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二中八年级(上)段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919577/0-169790148995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二中八年级(上)段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919577/0-169790148997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二中八年级(上)段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919577/0-169790148998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二中八年级(上)段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二中八年级(上)段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二中八年级(上)段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 教室的门的高度约200 m B. 中学生课桌高约80cm
C. 中学生正常心跳一次大约为 1min D. 足球的直径约40dm
2.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误差就是不能避免的错误
B. 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小
C. 误差是可以避免的错误
D. 误差与错误不同,误差可以避免,但错误很难避免
3.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图所示,元宵佳节,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为我们演奏了一曲优美动听的《茉莉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演奏前,往往需要调整古筝琴弦的松紧程度,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B. 演奏时,我们能听到优美动听的歌曲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C. 太阳光照射到空间站上,在此过程中,太阳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 在元宵节晚会会场观看节目的观众,严禁大声喧哗,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山 B. 船 C. 流水 D. 河岸
5.在刻舟求剑的故事中,由于楚人没有清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人贻笑大方.实际上落入江底的剑相对于船和江岸的运动情况分别是( )
A. 运动、静止 B. 运动、运动 C. 静止、运动 D. 静止、静止
6.下列诗词中都蕴涵着物理知识,能体现“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 )
A.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B.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C.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7.2020年6月30日,随着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定点于地球同步轨道,中国建成世界领先的北斗导航系统,这里的同步是指卫星相对( )
A. 地球静止 B. 太阳静止 C. 月亮静止 D. 火星静止
8.下列四个图象所示物体的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甲、丁
9.如图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C. 两岸猿声啼不住 D. 轻舟已过万重山
10.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3:1,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1,那么,甲、乙两个物体通过各自的路程所用时间之比是( )
A. 2:3 B. 3:2 C. 1:6 D. 6:1
11.一个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那么它在前0.5s时的速度大小是( )
A. 0.4 m/s B. 2.5m/s C. 12.5m/s D. 40 m/s
12.小强把运动会的百米短跑比赛也当作物理课堂,关于运动员运动快慢有以下思考,请你指出他的哪个思考是错的( )
A. 场边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B. 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C. 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D. 速度用来描述运动的快慢与场边观众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
13.旗鱼是海洋中的游泳冠军,速度可达100.8km/h;猎豹是陆地上的短跑冠军,1s可跑31m;雨燕是天空中长距离飞行最快的鸟,每分钟能飞行2.88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 )
A. 旗鱼的最大 B. 猎豹最大 C. 雨燕最大 D. 三者一样大
14.下列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自由下落的小球 B. 人造地球卫星
C. 正在启动的汽车 D. 匀速运行的自动扶梯
15.你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吧?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后,便骄傲地睡大觉。当它睡醒后才发现: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关于这个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 只有选地面为参照物后,才能说乌龟是运动的
C. 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D. 全程中,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16.短跑运动员在100m跑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为9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1.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9m/s B. 10.1m/s C. 10m/s D. 11.2m/s
17.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移近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弹开。此现象表明( )
A.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18.我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已在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未来我国宇航员也会登陆月球,但在接近真空的月球表面上,宇航员不能够直接对话,而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其原因是( )
A. 用通信设备传输速度更快 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 太空中噪声太大 D. 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19.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会马上消失,这说明( )
A. 声音的传播速度小了 B. 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
C. 声音的传播速度变大了 D.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0.上题中的“鸟语花香”,我们根据声音的特征来判断是鸟叫声。(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
21.如图所示,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 )
A. 响度不同
B. 音调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速度不同
22.用香樟树叶卷成筒,把其中一端稍稍捏扁,就可吹响。同一片叶子可以卷成小筒,也可卷成较大的筒(如图所示)。关于两者吹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主要由叶片振动发出,大筒吹出的音调较低
B. 声音主要由叶片振动发出,大筒吹出的音调较高
C. 声音主要由空气柱振动发出,小筒吹出的音调较低
D. 声音主要由空气柱振动发出,小筒吹出的音调较高
23.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同一个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声音的音调比乙高 B. 丙声音的响度比甲大
C. 甲声源发声时振动幅度比乙大 D. 甲声源发声时每秒内振动次数与丙相同
24.在“中国好声音”总决赛颁奖活动中,主持人对某选手的评价是:“她以优美、洪亮的嗓音征服了所有评委,是非常优秀的女高音歌手”。主持人用“优美、洪亮、高音”描述了选手声音的特性,分别对应的物理概念是( )
A. 音色、音调、响度 B. 音色、响度、音调 C. 音调、响度、音色 D. 音调、音色、响度
25.用“超声波”清洁牙齿,是因为( )
A. 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 超声波能引起牙齿的振动
C. 超声波具有能量 D. 超声波发生反射
26.关于噪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噪声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可以利用的一面
B. 噪声可以在传播过程中给予减弱
C. 在自习课上,所有影响他人学习的声音都应该禁止
D. 噪声传到人耳处时就无法减弱了
27.古时排箫又叫做“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如图所示),所以人们都说“参差不齐”,关于排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听到的萧声是由于竹管振动产生的
B. 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 萧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 为了不影响邻居,吹奏排箫时将房间的窗户关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8.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 声呐是利用次声波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的
C. “超声波”的速度总是大于“次声波”的速度
D. “曲高和寡”中的“曲高”是指音调高
29.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是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B. “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
D.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0.下面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B.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快
D.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31.如图所示,用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
(1)图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物体A长度为______厘米。
(2)图b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物体A长度为______厘米。
(3)图c所示刻度尺测量的一木块的长度是______mm,是______cm。
32.汽车盲区,是指驾驶员位于正常驾驶座位置,其视线被车体遮挡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那部分区域,盲区形成的原因是______ ;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33.小毅去长白岛森林公园游玩时,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形成圆形光斑,爸爸告诉小毅,光斑是由于小孔成像形成的太阳______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_ (选填“虚”或“实”)像。
34.小明同学做的水瓶琴如图所示,调节瓶中的水量使它们形成七种音阶,然后用筷子敲击瓶口来“演奏乐曲”,其中调节瓶中的水量可以改变声音的______,改变敲击瓶口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______。(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0分)
3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停表指针未超过一圈,每格1s)。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______(填“大”或“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______的误差。
(3)该次实验中,测得sBC长为______cm,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m/s。
(4)对于该实验,马虎同学提出了下列三条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写序号)。
①测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算出的速度值会偏小
②将小车拿到B点释放,测出小车从B到C点的时间,就是BC段运动时间
③AC段的平均速度等于AB段的平均速度与BC段的平均速度的和的一半
36.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这说明了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
(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4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
37.如图: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轮船上的超声波探测器在发出信号3s后接收到回声,求海水的深度?
38.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暑假,爸爸要驾私家小车带小明到淄博火车站,然后乘高铁去北京游玩。他们早上8:25到某地时看到路边如表1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爸爸吩咐小明通过火车网查询到了淄博至北京南的临近高铁时刻表,如表2所示。求:
表1
G178次列车时刻表
车次信息
车次
G178
车型
高速动车
始发站
青岛
终点站
北京南
开车时间
07:02
到达时间
11:51
全程时间
4小时49分
总里程
819公里
G178次列车起站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停留
里程
1
青岛
始发站
07:02
—
—
2
高密
07:47
07:48
1分
98
3
潍坊
08:15
08:16
1分
183
4
淄博
08:52
08:54
2分
283
5
章丘
09:19
09:21
2分
344
6
济南
09:47
09:49
2分
393
7
济南西
10:05
10:12
7分
413
8
沧州西
10:57
10:59
2分
609
9
北京南
11:51
终点站
98
819
表2
G180次列车时刻表
车次信息
车次
G180
车型
高速动车
始发站
青岛
终点站
北京南
开车时间
07:10
到达时间
12:01
全程时间
4小时51分
总里程
819公里
G180次列车起站
站次
站名
到时间
开车时间
停留
里程
1
青岛
始发站
07:10
—
—
2
高密
07:55
07:57
2分
98
3
潍坊
08:24
08:26
2分
183
4
青州市
08:47
08:48
1分
283
5
淄博
09:07
09:10
3分
344
6
济南
09:57
09:59
2分
393
7
济南西
10:15
10:17
2分
413
8
沧州西
10:41
10:47
6分
609
9
北京南
12:01
终点站
—
819
(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说明,他们最快能赶上哪一趟高铁?
(2)G180次高铁从淄博至北京南站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
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教室门的高度比此数值要大一些,在200cm=2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C不符合实际;
D、足球的直径约22c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2.【答案】B
【解析】解:A、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故A错误;
B、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故B正确;
CD、在测量中,错误是不允许的,是可以避免的,但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CD错误。
故选:B。
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的理解和掌握。
3.【答案】C
【解析】解:A、调整古筝琴弦的松紧程度,是为了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我们能听到航天员演奏的优美动听的歌曲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B错误;
C、真空中的光速为3×108m/s,故C正确;
D、严禁大声喧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音调由频率决定,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是为了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2)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真空中的光速为3×108m/s;
(4)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了音调的决定因素、声音的传播条件、光速和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基础内容,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船向前行时,看到“山……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后退”,一定是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既这是以船为参照物的。
故选:B。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5.【答案】A
【解析】解:故事中的江岸作为参照物,剑和江岸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江岸为参照物,剑是静止的.掉到江里的剑和船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船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楚人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故选A.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1)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再判断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
(2)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如果选定为参照物,这个物体就假定为不动.
6.【答案】D
【解析】解:
A、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整个院子里都能闻到蔷薇花的香味,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故C不符合题意;
D、以“帆船”为参照物,“青山”和“帆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青山”是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物,“青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青山”是静止的;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这种运动属于扩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需要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现在中考的热点。
7.【答案】A
【解析】解:“同步”卫星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处于静止状态的卫星,因此,这里的“同步”是指卫星相对地球静止。
故选:A。
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绕地球转动,转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根据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可做出解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同步卫星的掌握和了解,间接的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度不大。
8.【答案】D
【解析】解:由图可知,甲的s−t图像为一条斜线,表明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为:v甲=s甲t甲=30m3s=10m/s;
乙的v−t图像为一条斜线,说明乙做加速运动;
丙的s−t图像为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说明丙的速度为0;
丁的v−t图像为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说明丁做匀速直线运动,且丁的速度为10m/s;
所以甲、丁的速度是相同的。
故选:D。
根据图像,利用v=st求出甲速度的大小;根据图像分析乙、丙、丁速度的大小;然后对比,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了速度图像的识别,难度不大。
9.【答案】B
【解析】解:A、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与速度无关,故A错误;
B、“千里江陵一日还”描述的是一天内通过的距离,可以估算速度的大小,故B正确;
C、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诗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是猿的声音,与速度无关,故C错误;
D、从“轻舟已过万重山”知,“山”相对于轻舟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轻舟”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通过了距离,但不知道时间,所以无法估算速度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B。
(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根据速度公式分析;
(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
(4)物理学中的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判定舟中人的运动状态就看其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本题考查液化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以及声音的特性,难度不大。
10.【答案】A
【解析】解: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甲、乙两个物体通过各自的路程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s甲v甲s乙v乙=s甲v乙s 乙v甲=21×13=23。
故选:A。
已知路程关系与速度关系,应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运动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了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1.【答案】B
【解析】解:物体的速度v=st=20m8s=2.5m/s;
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则它在前0.5s时的速度一定是2.5m/s。
故选:B。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已知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
本题考查了求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物体的速度。
12.【答案】C
【解析】解:
A、比赛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的快,说明了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员的路程越大,运动员跑得越快,即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A正确;
B、终点裁判是看谁最先到达终点(即用时短),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得快,所以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B正确;
C、在物理学中,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根据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大小来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是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故C错误;
D、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则我们需要通过公式v=st,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才能得出它们的运动快慢,即相同时间比路程,故速度用来描述运动的快慢与场边观众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故D正确。
故选:C。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用时越少,运动越快;
(2)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经过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3)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掌握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3.【答案】C
【解析】解:旗鱼的速度v1=100.8km/h,
猎豹的速度v2=s2t2=31m1s=31m/s=111.6km/h;
雨燕的速度v3=s3t3=2.88km160h=172.8km/h。
比较可知,最大的是雨燕。
故选:C。
根据v=st求出雨燕的运动速度,将速度单位换算统一,进行比较。
此题考查的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物体速度的换算。
14.【答案】D
【解析】解:A、自由下落的小球,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其下落速度会越来越快,故A不符合题意;
B、人造地球卫星,要围绕地球运动,其运动方向不断发生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正在启动的汽车,其运动速度的大小在逐渐增加,故C不符合题意;
D、匀速运行的扶梯,其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的运动。
正确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即可正确解题,比较简单。
15.【答案】D
【解析】解:AC、兔子在前半程比乌龟用的时间少,运动较慢,在整个路程则比乌龟用的时间长,运动较慢,故AC错误。
B、选择地面上的树木等为参照物,乌龟与参照物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同样说明乌龟是运动的,故B错误。
D、在全程中,兔子与乌龟运动路程相同,而乌龟用的时间少,根据v=st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用控制变量法。即:时间相同时,比运动路程的长短,运动路程长的,运动快;路程相同时比运动时间,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快;当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则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平均速度则是路程与其相应时间的比值(所有的时间都计算在内)。
本题主要考查对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方法的运用及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
16.【答案】C
【解析】解:由题意知,路程s=100m,运动时间t=10s,
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
v=st=100m10s=10m/s;
故选:C。
已知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求平均速度,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但在解题过程中要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属于易错题。
17.【答案】A
【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故选:A。
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
18.【答案】B
【解析】解:月球表面中由于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宇航员要进行对话需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
故选:B。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9.【答案】D
【解析】解: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鼓面停止振动,发声停止,声音马上消失,而声音的速度没有发生变化,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物体发声时物体一定振动,物体停止振动,发声停止。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属于基础题。
20.【答案】C
【解析】解:“鸟语花香”主要是根据不同鸟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来区分鸟叫声的,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21.【答案】A
【解析】解: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因为力度不同,物体的振幅不同,响度则不同。
故选:A。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本题主要考查了响度与振幅关系的探究,属声学的基础实验,难度不大。
22.【答案】D
【解析】解:用香樟树叶卷成筒,把其中一端稍稍捏扁,吹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卷成小筒时空气柱细,振动快,故小筒吹出的音调较高,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明确吹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是关键。
23.【答案】C
【解析】解:A.对比甲、乙两图可知,甲声音与乙声音频率相同,即音调相同,故A错误;
B.对比甲、丙两图可知,甲声音与丙声音振幅相同,即响度相同,故B错误;
C.对比甲、乙两图可知,甲声音振幅比乙声音振幅大,即甲声源发声时振动幅度比乙大,故C正确;
D.对比甲、丙两图可知,甲声音的频率低于丙声音的频率,即甲声源发声时每秒振动次数少于丙,故D错误。
故选:C。
(1)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2)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
该题考查的是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和振幅与响度的关系,属于基础题目,难度不大,理解教材中对响度和音调的阐述即可。
24.【答案】B
【解析】解:声音优美是指她演唱时声带发声的品质好,指的是音色;
声音洪亮是指她演唱时声带振动的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
声音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说她是当今最优秀的青年女高音歌手是因为她演唱时声带振动的频率高,音调高。
故选:B。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25.【答案】C
【解析】解:因为声音可以传播能量,并且超声波的频率很高,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就是利用超声波高频冲击,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去除。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①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声体振动越快,振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②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很高的能量。
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的利用知识点的理解,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26.【答案】D
【解析】解:A.噪声是人们讨厌的声音,但是合理利用噪声可以控制植物提前或推迟发芽,以此来除掉杂草,是变害为利,故A正确;
BD.噪声是声音的一种,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故B正确,D错误;
C.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就属于噪声,所以在自习课上,所有影响他人学习的声音都应该禁止,故C正确。
故选:D。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噪声是声音的一种,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
(2)噪声可从两个角度下定义:①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②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本题考查了减弱噪声的途径以及噪声的利用等,是一道基础题。
27.【答案】B
【解析】解:A、听到的萧声是由于竹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不同长度的竹管内空气柱长短不一样,因而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也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会不同,所以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正确;
C、萧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故C错误;
D、为了不影响邻居,吹奏排箫时将房间的窗户关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4)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此题考查声学的多个知识点,综合性强,需要结合给出的现象,利用相关的知识点分析解答。
28.【答案】D
【解析】解:A、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所以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故B错误;
C、声速与频率无关,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相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
D、“曲高和寡”在文学中指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而在物理学中,成语“曲高和寡”中的“曲高”是指曲子的音调高,故D正确。
故选:D。
(1)防治噪声的途径,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
(3)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频率无关;
(4)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本题考查声速,对声音的特征,超声波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
29.【答案】C
【解析】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笛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重锤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所以,“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正确;
D、诗人根据听到的犬吠声,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传播距离、分散程度等有关;
(3)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利用音色可以辨别发声体;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本题是一道声现象的综合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只要平时学习时多归纳,多总结即可,都是一些基础题目,难度不大。
30.【答案】A
【解析】解: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故A正确;
B、物体振动如果发出的声音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是听不到的,故B错误;
C、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分辨的,故C错误;
D、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A。
(1)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2)人能听到的声音条件有三:①物体振动且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②有传声的介质:如空气等;③有良好的听力;
(3)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一样的,根据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声音;
(4)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影响音调的因素是频率。
本题是一道声学的综合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音的特性及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等,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
31.【答案】1cm 2.4 1mm 2.40 30 3.0
【解析】解:(1)图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刻度尺测刻度时,从零刻线开始测起的,物体A的长度是:2.4cm;
(2)图b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A长度为2.40cm;
(3)图c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刻度尺测刻度时,把3.0cm处当作“0”刻度,末端刻度值为6.0cm,物体长度为6.0cm−3.0cm=3.0cm=30mm。
故答案为:(1)1cm;2.4;(2)1mm;2.40;(3)30;3.0。
(1)刻度尺的分度值(即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刻度值读数时,从零刻线开始读,注意要有估读值和单位。
本题考查了刻度值的读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估读;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2.【答案】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
【解析】解:汽车盲区,是指驾驶员位于正常驾驶座位置,其视线被车体遮挡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那部分区域,所以盲区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
故答案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超声波。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本题考查光在图中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以及超声波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33.【答案】倒立 实
【解析】解:大树上的树叶很多,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很多小的缝隙,太阳光从这些小缝隙中照射下来,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在地面上会形成太阳的像,像的形状和太阳一样,而且是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倒立;实。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月食等等。
本题主要考查了小孔成像,属于物理基础知识的应用。
34.【答案】音调 响度
【解析】解:调节瓶中的水量使它们形成七种音阶,然后用筷子敲击瓶口来“演奏乐曲”,瓶子中的水的体积不同,瓶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即调节瓶中的水量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改变敲击瓶口的力度可以改变振动的幅度的大小,即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
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明确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35.【答案】v=st 小 时间 40.0 0.16 A
【解析】解:(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所以实验原理是v=st;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由图可知,测得sBC=40.0cm=0.4m;
小车通过全程的长度:sAC=80.0cm=0.8m,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为5s;
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sACt=0.8m5s=0.16m/s;
(4)①测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所测时间偏大,根据v=st可知算出的速度值会偏小,故①正确;
②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故②错误;
③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AC段的平均速度等于AC段的路程与AC段的时间之比,故③错误。
故选:A。
故答案为:(1)v=st;(2)小;时间;(3)40.0;0.16;(4)A。
(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
(2)如果斜坡的坡度太大,小车运动会过快,运动时间过短,给计时带来不便;;
(3)由图可读出长度,利用v=st可以计算出平均速度;
(4)①测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所测时间偏大,根据v=st可知算出的速度值的变化情况;
②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③AC段的平均速度等于AC段的路程与AC段的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求出平均速度。
36.【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显示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空气;
(4)声音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分析】
(1)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想办法把桌子振动放大;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等基本的声学知识,还考查了转换法和理想实验的方法等方法的考查,是一道好题。
【解答】
(1)如图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如砂粒),把桌子的振动转化为纸屑或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如图3,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说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铃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显示音叉的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3)空气;(4)声音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7.【答案】解: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12×3s=1.5s,
由v=st可得,该处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1.5s=2250m。
答:海水的深度是2250m。
【解析】知道声音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求出声音走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是本题的关键。
38.【答案】解:(1)由交通标志牌可知,标志牌到淄博火车站的距离:s1=35km 汽车的最快速度:v1=70km/h,
到淄博火车站需要的最少时间:t1=s1v1=35km70km/h=0.5h;
则他们到达淄博火车站的时间为8:55,由图可知,G178次列车从淄博的发车时间是8:54,此时G178次列车已经发车,而G180从淄博的发车时间是09:10,所以他们最快能赶上G180次列车。
(2)从淄博至北京南站的路程:s2=819km−344km=475km,
从淄博至北京南站的时间:t2=12:01−9:10=2h51min=2.85h,
则该趟高铁从淄博至北京南站运行的平均速度:v2=s2t2=475km2.85h≈166.7km/h。
答:(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说明,他们最快能赶上G180次列车。
(2)该趟高铁从淄博至北京南站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66.7km/h。
【解析】(1)由交通标志牌可得,到淄博火车站的路程和最快速度,利用t=sv求到淄博火车站需要的最少时间,进而求出到达淄博火车站的时间,据此选择车次;
(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从淄博至北京南站所用时间及总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能从交通标志牌和列车时刻表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难度不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九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二实验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段考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