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第1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第2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共27页。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目标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3.人脑的高级功能。
    考点一 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3)比较树突和轴突
    项目
    数量
    长度
    分支数
    功能
    树突



    接受兴奋
    轴突



    传导兴奋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源于必修3 P17“思考与讨论”:剖析“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神经元的轴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与反射弧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源于必修3 P17“思考与讨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构成,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3.反射弧中相关结构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
    反射弧的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细胞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或只有感觉无效应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
    只有感觉无效应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
    (2)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 )
    (3)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 )
    (4)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 )
    (5)新冠肺炎患者伴有肌肉酸痛和头疼,产生这两种感觉的部位分别是四肢肌肉和大脑皮层
    ( × )
    (6)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 )
    (7)眼球被撞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 )

    (1)当人被钉子扎一下,会感觉到痛,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产生不是(填“是”或“不是”)反射,原因是兴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在“望梅止渴”这种反射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

    考向一 反射与反射弧的结构分析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答案 B
    解析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反射中枢控制的反射如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2.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答案 A
    解析 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反射弧中“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的传导正常,神经冲动可传到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进一步传到大脑皮层,从而引起感觉。“右侧下肢运动障碍”,说明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传导不正常。又由于“腰椎部受外伤”,所以不可能是效应器受到损伤。可能的结果是传出神经受到损伤,或神经中枢中有关冲动传出的部位受到损伤。
    3.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B.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a、b、c、d四个箭头表示的方向都正确
    C.图中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
    D.图中表示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
    答案 B
    解析 图示反射弧的结构中,③②分别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④①分别为感受器和效应器,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兴奋仍能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体产生感觉,A、D项正确;由图可知,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C项正确;图中a、d都与反射弧中的神经元的轴突相连,可以接收到从神经元传出的信号;而c与反射弧中的神经元的细胞体相连,不能接收到从该神经元传出的信号,因为信号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项错误。
    科学思维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考向二 与反射弧功能有关的实验分析
    4.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不属于反射
    B.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C.剪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D.Ⅳ处的神经元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答案 C
    解析 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属于膝跳反射,A项错误;Ⅲ处为传出神经,Ⅰ处为传入神经,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Ⅲ处,不能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B项错误;剪断Ⅰ处,反射弧被破坏,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C项正确;Ⅳ处为脊髓,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D项错误。
    5.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损毁脑的蛙为实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刺激前的处理
    用硫酸刺激的部位
    实验结果
    实验一
    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
    左后肢中趾
    左后肢不能运动
    实验二
    不做处理
    右后肢中趾
    右后肢能运动
    实验三
    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
    右后肢中趾(每隔
    1 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3 min后不能运动
    实验四
    实验三后立即实验
    右侧背部(每隔1 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5 min后不能运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
    (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先后顺序不同。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结果表明坐骨神经中的___________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答案 (1)脊髓 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2)皮肤内 (3)传入神经
    科学思维 判断反射弧中受损部位的方法
    (1)判断传出神经是否受损:电位计位于神经纤维上,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若电位计不发生偏转,说明受损部位是神经纤维;若电位计发生偏转说明受损的部位可能是骨骼肌或突触。
    (2)判断骨骼肌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不收缩,说明受损的部位是骨骼肌。
    (3)判断突触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收缩,说明骨骼肌正常;然后刺激神经,若电位计偏转,但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受损的部位是突触。
    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

    ③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源于必修3 P18图2-2和小字部分:血液中的K+浓度急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难以发生,其原因最可能是血液中K+浓度急剧降低导致细胞内外K+浓度差增大,大量K+外流,使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2.兴奋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2)兴奋的传递过程

    (3)神经递质与受体

    (4)兴奋传递的特点


    (1)膜内的K+通过Na+—K+泵主动运输排出,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 × )
    (2)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 )
    (3)突触的功能是参与信息的传递( √ )
    (4)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
    (6)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 )
    (7)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 )
    (8)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能通过胞吐分泌出细胞( √ )
    (9)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在突触间隙处的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 × )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2)神经递质不是生物大分子却通过胞吐运输的意义是胞吐运输方式可以短时间大量集中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3)据图分析,吗啡止痛的原理是吗啡与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大脑,从而阻碍疼痛的产生。


    1.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原理分析

    2.突触与突触小体
    (1)结构上不同: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涉及两个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两个神经元。
    (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神经递质的性质及作用
    (1)化学成分: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甘氨酸、乙酰胆碱等多种成分。
    (2)功能分类: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前者可导致Na+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实现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的转化,后者则可导致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3)神经递质作用后的两个去向:一是回收再利用,即通过突触前膜转运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贮存于囊泡再利用;另一途径是酶解,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

    考向一 兴奋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Na+、K+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内外之间没有正离子的流动
    B.ab段Na+通道开放,bc段钠离子通道关闭
    C.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等于0 mV
    D.cd段K+排出细胞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 D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a点之前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有K+外流,A项错误;ab段与bc段均是内向电流,此时都是Na+通道开放,B项错误;c点时神经纤维处于动作电位,此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所以其膜内电位大于0 mV,C项错误;cd段K+通过K+通道蛋白排出细胞,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项正确。
    7.(2020·山东高三模拟)下图表示在离体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P点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会促进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
    B.曲线Ⅱ的下降是Na+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
    C.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并给予适宜刺激,则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Ⅲ
    D.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时给予适宜刺激,膜电位变化如曲线Ⅳ所示
    答案 C
    解析 在P点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会发生Cl-内流,不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A错误;曲线Ⅱ的下降是K+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B错误;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不能发生Na+内流,则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变化如曲线Ⅲ所示,C正确;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时给予适宜刺激,会形成动作电位但峰值会下降,D错误。
    考向二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分析
    8.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
    B.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C.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甲、丙和丁区域电位为外正内负,处于静息状态,乙区域的电位正好相反,即为动作电位,电流是从正电位流向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B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图示兴奋传导的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D正确;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也有可能是兴奋还没传到时所保持的静息电位,A正确;丁区域的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可能发生K+外流或Na+内流,C错误。
    考向三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分析
    9.乙酰胆碱(图中以“A-C”表示)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冲动引起乙酰胆碱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突触前神经元中可合成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需要消耗ATP
    D.如D酶失活,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答案 C
    解析 乙酰胆碱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所以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不需要消耗ATP,C项错误。
    10.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神经元,下图为蛙的左后肢屈反射示意图(a和b为电位计),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已知该药物仅对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药物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药物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B.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占据神经递质的位置
    C.阻断离子通道,使Na+无法进入膜内从而无法实现膜电位变化
    D.药物及时分解了神经递质
    答案 C
    解析 根据“该药物仅对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可知,该药物可能作用于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Na+通道被阻断后,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也会受到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
    题后反思 影响神经冲动传递因素的判断方法
    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迅速被移走。
    (1)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阻断神经递质的回收,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结合,使神经递质不能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11.(2021·深圳调研)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二者受体不同,A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由题意可知,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考向四 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综合分析
    12.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__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 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2)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从而________(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这一过程可以用图中________(填“x”“y”或“z”)曲线表示。“愉悦感”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这种调节称为________调节,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毒品成瘾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成瘾性毒品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状态,吸毒成瘾者必须在足量毒品维持下,才能保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答案 (1)特异性受体 相反
    (2)延长 y 大脑皮层
    (3)负反馈 降低 多巴胺(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解析 (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得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2)根据题意分析,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多巴胺会不断地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从而延长了愉悦感的时间,但是多巴胺最终还是被100%回收,如图中y曲线所示;“愉悦感”等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3)受到毒品刺激后,机体能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毒品成瘾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成瘾性毒品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状态,吸毒成瘾者必须在足量毒品维持下才能保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深化拓展 利用概念图理解神经系统分级调节

    2.人脑的高级功能
    (1)感知外部世界,产生感觉。
    (2)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3)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①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言语区
    联想记忆
    受损特征
    运动性言语区(S区)
    Sport→S
    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讲话和看懂文字,但不能讲话
    听觉性言语区(H区)
    Hear→H
    病人能讲话、书写,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视觉性言语区(V区)
    Visual→V
    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变得不能阅读
    书写性言语区(W区)
    Write→W
    病人可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讲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书写能力

    ②学习和记忆


    (1)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 )
    (2)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 )
    (3)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 )
    (4)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 )
    (5)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 )
    (6)长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 )
    (7)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 √ )
    (8)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 )

    下面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1)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那么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a→b→c→d→e(用字母表示)。
    (2)成年人在医院尿检时能主动排尿,其过程是g→h→c→d→e(用字母表示)。
    (3)成年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不能,其原因是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
    (4)某些成年人受到外伤或老年人患脑梗塞后,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请解释以上现象:外伤或脑梗塞已伤及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即大脑)”,致使丧失高级中枢对排尿这种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

    考向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及人脑高级功能的实例分析
    13.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⑤
    B.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C.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D.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
    答案 A
    解析 图中①~⑤分别为下丘脑、脑干、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大脑皮层和脊髓,A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脑干中有呼吸中枢,C正确;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神经中枢,D正确。
    14.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答案 D
    解析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排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B正确;大脑皮层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C正确;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错误。
    社会责任 生活中常见神经系统生理或病理现象的原因分析
    生理或病理现象
    参与或损伤的神经中枢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参与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参与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

    15.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后,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应是⑦③,A项错误;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是低级中枢反射的结果,不是由大脑皮层支配的,应是经过途径①②③完成的,B项正确;通过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⑦和③两个神经元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⑦传递至③,C项正确;感觉是兴奋经过途径④⑤⑥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的,D项正确。




    1.核心概念
    (1)(必修3 P16)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必修3 P16)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必修3 P18)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
    (4)(必修3 P18)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
    2.教材结论性语句
    (1)(必修3 P16)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必修3 P18、P19)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在机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3)(必修3 P20)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4)(必修3 P20)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2020·山东,7)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 A
    解析 K+通过K+通道内流产生兴奋,属于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运输,不消耗ATP,因此静息状态时,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项错误、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细胞内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C项正确;听觉的产生过程仅仅到达了大脑皮层,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项正确。
    2.(2020·浙江7月选考,20)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答案 B
    解析 乙酰胆碱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能使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兴奋,故乙酰胆碱的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项正确;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使得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乙酰胆碱能持续地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结合发挥作用,B项错误;因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故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C项正确;因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故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D项正确。
    3.(2018·全国Ⅲ,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答案 D
    解析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比细胞外低。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4.(2017·海南,1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答案 D
    解析 小脑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都在大脑皮层,C正确;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错误。
    5.(2020·天津,14)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下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

    据图回答:
    (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__________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
    (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________膜。
    (3)上述_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功能密切相关。
    (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多选)。
    A.谷氨酸 B.内源性大麻素
    C.甘氨酸受体 D.Ca2+通道
    答案 (1)突触小泡 减少
    (2)降低 丙
    (3)负反馈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CD
    解析 (1)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图中的甲膜)时,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图中的谷氨酸)到突触间隙。图中信息显示,甲膜上的Ca2+通道开放有利于Ca2+进入突触小体中(或甲膜内),促进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而突触间隙中的内源性大麻素与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会抑制甲膜上Ca2+通道开放,导致BC释放的谷氨酸减少。(2)由图中信息可知,内源性大麻素与AC细胞膜(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可抑制甘氨酸的释放,导致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的活化程度降低。AC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BC细胞膜,所以丙膜是突触前膜。(3)图中三种细胞之间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两种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密切相关。(4)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甘氨酸受体和Ca2+通道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若加入某种呼吸抑制剂,一定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
    答案 D
    解析 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然后检测①处有无反应,A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小体中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若加入某种呼吸抑制剂,一定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电信号先转换成化学信号,以神经递质形式作用于下一神经元,再转换成电信号,C正确;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③处的突触结构不能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不会产生痛觉,D错误。
    2.给予相同位置不同刺激,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时间相等)
    产生的感觉类型
    感觉强度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A.传入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外正内负
    B.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感受器和感觉中枢的不同
    C.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D.从刺激到感觉形成,在完整的信号通路中都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答案 D
    解析 传入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外正内负,A正确;刺激感受器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所以不同类型的刺激能引起机体不同类型的感受器产生兴奋,而后产生不同的感觉,B正确;由图中比较,同种刺激类型的不同刺激强度引起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的差异,在相同时间内神经冲动的数量不同(电信号的频率不同),从而引起感觉强度不同,C正确;从刺激到感觉形成,在完整的信号通路中有突触结构,所以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D错误。
    3.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 B.效应器和传入神经
    C.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D.效应器
    答案 B
    解析 由题中信息可知缩腿反射弧有4个:①左后肢感受器→左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左后肢传出神经→左后肢效应器;②左后肢感受器→左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右后肢传出神经→右后肢效应器;③右后肢感受器→右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右后肢传出神经→右后肢效应器;④右后肢感受器→右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左后肢传出神经→左后肢效应器。破坏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若结构是感受器或感受器和传入神经,那么刺激右后肢,左后肢应收缩,与题干反应不符;若该结构为效应器,那么刺激左后肢,右后肢应收缩,与题干反应不符,故只有B项正确。
    4.Na+—K+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每消耗1分子的ATP,它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K+泵只存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
    B.K+从神经元进入内环境时需要消耗ATP
    C.Na+—K+泵的跨膜运输使神经元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D.从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Na+—K+泵的运输需要消耗ATP
    答案 D
    解析 据题意“Na+—K+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可知,Na+—K+泵存在于几乎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A项错误;K+通过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从神经元细胞进入内环境,其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项错误;Na+—K+泵的跨膜运输使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而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形成的,C项错误;从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过程中,需要逆浓度梯度将Na+泵出细胞外,将K+泵入细胞内,此时Na+与K+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D项正确。
    5.(2019·北京八中上学期期中)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传出神经的动作电位不能传递给肌肉细胞
    B.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 D
    解析 传出神经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方式传递给肌肉细胞,A错误;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B错误;兴奋的传导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K+浓度急性降低一般不会改变兴奋传导过程中的强度,C错误;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膜电位的基础,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正确。
    6.研究人员进行了含有不同Na+浓度的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同、K+浓度相同)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未受刺激时,枪乌贼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膜内的K+扩散到膜外,而膜外的Na+不能扩散到膜内
    B.细胞外液中Na+浓度可以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速率
    C.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则神经纤维可能会接受适宜刺激后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D.在神经纤维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过程中,Na+进出细胞均不消耗ATP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实验利用含有不同Na+浓度的细胞外液测定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由a、b、c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可以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速率,B正确;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导致Na+内流减少,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在神经纤维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过程中,Na+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ATP,但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运出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消耗ATP,D错误。
    7.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图乙和图丙为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电表Ⅰ和Ⅱ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
    B.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C.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 处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基本相同
    答案 A
    解析 ①→②电位变化表示产生动作电位,对应于Q点的兴奋,B错误;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虽然有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但膜内Na+浓度还是低于膜外,C错误;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细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错误。
    8.分布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不仅能识别神经递质还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静脉注射的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和感觉阻滞,从而产生麻醉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突触后膜上的NMD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大量内流
    C.谷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静脉注射氯胺酮会使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而且NMDA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因此,静息状态时突触后膜上的NMD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A正确;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因此应该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B错误;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题意显示,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和感觉阻滞,据此可推测静脉注射氯胺酮抑制了钠离子内流,导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不会使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D错误。
    9.(2019·河北调研)下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答案 D
    解析 ①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后膜,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通过胞吐实现,需消耗能量,B正确;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以避免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C正确;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时,会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时,不会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外负内正的变化,D错误。
    10.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
    答案 B
    解析 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二、非选择题
    11.(2019·全国Ⅰ,30)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 (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解析 (1)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会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控制。(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12.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________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______内流减少,导致______________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______________。
    (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 (1)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鳃 负电位→正电位 (2)d 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Ca2+ 神经递质 降低 (4)增加
    解析 (1)据图1可知,缩鳃反射的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鳃。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的膜电位是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其膜内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2)a→b、b→d、c→d之间存在突触,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可在图中d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增加。
    13.科学家发现,单独培养的大鼠神经元能形成自突触(如图甲所示)。用电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神经元的细胞体可引起兴奋,其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__是神经元产生和维持-68 mV膜电位的主要原因。
    (2)细胞体受刺激后,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此时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______________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
    (3)谷氨酸也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能使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神经元,导致其兴奋。利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结合上述实验),证明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K+外流 (2)Na+内流 特异性受体 (3)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分为A组和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做处理,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细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 A组神经元的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的(或A组神经元不出现第二次电位变化)
    解析 (1)图中-68 mV电位是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K+外流是神经元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的Na+浓度比膜外的低。(2)细胞体受刺激后,Na+内流,使兴奋部位细胞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外侧,形成动作电位,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依次将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下去。兴奋传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3)题意显示,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加入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后,谷氨酸无法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不产生兴奋。

    相关学案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7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7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含解析),共30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6讲 免疫调节(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6讲 免疫调节(含解析),共23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4讲 热点题型七 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4讲 热点题型七 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题(含解析),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膜电位的测量,兴奋传导和传递的探究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