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测评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测评含答案第1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测评含答案第2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测评含答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测评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测评含答案,共16页。
    第二章测评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火山流纹岩广布,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图1为雁荡山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甲、乙、丙、丁、戊为三大类岩石、岩浆和沉积物,a、b、c、d为相关地质作用。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雁荡山的典型岩石是(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侵入岩
    2.与该岩石类型和地质作用相符的是(  )
    A.甲 a B.乙 c
    C.丁 d D.戊 b
    [2023·山东济宁高二期末]产自云南点苍山的大理石,裁切后的石板常有独特的波纹,呈现出类似天然的山水画、水墨画画面。在当地,天然石画又称石板画、大理石画,古玩行里口语称“老石片儿”。图1为一幅“老石片儿”的照片,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老石片儿”的岩石与图2中岩石类型及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③ B.乙、②
    C.丙、④ D.丁、①
    4.与“老石片儿”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有(  )
    ①沉积作用形成砂岩 ②变质作用使岩石性质改变
    ③内力作用使岩层隆起 ④外力侵蚀使矿床出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区,黄土高原地貌总的特征是地面非常破碎,表现为沟谷密度(单位面积的沟谷总长度)和地面分割度(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两项数值很高。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黄土高原的主导地质作用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6.图中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水平变化规律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下图示意某种地质作用过程。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反映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8.夜间温度下降,水结成冰,会导致岩石(  )
    A.规模变大 B.裂隙增大
    C.变成碎片 D.成分改变
    [2023·山东济宁高二期末]小浪底水库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改变了进入黄河口的水沙条件,引起尾闾河道(尾闾河道指河流水沙入海的最后通道)地貌的显著变化。图1示意黄河尾闾河道(山东利津到入海口河段)主槽2001—2017年年冲淤量(正值表示淤积,负值表示冲刷)及累计冲淤量变化,图2示意2001年、2006年黄河尾闾河道纵剖面,2006年以后河道纵剖面变幅很小。据此完成9~10题。

    图1

    图2
    9.2001—2017年,黄河尾闾河道(  )
    A.2006年以后基本实现冲淤平衡
    B.冲刷明显,累计冲刷量52.4×106立方米
    C.累计冲淤量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
    D.调水调沙初始4年冲淤量占总冲淤量的70%
    10.与2001年相比,2006年黄河尾闾河道(  )
    ①主槽河床的高程较低 ②入海口水位明显降低
    ③年冲淤量较大 ④利于泥沙参与三角洲前缘塑造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罗布泊地区(39°N~41°30'N,88°30'E~92°E)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区内由水平黏土层构成的雅丹地貌分布广泛。下图示意罗布泊某区域雅丹空间分布及雅丹体最高点位置。据此完成11~12题。

    11.影响该地雅丹体最高点位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层岩性 B.盛行风向
    C.昼夜温差 D.植被状况
    12.有利于该地雅丹体发育的气候条件是(  )
    ①风力强劲 ②风向多变 ③气候干燥 ④空气稀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地质学家根据野外考察绘制出某地的地层剖面图。下图为该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该地区前后经历过的地质过程依次有(  )
    A.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断层—抬升—沉积—侵蚀—下沉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断层—下沉—侵蚀—抬升—沉积
    C.地壳运动—抬升—断层—岩浆活动—侵蚀—下沉—沉积
    D.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断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14.图中岩石的新老关系由老到新排列的是(  )
    A.9—岩脉—7—4—3—1—0
    B.岩脉—0—1—4—5—7—8
    C.0—2—4—6—8—岩脉—9
    D.1—3—5—岩脉—7—8—9
    江西婺源月亮湾乡村聚落呈“宅高田低”的空间布局,形成了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下图为当地乡村聚落景观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示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A.沟壑纵横 B.山河相间
    C.河网密布 D.降水丰沛
    16.“宅高田低”布局的主要作用是(  )
    A.高宅利于通风
    B.低田便于排洪
    C.低田便于耕作
    D.高宅可避洪水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6分)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图1)、某区域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在图1中,该地区的主要地形是    。F1、F2、F3、F4形成之前,该地区是一个完整的    (地质构造)。从地质构造条件考虑,图中地区是良好的    构造。(3分) 
    (2)判断图1中F3、F4的地质构造并说明理由。(4分)






    (3)读图2,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4分)






    (4)读图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5分)




    1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校中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赴黄河三角洲湿地进行考察。考察中发现黄河三角洲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岔流(从河流上某一点向下游分散的支河道),且湿地广阔。下图为某中学生绘制的黄河三角洲及附近海域等深线分布图。

    (1)说明黄河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2)分析黄河三角洲岔流众多的原因。(4分)




    (3)推测若海平面上升,图中5米等深线发生的变化。(4分)




    19.(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疆塔里木盆地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影响,区域内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地貌分布广泛,如风蚀地貌中的风蚀蘑菇,由于孤立突起的近地表岩石基部受风蚀作用强,顶部受风蚀作用弱,逐步形成上部大、下部小的风蚀蘑菇。风蚀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两种类型,吹蚀作用是指风力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的作用;磨蚀作用是指由于风沙流贴近地面运动,运动的沙粒对地表物质(岩石等)进行冲击、摩擦的过程。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有蠕移、跃移和悬移。颗粒保持蠕移和跃移最多,一般集中在距离地面0.5~1.5米高度内。风挟带沙粒撞击岩石表面,雕琢成形态各异的岩石,塑造了风蚀蘑菇等典型的风蚀地貌。下表示意风搬运颗粒三种运动方式的数据,下图示意地貌景观。


    材料二 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交通、城市分布图。

    (1)简述花岗岩景观的形成过程。(4分)





    (2)跃移相比悬移对风蚀蘑菇地貌景观的形成关系更密切,说明理由。(4分)





    (3)塔里木盆地聚落多分布于盆地的边缘,试分析其自然原因。(4分)





    20.(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沱沱河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的正源。该区河流地貌可分为高原冲积河型、丘陵坦谷河型和高山峡谷型等。受地形、降水、冰雪融水等影响,部分河段发育了“辫状水系”。河道宽阔游荡,多股水道摇摆迂回,宛如发辫。到了冬季,该区盛行偏西风,河水封冻,风沙肆虐,严重危及了青藏铁路的行车安全。下图为沱沱河“辫状河道”局部地形和景观示意图。

    (1)描述沱沱河“辫状河道”的河道特征。(4分)





    (2)推测沱沱河“辫状河道”形成的必要条件。(4分)





    (3)简述风沙活动对铁路和列车运行的危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第二章测评
    1.C 2.B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流纹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故其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故选C。第2题,由图可知,甲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丙,故甲为沉积物,丙为沉积岩,则戊为变质岩,三个箭头指向丁,丁应为岩浆,乙为岩浆岩,a为外力作用,b为变质作用,c为冷凝,d为熔融。综上所述,结合上题结论,B符合题意。
    3.C 4.C 解析 第3题,“老石片儿”为大理岩,大理岩为变质岩,由图2可以判断出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第4题,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的,①错;变质岩形成的环境是高温高压,②对;“老石片儿”产自点苍山,地势较高,内力作用使岩层隆起,③对;变质岩形成于地下深处,所以矿床出露必须经过外力侵蚀,④对。
    5.D 6.A 解析 第5题,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风带来大量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沙尘沉积下来形成黄土高原,故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第6题,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颗粒大的黄土先堆积,颗粒小的黄土后堆积,所以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水平变化规律为①②③,A正确。
    7.A 8.B 解析 第7题,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图示岩石的破碎过程(冻融风化)属于风化作用,A正确。第8题,夜间温度降低,水结成冰,体积增大,使岩石裂隙增大,B正确;岩石的规模与水结冰无关,A错误;碎片是岩石裂隙增大后,又受重力等作用形成的,C错误;化学风化才会改变成分,该过程属于物理风化,D错误。
    9.A 10.D 解析 第9题,读图1可知,2006年以后,从各年冲淤量看,基本在零刻度线附近,说明各年的淤积量与冲刷量大体相当,而从累计冲淤量看,大致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状态,且由材料可知2006年以后河道纵剖面变幅很小,这都说明2006年以后基本实现了冲淤平衡。第10题,读图2可知,2006年河床高程较2001年低,①正确;黄河尾闾河道指的是从山东利津到入海口河段,距利津最远处应该是入海口,读图可以看出2006年入海口河床高程相比2001年没有明显降低,②错误;读图1可知,2006年的年冲淤量较大,③正确;读图可知,2006年黄河尾闾河道河床纵向坡降减小,流速会降低,利于泥沙沉积在尾闾河道内,而不利于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沉积,④错误。
    11.B 12.B 解析 第11题,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由于迎风坡风力侵蚀作用明显,大风挟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下部,使岩石下部呈凹槽化,坡度陡,而背风坡风力弱,坡度缓,因此雅丹体最高点靠近迎风坡处,因此影响雅丹体最高点位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盛行风。地层岩性、昼夜温差、植被状况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选B。第12题,有利于雅丹地貌发育的气候条件是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向稳定,①③正确。风向多变不利于雅丹地貌形态的稳定,空气稀薄对雅丹地貌影响较小,②④错误。故选B。
    13.D 14.C 解析 第13题,据图可知,最早该地地势低,形成沉积岩层,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形成了褶皱;后来有岩浆上升冷凝,形成岩脉,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了断裂,形成断层;由于地壳抬升,地表遭到侵蚀,出现侵蚀面;再后来地壳下沉,地表接受沉积,形成新的沉积岩。故选D。第14题,一般说来,地壳下沉,有利于沉积,地壳上升有利于侵蚀,一般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后形成的岩层比较完整。据图可知,最早该地地势低,形成沉积岩层,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则该时期形成的沉积岩由老到新排列顺序是0—1—2—3—4—5—6—7—8;后来有岩浆上升冷凝,形成岩脉;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了断裂,形成断层;由于地壳抬升,地表遭到侵蚀,出现侵蚀面;再后来地壳下沉,地表接受沉积,形成新的沉积岩9,即图中岩石新老关系为0—1—2—3—4—5—6—7—8—岩脉—9。故选C。
    15.D 16.D 解析 第1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江西婺源月亮湾处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D正确;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山河相间是横断山区的地形特点,排除A、B;平原地区地势平缓,河网密布,排除C。第16题,据图可知,耕作区位于海拔较低处,可以方便取水灌溉,灌溉水源便利,而住宅则位于较高的坡地,能避免丰水期的洪涝灾害,而非利于通风,D正确,A错误。低田地势较低,洪水期容易被洪水淹没,B错误。低田便于耕作的原因是河漫滩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宅高田低”布局的主要作用不是低田便于耕作,C错误。
    17.答案 (1)山谷 向斜 储水
    (2)断层;F3、F4两侧的同一岩层发生断裂位移。
    (3)背斜。判断依据: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4)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形成低地。
    解析 第(1)题,据图1分析,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图中等高线向高处弯曲,说明该地区的主要地形为山谷;F3、F4一线两侧地层不连续,说明岩层发生了位移,其地质构造为断层,在F3、F4形成之前,该处岩层连续,为完整的地质构造,据图可看出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构造。从地质构造条件考虑,图中地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中F3、F4,两侧的同一岩层发生断裂,并有明显的位置移动,说明图中F3、F4的地质构造为断层。第(3)题,据图2岩层及所学知识判断,岩层中间是石灰岩,往两侧依次是砂岩、花岗岩,岩层中间较老,两翼较新,该地质构造是背斜。第(4)题,根据图2甲城镇所处区域等高线数值判断,大致中间低、四周高,可判断是盆地地形。内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由上题可知,此处是背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18.答案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含沙量大,到了河流入海口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和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2)黄河三角洲河道宽,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水流挟沙能力减弱,泥沙容易淤积,形成江心洲,水流也随之分为两股或多股,形成岔流。
    (3)5米等深线向陆地推进。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黄河,黄河含沙量大,到了河流入海口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第(2)题,黄河三角洲位于河流下游地区,河道宽,地形平坦,流速减慢,大量泥沙在河流中沉积,先形成浅滩,后淤积形成江心洲,水流也随之分为两股或多股,形成岔流。第(3)题,若海平面上升,海水水位上升,海洋向陆地推进,5米等深线向陆地推进。
    19.答案 (1)地壳运动使岩石圈产生裂缝,岩浆沿裂缝侵入上升,冷凝形成花岗岩;后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表层岩石受风化、侵蚀作用,棱角逐渐消失,形成球状地貌。
    (2)跃移搬运方式含沙量更高,磨蚀作用强;跃移搬运物质粒径较大,磨蚀作用强;跃移影响的高度较低,对岩石下部磨蚀强。
    (3)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距海远,受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很少,水资源短缺。盆地边缘地形平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以提供水源,水资源相对充足。
    解析 第(1)题,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地壳运动使岩层出现裂隙,岩浆侵入,在地下冷凝后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覆盖花岗岩的岩石被外力侵蚀,花岗岩出露;裸露的花岗岩经风吹、日晒、雨淋等作用后发生风化,岩层崩解、破碎;破碎的岩层经风力、流水等侵蚀,棱角消失,形成球状地貌。第(2)题,分析材料可知,风蚀蘑菇上部大、下部小,是孤立突起的近地表岩石基部受风蚀作用强,顶部受风蚀作用弱所致;风沙越大、位置越低,越有利于风蚀蘑菇的形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悬移物质的含沙量远少于跃移,粒径远小于跃移,而且跃移发生的位置低于悬移。因此,跃移相比悬移对风蚀蘑菇地貌景观的形成关系更密切。第(3)题,影响聚落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水源、地形、气候等。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距海远,受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但蒸发旺盛,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环抱,高山冰雪融水汇入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盆地边缘水资源相对充足;盆地边缘为冲积、洪积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和地形条件利于聚落分布。
    20.答案 (1)河道多分汊,忽分忽合,相互交织;河道宽而浅;多沙洲。
    (2)河流含沙量大;河床平坦宽广,两岸无明显约束,泥沙易沉积;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暴涨暴落,河水冲淤变化显著。
    (3)危害:风沙堆积,掩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损坏车辆和信号设备,加大钢轨、车轮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中的列车安全。
    建议:建防沙墙、防沙网;在铁路附近的沙洲表面覆盖碎石,防止就地起沙,阻断沙源;恢复植被。
    解析 第(1)题,结合“辫状河道”的名称及材料中的景观图可以看出,“辫状河道”与正常河道之间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辫状河道”分汊很多,河流并非只有一条水道,主要是因为河道中有很多沙洲,导致河流忽分忽合,相互交织;从河道的深浅宽窄来看,“辫状河道”的水深较浅,河道很宽;河床中多沙洲。第(2)题,“辫状河道”是由于洪水期时河流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当洪水流出山口或河道展宽,地势变化平缓,河流流速变慢,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沙洲或浅滩;而到了枯水期时,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浅滩出露形成若干沙岛及多股忽分忽合、交织如辫的河道。结合其形成过程可知,“辫状河道”的形成条件有:河流应具有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的特征;地形应具有河床平坦宽广、两岸无明显约束的特征。第(3)题,危害: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铁路路基一般较高,会阻挡风沙前进,导致风速降低,沙子在铁路线及附近堆积,掩埋路基和轨道;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风力侵蚀作用强,风蚀作用会损害路基和路肩、车辆本身,影响信号设备的传输;风沙活动中的沙子还会加大钢轨与车轮等设备之间的磨损,使其使用寿命降低;大风可能掀翻列车,影响运行列车安全,乘客和物资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防风沙的措施主要是实施固沙、阻沙工程。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高寒,不适宜种树,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阻沙措施是可以在铁路两侧设立高立式沙障,阻挡风沙,达到阻沙的目的;并采取生物措施恢复青藏高原原有植被,达到防风固沙的效果。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