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地理微专题讲练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雾
展开2024届高考地理微专题突破----雾
【知识精讲】一、雾的形成条件
1.冷却,如辐射冷却(昼夜温差大)、水平冷却(热空气遇到冷地面、冷空气缓慢进入并下沉、寒流经过)和上升冷却(辐合上升、对流上升、地形抬升、锋面抬升)。
2.加湿,增加水汽含量,如本地河流、湖泊、植被等蒸发、蒸腾或外地水汽输送而来。
3.有凝结核——尘埃,如建筑工地、矿区、市区内等多凝结核。
4.较稳定的天气,如无风或微风的气象条件、相对封闭的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最新模拟】[2023届高考地理押题信息卷(二)·7~8·8分]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下图示意2002~2022年河北省夏季雾生成和消散的日分布频率。据此完成(1)~(2)题。
(1)2002~2022年河北省夏季雾生成和消散的日分布频率的特点是( )
A.日出前后3小时消散速度快 B.生成和消散的日变化较小
C.日落后2小时雾生成速度快 D.生成于夜间且消散于4时
(2)推测最利于河北省夏季雾形成的天气状况是( )
A.海天云蒸 B.雨后天晴 C.狂风骤雨 D.彤云密布
【答案】(1)A (2)B【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河北省夏季昼长夜短,日出时间较早,夏季雾生成的高频时段为夜间至日出前后,日出前后3小时消散速度快,其生成和消散的日变化明显;雾生成的高频时段集中于23时至次日5时,22时至23时雾生成速度快;雾大
致生成于夜间,但雾的消散从20时开始逐渐增多,至次日6时前后达到峰值。故选A。(2)雾形成的条件是降温、湿度大、有凝结核和静风等。“雨后”说明刚下过雨、湿度大,“天晴”说明昼夜温差大,夜晚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易达到饱和,即“雨后天晴”的天气状况最利于雾形成。故选B。
二、雾的类型
1.辐射雾
(1)概述: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在日出后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
(2)形成条件
①晴朗的夜空(无云或少云):近地面辐射冷却快、降温快,有利于辐射逆温层的形成和空气辐射冷却,使水汽凝结。
②微风(1~3 m/s左右):有不强的湍流存在,既能使辐射冷却作用扩展到一定厚度(几十至几百米)的气层中,又不影响近地面气层的冷却作用。
③近地面湿度大:有充足的水汽,气温稍有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出现水汽凝结。
④有充足的凝结核。
【对点演练1】雾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辐射雾和平流雾。地表与邻近空气辐射冷却而形成的是辐射雾;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较易形成平流雾。下图为美国年平均浓雾天数分布图。完成(1)~(2)题。
(1)美国西部沿海大雾天气多,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海岸山脉 ②东南季风 ③寒流 ④盛行西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甲山谷常常笼罩在很厚的辐射雾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天气状况通常是( )
A.无风且晴朗 B.微风且晴朗 C.无风且阴雨 D.微风且阴雨
【答案】(1)C(2)B【解析】(1)美国西部沿海常见的是平流雾,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较易形成平流雾。美国西部沿海受盛行西风影响,风向为西南风,其是从低纬度吹来的暖湿空气,而美国西部沿海有寒流作为冷的下垫面,当西南风吹过寒流时,水汽冷却而形成的是平流雾,③④正确。海岸山脉对雾的形成影响不大,主要作用是阻挡雾气向东蔓延,①错误。当地没有东南季风,②错误。故选C。(2)辐射雾的形成是由于地表冷却降温快,导致上空的空气迅速冷却而形成。微风且晴朗天气云量少,利于地表降温,容易形成辐射雾,B正确;无风且晴朗天气降温效果不如微风且晴朗天气,A错误;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不易降温,CD错误。故选B。
2.平流雾
(1)概述:春夏季节在我国沿海一带经常出现的海雾大多属于平流雾。这种雾往往伴有毛毛雨的天气。
(2)形成条件
①适宜的风向、风速,风向应由暖湿空气区吹向冷下垫面区,风速一般在2~7 m/s之间。
②暖湿空气与冷下垫面温差显著,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其下部空气便逐渐降温,并形成平流逆温,逆温层下部水汽首先凝结成雾,随着逆温层的发展,雾也向上发展,最后形成较厚的平流雾。
③暖湿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④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有平流逆温层存在。
(3)典例:海雾
①中低纬度的洋面,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②中高纬度地区,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暖流流经的时候,由于暖流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进入冷空气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气降温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也就会凝结,形成海雾。③寒暖流交汇处。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对点演练2】海雾是指发生在滨海、岛屿上空或海上的低层大气的一种凝结现象。研究发现葫芦岛海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海雾时气压场多为以下①②两种形式。两种形势下海雾的形成机制不同,主要是平流雾和辐射雾。平流雾是指当暖空气流到冷海(地)面上时,就会降温而凝结成雾。辐射雾主要是因为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所致。下图为葫芦岛附近海平面气压形势图,据此完成(1)~(2)题。
(1)结合以上材料判断葫芦岛海雾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图中①②两种气压形式在该区域多出现的季节及海雾形成机制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春季--平流雾B.②--夏季--辐射雾C.①--秋季--平流雾D.②--冬季--辐射雾
【答案】(1)B (2)D【解析】(1)海雾是指发生在滨海、岛屿上空或海上的低层大气的一种凝结现象,海雾一般是在暖湿气流,流经冷海面条件下形成的,辽东湾西岸地区夏半年(4—9月),特别是6—7月份,受辽东湾海洋冷下垫面的影响,暖湿空气易于在近海面达到饱和,海雾多发,持续时间长。故选B。(2)该海区四季分明,大雾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季气候寒冷,近地面易出现逆温层,辐射雾主要是因为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所致,所以冬季辐射雾出现的频率高,春秋季节南北向风变换频率高,空气干燥,大雾发生的频率较低,平流雾是指当暖空气流到冷海(地)面上时,就会降温而凝结成雾,夏季受海洋冷下垫面的影响,属于平流冷却型海雾。据图可知,①图中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说明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应该为夏季,发生的是平流冷却型海雾,②图中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说明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应该为冬季,发生的是辐射雾。故选D。
3.锋面雾
(1)概述: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多出现在秋末、初春。一般雾后便是持续性的降雨。
(2)形成:锋面雾在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面暖空气云层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气内,经蒸发,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而锋后雾,则由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经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
4.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5.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6.团雾
(1)特点:“团雾”又名坨坨雾。团雾外视线良好,团雾内一片朦胧。团雾属于特强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一般发生在深秋和冬季夜间或清晨。团雾预测预报难、区域性强,容易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2)形成条件:低层水汽充沛、空气湿度大;是昼夜温差大且风力小。
(3)高速公路上团雾容易出现的原因:
①团雾与局部小气候环境关系密切。高速公路路面白天温度较高,昼夜温差更大,更有利于团雾形成。
②公路附近排放的污染物颗粒增加,如汽车尾气排放等,空气中微小颗粒的增加,有利于形成团雾。
③团雾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处于低洼地段的路段更容易形成团雾。
【对点演练3】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沿线工业污染严重C.路面昼夜温差较大D.远离河湖与林草地
(2)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C【解析】(1)高速公路由于水泥沥青地面,由于比热容的原因,升温快,降温夜快,在夜晚,地面不断的降温,使得近地面气温不断下降,形成逆温,最终导致团雾的现象,C正确;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与雾形成关系不大,A错误;题干是针对所有高速公路,不是所有高速公路沿线都工业污染严重,B错误;临近河湖与林草地是促使雾的形成,但题干中只说高速公路,并没有指出哪一段高速,不是所有高速都临近河湖与林草地,D错误。故选C。(2)团雾形成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昼夜温差大,而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则能使团雾浓度更高、能见度更低、发生频率更大。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则能使团雾浓度更高、能见度更低、发生频率更大,故分布在河湖附近、低洼地段的高速公路,区域内空气湿度大,团雾发生频率更大。结合选项,③位于太湖附近,水汽较其他三个地点更为丰富。故选C。
三、雾的危害
1.降低能见度,对交通影响大,如影响高速公路车辆行驶和机场飞机起降。
2.危害人体健康
雾天,污染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后将变得不易扩散与沉降,这使得污染物大部分聚集在人们经常活动的高度。
3.农作物危害也很大,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水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粘附上有害雾滴,不但会使果实蔬菜上长斑点,而且能促进霉菌的生长。
4.危害电力设施
雾闪也称污闪,是指浓雾使绝缘表面附着的污秽物在潮湿条件下,在绝缘表面形成一层导电膜,使绝缘子的绝缘水平大大降低,在电力场作用下出现的强烈放电现象。雾闪会引起电气设备、输电线路短路、跳闸等故障,造成电网断电,影响工农业和其他各行各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电,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5.影响通信
影响微波及卫星通信,使其信号锐减、杂音增大,通信质量下降。
【真题在线】 2021年高考真题
(2021·山东·14~15,6分)“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濛濛细雨的天气,这种天气在越南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出现的几率更大。下图示意克拉香天气出现时段的风向。据此完成(1)~(2)题。
(1)越南北部沿海出现克拉香天气的几率更大,主要因为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 )
①风速小 ②地面温度低 ③地势低 ④空气湿度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克拉香天气易出现的时间段是小( )
A.2~4月 B.5~7月 C.8~10月 D.11月~次年1月
【答案】(1)A(2)A【解析】(1)“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濛濛细雨的天气”,雾存在的时间较长,应该考虑风力较小,雾不易消散,越南北部沿海东部有海南岛阻挡东风,且海域面积狭窄,风力小于南部沿海,正确。雾的形成需要水汽凝结,图中风由海吹向陆地,带来水汽,水汽遇到冷的下垫面凝结形成雾,正确。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势都比较低,错误。北部沿海、南部沿海沿海空气湿度都大,错误。A正确。故选A。(2)图中风向不是西南风、东南风,因此时间不会是夏季,BC错误。11~次年1月是冬季,应该吹北风,D错误。2~4月是冬夏季风转换的季节,气温逐渐回升,风向由海转吹向陆地。此时陆地气温较低,因此海洋暖湿气流遇冷下垫面凝结形成雾,A正确。故选A。
【点睛】在冬末春初季风转换时节,中国南部沿海及中南半岛东北部沿海常常出现的一种由雾、毛毛雨等所形成的,一种潮湿性的天气称为“克拉香天气”。
2015年高考真题
(2015·四川·3~4,8分)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凝成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
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明显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答案】(1)D (2)D【解析】(1)读图分析,根据图例判断,年平均雾日福建沿海最多,A错误;黄海沿岸雾日多,B错误;准噶尔盆地雾日较多,C错误;柴达木盆地雾日最少,D正确。故选D。(2)雾的形成要具备水汽、静风或逆温等条件。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降温快出现逆温现象,水汽凝结成雾,D正确;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水汽不易凝结,A错误;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易降雨,不是成雾,B错误;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明显的季节是夏季,C错误。故选D。
【名师点睛】通过读图,学生要判断出我国平均雾日的分布特征。根据图例找出年平均雾日最少的地区。根据所学知识,雾的形成与静风、逆温现象、水汽含量、凝结核数量有关。分析雾日多少差异的影响因素,首先考虑区域是不是出现逆温现象,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多少 。地形不是雾形成的主要原因。
2013年高考真题
(2013·全国Ⅱ·9~11,12分)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1)~(3)题。
(1)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2)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3)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答案】(1)D (2)C (3)D【解析】(1)从经纬度与海陆位置判断,S市为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沿岸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水汽过饱和而多雾。故选D。(2)风力大有利于雾的消散,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较小;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风力较大。故选C。(3)S市(旧金山)为地中海气候,夏季气压带与风带北移,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