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十一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十一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十一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
1.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银、汞 B. 氩、金 C. 钙、碳 D. 镁、锰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化学、物质、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或做法合理的是( )
A. 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B. 纯天然的化妆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 化学是环境污染的主因,所以没有必要发展化学
D. 解决环境问题,应从源头上消除污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
3.远古时期,半坡人从事的下列生活、生产活动中,一定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夯筑土屋 B. 结绳记事 C. 磨制石器 D. 烧制彩陶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水银制温度计 B. 石墨制铅笔芯 C. 干冰作制冷剂 D. 天然气作燃料
5.下列关于分子的变化的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分子间的间隙变小
B.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C. 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去
D. 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
6.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换我们一片蓝天人人有责.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 CO2
B. CO
C. SO2
D. PM2.5(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7.为防止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下列图标不适合在加油站使用的是( )
A. B.
C. D.
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紫红色的铜在空气中加热,变成了黑色的氧化铜
B. 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C.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9.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
A. 取液时,先挤压胶帽,再将滴管伸入试剂瓶中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用手握住试管,再将导管伸入水面下
C. 给固体加热,先预热,再对准药品加热
D. 用天平称量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
10.下列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的是( )
选项
A.
B.
C.
D.
方案
结论
说明酒精灯火焰分三层,焰心温度最高
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是化学变化
比较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空气中的多
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可以相互转化
A. A B. B C. C D. D
1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用导管从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引出一缕“白烟”,点燃形成子火焰。据此实验,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 子火焰处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12.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入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
B. 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
C. Ⅱ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
D. 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气体中所含CO2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2.0分)
1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75%酒精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醇。
①通常情况下,酒精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②易挥发成气体。
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④酒精易燃烧。
⑤常用作酒精灯或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
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描述中,涉及酒精物理性质的是 ______ (填序号,下同)。酒精化学性质是 ______ 。
(2)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面上引起火灾,处理方法是 ______ 。
(3)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 ______ 20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乙醇燃烧的生成物与蜡烛完全燃烧的生成物相同,则酒精燃烧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______ 。
14.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现有下列几种物质,请用序号填空。
①二氧化碳
②氮气
③稀有气体
④氧气
⑤镁
⑥铁
(1)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是 ______ 。
(2)有助燃性的气体是 ______ 。
(3)用来制霓虹灯的是 ______ 。
(4)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是 ______ 。
(5)可用于制造炊具 ______ 。
(6)可用作照明弹的是 ______ ,该物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______ 。
15.给下列物质分类。
①五氧化二磷 ②液氧 ③矿泉水 ④洁净的空气 ⑤铁水 ⑥水银⑦稀有气体 ⑧冰水混合物
(1)①~⑧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______ (填编号),属于纯净物的是 ______ (填编号)。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由多到少分别是:氮气、氧气、 ______ 、 ______ 、其他气体和杂质。
(3)如图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______ (填序号,下同),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 ______ 。
16.下表是某市空气质量实时自动发布系统发布的部分地区某时段空气质量状况。据此回答:
监测站
①立交桥区
②花园小区
③化工园区
④湿地公园
首要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
一
空气质量状况
轻度污染
良
中度污染
优
(1)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为______(填序号)。
(2)化工园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______;该地区容易引起的环境问题是______。
(3)立交桥区附近空气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它的来源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汽车尾气的排故
B.人呼出的气体
C.周围居民焚烧生活垃圾
D.植物的光合作用
17.Ⅰ.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1)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 。
(2)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需要用 ______ 。
(3)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______ 。
Ⅱ.请用数字填空:
(4)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______ 。
(5)用试管给液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与桌面成 ______ 角。
(6)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应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______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8.模型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_(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_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______。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9.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下列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特性。
(1)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将浸有酚酞试液的白色棉花团绑在树形铁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放置盛有浓氨水的微型烧杯,罩上大烧杯。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2)将分别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氮气的集气瓶(两气体不反应),按图2中甲、乙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用振荡)。
①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最终甲、乙中上下两瓶气体颜色均趋于一致,请从分子特性的角度解释原因:Ⅰ. ______ ;Ⅱ. ______ 。
②实验时发现甲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而乙中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该现象说明相同条件下,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 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氮气的密度。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20.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化学家 ______ 。
A.门捷列夫
B.拉瓦锡
C.道尔顿
D.阿伏加德罗
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装置如图1),用汞在密闭容器中连续加热12天,生成固态物质(氧化汞)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 。通过实验,该化学家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 ______ (填物质名称)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教材回顾】(1)课本中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兴趣小组同学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15。其原因可能是: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装置内氧气有剩余;③ ______ 。
(2)由于红磷在空气中点燃后,才缓慢地放入集气瓶内,可能造成的实验缺陷有:
①测定结果不准确;
② ______ 。
【提出问题】能否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以解决上述缺陷?
【实验改进】
改进一: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装置,用一个100mL量筒倒扣在水中,使量筒内外液面均位于40mL处,量筒内浮着一个贴有银片的小木块,银片上放有足量白磷(白磷着火点40℃),将整套装置置于垫有 ______ (填仪器名称)的铁架台的铁圈上加热。一会儿,白磷发生燃烧,冷却后,读出此时液面对应刻度。
(1)放白磷的平板用银做的原因是:银的 ______ (填物理性质)好,易将白磷温度升高,且化学性质稳定。
(2)反应中,量筒内的液面的变化过程是 ______ 。最终,液面大约位于量筒刻度 ______ mL处;白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______ 。
改进二: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4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附铁粉除氧剂,利用铁锈蚀消耗氧气的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数据】测得图2实验、图4实验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5、图6所示。
【反思与评价】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 ______ (填“能”或“不能”)精确地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 ______ 。
2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列装置(如图)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CO2气体产生,设计的探究过程如下,请回答其中的有关问题。
(1)【提出假设】绿色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有CO2气体产生。
(2)【设计方案】使绿色植物在避光的黑暗处发生呼吸作用,检验呼吸过程产生的气体。
(3)【查阅资料】
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二氧化碳+水→酶有机物+氧气
②绿色植物呼吸作用过程:有机物+氧气→酶二氧化碳+水
③二氧化碳与饱和石灰水反应,使石灰水变浑浊
(4)【进行试验】
操作步骤
简答
①将各装置按如图所示连接好并装入化学试剂C中放入绿色植物
①A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
②B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
③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 ______ 。
②往A的导管口缓缓连续鼓入空气一段时间
④A装置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⑤D装置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5)【结论与反思】①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 ______ 和 ______ 。
②如果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请你从实验条件控制上找出可能的两个原因:一是 ______ ;二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银的元素符号是Ag,汞的元素符号是Hg,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不相同,故选项正确。
B、氩的元素符号是Ar、金的元素符号是Au,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故选项错误。
C、钙的元素符号是Ca、碳的元素符号是C,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故选项错误。
D、镁的元素符号是Mg,锰的元素符号是Mn,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由常见元素符号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记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D
【解析】解:A、实验室废液应先处理后再排放,故A错误;
B、任何物质都属于化学物质,故B错误;
C、化学工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应该发展化学,故C错误;
D、解决环境问题,应从源头上消除污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故D正确;
故选:D。
由题意知,“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体现在化学上就是使用药品时要节约、实验室废水废渣废液等要处理后再排放,尽可能使原料的利用率提高。
本题属于环境保护类试题,只要抓住题干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即可顺利作答。
3.【答案】D
【解析】解:A、夯筑土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结绳记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磨制石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烧制彩陶,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答案】D
【解析】解:A、水银制温度计,是利用水银受热膨胀遇冷冷缩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石墨制铅笔芯,是利用了石墨质软具有深灰色,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干冰作制冷剂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升华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天然气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故只有判断出该用途与哪种性质相关即可完成解答。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5.【答案】B
【解析】解:A、分子的间隔变小,但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则一定不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B、分子改变了,由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间隔之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则一定不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分子的运动速度明显加快过程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则一定不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B。
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生成新的分子来判断化学变化.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6.【答案】A
【解析】解:一氧化碳、二氧化硫、PM2.5(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都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能造成空气污染。二氧化碳大量排放能够造成温室效应,但还不是被列入空气监测的气体,不属于空气污染气体。
故选:A。
根据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进行解答.
本题较为简单,只要能记住空气的污染物即可正确解答.
7.【答案】D
【解析】解:A、加油站属于易燃易爆场所,A表示禁止吸烟,否则容易引起火灾,适合加油站使用,故A错。
B、加油站属于易燃易爆场所,B表示禁止烟火,否则容易引起火灾,适合加油站使用,故B错。
C、表示当心火灾易燃物质,加油站汽油属于易燃物质,适合加油站使用,故C错。
D、加油站属于易燃易爆场所,D表示剧毒品,不适合加油站使用,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图标所表示的含义来考虑,并结合加油站应注意的事项来回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A、紫红色的铜在空气中加热,变成了黑色的氧化铜,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9.【答案】B
【解析】解:A、滴管吸取液体时,应先挤压胶头赶尽空气,再伸入瓶中吸液,故操作正确;
B、检验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伸入水面以下,再用手握住试管,故操作不正确;
C、为防止试管炸裂,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先给试管预热,再集中药品部位加热,故操作正确;
D、用天平称量时,预估物质的质量,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故操作正确。
故选:B。
A、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分析;
C、根据固体物质的加热方法分析;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基本操作又是实验的必备技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考查热点之一。
10.【答案】D
【解析】解:A、酒精灯火焰分三层,外焰处火柴炭化最明显,说明外焰温度最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是因为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实验过程中,空气中燃烧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空气中的多,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实验过程中,水能够变成水蒸气,水蒸气能够变成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酒精灯火焰分三层,外焰处火柴炭化最明显,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B、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是因为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
C、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D、实验过程中,水能够变成水蒸气,水蒸气能够变成水。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1.【答案】C
【解析】解:A、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白烟,是石蜡蒸汽,故选项说法错误。
B、子火焰处石蜡蒸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汽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故选项说法正确。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汽,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题意,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石蜡蒸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若导管太长,温度降低,蒸汽会冷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有一定难度,了解母子火焰的原理、石蜡蒸汽(石蜡在受热时冷凝形成的石蜡小颗粒,多为白色)受热易燃的特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C
【解析】解:Ⅰ瓶和Ⅱ瓶的作用不同,I瓶是吸入气体的装置,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造成干扰;Ⅱ是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通过上述操作,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A、所以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故A正确;
B、所以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故B正确;
C、Ⅱ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故C错误;
D、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气体中所含CO2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实验目的,证明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吸入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Ⅱ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二氧化碳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此题是利用实验对呼吸是否产生二氧化碳进行验证,解题的关键是了解装置Ⅰ和Ⅱ的作用。
13.【答案】①②③ ④ 用湿抹布盖灭 小于 酒精+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解析】解:(1)①通常情况下,酒精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颜色、气味、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②易挥发成气体,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④酒精易燃烧,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⑤常用作酒精灯或内燃机的燃料,属于用途。故涉及酒精物理性质的是①②③;涉及酒精化学性质的是④;
(2)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面上引起火灾,处理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3)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4)酒精燃烧的生成物与蜡烛完全燃烧的生成物相同,则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酒精+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故答案为:(1)①②③;④;
(2)用湿抹布盖灭;
(3)小于;
(4)酒精+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2)根据灭火原理解答;
(3)根据分子性质解答;
(4)根据题中信息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涉及区分物质的性质、灭火措施、分子的特性以及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关键是熟记基础化学知识。
14.【答案】① ④ ③ ② ⑥ ⑤ Mg+O2→点燃MgO
【解析】解:(1)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是二氧化碳;
(2)有助燃性的气体是氧气;
(3)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以防腐;
(4)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来制霓虹灯;
(5)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用于制造炊具;
(6)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作照明弹;镁燃烧是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氧化镁,故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Mg+O2→点燃MgO。
故答案为:(1)①;
(2)④;
(3)③;
(4)②;
(5)⑥;
(6)⑤;Mg+O2→点燃MgO。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加强对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③④⑦ ①②⑤⑥⑧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ACD AD
【解析】解:(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③矿泉水、④洁净的空气、⑦稀有气体均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①五氧化二磷、②液氧、⑤铁水、⑥水银、⑧冰水混合物(水)均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所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由多到少分别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3)A中只含有一种分子,表示纯净物,该纯净物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B中含有3种分子,表示混合物;
C中是一种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D中只含有一种分子,表示纯净物,该纯净物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所以表示纯净物的是ACD,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是AD。
故答案为:(1)③④⑦;①②⑤⑥⑧;
(2)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3)ACD;AD。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对于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或一种原子。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
16.【答案】④ 二氧化硫 酸雨 AC
【解析】解:(1)从题中表格的空气质量状况一栏可以发现,④湿地公园空气质量状况是优,因此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为④湿地公园;
(2)从题中表格可知化工园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该地区容易引起的环境问题是酸雨问题。
(3)立交桥区附近空气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它的来源可能是汽车尾气的排放和周围居民焚烧生活垃圾;人的呼出气体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会产生污染物。
故答案为:
(1)④;
(2)二氧化硫;酸雨;
(3)AC。
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有颗粒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有控制污染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等。
本题不太难,但题目的情景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解题时不但要回想旧知识,还要回从题中寻找新信息,通过解题还要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17.【答案】试管 量筒和胶头滴管 药匙 三分之二 45° 三分之一
【解析】解:(1)试管是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
(2)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需要用量筒和胶头滴管;
(3)药匙可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
(4)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三分之二,避免引起火灾;
(5)用试管给液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与桌面成45°角,增大受热面积;
(6)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应不超过试管容积三分之一,防止沸腾时溅出。
故答案为:(1)试管;
(2)量筒和胶头滴管;
(3)药匙;
(4)三分之二;
(5)45°;
(6)三分之一。
(1)根据试管可以直接加热分析;
(2)根据量取一定体积的仪器分析;
(3)根据药匙的用途分析;
(4)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5)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分析;
(6)根据加热试管中对的液体的注意事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18.【答案】B和C 分子种类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解析】解:①在A、B和C中,BC是同种分子,且在127℃时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27℃,故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B和C,故填:B和C。
②从图中可见,氢气和氧气在27℃时的分子运动速率不同,故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分子种类有关,故填:分子种类。
③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快。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填: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根据图示,BC是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速率不同,由AB可知,温度相同,分子不同,运动速率不同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以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等,难度不大。
19.【答案】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 大于
【解析】解:(1)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棉花团与水结合成为氨水,氨水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所以看到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
(2)①甲、乙中上下两瓶气体颜色均趋于一致,说明两种气体混合到了一起,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两者均匀混合两瓶气体颜色均趋于一致,则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两种分子彼此进入分子的间隔中。
②密度大的气体在上,密度小的气体在下,密度大的气体会较快的向下运动,密度小的气体会较快的向上运动,混合速度快。甲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上面的是二氧化氮、下面的是氮气,则可以说明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氮气的密度。
故答案为:(1)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
(2)①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②大于。
(1)根据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进行分析。
(2)根据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密度大的气体在上,密度小的气体在下,密度大的气体会较快的向下运动,密度小的气体会较快的向上运动,混合速度快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0.【答案】B 汞+氧气→加热氧化汞 氮气 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污染环境 石棉网 导热性 先下降后上升 32 P+O2→点燃P2O5 不能 红磷燃烧不能把氧气耗尽
【解析】解:【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化学家拉瓦锡。
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装置如图1),用汞在密闭容器中连续加热12天,生成固态物质(氧化汞),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汞+氧气→加热氧化汞。通过实验,该化学家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故答案为:B;+氧气→加热氧化汞;氮气。
【教材回顾】(1)课本中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兴趣小组同学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15。其原因可能是: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装置内氧气有剩余;③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故答案为: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2)由于红磷在空气中点燃后,才缓慢地放入集气瓶内,可能造成的实验缺陷有:
①测定结果不准确;
②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故答案为:污染环境。
【实验改进】
改进一: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装置,用一个100mL量筒倒扣在水中,使量筒内外液面均位于40mL处,量筒内浮着一个贴有银片的小木块,银片上放有足量白磷(白磷着火点40℃),将整套装置置于垫有石棉网的铁架台的铁圈上加热。一会儿,白磷发生燃烧,冷却后,读出此时液面对应刻度。
故答案为:石棉网。
(1)放白磷的平板用银做的原因是:银的导热性好,易将白磷温度升高,且化学性质稳定。
故答案为:导热性。
(2)反应中,量筒内的液面的变化过程是先下降(白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气压增大)后上升(完全反应后氧气消耗,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最终,液面大约位于量筒刻度的40mL−40mL×15=32mL,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P+O2→点燃P2O5。
故答案为:先下降后上升;32;P+O2→点燃P2O5。
【反思与评价】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不能精确地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红磷燃烧不能把氧气耗尽。
故答案为:不能;红磷燃烧不能把氧气耗尽。
铁生锈,红磷、白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1.【答案】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A装置完全吸收 防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鼓入空气时间不够 D中石灰水浓度太小(合理即可)
【解析】解:(4)①A装置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②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A装置完全吸收;
③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防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④A装置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⑤D装置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操作步骤
简答
①将各装置按上图
所示连接好并装入化学试剂
C中放入绿色植物
①A装置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②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A装置完全吸收
③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防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②往A的导管口缓缓连续
鼓入空气一段时间
④A装置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⑤D装置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①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B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如果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实验条件控制上可能的原因是:鼓入空气时间不够;D中石灰水浓度太小;C中绿色植物量太少;C装置的玻璃罩漏光等。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即使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也是很小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化学月考试卷,共7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时代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九年级12月月考化学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