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40小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涂在机读卡上,每题2分,共80分)
1. 下列天体类型与其视觉特征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行星——星光闪烁B. 流星体——一闪即逝
C. 星云——轮廓模糊D. 彗星——拖着长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行星自身不发可见光,因此一般不具有星光闪烁的视觉特征,星光闪烁是恒星的视觉特征,A符合题意;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后,会与大气摩擦燃烧,从而形成一闪即逝的视觉特征,B不符合题意;星云主要由稀薄的气体和尘埃构成,因此具有轮廓模糊的视觉特征,C不符合题意;彗星接近太阳时,受太阳和太阳风影响,往往形成长尾,因此拖着长尾是彗星的视觉特征,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大气稀薄,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超过100℃。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顺利实施近火制动,正式踏入环绕火星轨道。2021年5月15日释放了“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篇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下列选项中描述正确的是( )
A. 降落在火星上的“祝融号”火星车是天体B. 与火星相邻的行星是金星和地球
C. 围绕火星运转的探测器属于卫星D. 火星属于地内行星
3. 火星表面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表面,主要原因是( )
A. 太阳活动极强B. 轨道半径很大C. 距离太阳更远D. 空气密度超低
4. 与火星相比,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所具备的自身条件是( )
A. 太阳光照条件稳定B.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C. 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D.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答案】2. C 3. D 4. C
【解析】
【2题详解】
降落在火星上的“祝融号”火星车不在宇宙空间运行,不是天体,A错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轨道由内到外分布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火星相邻的行星是木星和地球,B错误;火星是行星,故围绕火星运转的探测器属于卫星,C正确;水星、金星是地内行星,火星是地外行星,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火星表面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表面,主要原因是空气密度超低,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间对火星的保温作用也弱,导致了昼夜温差大,D正确;太阳活动极强、轨道半径很大与昼夜温差没有关系; 距离太阳更远,温度低,与昼夜温差无关,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AB错误。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所具备的自身条件是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体积和质量适中,导致有稳定的大气层;有液态水。C正确。天体基本上都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不是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D错误。故选C。
【点睛】判断某一物质是不是天体,可以用“三看”来概括:一看位置,是不是位于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或返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飞机、待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二看物质性,一定是宇宙空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流星现象、极光现象不属于天体。三看运转,是否在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于其他天体上的物质,不属于天体,如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不是天体。
2022年11月8日,天宇上演了一次月全食(太阳、地球、月球几乎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月球被地球影子遮蔽)。与此同时,月球在移动过程中遮住天王星,出现“月全食巧遇月掩天王星”的天文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能示意该天文现象天体位置关系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6. 包含太阳、月球和地球在内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可观测宇宙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太阳、地球、月球几乎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月球被地球影子遮蔽”可知,此次月全食发生时,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中间。在移动过程当中,月球遮住天王星,表明此时四个天体的位置分布由内向外依次为太阳、地球、月球、天王星,符合该天文现象的天体位置关系是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包含太阳、月球和地球在内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组成可观测宇宙,故包含太阳、月球和地球在内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可观测宇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依次为,地球和月球组成地月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组成太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组成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可观测宇宙。
某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统到达新家园。完成下面小题。
7. “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
A. 安全的宇宙环境B. 适宜的温度条件
C. 适中的日地距离D. 稳定的太阳光照
8. 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保护地球生命。你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 )
A. 距离太阳更近,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辐射
B. 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
C. 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构成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D. 体积、质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解】
“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后,地球自转停止,地球的公转以及轨道没有发生变化,日地距离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其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并没有改变,ACD错误;地球不自转,因为公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周期变为一年,地表温度在白昼期过高,黑夜期过低,昼夜温差变大,温度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B正确。故选B。
【8题详解】
木星是地外行星,距离太阳较远,A错误;公转轨道在小行星带之外,不能阻挡小行星撞击,B错误;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但这与木星为“地球的盾牌”的关系不大,八大行星都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C错误;木星体积、质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体,保护地球不被撞击,被称为“地球的盾牌”,D正确。故选D。
【点睛】天文学家有理由相信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木星一定为地球阻挡了很多小行星和彗星,从而保证了地球的安全,在地球足够安全稳定的情况下,生命才能从基础到复杂一步步演化,并最终在地球诞生38亿年后出现人类文明。
天文学上的“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宜生物繁衍的区域。有研究表明在距离地球39光年的“Trappist-1”恒星系统的七颗行星中,有三颗位于宜居带。“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下图为“Trappist-1”天体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Trappist-1”天体系统级别类似于( )
A. 银河系B. 河外星系C. 地月系D. 太阳系
10. 该天体系统中“宜居带”与“Trappist-1”的距离最有可能( )
A. 大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B. 等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C. 小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D. 接近火星与太阳的距离
【答案】9. D 10. C
【解析】
【9题详解】
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系就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一个恒星系统,由题中“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可知“ Trappist-1”是类似于太阳的能发光的一颗恒星,由此可知“ Trappist-1”系统是一个类似于太阳系的恒星系统,D正确、ABD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若“Trappist-1”质量与太阳相似那么“宜居带”与“Trappist-1”的距离相当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而从材料可知“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为了满足生物存在的温度条件,宜居带距离中心天体应当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近;所以结合选项,适宜生物繁衍的宜居带(适宜的大气和温度)与“Trappist-1”的距离最可能是小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外部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有安全的宇宙环境,有稳定的太阳光照;(2)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
图1为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图2为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及生物量图。生物量指单位面积内生物体的总质量(干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 )
A. 由西向东递减B. 由北向南递减C. 由高纬向低纬递减D.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12. 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有差异,主要是由于( )
A. 热带雨林分布区气温高,植被四季常绿B. 热带雨林分布区降水量大,植物体内含水量大
C. 亚寒带针叶林地区太阳辐射量小,植被密度小D. 亚寒带针叶林地区光照不足,树木植株高大
【答案】11. D 12. C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据图1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可知,横坐标为北半球纬度,纵坐标为年总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到北极太阳辐射量递减,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生物通过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储存在生物体内,生物量增加,据图可知,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太阳辐射强,故生物量大,影响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不是气温,A错误;生物量是干重,与植物体内含水量大无关,B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地区太阳辐射量小,植被层次少,密度小,类型少,故生物量少,与光照关系不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受正午太阳高度角影响,低纬度有太阳直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高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甚至有极夜现象,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小。
在有些城市的十字路口,我们能见到以太阳能为能源的交通信号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有人注意到,同一交通信号灯在前后两天同一时段的亮度略有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 海拔高低B. 风力大小
C 天气阴晴D. 交通流量
14. 从太阳辐射角度考虑,下列城市中最适合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的是
A. 四川成都B. 西藏拉萨
C. 吉林长春D. 浙江杭州
【答案】13. C 14. 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太阳辐射。
【13题详解】
太阳能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太阳辐射的强弱受天气状况的影响,阴雨天时太阳辐射弱,太阳能信号灯可能会不太亮,C正确。
【14题详解】
西藏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最适合设置太阳能信号灯,B正确。
太阳能屋顶就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下图为家庭屋顶太阳能发电站示意图。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
A. 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B. 扰动电离层,影响有线电短波通信
C. 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D. 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16. 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自然原因是( )
A. 太阳能可再生,无污染B. 上海经济发达,能源不足
C. 上海技术先进,土地充足D. 太阳能稳定,不受天气影响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能量,D项正确。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形成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会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A项错误。太阳辐射不会扰动电离层,B项错误。太阳辐射不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C项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太阳能取之不尽,无污染,属于清洁能源,A正确。上海地区缺乏常规化石能源,同时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不是自然原因,B错误。上海技术先进,人口众多,土地不充足,且该项不是自然原因,C错误。太阳能受天气影响不稳定,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辐射能是我们生产、生活主要能源。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等;一部分是太阳能转化的能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清末光绪年间出版的蒙学教材《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写到:“日面有黑影,大小方圆凹凸斜角不等,亦无定在,篆文象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文中的“黑影”可能是( )
A. 太阳耀斑B. 日珥C. 太阳黑子D. 日冕物质拋射
18. 当“黑影”现象增多时,地球上最可能出现( )
A. 到达地球光热资源瞬时增加B. 扰动地球磁场引发强烈地震
C. 卫星导航等无线通信受干扰D. 高纬度地区的极光现象消失
【答案】17. C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1.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所以文中的“黑影”可能是太阳黑子,C正确;耀斑是太阳色球爆发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A错误;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B错误;日冕物质抛射是巨大的、携带磁力线的泡沫状气体,在几个小时中被从太阳抛射出来的过程,不会出现黑色斑点,D错误。故答案选C。
【18题详解】
耀斑爆发时,太阳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磁场和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使卫星导航等无线通信受干扰,C正确;并不影响太阳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A错误;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太阳活动不会引发强烈地震,B错误;太阳活动强烈时,极光现象可能会频繁发生,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其主要观测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特别是在耀斑出现频繁且强度变强的时候。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 柴达木盆地B. 黄土高原C. 内蒙古高原D. 长江中下游地区
20.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 提升大气温度B. 降低水体温度C. 加快浮游植物生长D. 提升水体温度
【答案】19. D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柴达木盆地光照充足,但是河湖面积较小,不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A错误;黄土高原河湖面积较小,不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B错误;内蒙古河湖面积较小,不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网密布,最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D正确。本题选D。
【20题详解】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对提升大气温度作用不大,故A错误;因为在鱼塘上架设了太阳能电池板,减少了光照,降低了水温,适宜于不喜光的特色鱼类养殖,会减缓浮游植物生长,故B正确,CD错误;本题选B。
【点睛】“渔光互补”降低水面温度,太阳辐射到达河面之前,受到光伏板的阻挡,到达水面的太阳光照面积减少;由于到达水面太阳辐射较小,水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因此水面温度较低。有利影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缓解能源紧张状况(太阳能发电可以提供电力资源);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太阳能为绿色清洁能源);增加经济效益(多余的电量可以并入国家电网);改善鱼类生存环境(光伏板可以遮阴)。
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21. 含有以上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③②④①D. ③①②④
22. 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 )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23. 研究化石,可以( )
①推测古地理环境②了解地形的形成过程
③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④确定地球的年龄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21. C 22. C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①始祖鸟化石,出现在中生代中后期;②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早期;③叠层石,是由蓝细菌黏附沉积物形成,出现在前寒武纪;④蕨类植物化石,出现在晚古生代;故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④①,C正确,排除ABD。故选C。第22题,
【2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三叶虫和蓝细菌主要生活在海洋中,故当时的地理环境中海洋占优势的是②③,C正确;始祖鸟和蕨类植物主要生活在陆地,排除①④,排除ABD。故选C。
【2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可以了解地球生命的历史发展,①③正确;化石不可以揭示地形的形成过程和确定地球的年龄,排除②④。故选B。
【点睛】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中时间表述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带。不同地质时代,自然地理特征出现明显不同,影响不同生物演化。
有孔虫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包括多房式类群、内卷虫、蜓(ting)类等,起源于距今5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受自然环境变化等原因影响,其物种数量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多次变化。下图为有孔虫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4. 读图可知( )
A. 有孔虫经历过三次大灭绝B. 蜓类化石是地层可能含煤的指示物
C. 侏罗纪时全球海平面下降D. 三叠纪时有孔虫物种变化非常剧烈
25. 白垩纪晚期有孔虫物种数量锐减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A. 海洋表层环境剧变B.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
C. 剧烈的大陆运动D. 其它动物挤占空间
【答案】24. B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从材料中可知,有孔虫经历了两次的大灭绝,A错误;蜓类有孔虫生活在古生代末期,是重要的成煤时期,因此地层中可能含有煤炭,B正确;侏罗纪时期全球气候呈现暖湿化,因此海平面上升,C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三叠纪的有孔虫数量没有明显变化,因此物种变化不剧烈,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深海底栖的有孔虫没有受到影响,而浮游类和浅水底栖的有孔虫大量灭绝,说明此时直接原因是海洋表层的环境发生剧变,所以A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极端天气、大陆运动和其它生物挤占空间有关,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有孔虫是一类古老的原生动物,5亿多年前就产生在海洋中,种类繁多。由于有孔虫能够分泌钙质或硅质,形成外壳,而且壳上有一个大孔或多个细孔,以便伸出伪足,因此得名有孔虫。有孔虫是海洋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食物为硅藻以及菌类、甲壳类幼虫等,个别种的食物是砂粒。有孔虫是浮游生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多数海洋生物的重要的食物来源。
读“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煤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 )
A. 生物能B. 太阳能C. 地热能D. 重力能
2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质历史上只有一次成煤时期B. 煤层出现在上地幔底部
C. 开采煤炭时大量释放二氧化碳D. 成煤时期陆生植物繁茂
【答案】26. B 27. D
【解析】
【2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煤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7题详解】
地质历史上有多次成煤时期,比如石炭纪、二叠纪等,A错误;煤层属于沉积岩,分布在地壳,B错误;燃烧煤炭时大量释放二氧化碳,C错误;成煤时期陆生植物繁茂,植物死亡后经过埋藏作用形成煤层,D正确。故选D。
【点睛】植物遗体经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地质作用转变而成的层状固体可燃矿产。它赋存于含煤岩系之中,位于顶底板岩石之间。煤层的层数、厚度、产状和埋藏深度等,受古构造、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制约。煤层的赋存状况是确定煤田经济价值和开发规划的重要依据。
陕西省神木市发现一系列巨大脚印化石,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这批化石是1亿年前恐龙的脚印。下图为恐龙脚印化石及部分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推测恐龙生活的时代最可能是( )
A. 寒武纪B. 二叠纪C. 白垩纪D. 第四纪
29. 1亿年前,该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A. 干旱环境B. 地势起伏大C. 热带海域D. 森林密布
30. 此时代,生物的主要特点是( )
A.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B.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C. 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D. 大型哺乳动物繁盛
【答案】28. C 29. D 30. A
【解析】
【28题详解】
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可知中生代是恐龙繁盛的时代,白垩纪属于中生代,D正确,寒武纪和二叠纪属于古生代,第四纪属于新生代,ABC错误。故选D项。
【29题详解】
恐龙在该区域能够留下脚印说明该区域的地面是比较湿软的,这样恐龙才能留下活动印记,说明该区域的1亿年前的地理环境是比较湿润的,A错误;可知湿润的地理环境比较适合森林的生长,因此可知1亿年前,该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森林密布的,D正确;没有可以推测该地地势起伏大的依据,B错误;恐龙在地面留下的足迹,说明是在陆地上生存,C错误。故选D项。
【30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此时代为恐龙时代即中生代,可知中生代生物的主要特点是裸子植物是极度兴盛的,A正确。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大型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古生代,BCD错误。故选A项。
【点睛】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直接“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理想。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已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准备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壳幔边界”的一次大洋钻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 若地球科学家们能够一直掘进到地心,则依次钻探的是( )
A. 地壳一地幔一地核一莫霍界面一古登堡界面B. 地壳一古登堡界面一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
C. 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一古登堡界面一地壳D. 地壳一莫霍界面一地幔一古登堡界面一地核
32. 当前科学家仍主要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对地球内部的结构进行探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其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
A. B. C. D.
【答案】31. D 32. A
【解析】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31题详解】
地球科学家们能够一直掘进到地心,从地表至地心则依次钻探的是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ABC错误,D正确,故选:D。
【32题详解】
A图中纵波到一定地壳深度波速降为0,横波波速减小,说明地震波此时经过了液态物质,A正确;BCD图中波速没有明显的减小,也没有波速突降为0的情况出现,因此地震波没有经过有液态的石油构造部分,BCD错误。故选:A。
【点睛】利用地震波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读图,利用地震波探测石油,石油是液态,当遇到液态物质时,横波消失。
石油是由史前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油藏距今已达5亿年之久。我国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被地质学家称为21世纪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该盆地中西部的“深地一号”—顺北深层油气田项目是全球陆上最深的商业开发油气田之一。目前,该项目定向井井深最深已达9300米,刷新了亚洲最深纪录,堪称“地下珠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3. 人类现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油气矿藏形成于( )
A. 太古代B. 元古代C. 古生代D. 中生代
34. “深地一号”项目勘探最深处( )
A. 为地球岩浆发源地B. 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
C. 物质多为坚硬岩石D. 物质大多呈熔融状态
【答案】33. C 34. C
【解析】
【33题详解】
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油藏距今已达5亿年之久,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距今5.41~2.52亿年,C对;太古代和元古代位于前寒武纪,地球诞生~距今5.41亿年,AB错;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D错;故选C。
【34题详解】
我国塔里木盆地,“深地一号”项目勘探最深处已达9300米,陆地上地壳平均深度39-41km,因此不可能到达地球岩浆发源地软流层,A错;“深地一号”项目勘探最深处速度并不是最快,地震波在地面到古登堡界面,大体上速度加快,因此B错;岩石圈由坚硬岩石组成,岩石圈范围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因此“深地一号”项目勘探最深处位于岩石圈,物质多为坚硬岩石,C对;物质大多呈熔融状态在软流层或地球外核,没有到达,D错。故选C。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019年9月6日15时2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44°N,104.80°)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结合“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35. 此次地震发生时,坐在小船上人们的感觉是(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纵波,上下颠簸D. 横波,左右摇晃
36. 此次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
A. ①圈层B. ③圈层C. ⑤圈层D. ⑥圈层
37. 岩石圈位于( )
A. ①和③的全部B. ①的顶部C. ③的下部D. ①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答案】35. C 36. A 37. D
【解析】
【35题详解】
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横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晃动,纵波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态传播,因此坐在小船上人们只能感觉纵波,上下颠簸,C正确、ACD错。故选C。
【36题详解】
根据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可知,①为地壳,③为地幔,⑤为外核,⑥为内核;地壳平均深度为33千米,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源深度为7千米,可判断出应位于①为地壳,A正确、BCD错。故选A。
【37题详解】
根据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可知,①为地壳,③为地幔;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可判断出岩石圈位于①地壳的全部和③地幔的顶部,D正确、ACD错。故选D。
【点睛】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横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晃动,纵波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由于纵波的速度快,因此居民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读“联合古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8. 联合古陆形成的时代( )
A. 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B. 裸子植物开始出现
C. 是重要的成矿时期D.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39.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的时代( )
①被子植物高度繁盛②形成现代地势起伏基本面貌③哺乳动物快速发展④是重要的成煤期
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
【答案】38. B 39. D
【解析】
【分析】
【38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古陆形成与演变的历程是:形成于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开始解体,最终解体于新生代。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推动物空前繁盛;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B正确,D错误。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A错误。晚古生代,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C错误。故选B。
【39题详解】
由第1题分析可知,联合古陆最终解体的时期是新生代,此时期地球环境与生命现象是: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与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第四纪出现人类,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①②③正确,A正确;中生代和古生代是主要的成煤期,④错误,ABC错误。故选A。
【点睛】联合古陆形成与演变的历程是:形成于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开始解体,最终解体于新生代。
40. 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下图),与A岩层相比,Y岩层的形成时间( )
A. 较早B. 较晚C. 相同D. 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A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形成于古生代;Y岩层含有鸟类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故与A岩层相比,Y岩层的形成时间较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20分)
41.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曲线④为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
(2)若该模式图示意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那么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代。
(3)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为____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类型是____。
(4)若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该圈层在大陆部分厚度随海拔的变化规律是____。
(5)目前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____。
【答案】(1) ①. 土星 ②. 地球
(2)古生 (3) ①. 日冕 ②. 光球 ③. 太阳黑子
(4) ①. 地壳 ②. 海拔越高,该层越厚/海拔越低,该层越薄
(5)地震波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理模式图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排序、太阳大气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则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土星轨道、木星轨道、火星轨道和地球轨道。
【小问2详解】
三叶虫繁盛的时代为古生代;利用化石可推知地层的相对年龄及地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若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则说明该地层最有可能形成于古生代。
【小问3详解】
太阳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若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区域位于色球层外部,为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位于色球层内部,为光球层,光球层出现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小问4详解】
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被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同心圈层。若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位于地幔以上,为地壳。地壳的厚度与地势高低呈正相关,海拔越高,该层越厚;海拔越低,该层越薄。
【小问5详解】
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发生变化。由此可知,目前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
4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9月6日19时53分,太阳超级大耀斑爆发。下面两图分别为1900—2000年太阳黑子年平均数变化示意图(图1)、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图2)。
材料二:格尔木市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属高原山地气候,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年均日照时数为3200~3600小时,年平均降水总量少。
(1)太阳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填图中数码)层,太阳黑子发生在____(填图中数码)层,据图可以判断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约为____年,根据图中最后一次太阳黑子高峰值推断其下一次高峰值出现的时间是____年。
(2)太阳耀斑爆发之后的数天,是观看和拍摄极光的最佳时机,家住四川射洪的宋先生想去拍摄极光,宋先生应选择在____地区的____(时间)进行拍摄,拍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____。
(3)根据材料二,阐释格尔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的原因。
【答案】(1) ①. ② ②. ① ③. 11 ④. 2011
(2) ①. 极圈附近的高纬度 ②. 夜间 ③. 保暖
(3)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少,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强)。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太阳黑子年平均数变化示意图、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太阳大气结构、太阳活动及影响、太阳辐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太阳大气结构由内向外为光球层①、色球层②、日冕层③,太阳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②,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①,从图中来看,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图中最近一次高峰值发生在2000年左右,故下一次高峰值出现的时间是2011年。
【小问2详解】
观看和拍摄极光应选择在极圈附近的高纬度地区,那里极光较为明显,同时要选择夜间拍摄,由于纬度高,加之夜间,需注意保暖。
【小问3详解】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 试推断“袁隆平星”,不属于, 离月球最近的恒星是, 生命起源的过程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的作答,主观题的作答,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7日20, 8日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