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苏教版
展开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苏教版,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六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教案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把720ML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指名口答,并说说数量关系式(板书数量关系)。
2. 把720ML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学生遇到困难,老师:这题还能用刚才这个数量关系解决吗?能用720/7计算吗?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说说。
预设:刚才是把720毫升倒入同一种杯子,而现在是倒入两种不同的杯子。有的学生肯定在想,要是还是倒入同一种杯子该多好啊!
二、解决问题,探索策略。
1.出示例1,理解数量关系。
(1)老师来补充一个条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师:大家再仔细读题,你能找出哪些数量关系呢?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2)汇报: 6个小杯容量+1个大杯容量=720毫升;
小杯容量╳3 = 大杯容量 (贴出来)
2.思考交流,探究策略。
(1)引导: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对题目意思的理解,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自己先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自备本上,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书。
(2)指名不同解法的学生上黑板板书。 (事先下去收集)
预设四种做法(两个算术方法,两个方程)
(3)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时候,教师电脑演示转化的方法。
学生在讲时,老师完善板书:假设把720ml果汁全倒入小杯(或大杯)。
注意书写规范:小杯: 大杯:
(4)学生完善自己的作业。
3.揭题:同学们刚才解题的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4.教学检验:这种假设的方法到底行不行?答案对不对?我们还要……。你觉得应该怎样检验呢?先思考一下,然后集体汇报。(教师板书出来)
师举一个反例。比如:100ˣ6+120=720
5.比较解法,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
提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不同:一个是把1个大杯转化成3个小杯;另一个是把6个小杯转化成2个大杯。
相同: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转化成同一种杯子。总量也没有发生变化。(贴出来)
两种未知量 一种未知量
6.回顾策略:根据课件演示,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三、应用巩固,内化策略。
1.动手试一试
3辆大货车和4辆小货车共运货30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小货车的2倍。两种货车的载重量各是多少吨?
2.比一比,灵活选择。(书中的练一练)
追问:你们喜欢用哪种假设来解此题呢?为什么?
指出:为了计算方便,要根据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选择比较简单的假设。
3.下面各题可以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吗?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妈妈买回来一个菠萝和4个梨,共重2600克,一个梨重300克,一个菠萝重多少克?
(2)练习十一第3题:大小纸箱问题
四、从已学的知识中找一找有哪些知识运用了假设的策略。
学生说,课件演示
五、拓展题:(机动题)
妈妈过生日,小明送给妈妈一束鲜花、一个蛋糕和一盒巧克力,一共用去180元。一个蛋糕的钱是一束鲜花的2倍,买一盒巧克力的钱正好可以买一束鲜花和一个蛋糕。一束鲜花、一个蛋糕和一盒巧克力各要多少钱?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六、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的实际问题为什么要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假设的策略有了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体会?
【教学反思】: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第一课时。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对照“真学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这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课的开始,在学生口答完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后,出示例1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缺少一个条件,无法解答),呈现对比强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二、充分预设,以学定教。
在教学例1环节,我的教学预案上,预设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三种思路:第一种是全部是小杯或全部是大杯,第二种是通过画图再解答,第三种是列方程解答。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大都采用了第一种假设方法和少量的列方程解答,画图没有。这时,我就调整教案,展示了第一种思路和方程解法,在学生讲解思路时结合画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假设的策略。
三、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和表达。
老师在抛出问题后,能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要他们急于举手回答问题,而是要求认真分析,并理清自己的思路,组织好表达的语言。也能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激起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
四、展示交流多样化。
真学课堂的要求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主动交流的机会。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组内展示、全班展示,直观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在学生小组活动时,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选取不同方法的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业,在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同时,做出适当的评价。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回顾总结不到位。
教材上安排了“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这一环节,而我只是把这一环节只是流于形式了,没有启发学生从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怎样思考等方面展开交流,并作适时的提炼和概括,以提升认识。
二、提问还不够精炼。
有些课堂提问比较空洞,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以致于学生无从思考,不是造成冷场的尴尬局面,就是学生的回答始终回不到主题。因此,课前一定要精心预设问题。
三、不敢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策略。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考虑到本班的实际情况(整体水平不是很高),教学例1时,采取了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从而束缚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四、关注学困生还不够。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的去关注他们,不能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安排,而忽视了他们。
总而言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自己觉得有成功,有不足,成功的是要继续保留,不足的一定要积极改进,从而能够上好每一节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六年级上册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拓学展异,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拓学展异,总结本课,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_苏教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故事导入,感受“策略”,解决问题,初步体验“策略”,练习拓展,全课总结,课堂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