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讲 植被与土壤(通关训练B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讲 植被与土壤(通关训练B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讲 植被与土壤(通关训练B卷) 1.五角枫是北方秋天重要的观叶树种,叶形秀丽,嫩叶呈现绿色,入秋又变成橙黄或红色。下图为我国部分五角枫分布地区示意图及五角枫景观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五角枫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图示地区中,齐齐哈尔的五角枫观赏期较早,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离海近,水汽充足 B.纬度高,气温低 C.大棚培育,热量充足 D.秋季阴雨天气多2.树木年轮(简称树轮),春夏季节,树木材质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秋冬季节,树木材质紧密,颜色较深,称为晚材。同一年的早材和晚材合称为一个年轮。祁连圆柏在0℃以下生长缓慢。图a为黄河源区冰川雪线高度以下的祁连圆柏树轮资料,图b为该地区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若以一个完整年轮为研究单位,应该选择的时间段是( )A.1月—12月 B.4月—10月 C.8月至次年7月 D.10月至次年9月(2)若要建立准确的该地区400多年的树轮宽度年表,下列研究方法不可取的是( )A.从现有存活树干中钻一条细细的“芯” B.获取古墓中的木头C.分析古建筑使用的木头 D.推测该地区降水变化特点3.下图是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设计的一条研学线路,该线路从甲地开始,一路向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研学旅行,沿途可以看到的自然植被类型有( )
A.针叶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一常绿硬叶林一热带季雨林
C.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一热带季雨林 D.针阔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2)导致图中甲、乙两地自然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地形
(3)下列植被叶片最可能在甲地收集到的是( )
A. B.
C. D.4.下图为某兴趣小组在野外进行土壤学习时,绘制的耕作土壤剖面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野外对土壤观察的内容有( )
①土壤颜色 ②土壤水分 ③土壤质地 ④土壤剖面构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图中①层( )
A.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
C.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 D.具有保肥保水作用5.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是( )
A.土壤有机质 B.土壤矿物质 C.土壤水分 D.土壤空气
(2)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3)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冻土活动层,是指覆盖于多年冻土冻结层之上的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研究表明,泛北极地区积雪对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即积雪一方面会增加其厚度,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其厚度。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泛北极地区多年冻土退化,其封存的有机碳被释放出来,旱生植物增加。下图示意2017年泛北极地区冻土活动层的厚度空间分布,其纬度地带性差异明显。(1)描述2017年泛北极地区冻土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2)泛北极地区积雪对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对其原因进行合理解释。(3)从土壤和气候角度,说明冻土退化导致北极地区旱生植物增加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C;(2)B
解析:(1)五角枫人秋叶片变黄,有落叶,由明显的季相变化,可知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齐齐哈尔纬度高,气温较其他各地低,降温期早,五角枫变红的时间早,故观赏期早。 2.答案:(1)D(2)D解析:(1)本题考查树木年轮的成因的知识。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气温低于0℃时树木生长缓慢,结合气候统计图分析,该地以10月至次年9月作为一个研究的时间段,经历一个晚材和早材,正好增加了一个年轮,D正确。1月—12月和8月至次年7月不是一个完整的年轮,A、C错误。4月—10月,不是完整的一年,B错误。(2)本题考查树木年轮的知识。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要建立准确的该地区400多年的树轮宽度年表,从现有存活树干中钻一条细的“芯”便可以获得该地树木正值生长时间段的准确树轮,A不符合题意。通过获取古墓中的木头和分析古建筑使用的木头可以获得该地树木生长时间前的准确树轮,B、C不符合题意。而推测该地区降水变化特点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不确定温度变化也难以确定水热组合特点的变化,D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1)C;(2)B;(3)A
解析:(1)研学路线从甲地开始,一路向南,经过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2)甲地位于河南省,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乙地为甘肃省,自然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二者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距海远近导致的水分差异。
(3)甲地为华北平原,对应的是落叶阔叶林树种,枫树符合要求。冷杉属于亚寒带树种,樟树属于亚热带树种,草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类型。 4.答案:(1)C; (2)C
解析:(1)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土壤的水分不属于土壤的观察内容。①③④正确,C正确。
(2)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C正确。②层为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B、D错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的是母质层,A错误。故选C。5.答案:(1)A;(2)A;(3)D
解析:(1)土壤的组成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土壤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有机质的含量。所以有机质是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故选A。
(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可判断出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是动物以及植物等生物因素,A正确。
(3)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由材料“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可以判断出,甲为湿润地区,丙为半干旱地区,乙为干旱地区。草原一般分布在半干旱地带,可判断出丙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D正确。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可判断出Ⅰ代表草原地区土壤,Ⅱ代表森林地区土壤。6.答案:(1)总体上,冻土活动层厚度随纬度升高而变薄;高值区出现在50°N附近,低值区分布在70°N以北地区;活动层厚度50-100cm的面积分布最广。
(2)积雪能阻隔寒冷的大气,起到保温作用,使土壤温度得以保持,从而促进夏季多年冻土融化,使活动层厚度增加;积雪深度的增加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会加大夏季蒸发,使土壤温度降低,不利于夏季多年冻土融化,导致多年冻土活动厚度降低。
(3)冻土退化导致有机碳被释放,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利于植物生长;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改善,植物生长期延长;蒸发变强,土壤水分减少,趋于干旱,利于旱生植物生长。
解析:(1)读图例可知,冻土活动层大于150cm的地区分布在北纬50度附近,向极地冻土活动层厚度依次变为100-150cm,50-100cm和0-50cm。总体上,冻土活动层厚度随纬度升高而变薄;高值区出现在50°N附近,低值区分布在70°N以北地区;活动层厚度50-100cm的面积分布最广。北纬50度以北地区,在大陆东岸冻土活动层较薄,大多是50-150cm范围;大陆西岸冻土活动层较厚,大多是大于150cm厚度。(2)根据材料“冻土活动层,是指覆盖于多年冻土冻结层之上的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研究表明,泛北极地区积雪对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即积雪一方面会增加其厚度,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其厚度”可知,积雪能阻隔寒冷的大气,起到保温作用,使土壤温度得以保持,冬季冻结层较薄,从而促进夏季多年冻土融化,使活动层厚度增加;同时由于积雪深度的增加,大量融化的积雪水渗入地下,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夏季气温高时,会加大蒸发,使土壤温度降低,不利于夏季多年冻土融化,导致多年冻土活动厚度降低。(3)根据材料“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泛北极地区多年冻土退化,其封存的有机碳被释放出来”可知,冻土退化导致有机碳被释放,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利于植物生长;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热量条件得到改善,能使植物生长期延长;气温升高,蒸发变强,土壤水分减少,趋于干旱,土壤温度升高,从而使土壤性状得到改善,也有利于旱生植物生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三 地球的运动 第2讲 地球的公转(通关训练B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5°N,再逐渐远离1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三 地球的运动 第1讲 地球的自转(通关训练B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3毫秒,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2讲 整体性与差异性(通关训练B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