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提升训练 (含解析)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提升训练专题六 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提升训练专题六 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神经调节要点整合,激素调节要点归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三种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六 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定考向
(1)稳态的生理意义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4)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5)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6)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建网络
判对错
(1)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2)K+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3)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
(4)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息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人憋尿的现象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
(6)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血糖降低,胃肠蠕动减慢。(×)
(7)营养不良、淋巴管堵塞及过敏反应都会引起组织水肿。(√)
(8)内环境中的CO2不能作为信号分子发挥调节作用。(×)
(9)B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巨噬细胞一样,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也可以参与细胞免疫。(×)
回归教材
(1)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弧不完整。(选必一22页)
(2)K+在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选必一28页)
(3)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选必一28页)
(4)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息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选必一29页)
(5)人憋尿的现象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选必一35页)
(6)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血糖生噶,胃肠蠕动加强。(选必一19页)
(7)营养不良、淋巴管堵塞及过敏反应都会引起组织水肿。(选必一10页)
(8)内环境中的CO2能作为信号分子发挥调节作用。(选必一57页)
(9)B细胞可以参与体液免疫。(选必一72页)
明核心
微专题1 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
1.神经调节要点整合
(1)膜电位曲线解读
提醒:①K+浓度只影响静息电位
②Na+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
(2)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提醒:①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②神经递质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降解或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主动运输)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③突触后膜不一定是神经细胞膜,也可能是肌肉或腺体细胞的细胞膜。
④抑制性递质导致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强化“外正内负”的局面,使突触后膜更不易兴奋。
⑤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内的扩散及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不耗能。
⑥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并不都是有机物,如NO是无机物。
2.激素调节要点归纳
(1)重视两个关注点
(2)有关糖尿病的几点归纳
提醒:①激素运输无特异性。“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不等于“只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
②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组成细胞结构、不供能,也不起催化作用。
③激素受体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部。
④有些激素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三种方式
考向1 围绕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1.(2021·泰安市模拟)用橡皮锤轻轻敲击股四头肌的肌梭,受刺激的神经末梢会发生神经冲动,从而导致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完成膝跳反射,该反射的反射弧如图所示。该反射发生的过程中需要中间神经元的参与,依据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中间神经元可分为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注:“+”表示兴奋,“-”表示抑制。
A.刺激a点与刺激肌梭都会产生膝跳反射
B.做过膝跳反射测试的同学,可通过大脑皮层抑制反射的发生
C.刺激a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下一神经元的膜电位不变
D.分别刺激a点和b点,通过观察伸肌的反应证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a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b是传出神经,c是神经中枢。刺激a点虽会引起膝跳反应,但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能称为反射,A错误;高级中枢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故做过膝跳反射测试的同学,可通过大脑皮层抑制反射的发生,B正确;刺激a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下一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C错误;刺激a点和b点,伸肌都会反应,故通过观察伸肌的反应不能证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D错误。
2.(2021·全国乙卷,4)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 A
解析 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的过程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A错误;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就是一种神经递质,被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细胞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B、C、D正确。
考向2 围绕动物激素的作用机理及功能,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3.(2021·潍坊三模)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结构,其中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垂体的两个部分。a~d表示物质,已知激素的作用具有逐级放大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液中物质a、b、c的含量关系为a 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物质d分泌的神经调节过程中,效应器均位于垂体
答案 D
解析 根据分析,垂体甲可以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所以甲是腺垂体,A正确;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是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具有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所以血液中物质a、b、c的含量关系为a 4.(2021·哈尔滨三中调研)胰岛B细胞内K+浓度为细胞外的28倍,细胞外Ca2+浓度为细胞内的15 000倍,与神经细胞一样,都存在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下图是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胰岛B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主要依靠主动运输来维持
B.ATP增多会引起胰岛B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进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D.Ca2+大量内流,使胰岛B细胞产生兴奋,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 C
解析 胰岛B细胞内K+浓度为细胞外的28倍,胰岛B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的建立和维持主要依靠主动运输,A正确;ATP增多会引起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阻止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浓度降低,故此时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减小,B正确;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使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减少,进而影响K+和Ca2+的跨膜运输,从而抑制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C错误;Ca2+通道打开,使Ca2+大量内流,而Ca2+促进胰岛素分泌,D正确。
考向3 围绕动物激素相关实验,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5.(2021·山东淄博调研)促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是由于甲状腺对促甲状腺激素(TSH)有抵抗而引起的一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病症严重程度不一,病因也不完全相同。以下是对TSH不敏感的两例患者的部分临床表现:患者甲,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异常,个体有轻微的甲状腺激素减少的临床表现;患者乙,先天性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在注射外源性TSH后,甲状腺摄碘无增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TSH由垂体分泌,甲状腺细胞表面有TSH的特异性受体
B.患者甲体内的TSH含量可能高于正常人体内的TSH含量
C.据题分析可知,可通过补充碘的方式来改善患者乙的症状
D.患者甲和患者乙甲状腺细胞中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差异
答案 C
解析 TSH是由垂体分泌的,其靶器官为甲状腺,甲状腺细胞表面有TSH的特异性受体,A正确;患者甲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异常,个体有轻微的甲状腺激素减少的临床表现,可能是由于患者甲体内TSH含量升高,对TSH不敏感起到了代偿作用,B正确;通过题干信息不能得出补碘能改善患者乙的症状的结论,C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两患者的症状不同,病因也有一定的差异,说明二者体内承担相应功能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差异,D正确。
6.(2021·济南市二模)( 不定项)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记录实验兔的正常尿量a(单位:滴/分钟),然后在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3 mL,记录尿量b;待尿量恢复正常后,耳缘静脉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 mL,再次记录尿量c。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尿量b小于a,是因为垂体提取液中含有ADH,促进了兔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B.若尿量c小于a,是由于兔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的
C.血糖升高后,降血糖的调节过程中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D.给兔注射高渗NaCl溶液导致尿量减少的原因与注射垂体提取液引发尿量减少的原因不同
答案 ABC
解析 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3 mL,垂体提取物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之重吸收的水增多,从而使尿量减少,即b小于a,A正确;耳缘静脉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 mL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尿量减少,即c小于a,B正确;血糖升高后,下丘脑中相应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调节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C正确;给兔注射高渗NaCl溶液,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与注射垂体提取液导致尿量减少的原因相同,D错误。
微专题2 人体稳态与免疫调节
1.内环境及稳态调节要点归纳
(1)内环境各成分的判断
(2)组织水肿的原因
提醒: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2.下丘脑在三大调节中的作用
3.免疫调节要点归纳
(1)关注免疫中的3个“三”
(2)两大免疫过程(―→初次免疫;二次免疫)
提醒:①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起的是体液免疫,如细胞外毒素。
②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引起的是细胞免疫,如胞内寄生菌、病毒,自身肿瘤、移植器官引发的也主要是细胞免疫。
③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阻止病毒的散播感染,当病毒进入细胞后,再引发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抗原。
④体液免疫中,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条件:抗原的直接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与B细胞结合,且二者缺一不可。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考向1 围绕内环境和稳态,考查科学思维的能力
1.(2021·潍坊三模)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节食减肥的中学生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过度节食还能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的增殖和更新影响较大
B.钾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血钾过低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C.Na+、Cl-等离子摄入量减少可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尿量增多
D.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使免疫细胞功能下降
答案 C
解析 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的增殖和更新影响较大,A正确;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大量元素,其作用主要是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血钾低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B正确;Na+、Cl-等离子摄入量减少可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尿量增多,C错误;情绪低落会使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免疫力下降,D正确。
2.(2021·山东烟台调研)人体内环境稳态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的相对稳定,其中渗透压平衡与水、电解质的含量有关。当人体对水的摄入量超过水的排出,就会导致体内水总量过多,表现为细胞外液量增多、血钠浓度降低,甚至会出现水中毒现象。关于水中毒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高温天气,大量出汗,若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盐,可能会出现水中毒
B.人体中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导致的水肿,即水中毒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
D.在人体渗透压平衡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发挥作用
答案 B
解析 炎热夏季,人大量出汗,若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盐,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严重的导致水中毒,A正确;组织水肿是由于各种原因(例如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等),人体组织液中的溶液含量增加,而水中毒的最主要原因是体液中水分增多,溶质的相对浓度降低,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两者有本质的区别,B错误;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当静脉注射0.9%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C正确;人体中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考向2 巧借血糖调节,考查生命观念
3.(2021烟台二模)(不定项)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仍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和蛋白质,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
相同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葡萄糖对渗透压无影响
C.为维持稳态,炎热环境中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减少
D.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或将
失调
答案 ABC
解析 血浆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和蛋白质,此外还含有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很少,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但血浆中葡萄糖浓度增大(减小)也会使血浆中的溶质微粒增多(减少),从而升高(降低)血浆渗透压,B错误;炎热环境中,人体体内外温差减小,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降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错误;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即内环境稳态失调,D正确。
4.(2021·华中师大附中调研)如图为胰岛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及其发挥作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为神经递质的受体,乙最可能为葡萄糖的受体
B.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胰岛B细胞可作为感受器
C.胰岛素分泌后需经血液定向运输至组织细胞发挥作用
D.通过注射胰岛素可治疗自身抗体攻击丙导致的糖尿病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较高的血糖浓度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也可以刺激血糖浓度感受器,通过神经调节,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而,甲为神经递质的受体,乙最可能为葡萄糖的受体,A正确;下丘脑中存在血糖调节中枢,在“血糖浓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这一反射弧中,胰岛B细胞为效应器,B错误;胰岛素需经血液运输至靶细胞处发挥作用,但不能定向运输至组织细胞,C错误;丙为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丙被自身抗体攻击后不能有效地识别胰岛素,由此引起的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D错误。
考向3 结合免疫调节,考查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5.(2021·福建龙岩一模)新冠病毒肆虐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影响,研发疫苗是防控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腺病毒载体疫苗属于基因工程疫苗,它只需搭载新冠病毒核酸片段,而传统的“灭活病毒疫苗”需要灭活使病毒失去致病能力。如图是注射两类疫苗引发人体产生免疫效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⑤代表不同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物质A为细胞因子,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①②③④
B.感染过腺病毒的人群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会提高疫苗免疫预防效果
C.新冠病毒感染免疫预防人群时,会直接刺激②和③迅速发生二次免疫反应
D.腺病毒载体疫苗不存在“灭活”,但需要新冠病毒核酸片段表达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免疫过程:抗原→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A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其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②辅助性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B细胞,①抗原呈递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A错误;若在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前,人体曾感染过腺病毒,人体中产生的抗体与细胞毒性T细胞会消灭腺病毒,导致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有效性降低,B错误;新冠病毒感染免疫预防人群时,会直接刺激④记忆细胞迅速发生二次免疫反应,C错误;腺病毒载体疫苗注入人体后,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是:腺病毒能够将相关蛋白基因转化到受体细胞中,并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出相关蛋白,作为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应答,故腺病毒载体疫苗不存在“灭活”,但需要新冠病毒核酸片段表达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6.(2021·1月八省联考广东卷,10)某人感染了HIV,5年后被诊断出患淋巴瘤。最可能的原因是HIV感染后导致( )
A.HIV大量寄生在B细胞内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丧失
C.B细胞无法转化为浆细胞
D.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
答案 B
解析 HIV在人体内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A错误;辅助性T细胞被大量破坏后,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几乎丧失,病人一般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B正确;感染HIV后,B细胞仍然可以分裂分化产生浆细胞,C错误;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是先升高后下降,D错误。
规范写
长难句规范答
1.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
提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
提示 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水肿
3.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疾病的原理是
。
提示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随血液流经全身
4.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的原因是
。
提示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提示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6.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是
。
提示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被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提示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此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激素又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8.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成功地抵御大多数病毒,却不能抵御HIV,原因是
。
提示 HIV可杀死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辅助性T细胞,当辅助性T细胞被杀死后,免疫系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9.如何验证水稻的恶苗病是赤霉菌产生的物质引起的,而不是赤霉菌本身在起作用?
。
提示 将培养过赤霉菌的培养基滤液喷施到健康水稻幼苗上,与对照组相比,观察是否出现恶苗症
综合训练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D.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及免疫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各种化学物质等保持相对稳定,它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并非恒定不变。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及免疫调节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恒定不变,A正确,C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酶的活性手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C。
2.下列四种器官中,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胸腺 B.胰腺
C.淋巴结 D.骨髓
【答案】B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等。
【详解】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所以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胰腺,B正确。
故选B。
【点睛】
3.免疫预防的重要手段是给人体接种疫苗,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
A.抗原 B.抗体 C.淋巴因子 D.造血干细胞
【答案】A
【详解】疫苗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降低或没有毒性的病原体,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为抗原,A正确
故选A
【点睛】
4.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短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
【答案】D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
B、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B错误;
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而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错误;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由于语言功能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因此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D。
5.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也可能得病
B.热水烫后起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内环境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D.若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则组织液渗透压会升高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体也可能会患病,如某些遗传病,A正确;
B、热水烫后起的“水泡”,里面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B正确;
C、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改变,即使引起酶促反应速率改变,也不一定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也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C错误;
D、若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则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量增加,进而渗透压会升高,D正确。
故选C。
6.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B.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
C.一个记忆B细胞膜上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只有一种
D.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答案】D
【分析】1、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2、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其中免疫缺陷病是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过程中缺失,即免疫功能不足;而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
【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对病原体具有特异性,A正确;
B、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可以由唾液腺分泌,可以由免疫细胞分泌,B正确;
C、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浆细胞,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和相应的抗原结合,C正确;
D、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D错误;
故选D。
7.下表是某患者的血液化验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检测项目
结果
单位
参考值
甲状腺激素
2.68
pmol/L
7.86-14.41
促甲状腺激素
6.53
μIU/mL
0.34~5.60
A.此患者甲状腺激素功能比正常人低下
B.该患者的基础体温低于正常人
C.患者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能不敏感
D.口服甲状腺激素可缓解其症状
【答案】C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分析表格数据:该患者体内游离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说明由于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出现了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导致促甲状腺激素过多。
【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该患者体内游离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说明该患者甲状腺功能低下,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会引起患者基础体温低于正常人,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产生,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由于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因此其垂体功能正常,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通过口服甲状腺激素可以缓解患者症状,D正确。
故选C。
8.在蛙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b、c),并且将这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a处后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B.图中神经纤维未受刺激前电位特点是内正外负
C.刺激前图中电位计可以测到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
D.a处的神经冲动将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播到c处
【答案】D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在a处给予刺激,a处会产生动作电位,膜外会变为负电位,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错误;
B、图中神经纤维未受刺激前电位特点是内负外正,B错误;
C、在未刺激前,电流计测得的电位是零电位,不是静息电位,测静息电位时两电极分别在膜两侧,C错误;
D、a处的神经冲动将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播到c处,D正确。
故选D。
9.下列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能直接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B.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能够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
C.健康人内环境中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
D.细胞依赖内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答案】B
【分析】1、血液并不全是体液,因为血液中既有液体部分——血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浆沿着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绝大多数组织的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3、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
【详解】A、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能直接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A正确;
B、组织液中的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B错误;
C、健康人体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即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
D、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影响细胞代谢,同时细胞代谢也会影响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D正确。
故选B。
10.环境雌激素(EES)是指由人类的生产、生活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可模拟内源雌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如聚乙烯、DDT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雌激素进入人体只能通过注射的方式,不能口服
B.EES在人体内的作用时间可能长于内源雌激素的
C.EES进入机体后,直接参与了机体的生命活动
D.EES可能会让人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水平
【答案】B
【分析】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环境雌激素(EES)可模拟内源雌激素的作用,故能通过雌激素受体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从而影响机体对雌激素分泌的调节作用,导致体内雌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详解】A、雌激素为一种固醇类激素,口服不会在消化道中分解,因此雌激素进入人体可以口服,A错误;
B、环境雌激素(EES)不是人体内产生的,人体内可能缺少分解EES的相关酶,故EES在人体内的作用时间可能长于内源雌激素,B正确;
C、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只起调节代谢的作用,故EES进入机体后,不会直接参与机体的生命活动,C错误;
D、EES通过雌激素受体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从而影响机体对雌激素分泌的调节作用,导致体内雌激素的分泌量减少,D错误。
故选B。
11.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连接成的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相关的结构或刺激部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效应器由④的末梢和⑤共同构成
B.只要给予①处或④处一刺激,该处神经元就能产生兴奋
C.若用某种药物处理②处,可能引起③处释放大量Cl-
D.神经递质只能由②的末稍释放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a、b是两个神经元,其中①②是a神经元轴突上的两个位点,④是b神经元轴突上的位点,③是a、b两神经元形成的突触结构。
【详解】A、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因此图中的效应器由④传出神经的末梢和⑤肌肉共同构成,A正确;
B、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受到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①或④处要产生兴奋,必须要有适宜的刺激,B错误;
C、若用某种药物处理②轴突处,可能引起③突触处释放大量Cl-,因此Cl-内流,导致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C正确;
D、神经递质只能由②轴突的末稍释放,作用到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B。
1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应答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几乎对所有的免疫细胞都有抑制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糖皮质激素含量相对稳定
B.激素通过体液的定向运输分别定向作用于相关的靶器官
C.应激时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抑制免疫功能
D.新冠肺炎患者适度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因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免疫损伤
【答案】B
【分析】下丘脑受到刺激时,可通过分泌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引起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通过血液循环,ACTH可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含量升高后,又可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故可维持糖皮质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详解】A、下丘脑通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引起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再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这体现了激素的分解调节,同时糖皮质激素的含量升高后,又可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维持糖皮质激素含量相对稳定,A正确;
B、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没有定向运输,B错误;
C、在机体受到突然的刺激,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作用,对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C正确;
D、适度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可抑制因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免疫损伤,D正确。
故选B。
13.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已知大部分晶体物质不易通过血细胞细胞膜,而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下列有关渗透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维持血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方面,血浆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
B.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无机盐含量高,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胶体渗透压体现
C.在维持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平衡方面,血浆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
D.人体血浆渗透压平衡受多种激素和神经系统的调节
【答案】B
【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维持血浆和血细胞之间渗透压平衡的作用中,无机盐的贡献大,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因此在维持血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方面,血浆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血浆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l-,即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体现,B错误;
C、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有较多蛋白质,在维持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平衡方面,血浆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C正确;
D、人体血浆渗透压平衡受多种激素(如醛固酮等)和神经系统(如下丘脑等参与)的调节,D正确。
故选B。
14.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脑细胞中的谷氨酰胺等代谢废物直接进入组织液
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脑对脊髓的控制减弱
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能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的摄入量
【答案】C
【分析】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如图所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都是非条件发射。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详解】A、脑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主要由组织液构成的细胞外液,细胞中的谷氨酰胺等代谢废物直接进入组织液,A正确;
B、患者由于谷氨酰胺增多,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所以应该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B正确;
C、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没有作用于脑组织,所以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不能减轻脑组织水肿,C错误;
D、如果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其中的氨基酸脱氢产生的氨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加重病情,所以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D正确。
故选C。
15.葡萄糖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对人来说葡萄糖经血液循环被运输至身体各个器官。在血液流经肾脏时,绝大部分葡萄糖会被滤出,然后再被重吸收回血液。肾脏每天重吸收的葡萄糖达到180g,才保证了最终排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因此,肾脏是维持血浆中葡萄糖水平的重要器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肾脏重吸收葡萄糖功能衰退的患者,尿量较大
B.糖尿病患者肾脏无法重吸收葡萄糖
C.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D.若某人尿液中葡萄糖含量高,则这个人患有糖尿病
【答案】A
【分析】胰岛素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起拮抗作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详解】A、肾脏吸收葡萄糖功能衰退的患者,尿液中葡萄糖含量高,渗透压增大,导致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大,A正确;
B、糖尿病患者肾脏可以重吸收葡萄糖,只是尿液中葡萄糖含量超出了肾脏的重吸收功能,B错误;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无影响,C错误;
D、尿液中葡萄糖含量高的患者可能患有糖尿病也可能是葡萄糖重吸收机制有问题,D错误。
故选A。
16.过敏反应与免疫系统功能的异常有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组成的。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淋巴细胞 有_____。
A、吞噬细胞 B、T 细胞 C、B 细胞 D、浆细胞 E、记忆细胞
(2)地塞米松是用来治疗过敏反应的一种免疫抑制剂,但对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为寻找更加高效且低毒 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以 DNFB(一种引起过敏的物质)刺激健康小鼠,建立过敏反应的小鼠模型。将这批小鼠分成五 组,再用 DNFB 刺激模型小鼠,诱发其过敏反应。诱发前的 0.5 h 和诱发后的 6 h,在 B、C、D、E 组小 鼠外耳分别涂浓度为 0、2%、4%、8%的青蒿素乳膏,F 组小鼠外耳涂地塞米松,同时另设 A 组健康小 鼠(对 DNFB 不过敏)为对照组。诱发 48 h 后取小鼠胸腺并称重,计算胸腺指数,结果如图甲所示。
实验二:在对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和地塞米松进行细胞毒性的比较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从健康的实验小 鼠体内分离淋巴结,研磨过滤,收集细胞悬液;体外诱导细胞分裂并培养 24 h 后,统计细胞数量,计算 细胞相对生存活力,结果如图乙。
①图甲中 C、D、E 组结果与 B 组比较,说明青蒿素具有_____的作用。当青蒿素的浓度达 到_____时作用效果超过了地塞米松。
②图乙实验中设置空白对照组是用_____的培养液培养细胞。分析图乙的实验结果说明_。
【答案】 免疫活性物质 BCE 抑制过敏反应 8% 不加青蒿素和地塞米松 青蒿素和地塞米松对细胞均有毒性;在各个浓度下,青蒿素对细胞的毒性均小于地塞米松
【分析】分析图甲可知,C、D、E组结果与B组比较,胸腺指数偏低,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免疫作用,当青蒿素的浓度达到8%时作用效果超过了地塞米松;分析图乙可知,用不含地塞米松和青蒿素培养液培养细胞,属于本实验中的空白对照组,且空白对照组细胞相对存活力是100%,实验结果说明:青蒿素和地塞米松对细胞均有毒性;在各浓度下,青蒿素对细胞的毒性均小于地塞米松。
【详解】(1)(1)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
(2)①根据图甲可知,与A组相比,B组小鼠的胸腺指数明显升高,C、D、E组结果与B组相比,胸腺指数偏低,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过敏反应的作用,当青蒿素的浓度达到8%时作用效果超过了地塞米松;
②本实验中的空白对照组应用不含地塞米松和青蒿素培养液培养细胞;图乙所示实验结果说明:青蒿素和地塞米松对细胞均有毒性;在各浓度下,青蒿素对细胞的毒性均小于地塞米松。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调节的相关实验探究,并能够利用对照实验的原则对柱形图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实验结论。
17.大量的铅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使人出现多动、狂躁不安等现象。已知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机理如图。
(1)图中后膜上的受体与GABA结合后,后膜上是否有电位变化?___________。
(2)进入人体内环境的铅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结合图示分析铅令人出现狂躁不安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3)疼痛时体内的GABA分泌增多,GABA只作用于相应细胞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铅能够影响代谢使血液中的8-氨基酮戊酸(ALA)增多。为验证铅能使血液中的ALA增多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有人用加铅食物饲喂实验鼠,对照组饲喂不加铅的等量同种食物。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鼠的行动表现。结果显示,加铅组较对照组明显表现为狂躁不安,则说明结论正确。该实验不足以验证结论,请完善实验操作及预期结果。
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
(2)铅抑制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铅破坏氨基丁酸的受体;铅抑制氨基丁酸的释放;铅减少氨基丁酸
的产生等
(3)只有相应细胞中的GABA受体基因被选择性表达
(4) 补充检测两组小鼠血液中ALA的含量,然后向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ALA,再观察鼠的行动表现 加铅组小鼠血液中ALA的含量较高。向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ALA后,小鼠也表现为狂躁不安
【分析】突触由三个部分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GABA属于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该受体是膜上Cl-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离子Cl-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
(1)
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胞浆内其他酶系所破坏。GABA受体是一种氯离子通道,后膜上的受体与GABA结合后,导致氯离子通道开放,使氯离子流入神经细胞内,后膜膜内为负电位。
(2)
铅与氨基丁酸竞争性地与突触后膜上的氨基丁酸受体结合,抑制了氨基丁酸的作用,从而使人狂躁不安;铅破坏氨基丁酸的受体,使氨基丁酸无法与受体结合,抑制了氨基丁酸的作用,从而使人狂躁不安;铅抑制氨基丁酸的释放或铅减少氨基丁酸的产生,都会使氨基丁酸含量减少,氨基丁酸的作用降低,人狂躁不安。
(3)
由图示可知,氨基丁酸(GABA)控制疼痛的机理: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促进突触后膜上的氯离子通道打开,氯离子内流,进而起到相应作用。GABA只作用于相应细胞的根本原因是只有相应细胞中的GABA受体基因被选择性表达。
(4)
根据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铅能使血液中的ALA增多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实验中做了两组,一组对照组,一组加入铅进行处理组,结果显示加铅组较对照组明显表现为狂躁不安,此实验只能证明铅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无法证明是通过使ALA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具体为补充检测两组小鼠血液中ALA的含量,然后向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ALA。预期结果为加铅组小鼠血液中ALA的含量较高。向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ALA后,小鼠也表现为狂躁不安,由此可验证实验结论。
18.近些年来,随着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控制饮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流程,实验中I~V组家兔的注射剂量均按单位体重计算。
①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空白对照,图中X是____________,V组注射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③首次注射后,Ⅱ~V组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④第二次注射后,Ⅱ和Ⅳ组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
(2)某人空腹时血糖过高,为确定原因,还需要检测血液中的____________。
(3)长期高糖饮食导致的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的尿量会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请写出你的判断理由____________。
【答案】(1)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或注射胰高血糖素得到缓解 生理盐水 家兔仍维持低血糖症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II组: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Ⅳ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胰岛素、胰高血精素等激素含量
(3) 增加 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分析】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某激素(胰岛素)后,正常小鼠会表现出某种(低血糖)症状,然后再及时补充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如果此时小鼠的这种(低血糖)症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就能够证明胰岛素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
(1)
①该实验的原理是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或注射胰高血糖素得到缓解。
②作为空白对照,图中X是生理盐水,V组注射后的现象是家兔仍维持低血糖症。
③首次注射后,Ⅱ~V组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是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④第二次注射后,Ⅱ和Ⅳ组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II组: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Ⅳ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
某人空腹时血糖过高,可能是调控血糖浓度的激素出现问题,为确定原因,还需要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含量。
(3)
长期高糖饮食导致的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的尿量会增加,原因是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其中准确理解血糖调节中相关激素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9.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是由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由__________科学家完成。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
(4)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C组是_____,D组是_______。
【答案】 胰岛B 中国(或我国或邹承鲁等) 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分析】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一方面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另一方面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合成分泌,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进而升高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使机体血糖浓度稳定。
【详解】(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由中国科学家完成。
(2)由于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能使小鼠血糖浓度降低,所以B、C、D三组小鼠在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体内血糖浓度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从而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
(3)由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C组注射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使体内血糖浓度升高。
(4)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C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注射葡萄糖,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及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具体作用,明确实验目的和探究实验的相关原则,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20.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侧为___,B侧为___(填“正”或“负”)。
(2)局部电流在膜外由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的。
(4)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上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答案】(1) 正 负
(2) 未兴奋 兴奋
(3)双向
(4)相反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
(1)
静息状态时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则图中A侧为正电位、B侧为负电位。
(2)
兴奋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因此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是双向的。
(4)
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刺激c处,电流先后两次通过两个电极,所以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电流计的位置及刺激位点作出准确的判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提升训练专题十 生物工程(含解析),共34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提升训练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共37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提升训练专题九 发酵工程(含解析),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