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名校真题】各省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期中真题】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诊断性测试化学试题.zip
展开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诊断性测试化学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诊断性测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诊断性测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诊断性测试
化学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鲁科版必修第一册、必修第二册第1章、选择性必修1第1章。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S 32 Ca 40 Mn 55 Fe 56 Cu 64 I 127
一、选择题:本意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云南省馆藏文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下列文物主要是由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是
文物
战国牛虎铜案
溪山行旅图
西汉滇王编钟
新石器时代鸡形陶壶
选项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铜案属于金属材料,A 错误;
B.溪山行旅图为图画制品,不是硅酸盐材料,B错误;
C.编钟属于金属材料,C错误;
D.陶壶为陶制品,属于硅酸盐材料,D正确;
故选D。
2. 部分含硫物质的分类与相应的化合价的关系如图,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 硫元素的性质活泼,自然界中不存在a
B. e与f的反应中,e被氧化
C. b可被添加到食品中,作为漂白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
D. d的浓溶液常用作干燥剂,可干燥b、f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a为S,b为SO2,c为SO3,d为H2SO4,e为H2SO3,f为H2S;
A.自然界中存在S单质,A错误;
B.H2SO3与H2S反应中,H2SO3中的S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被还原,B错误;
C.SO2具有漂白性、还原性、可用作防腐剂和抗氧化剂,C正确;
D.浓硫酸可做酸性及中性气体干燥剂,但H2S是还原性气体,会与浓硫酸反应,D错误;
故答案为:C。
3. 某实验小组欲从海带中制取少量的碘,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下列实验装置在该方案中无须使用的是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该流程依次要使用的装置是:灼烧、过滤、萃取分液、蒸馏或其他。
【详解】A.海带灰悬浊液到含I-的澄清液,要使用过滤装置,A错误;
B.含I2溶液到I2的CCl4溶液,要使用萃取分液装置,B错误;
C.海带到海带灰,要使用坩埚灼烧装置,C错误;
D.I2的CCl4溶液因CCl4污染环境而不能使用蒸发,D正确;
答案选D。
4. 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物质间的转化能实现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氯化铝和过量氨水生成氢氧化铝沉淀,A正确;
B.氨气、一氧化氮不会反应生成二氧化氮,B错误;
C.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一氧化氮和水不反应,C错误;
D.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和铁反应生成水和一氧化氮,D错误;
故选A。
5. 现有短周期主族元素X、Y、Z、R、T,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Y与Z能形成,型离子化合物,Y与T同主族。五种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简单离子半径:Y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酸性H2SO4>H2CO3,B正确;
C.Y、T三种元素形成的氢化物分别为H2O、H2S,R为C元素,形成的氢化物,随着C原子数的增多,沸点逐渐升高,故沸点最高的不是H2O,C错误;
D.由X、Y、R三种元素组成的常见化合物CH3CHO与金属钠不反应,D错误;
故选B。
6. 下列有关电化学实验装置或图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用图甲装置组装铜锌原电池
B. 用图乙装置可实现反应
C. 用图丙装置可制得消毒剂同时减少的逸出
D. 图丁所示为埋在地下的钢管道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防腐
【答案】A
【解析】
【分析】:A.由图可知,装置甲中右池锌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
B.由图可知,乙装置中铜电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做电解池的阳极,铜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铜离子,氢氧根离子移向阳极;
C.由图可知,丙装置中下端的石墨电极为电解池的阳极,放电生成的氯气在溶液中向上移动,上端的石墨电极为阴极,放电生成的氢氧根离子向下移动,氯气与氢氧化钠在移动过程中充分反应生成次氯酸钠;
D.由图可知,丁装置中钢管的保护方法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详解】A.由图可知,装置甲中右池锌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不能构成原电池,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乙装置中铜电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做电解池的阳极,铜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铜离子,水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移向阳极,与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总反应方程式为,故B正确;
C.由图可知,丙装置中下端的石墨电极为电解池的阳极,放电生成的氯气在溶液中向上移动,上端的石墨电极为阴极,放电生成的氢氧根离子向下移动,氯气与氢氧化钠在移动过程中充分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同时能减少氯气的逸出,故C正确;
D.由图可知,丁装置中钢管的保护方法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题目难度中等,能依据图象和信息准确判断正负极是解题的关键,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7. 锂-氟化碳(氟气与碳生成的夹层化合物)电池在质量比能量、体积比能量、工作温度范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应用广泛。电解液为丙烯碳酸酯的溶液,总反应为,放电产物LiF易沉积,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池工作时,电子流动方向:电极a→负载→电极b→阳离子交换膜→电极a
B. 负极反应式为:
C. 为了提高电池放电性能,在电解液中添加合适的试剂溶解沉积在b极区的LiF
D. 电池工作一段时间,a极区的电解液质量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电池内电路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a电极为负极、b电极为正极,负极反应式为Li-e-=Li+,正极反应式为,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a为负极,b为正极,电池工作时,电子流动方向,由负极a流出,经导线流向电极b,不进入溶液,故A错误;
B.a为负极,负极反应式为Li-e-=Li+,故B错误;
C.由于放电产物LiF易沉积,因此为了提高电池放电性能,在电解液中添加合适的试剂溶解沉积在b极区的LiF,故C正确;
D.负极产生的锂离子,通过交换膜进入正极区,所以电池工作一段时间,a极区的电解液质量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8. 化学创造美好生活。下列生产或探究活动中,相关操作或事实合理且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用过量氨水吸收烟道气中的:
B. 用白醋除铁锈:
C. 少量溶于溶液中:
D. 向混有少量的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除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氨水过量生成亚硫酸铵,所以过量的氨水吸收烟道气中的SO2,离子方程式:SO2+2NH3•H2O═2NH+SO+H2O,故A错误;
B.用白醋除铁锈醋酸参与反应,醋酸为弱酸,离子方程式为,故B错误;
C.少量溶于溶液中生成,离子方程式为,故C正确;
D.还原性,通入少量氯气反应为,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9. 某科学家用含食盐水的湿抹布夹在银板和锌板的圆形板中间,堆积成圆柱状,制造出最早的电池一伏打电池(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电池中电子由银极经导线流向锌极
B. 银极上消耗(标准状况下)氧气时,转移电子
C. 若用稀硫酸替代食盐水,则在正极放电的物质不变
D. 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锌比银活泼,锌是电池的负极,银是电池的正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故A错误;
B.银是电池的正极,电极方程式为:O2+2H2O+4e-=4OH-,银极上消耗(标准状况下)氧气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1mol,转移电子,故B正确;
C.若用稀硫酸替代食盐水,银是电池的正极,电极方程式为:2H++2e-=2H2,故C错误;
D.锌是电池的负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故D错误;
故选B。
10. 某待测溶液中除含有水电离出的、之外,还可能含有等物质的量的、、、、、中的几种离子。根据如图实验步骤与现象,推测不合理的是
A. 原溶液中一定没有、
B. 原溶液中可能同时存在、
C. 生成的无色气体为NO
D. 蘸取该待测溶液做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一定能观察到紫色火焰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待测溶液中加入稀硝酸后得到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可知,无色气体为一氧化氮,原溶液中一定没有亚铁离子和铁离子,一定含有亚硫酸根离子,由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和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钾离子和钠离子,一定不存在硫酸根离子。
【详解】A.由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没有亚铁离子和铁离子,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硫酸根离子,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待测溶液中亚硫酸根离子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为一氧化氮,故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钾离子和钠离子,若蘸取该待测溶液做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一定能观察到紫色火焰,故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 配位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物质分离、定量测定、医药、催化等方面。利用氧化法可制备某些配位化合物,如。设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中含有键的数目为
B. 的溶液中,的数目为
C. 与足量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氨,生成的分子数为
D. 质量分数为的溶液中,氧原子总数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中含有键的数目为,A正确;
B.无溶液体积,不能计算,B错误;
C.合成氨是可逆反应,生成的分子数小于,C错误;
D.水中还含有氧原子,则,D错误 ;
答案选A。
12. 某混合物可能含有,为探究该混合物成分,某兴趣小组设计如图分析方案。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固体P一定是纯净物
B. 若,则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
C. 蓝绿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为
D. 向溶液N中通入足量的,一定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AC
【解析】
【分析】M加入过量氢氧化钠,若有铝、氧化铝则转化为偏铝酸钠,铜、氧化铁不反应进入N;N加入过量稀盐酸,氧化铁和盐酸生成氯化铁、氯化铁会与铜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得到固体P,说明铜过量,得到蓝绿色溶液,则说明铁和部分铜转化为氯化铜、氯化亚铁;
【详解】A.由分析可知,固体P一定是纯净物铜,A正确;
B.若,则原混合物中可能含有和氢氧化钠反应的铝或氧化铝或两者均有,B错误;
C.由分析可知,蓝绿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为、,C正确;
D.若不含铝、氧化铝,则向溶液N中通入足量的,不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D错误;
故选AC。
13. 碱式氧化镍是镍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利用镍渣(主要含,及少量等杂质)制备碱式氧化镍的流程如下:
已知:常温下,有关金属阳离子开始沉淀(金属阳离子物质的量浓度为)和完全沉淀(金属阳离子物质的量浓度为)的如表所示。
氢氧化物
开始沉淀的
1.9
7.0
7.2
完全沉淀的
3.2
9.0
9.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适当加热,可提高“酸浸”过程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B. “除铜”过程中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 “调”时发生的反应为
D. 若将“氧化”工序省略,则会导致制得的碱式氧化镍的纯度下降
【答案】AD
【解析】
【分析】镍渣主要含,及少量等杂质,加入稀硫酸溶解后以离子形式存在,加入H2S除去铜离子;加入氧化剂氧化亚铁离子,再调pH除去铁离子;然后加入NaF除去钙离子,再通入氯气,加入氢氧化钠得到碱式氧化镍,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酸浸”过程中适当加热,可以提高反应效率,提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故A正确;
B.加入H2S除铜,据反应流程图可知,有单质S生成,所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调”时发生的反应为,故C错误;
D.若将“氧化”工序省略,根据表中提供信息可知,亚铁离子无法完全清除,会导致制得的碱式氧化镍的纯度下降,故D正确;
故答案选AD。
14. 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KSCN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
KI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B
向溶液X中滴加少量NaOH稀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
石蕊试纸不变蓝
溶液X中肯定不含
C
将硫酸酸化的溶液滴入溶液中
溶液变黄色
氧化性:(酸性条件)
D
向一定浓度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气体
产生黑色沉淀
的酸性比的强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I-与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2Fe3+=I2+2Fe2+,所以该实验中所用KI过量,而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Fe3+有剩余,即该反应有一定限度,A正确;
B.所用的是NaOH稀溶液,且少量,即便有铵根,生成NH3过少,NH3也不会逸出,B错误;
C.酸性环境中硝酸根也会将Fe3+氧化,该实验中无法确定氧化剂是何种物质,C错误;
D.产生黑色沉淀是因为CuS是一种难溶于酸的沉淀,而不是H2S的酸性比H2SO4强,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5. 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气体,充分反应得到溶液X后,再向所得溶液X中逐滴加入的盐酸,产生的物质的量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原溶液的浓度为
B. 若,则所得溶液X的溶质成分为和
C. 若,则所得溶液X的溶质成分为和
D. 若,当V(盐酸)时,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BC
【解析】
【分析】向100mL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气体,充分反应得到的溶液X中,可能存在的离子分别有、、;向溶液X中加入稀盐酸时,加入的先与反应生成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再与反应生成,离子反应方程式为;最后与反应生成水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为;由此可以发现,与反应生成消耗的和与反应生成水和消耗的相同,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当向100mL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气体,再加入的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则,A正确;
B.结合溶液中可能存在的三种阴离子消耗的比例可知,当时,表明溶液中消耗的的总量较多,可以推断溶液中存在反应,则溶液X的溶质成分为和,B错误;
C.结合溶液中可能存在的三种阴离子消耗的比例可知,当,表明溶液中消耗的的总量较少,可以推断加入盐酸后,先发生了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为和,而且和NaOH可反应,不能在溶液中共存,C错误;
D.结合溶液中可能存在的三种阴离子消耗的比例可知,当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所以V(盐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天津市南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监测(一)化学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天津市南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监测一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天津市南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监测一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高三上学期诊断性测试化学试题(word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锂-氟化碳,化学创造美好生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