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热与能源(3年中考真题)河南省(2021-2023年)三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总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901771/0-16973518560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声光热与能源(3年中考真题)河南省(2021-2023年)三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总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901771/0-169735185616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声光热与能源(3年中考真题)河南省(2021-2023年)三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总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901771/0-169735185617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声光热与能源(3年中考真题)河南省(2021-2023年)三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总
展开这是一份声光热与能源(3年中考真题)河南省(2021-2023年)三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总,共17页。
三年河南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
声光热与能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2022•河南)科普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我省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其中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是( )
A.小浪底水电站 B.孟津风力电站
C.郑州燃气电站 D.博爱光伏电站
2.(2021•河南)如图为投影式电子白板,它利用投影机将画面投影到屏幕上,投影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影机的镜头与近视眼镜为同一种透镜
B.光经投影机的镜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
C.画面经投影机镜头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屏幕上的丰富色彩由红、白、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3.(2023•河南)大美河南,风光无限,关于我省自然风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云台山雾气环绕——雾的形成需要吸热
B.王屋山冰雪消融——雪的熔化需要放热
C.老君山霜打枝头——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鸡公山朝露晶莹——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4.(2022•河南)小明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如图所示。盒底上放标本,盒盖上嵌入一凸透镜。有焦距为5cm和10cm的两种凸透镜,为了在盒盖上方附近,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凸透镜焦距f与盒高h选择合理的是( )
A.f=5cm、h=10cm B.f=10cm、h=12cm
C.f=5cm、h=12cm D.f=10cm、h=6cm
二.多选题(共2小题)
(多选)5.(2021•河南)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调沙等多项功能。如图为黄河小浪底水力发电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照能源分类,水能是可再生能源
B.水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
C.水从高处下落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随着科技发展,水电站的能源利用率可达100%
(多选)6.(2023•河南)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空间站利用的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B.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利用的是核裂变释放的能量
C.复兴号动车组控制系统中的芯片由超导体制成
D.奋斗者号潜水器从海底采集的岩石到海面后质量变大
三.填空题(共6小题)
7.(2023•河南)箫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乐器,如图所示,演奏者吹箫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 而产生的,演奏者用手指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8.(2021•河南)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如图,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 而发声;人们听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词,就知道是《花木兰》选段,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
9.(2022•河南)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可用塑料布收集露水,如图所示。露形成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该物态变化过程要 热量,所以露的形成多在夜间。
10.(2023•河南)如图所示,湖中的荷花清香四溢,这属于 现象;立于荷尖上的蜻蜓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若蜻蜓距水面0.8m,则它与其倒影之间相距 m,广阔的潮水可以调节周边的气温,这是由于水具有较大的 。
11.(2022•河南)亲身体验并深入思考是我们获得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挤出两个正对的吸盘内的空气,很难拉开它们,可体验到 的存在。将一根铁丝快速反复弯折,弯折处发热,可认识到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注射器取水后封住前端,用力推活塞,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
12.(2022•河南)小利在7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一个水瓶琴,如图所示。对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瓶中 振动产生的。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越靠近 (选填“左”或“右”)端音调越高。
四.作图题(共2小题)
13.(2021•河南)如图甲为开封铁塔及其倒影的美景。请在图乙中画出光从塔尖经水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路图,其中A点表示水中“塔尖”的位置。
14.(2022•河南)如图是某戏曲演员在平面镜前化妆的情景。请在图中画出演员头饰中弧线AB段在平面镜中的像,并画出演员通过平面镜看见头饰上A点的光路图。
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5.(2021•河南)利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按照实验规范要求,调整铁圈B,确定其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3)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温是 ℃。
(4)图乙为某小组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16.(2023•河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小强发现用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像;用该凸透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能看见正立、放大的像,由此猜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能与 有关。
(2)在光具座上,将蜡烛、光屏安装在凸透镜两侧,调节三者的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蜡烛;调节高度的目的是使像能呈现在
(3)实验中,当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承接到蜡烛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这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三年河南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之声光热与能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2022•河南)科普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我省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其中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是( )
A.小浪底水电站 B.孟津风力电站
C.郑州燃气电站 D.博爱光伏电站
【考点】能源及其分类.版权所有
【专题】能源的利用与发展;理解能力.
【答案】C
【分析】能够源源不断地从自然界得到的能源叫可再生能源;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不可再生能源;根据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来作答。
【解答】解:ABD、太阳能、风能、水能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是可再生能源。博爱光伏电站、孟津风力电站、小浪底水电站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故ABD错误;
C、燃气是化石燃料,郑州燃气电站是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要理解。
2.(2021•河南)如图为投影式电子白板,它利用投影机将画面投影到屏幕上,投影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影机的镜头与近视眼镜为同一种透镜
B.光经投影机的镜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
C.画面经投影机镜头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屏幕上的丰富色彩由红、白、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其他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答案】B
【分析】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进行工作的,是光的折射;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答】解:ABC、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实质是光的折射现象;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故AC错误,B正确;
D、屏幕上的丰富色彩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情况和应用以及光的三原色,熟练掌握。
3.(2023•河南)大美河南,风光无限,关于我省自然风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云台山雾气环绕——雾的形成需要吸热
B.王屋山冰雪消融——雪的熔化需要放热
C.老君山霜打枝头——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鸡公山朝露晶莹——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考点】液化及液化的放热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与特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版权所有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应用能力.
【答案】D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雾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出现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雪的熔化需要吸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C错误;
D.露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4.(2022•河南)小明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如图所示。盒底上放标本,盒盖上嵌入一凸透镜。有焦距为5cm和10cm的两种凸透镜,为了在盒盖上方附近,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凸透镜焦距f与盒高h选择合理的是( )
A.f=5cm、h=10cm B.f=10cm、h=12cm
C.f=5cm、h=12cm D.f=10cm、h=6cm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其他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答案】D
【分析】把小的物体放大便于观察,就是放大镜,放大镜实际上是一个凸透镜,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为了在盒盖上方附近,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物距应小于焦距,则只有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针对本类型的习题,首先明确是照相机、还是投影仪、还是放大镜,然后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进行判断。
二.多选题(共2小题)
(多选)5.(2021•河南)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调沙等多项功能。如图为黄河小浪底水力发电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照能源分类,水能是可再生能源
B.水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
C.水从高处下落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随着科技发展,水电站的能源利用率可达100%
【考点】能源及其分类;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机械能的转化.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机械能及其转化;社会热点综合题;理解能力.
【答案】AB
【分析】(1)能够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或可重复利用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不能够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或不可重复利用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2)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3)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4)利用能量时一定有损失,所以对能源的利用率不会达到100%。
【解答】解:
A、水能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获得,是可再生能源,故A正确;
B、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故B正确;
C、水从高处下落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速度变大,动能变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C错误;
D、能量在利用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而损失掉,所以对能源的利用率不会达到100%,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了能源的分类、发电机的原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能源的利用率,属于综合性题目。
(多选)6.(2023•河南)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空间站利用的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B.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利用的是核裂变释放的能量
C.复兴号动车组控制系统中的芯片由超导体制成
D.奋斗者号潜水器从海底采集的岩石到海面后质量变大
【考点】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质量及其特性;半导体材料的特点与作用;能源及其分类.版权所有
【答案】AB
【分析】(1)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2)核电站的原理是通过核裂变释放能量来发电的;
(3)动车组控制系统中的芯片是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4)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位置、温度、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解:A、中国空间站利用的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A正确;
B、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是利用核裂变来释放能量的,故B正确;
C、复兴号动车组控制系统中的芯片由半导体材料制成,故C错误;
D、奋斗者号潜水器从海底采集的岩石到海面后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了能源的分类、核能的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应用、质量的特性,属于基础知识,要注意识记和区分。
三.填空题(共6小题)
7.(2023•河南)箫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乐器,如图所示,演奏者吹箫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 振动 而产生的,演奏者用手指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
【考点】声音的产生.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答案】振动;音调。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③不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解答】解:箫发出的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演奏者用手指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要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属于一道基础题。
8.(2021•河南)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如图,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 振动 而发声;人们听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词,就知道是《花木兰》选段,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信息 。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与信息.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答案】振动;信息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梆子受敲击时,梆子振动产生声音;
人们听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词,就知道是《花木兰》选段,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振动;信息。
【点评】知道声音产生和声音的利用,并能利用上述特点解决实际问题,难度不大。
9.(2022•河南)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可用塑料布收集露水,如图所示。露形成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液化 ,该物态变化过程要 放出 热量,所以露的形成多在夜间。
【考点】液化及液化的放热特点.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应用能力.
【答案】液化;放出。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液化放热。
故答案为:液化;放出。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0.(2023•河南)如图所示,湖中的荷花清香四溢,这属于 扩散 现象;立于荷尖上的蜻蜓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若蜻蜓距水面0.8m,则它与其倒影之间相距 1.6 m,广阔的潮水可以调节周边的气温,这是由于水具有较大的 比热容 。
【考点】扩散现象;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热值;理解能力.
【答案】扩散;1.6;比热容
【分析】(1)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根据物到水面的距离和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可求物像距离,据此解答;
(3)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解答】解:
(1)湖中的荷花清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扩散现象;
(2)蜻蜓距水面0.8m,则蜻蜓的像距水面也是0.8m,则它与其倒影之间相距为0.8m+0.8m=1.6m;
(3)潮水对周边气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同等条件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其他物质多。
故答案为:扩散;1.6;比热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及应用、扩散现象的认识以及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难度不大。
11.(2022•河南)亲身体验并深入思考是我们获得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挤出两个正对的吸盘内的空气,很难拉开它们,可体验到 大气压 的存在。将一根铁丝快速反复弯折,弯折处发热,可认识到 做功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注射器取水后封住前端,用力推活塞,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斥力 。
【考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分子热运动、内能;应用能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吸盘之间的空气被挤出后,两个吸盘在大气压力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
(2)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而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
(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解:(1)挤出两个正对的吸盘内的空气后很难拉开,是因为吸盘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该实验可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弯折铁丝时,弯折处的温度升高,说明人对铁丝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才会升高,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铁丝的内能;
(3)用注射器取水后封住前端,用力推活塞,水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故答案为:大气压;做功;斥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大气压的应用、改变内能的方式、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综合性很强。
12.(2022•河南)小利在7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一个水瓶琴,如图所示。对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瓶中 空气柱 振动产生的。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越靠近 右 (选填“左”或“右”)端音调越高。
【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声现象;应用能力.
【答案】空气柱;右。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调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解答】解:用力在瓶口吹气,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增大,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瓶子内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快(即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所以声音的音调会越来越高。
故答案为:空气柱;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频率和音调的关系,难度不大。
四.作图题(共2小题)
13.(2021•河南)如图甲为开封铁塔及其倒影的美景。请在图乙中画出光从塔尖经水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路图,其中A点表示水中“塔尖”的位置。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版权所有
【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能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由题可知,A的位置是塔尖通过水面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塔尖的位置,根据光的反射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解答】解:由题可知,A的位置是塔尖通过水面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据此画出塔尖的位置A',连接人的眼睛和A,则连线与水面的交点为反射点,据此作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光的反射的光路的画法,难度不大。
14.(2022•河南)如图是某戏曲演员在平面镜前化妆的情景。请在图中画出演员头饰中弧线AB段在平面镜中的像,并画出演员通过平面镜看见头饰上A点的光路图。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版权所有
【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能力.
【答案】
【分析】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虚像、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②根据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做出A点的像,A点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必然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经过眼睛和像点,两者的连线确定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
【解答】解:①分别作出头饰中弧线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圆弧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②连接眼睛C和像点A′,交平面镜于O点,连接AO即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5.(2021•河南)利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或其它计时工具) 。
(2)按照实验规范要求,调整铁圈B,确定其高度时, 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3)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温是 93 ℃。
(4)图乙为某小组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温度保持不变 。
【考点】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基本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实验过程中,要记录的物理量是温度和时间,相应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秒表;
(2)为了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调整铁圈B,确定其高度时应点燃酒精灯;
(3)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3℃;
(4)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要记录的物理量是温度和时间,相应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秒表,图甲显示,已有温度计,故还需要秒表(或其它计时工具);
(2)为了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组装实验装置时,需要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外焰与铁圈的位置来调整铁圈B的高度;
(3)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3℃;
(4)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秒表(或其它计时工具);(2)需要;(3)93;(4)温度保持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要求学生会使用温度计、酒精灯等实验仪器,会分析图像得出结论,难度不大。
16.(2023•河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小强发现用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像;用该凸透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能看见正立、放大的像,由此猜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能与 物距 有关。
(2)在光具座上,将蜡烛、光屏安装在凸透镜两侧,调节三者的高度时, 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蜡烛;调节高度的目的是使像能呈现在 光屏中央
(3)实验中,当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承接到蜡烛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这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照相机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透镜及其应用;实验基本能力.
【答案】(1)物距;(2)需要;光屏中央;(3)照相机。
【分析】(1)凸透镜所成像的特点与物距有关;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时需要调整烛焰的中心、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解答】解:(1)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小强看到了不同特点的像,说明凸透镜所成像的特点与物距有关;
(2)实验时需要调整烛焰的中心、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为了确定烛焰的中心,需点燃蜡烛,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3)实验中,当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物距;(2)需要;光屏中央;(3)照相机。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2021-2023)中考物理模拟题分类汇编---热与能,共32页。
这是一份广东(2021-2023)中考物理模拟题分类汇编---热与能,共34页。
这是一份三年湖北中考物理模拟题分类汇编---热与能,共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