圆锥应是越向中心,海拔越高,A错误;洼地应是越向中心等高线数值越小,B错误;柱状边缘陡,高海拔处与低海拔处等高线接近重叠,D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所学可知,蘑菇状的地貌形态多为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D正确;该地海拔高,海浪侵蚀的可能性小,C错误;图示的地质作用应为外力作用的表现,与内力作用无关,排除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A、B错误。故选D。第3题,根据所学可知,蘑菇状的地貌形态为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表现为:气候大陆性强,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终年干旱少雨,风力强劲,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答案:1.C 2.D 3.B
4~5.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A。第5题,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速降低被风搬运的物质沉积形成,属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
答案:4.A 5.C
6~8.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顶既受到了风蚀作用,也受到了风积作用;东坡和西坡受到风积和风蚀作用,因此东、西坡有时是迎风坡,有时是背风坡;6月21日~26日东坡从风积变为风蚀,西坡由风蚀变为风积,由此可判断风向发生了变化。第7题,6月11日东坡风积最严重,说明此时风力强劲,带来的沙土最多。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6月份沙丘东坡以风积为主,而西坡以风蚀为主,则沙丘向东移动,而7、8月东坡以风蚀为主,西坡以风积为主,则沙丘向西移动。
答案:6.C 7.A 8.B
9~10.解析:第9题,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根据图示可知,丙地石灰岩保存量最多,即被侵蚀程度最弱,说明为地貌发育初期,甲地石灰岩保存量最少,即被侵蚀程度最强,说明为地貌发育后期,则乙为发育中期,所以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0题,石林地貌发育,使得当地旅游资源增多,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D正确。石林地貌发育,地表水下渗增加,储水条件变差,A错误。石林地貌发育,表明流水侵蚀作用强,因此会导致土壤厚度下降,B错误。石林地貌发育会导致地表崎岖不平,C错误。故选D。
答案:9.D 10.D
11~12.解析:第11题,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干旱,主要以冰川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A错误;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且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所以喀斯特地貌广布,B正确;黄土高原处于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区,主要以流水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C错误;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以风成地貌为主,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第12题,石灰岩出露地表时间越早,接受流水溶蚀越早。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流水溶蚀程度较轻,接受溶蚀时间较晚;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断续相连,流水溶蚀程度较重,接受溶蚀时间较早;孤峰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接受溶蚀时间最早。所以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孤峰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C正确,A、B、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11.B 12.C
13.解析:(1)根据图1可知,该地貌位于地表,群峰竞秀,应以峰林景观为主。图2中界限东侧多闭合等高线,中心海拔高,体现了群峰竞秀的特点,因此该地貌应位于地貌类型界线东侧。地表喀斯特地貌除了峰林外,还有石芽、峰丛、孤峰、溶洞、溶蚀沟、溶蚀洼地等。(2)喀斯特地貌是湿热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在大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等作用下,经过流水化学溶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①要有大面积的厚层石灰岩;②气候比较湿润,地表河流较多。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量大且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易形成喀斯特地貌。(3)影响类问题一般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考虑。喀斯特地貌因其具有多种多样的造型地貌,美学价值较高,许多喀斯特景观地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如云南石林、广西桂林等。喀斯特溶洞是屏蔽放射性辐射的安全场所,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储存提供空间,同时具有防空、防辐射等作用。不利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土壤较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云贵高原“地无三尺平”,地表崎岖,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崎岖不平的地表使当地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区土层薄,多地下溶洞、暗河,岩层保水性能差,地表水缺乏,修建水库易漏水;地下溶洞使当地地质条件稳定性差,不利于大型工程建设。
答案:(1)峰林 东 石芽、峰丛、孤峰、溶沟、洼地
(2)石灰岩广泛分布;湿润的气候。
(3)有利:旅游资源丰富;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存提供便利。
不利:土层薄且较为贫瘠;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岩层保水性能差,水库易漏水,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溶洞和暗河,地质不够稳定。
14.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山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而且沙山西北坡缓,故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根据题意并结合学习过的内容可知,该地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有阻挡作用,风沙在此沉积,加上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潮湿),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使沙山不断长高。第(3)题,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沙山西北坡缓,说明西北坡为迎风坡,当地盛行西北风。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因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潮湿)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复习练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当堂达标检测题,共9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课时练习,共6页。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