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
2023年春期义务教育阶段期中教学学情诊断检测
八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瞄准 恬静 渺远 人情世故 B.弥漫 追溯 皎洁 天衣无缝
C.凋零 迁徒 照列 叹为观止 D.沙砾 帷幕 欺侮 海枯石烂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春天是一幅灵动的画,______,生机勃勃;夏天是一杯热烈的酒,烈日炎炎,雷声隆隆;秋天是一曲______的歌,清亮婉转,动人心弦;冬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水落石出,百草凋零,就连活跃在田野的昆虫们也都______。
A.草长莺飞 悠扬 销声匿迹 B.草长莺飞 悠远 戛然而止
C.豁然开朗 悠扬 销声匿迹 D.豁然开朗 悠远 戛然而止
3.下列对句子成分的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①描绘春天的唐诗深受外婆所喜爱。②她背唐诗时摇头晃脑,像唱歌一样,一副陶然自得的样子。③听着她背诵的那些诗句,使我不禁心驰神游。
A.句①句式杂糅,可删掉“所”或者把“深受”改为“为”。
B.句②语序不合理,应把“摇头晃脑”放在“像唱歌一样”之后。
C.句②中“陶然自得”是“样子”的定语。
D.句③结构不完整,缺少主语,可删去“使”。
4.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下面是一个应对案例,请你简要分析、评价孔融采用的应对技巧。(5分)
孔融十岁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得到人们的赞许。有一个叫陈寔的官员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回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下面图画的内容,并阐释其寓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8题(9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它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对宇宙认知的独特性。中国古代文献很早就有了关于“节气”的记载。春秋时期的文献就已提出“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 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了后来的《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参与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这样,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人们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体现,更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哲学观的体现。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和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下图)
每年的4月20日前后视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为谷雨
6.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吕氏春秋》一书中的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B.《淮南子》一书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C.“二十四节气”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体现。
D.“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有利于世界各国了解中华民族。
7.下列关于材料三中的图片涉及的内容,没有提到的一项是( )(3分)
A.谷雨的时间是每年的4月20日前后。 B.谷雨的习俗有喝谷雨茶、食香菜等。
C.农民进入农忙时节,扛着锄头下地劳动。 D.雨水增多,滋养谷物生长。
8.下列节气与诗句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雨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立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9~11题(9分)
蓝莓不是“莓”
①虽说名字里面有个“莓”字,但是蓝莓跟草莓可没有半点瓜葛。并且,从蓝莓植株的个头(小灌木)来看,也显然跟长着草质茎蔓的草莓不是一家子。实际上,蓝莓跟美丽的杜鹃花是同出一门的表兄弟。如果把草莓、蓝莓和杜鹃花的花朵放在一起,我们就能清楚地分清它们的亲疏关系了。
②蓝莓的学名叫越橘,是杜鹃花科越橘属的成员。 越橘属是一个大家庭,整个家族有400多位兄弟,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都有它们的身影。而得到“蓝莓”这个通用名,就是因为它们果实的蓝色“外衣”。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蓝莓果实都是蓝色,比如广泛数培的兔眼蓝莓就泛着红色,而野生的红豆越橘完全是鲜红色的。
③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食蓝莓。据考证,在1000年前,我国就已经有食用野生蓝莓的记录,一些种类(如乌饭树)的枝叶还被用作强身健体的药物。《本草纲目》中记载苍山越橘具有“顺气、消饱胀、益肾固精、强筋明目”的功效。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和美洲文化中,也有很多关于蓝莓的记载。在农作物歉收的年份里,蓝莓是重要的救荒食品。到了1600年,大批来到美洲的欧洲拓荒者,开始大量采摘包括蓝莓在内的各种小浆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蓝莓为新大陆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拓荒者在有野生矮丛蓝莓集中分布的地方,将它们从森林中疏离开来,划分成便于修剪和采摘的地块。不过即使在人为呵护的条件下,这些野生蓝莓(矮丛蓝莓)一般每两年才提供一次丰硕的果实。直到19世纪,人们还都是依靠野生种来收获蓝莓果实,而没有人工种植。
④成熟的蓝莓果会由最初的绿色变成蓝色(当然,也有变成红色或白色的种类,如红豆越橘),果实外面还包裹着一层霜状物。采摘蓝莓还要讲究手法,如果是生拉硬扯,果柄处出现破损,就会使蓝莓果快速变质。轻轻地捏住蓝莓果向顺时针方向一旋,一颗完美的蓝莓果就被摘下来了。
⑤采摘如此简单,您是不是也想种点蓝莓了呢?不过,种蓝莓可没有那么简单。
⑥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温度的问题。如果在一年的生长期内,没有足够的低温处理过程,蓝莓就无法开花。那些多分布于中高纬度或者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的北部高丛蓝莓,通常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冻”上1000小时以上,而来自南方的兔眼蓝莓,也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待上300到800小时。
⑦不仅如此,跟其他杜鹃花科的植物一样,蓝莓的根系和真菌联手才能在土壤中收获水分和营养。如此一来,这些根系就成了既怕旱又怕涝的娇气物。
⑧不光是水分和有机质,蓝莓对于土壤中的酸碱度也有很高的要求,一定要在pH值低于5.5,且高于3.8的酸性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pH值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这种习性可能是因为野生蓝莓多生长在森林边缘,已经习惯了由枯枝落叶形成的酸性土。
9.选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蓝莓?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个头、花朵和学名三个方面概括介绍蓝莓。
B.概括介绍蓝莓的未来发展。
C.介绍蓝莓的生长变化。
D.介绍蓝莓的生长种植条件。
10.下列对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比较、分类别 B.作比较、打比方 C.列数字、分类别 D.列数字、打比方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蓝莓跟草莓没有什么关系,它是杜鹃花科越橘属的成员。
B.蓝莓是个通用名,但并不是所有的蓝莓果实都是蓝色。
C.19世纪以前,人们在果园里大量培育种植蓝莓,在农作物歉收的年份里,它则成为重要的救荒食品。
D.蓝莓对于土壤中的酸碱度要求很高,一定要在pH值低于5.5,且高于3.8的酸性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
(三)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8分)
陕北秧歌
张亚宁
①忽听铿锵的锣鼓声从天而降,似千军阔步前行,有排山倒海之势;似众仙齐奏鼓乐,有醉人的天籁之音;又似万马奔腾,有激越大地之威。
②惊叹是什么如此振奋人心。循声望去——蜚声海内外的陕北秧歌扭得正欢。
③你瞧,七八个剽悍的陕北汉子打着红边牛皮鼓,拍着大小铜镲,敲着小铜锣……呵,中年伞头手中的大花伞犹如旋转的螺旋桨,十字步扭得天旋地转。哦,一群英俊的后生和俊俏的姑娘踏着鼓点,个个生龙活虎,活灵活现……哦,已一把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娘也不甘示弱,与小伙、姑娘媲美,摇着、扭着、跳着……
④仔细听,随着“咚咚饼、咚咚锵……”的鼓点,你扭头看去,乐队的汉子们忘乎所以,恨不得把那个红边鼓敲碎,巴不得把那把铜唢呐吹破,真想把那大小铜镲拍烂,一心想把那小铜锣击个窟窿……闭上眼睛,静心地听。时而粗犷奔放,能使河流为之激扬动荡;时而稳步柔美,能使无数人为之心醉;时而缓和细腻,能使大地为之倾倒。
⑤仔细看,一群男女老少扭起来了。排是排,行是行。一会儿排成“龙摆尾”;一会儿犹如“梅花盛开”;一会儿好像“老虎扬尾”;一会儿胜似“大灯笼”;一会儿能比得过大姑娘的长辫子;一会儿好像一朵朵枣花……红与绿的扇子在姑娘们手中飞起来转起来,红与绿的丝带飘起来,观者不仅是眼花缭乱,而且是眼神跟着扇子起落,不知道最后的眼神落在何方。花折伞在后生们手中撑起来舞起来,撑起时,似乎要直穿云霄,舞起时,犹如飞轮旋转。手、脚、头,全部是活的,真是眼光不知道放在哪里。放在哪里都是恰到好处的。
⑥一声惊吼,两只水船上场了,像在水中一样,轻飘飘地游来游去。坐在船舱里的俊俏的姑娘唱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里几十几条船……”这边声音一落,那边的艄公接着唱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九十九道弯里九十九只船……”酸酸的唱曲惹得人心里暖暖的,你瞧那些小孩子,被架在父亲或者爷爷的肩膀上,笑着,鼓着掌。你看看,那群帅气的小伙子,捧腹大笑……
⑦忽然,两只威风凛凛的雄狮不知从何方而出,摇着脑袋,摆着身子,张着血盆大口,或平空后仰翻滚,或高台俯卧衔球,或单狮走桩,或双狮争戏,或扮鬼脸。起势、奋起、迎宾、施礼、惊跃、酣睡、道谢,将威武之狮的喜、怒、哀、乐之状舞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时间,场内场外一只只眼睛齐聚在威武的狮子身边,整个场里凝寂一般。一个转身,狮子落地,场内场外齐声欢腾,掌声、喝彩声震荡着天空,老太太的两颗门牙差点飞落出来,歪着脖颈双手慌忙捂住。
⑧随即,一系列小节目开幕了。一群孩子戴着可爱的头盔,摇摇摆摆,可爱至极;跑驴背上的姑娘们时不时做个鬼脸,让你笑弯腰;一首首酸曲、一折折小戏、一个个滑稽小品……男女老少目不暇接。
⑨这就是陕北人都要扭的秧歌,独具特色的陕北秧歌。
12.下列对段落描写内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④段:后生姑娘踏着鼓点扭秧歌,老大爷老大娘不甘示弱。
B.第⑤段:扭动的男女老少,飞舞的彩扇。
C.第⑥段:游来游去的水船,酸酸的唱曲。
D.第⑦段:欢腾的雄狮,忘情的老太太。
13.下列对文章以“铿锵的锣鼓声”为开头的用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增加文章的气势
C.引发人们的思考 D.引出描写对象——陕北秧歌
1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在描绘场面时,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一)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16分)
韬光庵小记
萧士玮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①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②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 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踞:蹲,坐。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
B.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
C.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
D.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
17.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只) B.求所谓(寻求)
C.恨僧少可语耳(憎恨) D.益信声无哀乐也(更加)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9~20题(6分)
别薛华
[唐]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9.下列古诗题材与本诗相似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使至塞上》 B.李白《渡荆门送别》
C.崔颢《黄鹤楼》 D.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远行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
B.颔联是诗人联系自己仕途的坎坷,结合自身的抱负有感而发。
C.颈联使用反衬手法,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
D.尾联照应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21.在横线上按要求填写。(6分)
(1)芳草鲜美,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2)窈窕淑女,____________。 (《诗经·周南·关雎》)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诗人用想渡湖却没船来比喻自己渴望出仕却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6分)
22.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从小到大,许多传统习俗伴随我们成长。如端午节佩戴香包、中秋节吃月饼、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搬家要挑吉日等。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
请就个人生活见闻,以“传统习俗”为话题,写下你的故事经历或想法。(不可摘抄本试卷中的材料)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书写认真,卷面整洁;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和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600字。
2023年春期义务教育阶段期中教学学情诊断检测
八年级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0分)
1.(3分)C
2.(3分)A
3.(3分)B
4.(5分)示例:孔融没有针锋相对,而是避其锋芒,运用“归谬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既化解了自己的尴尬,显示了自己的聪明,又有效地回击了陈寔的羞辱,一举两得。
5.(6分)示例:这幅漫画的内容是一片树叶下面有两个圆形的车轮,叶子和车轮组合起来就像是一辆车在路上行驶,下面还有“绿色交通 低碳出行”的文字。它寓意着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共建绿色美好家园。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分)
6.(3分) B
7.(3分) B
8.(3分)C
(二)(9分)
9.(3分)B
10.(3分)D
11.(3分)C
(三)(18分)
12.(3分)A
13.(3分)C
14.(6分)运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乐队的汉子们在表演秧歌时忘乎所以的情态,突出了锣鼓声的粗犷奔放,增强了语势,同时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陕北秧歌的排山倒海之势。
15.(6分)示例:“你瞧那些小孩子,被架在父亲或者爷爷的肩膀上,笑着,鼓着掌。”这一句通过描写孩子们的表现,侧面烘托了水船表演的生动有趣。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一)(16分)
16.(3分)D
17.(3分)C
18.(10分)(1)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2)(到了晚上,) 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整夜不息的流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曲静。
【参考译文】
初二那天,(我在)雨中登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披着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去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寺时,(想要)寻求所谓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景象,(可我) 最终没有见到。(直)到帕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稻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整夜不息的流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我)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二)(6分)
19.(3分)B
20.(3分)C
(三)(6分)
21.(6分)(1)落英缤纷 (2)君子好逑 (3)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4)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四、名著阅读(6分)
22.(6分)示例:“一只船”指的是通过阅读《经典常谈》带领我们走进经典的海洋,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经典。“以筌为鱼”是对我们的告诫。作者的这部书只是一个了解经典作品的工具,目的就是引导我们去阅读经典作品,如果阅读了这本书就不去阅读原著,就有违作者本意了。
五、写作(60分)
23.(60分)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务必写在答题卡上,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