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吉星岗镇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省(xǐng) 亢奋(kàng) 家眷(juàn) 幽悄(qia)
B. 怠慢(dài) 行辈(xíng) 燎原(liá) 慨叹(kǎi)
C. 皎洁(jiǎ) 斡旋(wò) 桕树(jiù) 羁绊(jī)
D. 冗杂(rǒng) 晦暗(huì) 屹立(yì) 戛然(gá)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悄”应读“qiā”;B项“行”应读“háng”;D项“戛”应读“jiá”。
点睛: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2. 下面对两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片所示字体为行书。
B. 图中两个字分别是“花”“茶”。
C. 两个字的部首“艹”写法不一样,都是错误书写。
D. 图中书法线条流畅,运笔简洁,都稍向左倾斜,有独特的美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赏析能力。两个字的部首“艹”写法不一样,可以先写竖点和挑点,再写短撇和侧点;也可以先写上面的左右两点,然后再写一横,这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C项中“都是错误书写”的表述有误。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渔人甚异(对……感到惊异)之。(《桃花源记》)
②便要(同“邀”,邀请)还家。(《桃花源记》
B. ①如鸣佩环,心乐(以……为乐)之。(《小石潭记》)
②日光下激(穿透),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C. ①径(径直)寸之木。(《核舟记》)
②尝贻(赠)余核舟一(《核舟记》)
D.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水中的陆地)。(《诗经·关雎》)
②溯洄(逆流)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C.“径寸之木”意思是: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故选C。
4. 词语积累——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分别多年的两个好友在毕节萍水相逢,别提有多高兴。
B.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经发布,他的作品顿时洛阳纸贵。
C. 中考结束后,李华和王红这两个莘莘学子相约同游百里杜鹃。
D. 元旦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萍水相逢:原义是浮萍因水而四处流荡,聚散不定;比喻人本素不相识,因机缘巧合偶然相逢。不能形容分别多年的好友,使用有误;
B.洛阳纸贵: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使用正确;
C.莘莘学子:众多的学生。不能形容两个学生,使用有误;
D.天伦之乐:指家庭团聚一堂的欢乐。不能形容老师和同学们欢聚的快乐,使用有误;
故选B。
5.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姑苏城与金鸡湖,是苏州的双面绣:一面是古老的斑斓,一面是现代的辉煌!
B. 钱理群的新书名为《鲁迅作品细读》,这本书对鲁迅的33篇作品“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杂文”进行了文本细读。
C. 2017年11月22日上午,解放军轰6、运8、图154、伊尔78、苏30等各型机多架,从巴士海峡飞往西太平洋,从事远海长航训练。
D.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B项将引号改为括号。因为“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杂文”是解释说明鲁迅的33篇作品中的各种文学作品。
点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a表示停顿,b表示语气,c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点号又分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 冒号)和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点号作用在于点断,表示说话的语气和停顿;标号作用在于标明。主要表示书面语言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出自《陶渊明集》。
B.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文章是他被贬到湖南永州后,写下的“永州八记”之一,以探访山水,流连于自然胜景中排遣心中的苦闷。
C.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略有删节,《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D.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的家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A.陶渊明是东晋诗人;
故选A。
7.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关雎》)
(2)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4)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说临别之际,气势宏伟,已有不必作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寤寐思服 ②. 气蒸云梦泽 ③. 山有小口 ④. 仿佛若有光 ⑤. 城阙辅三秦 ⑥. 风烟望五津
【解析】
【详解】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寤寐”“泽”“阙”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8. 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益阳新闻网讯 5月28日,市博物馆举行“乐享传统,粽爱端午——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吸引了19名外国朋友参加,来自南苏丹的彼得·库阿奇包出了一个像样的粽子,开心得合不拢嘴。
(1)学校派你作为小记者去采访彼得·库阿奇,请准备三个采访问题。
(2)晓刚家过端午节,奶奶要亲自包粽子,妈妈说自己包太麻烦,不如到市场买。假如你是晓刚,将怎样劝说妈妈?
【答案】(1)示例 ①你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吗?②你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了解?③你对本次活动的评价怎样?④你对组织过传统节日有何建议?⑤包粽子难不难,粽子好吃吗?(问题切合主题即可)
(2)示例 妈妈:我们家还是亲自包粽子过端午节吧,这样既合了奶奶的心意,尊重老人家的传统情结,又体现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锻炼手艺,享受劳动的快乐呢。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采访问题的设计能力。采访问题的设计,要注意采访用语,彼此的身份地位,用语要恰当,其次要围绕采访目的提出中心话题,问题不可太多,还有注意提问的问题与对方的关系,让对方有兴趣有话要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本题要采访的对象是“南苏丹的彼得•库阿奇”,设计的问题可围绕着国外学员对端午节的感受展开。如:你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吗?你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了解等。
(2)本题考查学生的劝说能力。首先要了解劝说的缘由:奶奶要亲自包粽子,妈妈说自己包太麻烦。结合妈妈的想法和行为进行劝说;劝说内容拟写时要注意有适当的称呼,并注意语句的委婉,并有理有据,易于对方的接受,并有利于家人的和谐。
一、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游桃花记(节选)
(明)陈继儒
南城独当阳,城下多栽桃花。余以花朝①后一日,呼陈山人父子,暖酒提小榼②,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东,有桃花蓊然。推户闯入,见一老翁,具鸡黍饷客。余辈冲筵前索酒,请移酒花下。老翁愕视,恭谨如命。余亦不通姓字便从花板酒杯③老饕④一番。复攀桃枝,坐花丛中,以藏钩⑤输赢为上下,五六人从红雨中作活辘轳,又如孤猿狂鸟,探叶窥果,惟愁枝脆耳。日暮乃散。是日也,老翁以花朝为生辰,余于酒后作歌赠之,谓翁明日请坐卮脯⑥为寿。
昔陶征君⑦以避秦数语,书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⑧,传之好事者。自余问津后,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第⑨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几人摧折如怒风甚雨,至使一片赤霞,阑珊狼藉⑩?则小人于桃花一公案,可谓功罪半之矣。
【注释】①花朝: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②榼(kē):古时盛酒的器具。③花板酒杯:即梨花杯。④老饕:贪食。⑤藏钩:古代的一种博戏。⑥卮脯:卮,酒器;脯:干肉。此处指酒肴。⑦陶征君: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⑧津梁:桥梁、媒介。⑨第:仅,只。⑩阑珊狼藉:衰败零落。
9.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
B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
C. 见一老翁,具鸡黍饷客(具:准备好)
D. 是日也,老翁以花朝为生辰(是:判断动词)
10.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①渔人甚异之 ②余于酒后作歌赠之
B. 然: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踏至城以东,有桃花蓊然
C. 乃:①乃不知有汉 ②日暮乃散
D. 于:①余于酒后作歌赠之 ②则小人于桃花一公案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者由近而远、由人及景地描述桃花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B. 【甲】文表现出作者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
C. 【乙】文中老翁面对不相识的外人,对他们颇有怨言,可见桃花林中的民风并不好。
D. 两篇文章中都描写到桃花飘零落地的情景,都表达出作者对此景的喜爱与赞美。
【答案】9. D 10. B 11. B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句意:这一天,老翁(权且)将花朝当作生日。是:这;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指代渔人所见到的景致/代词,他;
B.后缀,……的样子/后缀,……的样子;
C.副词,竟然/副词,才;
D.介词,在/介词,对于;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甲】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者由近而远、由人及景地描述”有误,【甲】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者由远而近、由景及人地描述;
C.“【乙】文中老翁面对不相识的外人,对他们颇有怨言,可见桃花林中的民风并不好”有误,老人听从他们的安排而无怨言,表现了桃花林中民风淳朴,民众好客;
D.“都表达出作者对此景的喜爱与赞美”有误,【乙】文写人们将摧折桃花,桃花飘零满地,表现了对桃花随意被人随意摘折的痛惜;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节选)》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游桃花记(节选)》
南城独向阳,城下多栽种桃花。我在花朝节后的一天,叫上陈山人父子,暖了酒提上盛酒的小榼,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一起)渡过河,来到城东,(此处)桃花十分繁盛。(我们)推门闯入(一户农家),见到一位老翁,(他)准备了鸡肉米饭招待客人。我们这群人冲到筵席前索要酒,请求将酒席移到桃花树下。老翁很惊愕,(但仍然十分)恭谨地依从了(我们的)要求。我们也没有(与老翁)互通姓名,就用梨花杯,畅饮一番。又攀上桃树枝,坐在花丛中,凭藏钩游戏的输赢确定名次,五六个人在落花丛中像轱辘一样翻滚,又像孤猿狂鸟,探视花叶窥探果实,只担心枝条太细脆。到了日落时分才散去。这一天,老翁(权且)将花朝当作生日,我在酒后作了诗歌赠送给他,作为老翁第二天过寿的贺礼。
昔日陶渊明用《桃花源记》书写一段心事,借桃花源作寓言,并非真有桃花源。现在桃花近在城郊,(却)没有一个人为花做媒,传播消息给好事者。自从我来到此处游玩后,几日之内,桃花树下就踏出了一条路径。只是前来赏花护花的人,除去我们这群人外,还能有几人?又有几人用暴风骤雨的手段摧折(桃花),致使地下一片红色的花瓣衰败零落?那么我对于桃花这一事情,可以说是功过参半了吧。
(二)(14分)
访兰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②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出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④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⑤我说:“这里的好。”
⑥“怎么个好呢?”
⑦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还比家里的清爽。
⑧“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⑨“是的。”
⑩“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⑪“……”
⑫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⑬“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⑭“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⑮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⑯“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⑰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⑱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⑲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2.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养兰、赏兰写起,又写父亲带“我”到山中访兰,而实际上,文章的旨趣是探寻怎样做人的问题。
B. 作者通过对兰草的描写,赋予兰草象征义,表达了自己对野兰一样的真性之人的赞美,对家兰一样媚俗之人的唾弃。
C. 空谷幽兰,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作者这里寄寓的深意是: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不要盲目媚俗。
D. 盆栽的兰草虽然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但它只能供人玩赏,不会对社会有贡献。
13. 对文章中“一样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14.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5. 试举两例说说具有“兰草”精神的人和事。
【答案】12. B 13. 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14. 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做铺垫。
15. 示例:苏武北海牧羊,宁死不降;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陶渊明隐居田园,不媚世俗;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A.根据文章第⑱段“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可知,文章的旨趣是做人不能太低俗。本项“文章的旨趣是探寻怎样做人的问题”分析错误。
C.根据文章第⑫段“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和文章第⑯段“‘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可知,作者这里寄寓的深意是:做人不要太过俗气。本项寓意分析错误。
D.根据文章第⑬段“‘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和文章第⑭段“‘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可知,盆栽的兰草虽然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会变得俗气,不一定不会对社会有贡献。本项“不会对社会有贡献”分析过于绝对。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第⑫段“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和文章第⑭段“‘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可知,空谷的兰草很有灵气,家里的兰草俗气。此处的“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根据文章第②段“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可知,描写了深山瀑布的景色,讲述了野兰的生长环境,美丽的景观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第③段“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出一株来”对野兰赞美的内容做了铺垫。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据文章表达出兰草“不为世俗”的精神,写出与之相关的人或事。
示例:屈原投江;诸葛亮躬耕南阳。
(三)(17分)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6. 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17. 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
18. 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
19. 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 作用: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 作用:
20. 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答案】16. (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17. “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8. 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
19. (1)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 候学的内容和目的
(2)说明方法:作比较。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20. 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结合题干的要求,在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例子,加以分析即可。最好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再说出该词运用好的原因,然后答出所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回答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题目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观点+论证+结论。其中论证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先正面解析某个词语的本义及在句中的含义,再从反面说明如果去掉就成了什么情况,与事实不符,要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这里”具体指的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这两句用到的说明方法分别是举例子和作比较。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作文。(50分)
21. 按要求作文
关注社会,你会发现许多美丽的事情和事物;参加公益活动,你会发现人心是如此美丽;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你会发现诗词是如此美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一双双伸出的援助之手,你会发现人性是如此美丽……
请以“美丽”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最美丽的心灵
世上有很多最美丽事物,有最美丽的语言,最美丽的画面,最美丽的瞬间,最美丽的风景……而在那一次,我看到了最美丽的心灵。
我依稀记得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早上,我正悠闲地撑着伞,走在上学的路上,不远处,一位年纪较大的清洁工正顶着风雨,步履蹒跚地清扫着路面上的垃圾,边扫还边用手捂着嘴巴咳嗽着。看到这一幕,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走近一看,清洁工的面容是那么憔悴,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皱纹,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眼睛下掉着一双黑眼圈,额头的“川”字格外显眼,一双龟裂的手拿着扫帚,慢慢地扫着,不时还用手撑一下那稍微有一点儿驼的背,一滴两滴的水珠从她的额头一直流下了脸颊,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不一会儿,垃圾大军们纷纷掉进了垃圾桶里,在清洁工的身后,一条干净明亮的路正在伸展,清洁工望着这条“开辟”出来的路,会心地笑了,捶了捶背,又继续扫起地来,我看到这里,上前用小手拉了拉清洁工的衣袖,说:“婆婆,你累了,就休息一下吧。”清洁工先是愣了愣,接着笑着对我说:“呵呵,小朋友,我不累,咳——咳——,你看呀,现在城市垃圾污染那么严重,不扫怎么行呀,我不息,多扫一点是一点。”我心中咯噔一声,泛起一串涟漪,感动油然而生,是啊,他们——清洁工,为人们默默地服务,不求回报,只为了让城市更加美好,不论酷暑严寒,不论刮风下雨,这不就是最美丽的心灵吗?我望着清洁工的背影,两行感动的泪水悄然落下。
有时候,美丽并不代表美丽的心灵,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就像清洁工一样做出默默的奉献,不求回报,这就是最美丽的心灵。
【解析】
【详解】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首先了解话题“美丽”的含义,可以从对话题不同层次的理解入手。 “美丽”可以指人物、环境,也可以指人的心灵、品质。具体事物如:校园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某人也美丽等。精神层面:正面理解——坚强的美丽、和谐之美、心灵之美、合作之美等;逆向发散理解——平凡的美丽、孤独的美丽、挫折的美丽等。写作中要注意:(1)拟题要扣住话题,但不能以话题为题;(2)有选择地运用搜集积累的素材;(3)整体构思要完整。
点睛:话题作文审题很重要,要注意以下两点:(1)审话题。①理解话题的内涵:许多话题包含了很丰富的内涵,我们可将话题的含义由本义引向引申义、比喻义,这样不仅容易写,还能写得有深度、有新意。②准确理解话题,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2)审材料或提示语。现在的话题作文一般都设计了一段材料语或提示语,是为考生理解话题意旨而创设,对话题的意旨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它能帮助考生启发思维,激发想象,审题时要对这些材料语、提示语认真研读,准确理解其意义、作用。
黑龙江省安达市吉星岗镇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六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安达市吉星岗镇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六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吉星岗镇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吉星岗镇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吉星岗镇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吉星岗镇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