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一中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
展开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一中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1.留心生活的你观察过放在窗边的植物吗?你会发现植物的茎会弯向窗外生长,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 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 B. 能进行呼吸
C.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能生长和繁殖
2.毛泽东主席诗词以其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和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为人称颂,其中不乏对生命现象的描述和赞美。下列诗句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B.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C.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如图是巴斯德实验的图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对曲颈瓶的设计
B. 该实验设计体现了变量唯一原则,变量是微生物
C. 该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
D. 该实验证明了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是肉汤本身产生的
4.小明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向同学描述,并把显微镜挪给同组的其他同学看,但其他同学看不清物像。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B. 显微镜位置的改变影响了反光镜,使射入显微镜的光线改变了
C. 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
D. 光圈的大小改变了
5.玲玲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看到如图所示的物像。她想再用高倍镜看到清晰的a物像,下列步骤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由低倍镜转为高倍镜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向左移动玻片使a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④向右下移动玻片后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④①② D. ①②④
6.实验室除了显微镜外还有很多实验器具,下列实验室常用的器具从左到右依次是( )
A. 酒精灯、玻璃盘、滴管、滴瓶、镊子、烧杯
B. 烧杯、培养皿、滴管、滴瓶、试管钳、酒精灯
C. 酒精灯、培养皿、滴瓶、滴管、试管夹、烧杯
D. 酒精灯、玻璃杯、碘瓶、滴管、木夹、培养皿
7.两位同学在观察同一块装片同一位置的细胞时(视野中均匀布满细胞),甲用的是10×、10×的镜头组合,乙同学用的是5×、40×的镜头组合。他们在讨论、争辩。你认为最科学的是( )
A. 甲看到的视野亮 B. 乙看到的细胞多
C. 甲看到的细胞大 D. 两人看到的细胞一样多
8.有些海葵附着在蟹壳上生活,海葵借助蟹的运动得以快速转移,可以得到氧气和食物,而蟹则借身上的“小花”掩护自己,同时海葵触手上的刺细胞也是它们共同的防御武器。据此推测,海葵和蟹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A. 共生 B. 竞争 C. 捕食 D. 寄生
9.民间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造成这种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A. 光照和温度 B. 温度和水分 C. 水分和光照 D. 水分和温度
10.对于一只生活在麦田中的刺猬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A. 麦田中的植物和蛇、鸟等动物
B. 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
C. 除这只刺猬外的其他刺猬,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D. 除刺猬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11.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春来江水绿如蓝” B. “雨露滋润禾苗壮”
C. “草盛豆苗稀” D.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家蚕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表。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组别 | A | B | C |
蚕卵数(个) | 1000 | 1000 | 800 |
培养温度(℃) | 16℃ | 20℃ | 30℃ |
培养湿度(%) | 75% | 75% | 75% |
孵化出幼蚕 | 10 | 9 | 8 |
孵化率(%) | 90% | 98% | 68% |
A. 这个实验的变量是温度的不同
B. 这个实验存在的问题是蚕卵数不一样
C. 从实验结果来看,最适宜蚕卵孵化的温度是30℃
D.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出幼蚕的速度越快
13.深秋季节,柳树的叶片纷纷落下,而马尾松仍然郁郁葱葱。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马尾松的生活不受环境的影响 B. 柳树落叶后,就会枯萎死亡
C. 马尾松比柳树更适应秋冬季节的环境 D. 柳树和马尾松通过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
14.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
大棚 | 甲 | 乙 | 丙 |
二氧化碳浓度 | 0.03% | 0.1% | 0.1% |
温度 | 30℃ | 30℃ | 20℃ |
下列对该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 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C. 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D. 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15.某池塘中四种绿藻(W、X、Y、Z)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由此能得到的结论是( )
A. 最适应弱光环境的种类是绿藻Z
B. 在池塘中分布范围最窄是绿藻Y
C. 底栖鱼类的主要食物是绿藻W
D. X、Y、Z三种绿藻的分布差异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6.材料一: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到40.7℃时才会出汗。荒漠中的骆驼刺(一种植物)为了生存,不断地生长根系,以至于根系深达一二十米,辐射范围宽达几亩大。
材料二:海豹是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哺乳动物。海豹身体均呈流线型,四肢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海豹有一层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并提供食物储备,产生浮力,海豹身体均是纺锤形,适于游泳,头部圆圆的,貌似家犬,全身被毛,前肢短于后肢。
材料三: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不仅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而且能分解土壤有机物,提高土壤养分转化效率。
(1)材料一中,影响骆驼和骆驼刺生活的关键非生物因素是 ______ 。
(2)材料三说明生物能够 ______ 环境。
(3)生活在南极的海豹和企鹅都是以一些海洋鱼类为食,因此它们之间具有 ______ 关系。
(4)为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作为中学生,说说你能做点什么? ______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17.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扩充了人类的视野,使我们走进了生物的微观世界。某同学利用显微镜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观察,并看到如图三所示的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光时,需要转动转换器使图二中的 ______ (填字母)正对通光孔。
(2)为使观察到的图三中的细胞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图一中的[ ______ ] ______ 。
(3)尝试判断图三中的污点位置:若转动转换器和移动玻片后污点没有动,则该污点最可能在 ______ 上(填结构名称)
(4)若要改变显微镜视野的亮度,可以通过调节图一中的[ ______ ] ______ 和遮光器来完成。
(5)显微镜下看到细胞中细胞质顺时针方向流动,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 ______ 。
18.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问题重要方法,是人们主动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的实验报告,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作出假设: ______ 。
(3)制订计划
(4)实施计划:
①用硬纸板制成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方没有盖),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将纸盒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用黑纸包好形成一个黑暗的环境,另一部分不做处理。这样的目的是起到 ______ 作用,实验变量是 ______ 。
②把纸盒静置桌上,并将抓来的10只鼠妇放入纸盒中,在两侧的中央放入10只鼠妇,静置2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如下表:
环境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7分钟 | 8分钟 | 9分钟 | 10分钟 | 11分钟 |
明亮 | 3 | 2 | 2 | 2 | 2 | 3 | 2 | 2 | 1 | 2 |
黑暗 | 7 | 8 | 8 | 8 | 8 | 7 | 8 | 8 | 9 | 8 |
(5)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 ______ 。
(6)表达和交流:在实验中,鼠妇能不能只用一只? ______ 。为什么?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植物的茎会弯向窗外生长,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
故选:C。
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答案】C
【解析】解:A、大雁南飞是动物的迁徙行为,是生物对外界(温度)刺激作出的反应,包含生命现象。
B、山花和她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包含生命现象。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都是自然风光,不包含生命现象。
D、鹰、鱼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包含生命现象。
故选:C。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3.【答案】D
【解析】解:A、巴斯德的成功之处,在于设置了曲颈瓶,使曲颈瓶内没有细菌进入。A正确。
B、本实验要探究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是否是来自于空气,因此变量是微生物细菌,B正确。
C、该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C正确。
D、此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肉汤中的细菌是由空气中存在的细菌产生的,D错误。
故选:D。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此题是为了验证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是来自于空气,还是自身产生。因此控制的变量是细菌。
解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解答时从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等方面切入。
4.【答案】B
【解析】解: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之前,首先要对光,对光时,先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关镜,使光线正好反射到镜筒内,到达我们的眼睛,直到看清明亮的视野为止。对好光之后,就不能再移动显微镜,如果移动显微镜,射入的光线角度就会发生改变,导致视野变暗看不清物像。
故选:B。
显微镜观的使用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三个步骤,对光是观察前的重要环节,它决定能否看到物像。
本题考查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对光的要求及注意事项,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
5.【答案】C
【解析】解: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图中物像a位于视野中央偏右下方,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将a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由低倍镜转为高倍镜;如果物像不清晰,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为止。因此,下列三个步骤,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④→①→②。
故选:C。
高倍显微镜的操作顺序: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像,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酒精灯、培养皿、滴瓶、滴管、试管夹、烧杯。
故选:C。
实验室中对物质进行加热时常用到的器材有:酒精灯、石棉网(使受热均匀)、三脚架(作支架用,上面放石棉网,下面放酒精灯)、烧杯、试管等。
实验能力是学习生物学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对不同物质加热需要的实验器材是有所不同的,要学会识别。
7.【答案】A
【解析】解:甲用的是10×、10×的镜头组合,放大倍数是:10×10=100((倍),乙同学用的是5×、40×的镜头组合,放大倍数是5×40=200(倍)。
所以A、甲看到的视野亮,正确;
B、甲看到的细胞多,乙看到的细胞少,错误;
C、乙看到的细胞大,而不是甲,错误;
D、甲看到的细胞多,乙看到的细胞少,D错误。
故选:A。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解答即可。
记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细胞数目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解答】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海葵和寄居蟹,海葵借助寄居蟹的运动得以快速转移,便于获得氧气和食物,而寄居蟹则借身上的海葵掩护自己,同时海葵触手上的刺细胞也是它们共同的防御武器。海葵和寄居蟹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因此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的互惠互利,合作共生关系。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A
【解析】解:“春兰秋菊“这一句可以说指不同季节里,不同的植物会开花,这是与光照直接相关的,也就是植物生理学所说的光周期,兰花在春天开花原因是春分后光照变长,这时适合的光周期促使开花,而菊是短日照植物,每天光照时间变短,反而有利于开花,“春兰秋菊”主要是春季和秋季的光照强度不同的影响。
“南橘北梨“是由于温度的原因,橘在北方的温度下是不能生长的,而梨也无法适应南方过热的温度环境,所以两种情况都会使橘或梨长势不好,而且不结果或结果风味不佳“南橘北梨”主要是受南北温度的不同造成的。
故选:A。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此题主要从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进行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0.【答案】C
【解析】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于一只生活在麦田中的刺猬来说,影响它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除这只刺猬外的其他刺猬,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故选:C。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理解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解:A、“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B、“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因素的概念。
12.【答案】C
【解析】解:A、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是为探究温度对家蚕卵孵化率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温度其它皆相同,A正确;
B、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温度,其它皆相同且适宜如蚕卵数、培养湿度等。因此这个实验的方案中蚕卵数应该一样。B正确;
C、表格中温度是20℃时家蚕卵孵化率最高98%。因此从实验结果来看,最适宜蚕卵孵化的温度是20℃。C错误;
D、在一定范围内,16℃时孵化的时间为10天,20℃时孵化的时间为9天,30℃时孵化的时间为8天,所以温度越高孵化出幼蚕的速度越快,D正确。
故选:C。
这是一个对照试验,要求只有一个变量——温度,其他条件都相同,然后根据孵化率去找出最合适的孵化温度。
解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选出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13.【答案】D
【解析】解:冬天,柳树的叶子纷纷落下,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还能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柳树落叶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马尾松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因此,柳树和马尾松通过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
故选:D。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的环境中才能生存,而需水较多的水莲则很难成活。
解答此题需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4.【答案】B
【解析】解: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正确;
B、甲丙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不唯一,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错误;
C、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正确;
D、甲乙丙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正确。
故选:B。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
15.【答案】A
【解析】解:A、Z分布于较深的水层,最适应弱光环境,A符合题意。
B、在池塘中分布范围最窄的是绿藻X,B不符合题意。
C、四种绿藻中Z分布于较深的水层,所以底栖鱼类的主要食物是绿藻Z,C不符合题意。
D、分析图可知:W绿藻适于生活在强光下,X绿藻适于生活在比较强的光下,Y绿藻适于生活在比较弱的光下,因此、Y、Z三种绿藻的分布差异主要受光照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生态系统包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及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
2、分析曲线图可知:W主要分布与最上层,说明最适应强光环境,Z分布于较深的水层,最适应弱光环境。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
16.【答案】水分 影响和改变 竞争 响应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多植树等
【解析】解:(1)材料一中,影响骆驼和骆驼刺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关键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2)蚯蚓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蚯蚓能分解土壤有机物,提高土壤养分转化效率,说明生物能够改变环境。
(3)海豹和企鹅都以一些海洋鱼类为食,因此它们之间具有竞争关系。
(4)为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除了响应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之外,我们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多植树等。
故答案为:
(1)水分
(2)影响和改变
(3)竞争
(4)响应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多植树等(合理即可)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7.【答案】D ② 细准焦螺旋 目镜 ⑦ 反光镜 顺时针
【解析】解:(1)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D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最后转动反光镜,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意味着对光成功。
(2)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装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物像可移动到视野中央。图三中的细胞的物像在视野的右边,故应将装片向右移动,物像可移动到视野中央。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为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图一中的②细准焦螺旋。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换用物镜,污点移动就在物镜,不动就不在物镜。故转动转换器和移动玻片后污点没有动,则该污点最可能在目镜上。
(4)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线进入,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所以,若要改变显微镜视野的亮度,可以通过调节图一中的⑦反光镜和遮光器来完成。
(5)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显微镜下看到细胞中细胞质顺时针方向流动,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顺时针。
故答案为:(1)D;
(2)②细准焦螺旋;
(3)目镜;
(4)⑦反光镜;
(5)顺时针。
图一中:①是粗准焦螺旋,②是细准焦螺旋,③是目镜、④转换器,⑤是物镜,⑥是遮光器,⑦是反光镜;图二中:A低倍镜的目镜,B高倍镜的目镜,C高倍镜的物镜,D低倍镜的物镜,据此回答。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关键。
18.【答案】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对照 光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不能 只用一只鼠妇进行实验具有偶然性
【解析】解:(2)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假设是对提出问题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此题可作出假设:光会(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4)①对照实验要求,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明亮与阴暗两种环境,是以光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5)根据实验记录可以看出阴暗处的鼠妇较多,得出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6)在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10只鼠妇,而不是1只,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
故答案为:(2)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4)对照;光。
(5)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6)不能;只用一只鼠妇进行实验具有偶然性。
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2、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掌握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是解题的关键。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重点中学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重点中学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重点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重点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北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北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