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题专练10 常见的酸和碱(含解析)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题专练10  常见的酸和碱(含解析)第1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题专练10  常见的酸和碱(含解析)第2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题专练10  常见的酸和碱(含解析)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题专练10 常见的酸和碱(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题专练10 常见的酸和碱(含解析),共26页。
    专练10 常见的酸和碱
    【易错知识点汇总】
    1.水是弱电离的,水可以电离出极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碳酸钠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盐,只是在水中显碱性。
    3.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蓝,不可搞错,另: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4.将石蕊加入酸中,是石蕊变红而不是酸变红。
    5.酸和碱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酸碱的腐蚀是化学变化。
    6.稀释浓硫酸不可以将水倒入硫酸中,应将酸入水,沿容器壁缓缓倒下,同时不断搅拌,不可以用量筒稀释浓硫酸。
    7.浓盐酸在空气中生成白雾是因为浓盐酸有极强的挥发性(初中常见的酸除了硫酸都有挥发性),是物理变化。
    8.氨水是一种碱,在水中能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9.在初中阶段,所有的酸和碱之间都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10.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1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不仅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而且要求反应物中“有酸酸可溶,无酸盐碱溶”,但碳酸镁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那是因为生成了比碳酸镁更难溶的氢氧化镁。
    12.在初中阶段,所有生成碳酸的反应一律写为二氧化碳+水,不考虑二氧化碳溶解。
    13.在初中阶段,大部分碱是不可溶的,只有氢氧化钠、钾、钡、钙(微溶)和氨水可以在溶液中存在,相反,大部分酸是可溶的。
    14.并非所有的盐都是中性的,碳酸钠是碱性的,硫酸铵是酸性的,碳酸氢钠有较弱的碱性,硫酸氢钠有一定的酸性。不可溶的物质自身没有酸碱性,但是可以与相应的酸或碱反应。
    15.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强碱盐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含有铵根离子的强酸盐溶液中一定含有氢离子(不考虑水自身的电离)。
    1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中和反应。
    17.中和反应都是放热的。
    18.酸碱度和酸碱性是不同的,酸碱度指的是溶液的酸碱性强弱,酸碱性指的是溶液显酸性还是碱性,pH试纸测量的是酸碱度,指示剂显示的是酸碱性。
    19.若不慎将盐酸或硫酸弄到手上或衣服上,不可以用氢氧化钠等强碱中和,被强碱烧伤同理。
    20.酸碱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易错辨析】
    1.指示剂遇到酸溶液或碱溶液时,颜色都会发生改变。( × )
    2.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一定是碱溶液。 ( × )
    3.酸的水溶液显酸性,所以酸性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 × )


    【易错过关】
    1.醋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之一,它具有较强的杀灭细菌、抑制病毒的作用。醋中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其化学式为CH3COOH.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醋可以除去热水瓶、水壶中的水垢
    B.醋酸是一种氧化物
    C.醋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D.醋酸的水溶液显酸性,其pH大于7,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
    【答案】A
    【解析】A、用醋可以除去热水瓶、水壶中的水垢,这是因为醋酸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氢氧化镁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醋酸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醋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醋酸的水溶液显酸性,其pH小于7,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
    2.醋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之一,同时,醋还具有较强的杀灭细菌、抑制病毒的作用。另外,醋可使胃中酸性增强,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对于胃酸较少的人更是一剂良药。醋中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其化学式为CH3COOH.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醋酸的水溶液呈酸性,其pH大于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B.醋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为中和反应
    C.用醋可以洗净铝制品的污垢,还可除去暖壶、水壶中的水垢
    D.胃酸过多的病人可服用含氢氧化钠的药片进行中和
    【答案】C
    【解析】A、醋酸的水溶液呈酸性,其pH小于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A错误;
    B、醋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不是中和反应,B错误;
    C、醋酸可与水垢反应,用醋可以洗净铝制品的污垢,还可除去暖壶、水壶中的水垢,C正确;
    D、氢氧化钠是强碱,有强腐蚀性,不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D错误;故选:C。
    3.下列图象中正确反映了其对应操作的是(  )
    A.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C.将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D.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
    【答案】D
    【解析】A、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开始上升,反应完毕,温度降低,消耗氧气,气压减少,压强约减少,但不能为0,故A不正确;
    B、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入水,溶液的碱性减弱,pH减小,但不会等于7更不会小于7,故B错误;
    C、将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液的质量增减,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C错误;
    D、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由于锌的活动性大于铁,锌先反应完,但铁生成的氢气多,故D正确。故选:D。
    4.逻辑推理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燃烧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答案】A
    【解析】
    A、单质为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
    B、溶液的特征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使混合物,所以不一定是溶液。错误;
    C、燃烧为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变化,但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灯泡发光发热,但是为物理变化,不属于燃烧。错误;
    D、中和反应为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的要素是反应物为酸和碱,生成物为盐和水,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错误;故选:A。
    5.向盛有50mL稀硫酸的烧杯中,缓慢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加,某些量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在刚开始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硫酸和氢氧化钡生成沉淀,溶质的质量是不断减少的,到完全反应后再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溶质的质量才会慢慢增加,故A错误;
    B.稀硫酸的pH小于7,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的pH会慢慢的增大,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的pH会无限的接近氢氧化钡溶液的pH,故B错误;
    C.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不断加入,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在不断的增加,故C错误;
    D.稀硫酸和氢氧化钡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硫酸反应完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图示与相应的文字描述完全相符合的是(  )
    A.如图表示水电解实验中生成氢气与氧气体积比
    B.如图表示Ba(OH)2溶液中逐渐滴加稀H2SO4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
    C.如图表示足量的Mg、Fe、Zn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D.如图表示同一温度下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固体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变化
    【答案】B
    【解析】A.水电解实验中生成氢气与氧气体积比2:1,故A错误;
    B.当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就变成了水,溶质成了0,继续加入稀硫酸,溶液中的溶质会慢慢变多,故B正确;
    C.因为是足量的Mg、Fe、Zn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氢气应该一样多,故C错误;
    D.同一温度下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固体NaCl,固体NaCl不会溶解,溶液的质量应该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7.如图所示,烧瓶内盛有x气体,若挤压滴管的胶头a,使液体y进入烧瓶中,振荡烧瓶,并倒放在铁架台上,将导管伸入滴有z的水中,打开弹簧夹b,可见烧杯中的液体如喷泉一样喷入烧瓶中,并出现颜色的改变。则x、y、z可能是(  )
    选项
    x
    y
    z
    A
    O2
    H2SO4
    紫色石蕊试液
    B
    CO2
    H2O
    无色酚酞试液
    C
    CO
    Ca(OH)2
    紫色石蕊试液
    D
    CO2
    NaOH
    无色酚酞试液

    【答案】D
    【解析】A、氧气与硫酸不反应,烧瓶中的压强不变,不会出现液体上升的现象,故A不符合;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成了碳酸,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故B不符合;
    C、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钙不反应,烧瓶中的压强不变,不会出现液体上升的现象,故C不符合;
    D、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从而使得烧瓶中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酚酞试液进入烧瓶,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D符合。
    故选:D。
    8.t℃时,加热烧杯中的石灰水,发现溶液变浑浊,测得此时溶液的pH>7.关于溶液变浑浊的原因,同学们有两种观点:①Ca(OH)2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Ca(OH)2 与空气中 CO2反应。他们设计以下方案进行探究,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
    A.将装有浊液的烧杯,用冰水冷却,恢复到t℃,观察浑浊是否消失
    B.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C.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液中加入酚酞,观察是否变红色
    D.其他条件不变,隔绝空气,再做一个加热石灰水的对比实验
    【答案】C
    【解析】A、将装有浊液的烧杯,用冰水冷却,恢复至t℃,观察浑浊是否消失,如果消失,可能是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该选项有意义;
    B、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即Ca(OH)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了碳酸钙,该选项有意义;
    C、由于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该选项无意义;
    D、其他条件不变,隔绝空气,再做一个加热石灰水的对比实验,如果产生沉淀,说明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该选项有意义。故选:C。
    9.如图是水和NaOH水溶液中微粒的存在情况示意图。由此分析此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原因是(  )

    A.溶液中Na+数目大于OH﹣数目
    B.溶液中H2O数目大于OH﹣数目
    C.溶液中H2O数目大于H+数目
    D.溶液中OH﹣数目大于H+数目
    【答案】D
    【解析】通过分析题中的微观图示,水中含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水显中性;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所以此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原因是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大于氢离子的数目,故选:D。
    10.下列关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不使用酚酞,HCl就无法和NaOH反应
    B.酚酞由红色变无色,说明发生了中和反应
    C.滴加酚酞前溶液为无色,加入稀盐酸后溶液仍无色,说明没有发生反应
    D.若将酚酞换成石蕊,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B
    【解析】A.无论有没有酚酞的存在,HCl和氢氧化钠都会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只是在没有酚酞的情况下无法用眼观察反应是否发生,故A错误;
    B.酚酞由红色变成了无色,说明溶液中能使酚酞变红的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不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即发生了中和反应,故B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都是无色的,不能根据溶液的颜色没有改变就认为没有发生反应,故C错误;
    D.由于紫色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中性溶液中紫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可以通过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改变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故D错误。故选:B。
    11.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 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B.图1中,BC段发生的反应是CO2+Na2CO3+H2O=2 NaHCO3
    C.图1中,pH=12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含Na2CO3和NaHCO3
    D.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反应,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答案】C
    【解析】A.根据图2,可知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在升高,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根据图1 可知,在BC段溶液的pH减少趋势变缓,发生的反应是CO2+Na2CO3+H2O=2 NaHCO3,故B正确;
    C.图1 中AB段表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pH=12时,表示氢氧化钠过量,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含Na2CO3和NaOH,故C错误;
    D.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反应,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故D正确。故选:C。
    12.某溶液由HCl、MgCl2、Na2CO3、Na2SO4中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现向该混合液中滴入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可能含有HCl
    B.一定含有Na2SO4
    C.不能确定是否含有MgCl2
    D.一定不含Na2CO3
    【答案】D
    【解析】在滴加的Ba(OH)2溶液达一定体积时,才开始出现沉淀,此现象说明原混合溶液中含有能与Ba(OH)2反应但却不生成沉淀的物质,该物质是盐酸,盐酸能和碳酸钠反应,故一定不会含有碳酸钠,故A选项错,D选项正确;硫酸钠和氢氧化钡能够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不符合题目要求,故B错误;
    氢氧化钡和氯化镁生成的氢氧化镁能溶于盐酸,只有当盐酸反应完了之后都会有白色沉淀生成,故溶液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镁,故C错误。故选:D。
    13.某溶液溶质可能是NaOH、HCl、H2SO4、MgCl2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X)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Cl和H2SO4一定有
    B.H2SO4和MgCl2一定有,NaOH一定无
    C.HCl和MgCl2一定有
    D.HCl一定有,NaOH、H2SO4一定无,MgCl2可能有
    【答案】C
    【解析】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不能立即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硫酸,一段时间后产生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钡先和盐酸反应,后和氯化镁反应,因此溶液中含有盐酸、氯化镁,溶液中含有盐酸,则不含有氢氧化钠,是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因此HCl和MgCl2一定有。故选:C。
    14.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
    A.碱溶液的pH都大于7,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A、碱溶液的pH都大于7,但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故选项推理错误。故选:B。
    15.试管内壁附着的下列物质,不能用稀盐酸浸泡而除去的是(  )
    A.盛放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
    B.用足量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红色物质
    C.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留下的黑色物质
    D.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留下的红褐色固体
    【答案】B
    【解析】A、盛过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钙溶液,能用稀盐酸浸泡除去,故选项错误。
    B、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红色物质是铜,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不能用稀盐酸浸泡除去,故选项正确;
    C、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留下的黑色物质,是铁,铁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能用稀盐酸浸泡除去,故选项错误。
    D、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红褐色固体,是生成的氢氧化铁,氢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能用稀盐酸浸泡除去,故选项错误。故选:B。
    16.若将50g 18%的氢氧化钠溶液与50g 18%的盐酸混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混合溶液的pH等于7
    B.混合溶液的pH大于7
    C.混合液加入锌有气泡产生
    D.混合液中只含一种溶质
    【答案】C
    【解析】A、由 NaOH+HCl═NaCl+H2O 可知,氢氧化钠、HCl的质量比是:40:36.5,即相同质量的HCl和NaOH反应时,NaOH完全反应,而酸剩余,所以溶液的pH<7,故A错误;
    B、由A的解析知,混合溶液的pH<7,故B错误
    C、混合液中盐酸剩余,加入锌,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有气泡产生,C正确;
    D、混合液中盐酸剩余,混合液中的溶质为NaCl、HCl两种,D错误;故选:C。
    17.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1、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3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
    D.溶液混合,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钠分子
    【答案】D
    【解析】A、由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1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有热量放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B、30s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D、溶液混合,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18.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B.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C.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D.能去油污,可做炉具清洁剂
    【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放热,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该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是碱,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19.向某能共存的两种溶质的混合溶液中加Ba(OH)2溶液,所加Ba(OH)2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混合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

    A.硫酸、硫酸铜 B.硝酸、氯化铜
    C.盐酸、硫酸钠 D.硝酸、碳酸钠
    【答案】B
    【解析】A、硫酸、硫酸铜均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会生成沉淀,故选项错误。
    B、硝酸、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时,先与硝酸反应,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硝酸消耗完后再与氯化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选项正确。
    C、硫酸钠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会生成沉淀,故选项错误。
    D、硝酸、碳酸钠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故选:B。
    20.如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混合后发生变化的微观图解,由此图表达的含意描述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后只生成了水,并没有氯化钠生成
    B.H+与OH﹣粒子在同一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他们相遇会结合成水
    C.此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D.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Na+和OH﹣
    【答案】A
    【解析】A、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故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为中和反应,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故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为碱,盐酸属于酸,酸与碱的反应生成水的反应为中和反应,故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故D错误。故选:A。
    二.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21.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   (填“6”、“12”或“16”);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1)NaOH+HCl=NaCl+H2O;
    (2)HCl;
    (3)12;
    (4)C。
    【解析】(1)在烧杯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仪器A中是盐酸溶液,溶质是HCl;
    (3)根据图2和图3 的信息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最高,所以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12;
    (4)A.在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pH>7溶液呈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故A正确;
    B.图2中d点所示溶液中pH<7,溶液呈酸性,溶质是NaCl和HCl,氯化氢是气体在蒸发过得中跑掉了,所得固体为纯净物,故B正确;
    C.图2中在c点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d所示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会增加,故C错误;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
    2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归纳酸、碱、盐化学性质时,发现有些实验无法观察到明显现象,需要进行改进或继续实验验证。
    Ⅰ.兴趣小组小觐同学提出,酸、碱中和没有明显现象,并设计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一: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说明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往上述试管中再逐滴滴入过量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   ,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2)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该同学又设计了实验二,将足量的稀硫酸滴入NaOH溶液后,再滴入甲溶液,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甲溶液可以
    是   (指示剂除外)。
    (3)其他同学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不是所有酸、碱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例如稀硫酸与   反应就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Ⅱ.兴趣小组小琪同学提出: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并设计如下实验三继续探究。(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查阅资料]
    ①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②常温下NaOH易溶于乙醇,Na2CO3微溶于乙醇。
    (4)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   。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   。从生成物角度验证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Ⅲ.在老师的指导下,该兴趣小组的其他同学继续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制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

    [查阅资料]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6)图1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   。
    [反思感悟]
    (7)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小组同学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反应物的减少或生成物的生成以及   变化等角度验证反应的发生;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答案】Ⅰ.(1)红;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
    (2)CuSO4溶液;
    (3)氢氧化钡溶液;
    Ⅱ.(4)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CO2+2NaOH=Na2CO3↓+H2O;
    (5)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Ⅲ.(6)CO2+Na2CO3+H2O=2NaHCO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7)能量。
    【解析】Ⅰ.(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的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故答案为:红;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
    (2)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然后滴加CuSO4溶液,没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因此甲可以是CuSO4溶液;故答案为:CuSO4溶液;
    (3)因为稀硫酸能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并不是所有酸、碱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例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就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Ⅱ.(4)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在酒精中微溶;故答案为: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CO2+2NaOH=Na2CO3↓+H2O;
    (5)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生成物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故答案为: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Ⅲ.(6)图1中,BC段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配平即可;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故答案为:CO2+Na2CO3+H2O=2NaHCO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7)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能量变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故答案为:能量。
    23.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
    (1)在实验室里,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理由是   。
    (2)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压强传感器对饱和石灰水和浓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差异进行了验证。
    【实验准备】实验装置如图 1,关闭 K1、K2,从   口通入二氧化 碳(填“A”或“B”),证明二氧化碳集满的方法是   。
    【数据采集】实验图象如图 2,实验步骤如下:
    ①证明二氧化碳集满后,A 口用橡皮塞塞紧,B 口连接压强传感器,采集数据,生成图象。
    ②打开 K1,向瓶内注入 50mL 饱和石灰水,关闭 K1,略微振荡。
    ③待曲线平稳后,打开 K2,向瓶内注入 50mL 浓氢氧化钠溶液,关闭 K2,略微振荡。
    ④待曲线平稳后,充分振荡。

    【图象分析】
    ①起点至a点:反映的是瓶内原始气压。
    ②a点至b点:曲线上升,是由于加入饱和石灰水对瓶内气体形成挤压。
    ③b点至c点:曲线下滑,是由于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点高于a点,说明  。
    ④c 点至d点:曲线又上升,是由于  。
    ⑤d 点至e点:曲线下滑幅度很大,是由于浓氢氧化钠溶液正快速吸收瓶内 CO2。
    ⑥f 点至g点:曲线又进一步下滑,是由于充分振荡,浓氢氧化钠溶液又充分吸收了瓶内 残余的二氧化碳。
    (3)15.4g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混合固体,与 200g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所得 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 22.8g,则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
    (1)CO2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有明显的现象,而CO2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因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因此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比澄清石灰水含有更多的溶质,吸收CO2的效果更好;
    (2)A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B 处,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 CO2 已收集满;
    【图象分析】
    ③Ca(OH)2+CO2=CaCO3↓+H2O 加入液体气体被挤压后,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 差,只吸收了少量的CO2,气体仍然被挤压,所以气体气压仍然大于初始状态;
    ④从分液漏斗中加入了 50mL浓NaOH 溶液,对瓶内气体形成挤压,使气体气压变大;
    (3)7.3%。
    【解析】(1)CO2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有明显的现象,而CO2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因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因此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比澄清石灰水含有更多的溶质,吸收CO2的效果更好;
    (2)【实验准备】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装置如图 1,关闭 K1、K2,从A口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证明二氧化碳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B 处,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 CO2 已收集满;
    【图象分析】
    ③曲线下滑,是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c点高于a点,说明加入液体气体被挤压后,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差,只吸收了少量的CO2,气体仍然被挤压,所以气体气压仍然大于初始状态;
    ④曲线又上升,是由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了 50mL浓NaOH 溶液,对瓶内气体形成挤压,使气体气压变大;
    (3)假设原固体中 NaOH 的质量为 x,Ca(OH)2 的质量为 y,则 x+y=15.4g;根据化学方程 式可以解出生成的 NaCl 质量为;生成 CaCl2的质量是,根据条件可以得出 =22.8g,联立解方程可以解出 x=8g,y=7.4g,进而可以求出消耗的 HCl质量为 14.6g,因此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7.3%
    24.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甲实验中A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注射器中装有氢氧化钠浓溶液,B中盛有足量稀盐酸。小明先关闭止水夹,然后将氢氧化钠浓溶液全部注入A瓶,一段时间后再打开止水夹。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乙中调节杠杆平衡后开始进行实验。实验1:加热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铜丝变为黑色,观察到铜丝团下降,原因是   。实验2:用手抬起砝码将铜丝团浸入硝酸银溶液一段时间,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丙实验中,t1℃时,将质量均为30g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以及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烧杯①中的溶质
    是   (填名称);将两烧杯内的物质温度升高到t2℃(不考虑水的蒸发),充分搅拌后两烧杯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相等”“不相等”或“无法确定”)。
    【答案】(1)B中液体倒吸入甲中,A中产生气泡;
    (2)Cu与氧气反应,在表面生成质量更大的CuO,砝码比起始位置高;
    (3)氯化钾,相等。
    【解析】(1)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后,A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气压减小,打开止水夹时,B中的稀盐酸被倒吸入A中,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可观察到B中液体倒吸入A中,A中产生气泡。
    (2)实验1: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铜丝变为黑色(CuO),质量增加,观察到细铜丝团下降,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Cu与氧气反应,在表面生成质量更大的CuO。
    实验2:将铜丝团浸入硝酸银溶液一段时间,由于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生成的银附着在铜的表面上,质量增加,溶液的密度减小,所以当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时小心地松手,发现稳定后的砝码比起始位置高。
    (3)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 100g 水的两个烧杯中,由图1所示可知,烧杯①没有溶质,溶解的溶质多,则烧杯①的溶质是氯化钾;将图1中两烧杯内的物质温度升高到t2℃,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充分搅拌后两烧杯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三.计算题(共1小题)
    25.实验室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现取10g稀硫酸样品,将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样品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pH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分析并计算:
    (1)a点溶液中含有的主要离子是   。
    (2)当pH=7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中NaOH质量为   g。
    (3)计算稀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1)Na+、H+、SO42﹣;
    (2)0.8;
    (3)稀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是9.8%;
    (4)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5.5%。
    【解析】(1)由图示可知,在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说明加入的NaOH完全反应,有剩余的硫酸,所以,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Na+、H+、SO42﹣;
    (2)由图示可知,在溶液的pH等于7,消耗的NaOH溶液的质量为16g,溶质的质量为:16g×5%=0.8g;
    (3)10g稀硫酸样品含有H2SO4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为y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142
    0.8g x y
    解得:x=0.98g y=1.42g
    稀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8%;
    (4)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5.5%。
    四.推断题(共2小题)
    26.如图为酸碱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A、B、C、D是四种常见的不同类别的无机化合物,图中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你据图回答。
    (1)A、B、C三种物质中,能用来鉴别稀硫酸与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是   。
    (2)能同时实现反应①和②的物质可以是   ,反应①的实验现象为   。

    【答案】(1)Cu(OH)2、CO2;
    (2)Na2CO3(碳酸钠);有气泡(气体)产生。
    【解析】(1)A、B、C三种物质中,Cu(OH)2能与稀硫酸反应形成蓝色溶液而与氢氧化钙溶液不发生反应;CO2通入氢氧化钙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而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HCl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反应无明显现象,与稀硫酸不反应;故能用来鉴别稀硫酸与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是:Cu(OH)2、CO2。
    (2)碳酸钠既可与稀硫酸反应又可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所以能同时实现反应①和②的物质可以是:Na2CO3(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反应①的实验现象为:有气泡(气体)产生。
    27.如图以稀盐酸为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其中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稀盐酸中阳离子的符号是   ;
    (2)反应①中石蕊溶液变为   色;
    (3)反应②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写出③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的实质是(从微粒角度)   
    (5 )探究上述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盐酸是否过量:甲同学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则证明盐酸不过量。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   ,其理由是   ;乙同学选取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了盐酸过量。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   ,其理由是  ;
    (6)若X溶液既能跟稀盐酸反应,又能跟Ca(OH)2反应,则X可能是(CuSO4、BaCl2、Na2CO3)中的   ,写出X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7)X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后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向滤液中滴入几滴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原滤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   。

    【答案】(1)H+;
    (2)红 色;
    (3)2HCl+Mg=MgCl2+H2↑,Al2O3+6HCl=2AlCl3+3H2O;
    (4)Ca(OH)2+2HCl=CaCl2+2H2O,H++OH﹣=H2O
    (5)不合理,如果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酸性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不合理,如果盐酸不过量,溶液中有生成的氯化钙,加入硝酸银溶液也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6)碳酸钠溶液,Na2CO3+2HCl=2NaCl+H2O+CO2↑;
    (7)NaOH,NaOH和Ca(OH)2,NaOH和Na2CO3。
    【解析】(1)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稀硫酸中阳离子是氢离子,其离子符号为:H+;
    (2)稀硫酸显酸性,遇石蕊溶液显红色;
    (3)反应⑤是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②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HCl+Mg=MgCl2+H2↑,Al2O3+6HCl=2AlCl3+3H2O;
    (4)反应③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实质是H++OH﹣=H2O;
    (5)探究上述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盐酸是否过量:甲同学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则证明盐酸不过量。该实验设计不合理,其理由是如果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酸性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乙同学选取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了盐酸过量。该实验设计不合理,其理由是:如果盐酸不过量,溶液中有生成的氯化钙,加入硝酸银溶液也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6)BaCl2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与Ca(OH)2反应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水生成,不能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CuSO4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Na2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符合题意;
    (7)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X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后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向滤液中滴入几滴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所以原滤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NaOH,NaOH和Ca(OH)2,NaOH和Na2CO3。
    五.解答题(共3小题)
    28.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越来越多,消毒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84”消毒液常用于公共场所杀菌消毒。
    (1)测得稀释后的消毒液pH=9,实验室测定该数据可选用   (选填字母序号)。
    A.紫色石蕊 B.pH 试纸 C.无色酚酞 D.红色石蕊试纸
    (2)作为学生,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应该怎么做   。
    【答案】(1)B;(2)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室内常通风、公共场所经常进行消毒、出门戴口罩、不聚集等。
    【解析】(1)测定溶液的pH要用pH试纸,酸碱指示剂和石蕊试纸只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故填:B;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我们可以采取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室内常通风、公共场所经常进行消毒、出门戴口罩、不聚集等方法来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故填: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室内常通风、公共场所经常进行消毒、出门戴口罩、不聚集等。
    29.2020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日常清洁消毒的重要性,医用酒精、84消毒液成为每个家庭必各的消毒用品。
    (1)已知75%的医用酒精的消毒效果最佳,该医用酒精的溶质是   
    (2)有关84消毒液,根据化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84消毒液主要用来给环境以及物体表面消毒的
    B.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且使用时应戴手套
    C.84消毒液可以消毒,医用酒精也可以消毒,两者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D.已知84消毒液呈碱性,洁厕灵呈酸性,所以两者不能混合使用
    (3)84消海液的主要成分是NaC1O,工业上常用NaOH溶液与Cl2反应制取,同时还生成氯化钠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酒精;(2)ABD;(3)2NaOH+Cl2=NaC1O+NaCl+H2O。
    【解析】(1)已知75%的医用酒精的消毒效果最佳,该医用酒精的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
    (2)A.84消毒液主要用来给环境以及物体表面消毒的,故A正确;
    B.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且使用时应戴手套,故B正确;
    C.84消毒液可以消毒,医用酒精也可以消毒,但两者不能混合使用,故C错;
    D.已知84消毒液呈碱性,洁厕灵呈酸性,所以两者不能混合使用,故D正确。
    (3)反应物是NaOH与Cl2生成物是NaC1O、NaCl、H2O,所以方程式是:2NaOH+Cl2=NaC1O+NaCl+H2O。
    30.“微观与宏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性质反映其组成和结构。从宏观进入微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不同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性质也存在差异。图1中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②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则能与之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据图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写出该反应的实质是   。

    (2)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从微观进入宏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图2圆圈中表示这杯氯化钠溶液的构成,则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   ;
    ②通过分析组成和结构,可以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根据图3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图示,分析推断NaHSO4的性质,其中合理的是   。
    A.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镁粉反应
    C.其水溶液能与碳酸钠反应 D.其水溶液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
    E.其水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钾发生置换反应
    【答案】(1)①ABD;Ba2++SO42﹣=BaSO4↓;
    (2)①13:40;
    ②ABCDEF。
    【解析】(1)①稀盐酸和硫酸与镁条、氧化铁以及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属于酸的共性,②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的缘故,故填:ABD;Ba2++SO42﹣=BaSO4↓;
    (2)①据图可以看出,该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10,故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58.5:(10×18)=13:40,故填:13:40;
    ②A.电离出来氢离子,水溶液呈酸性,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正确;
    B.由于镁是非常活泼的金属,能与酸性溶液反应且生成氢气,正确;
    C.酸性溶液能与碳酸钠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正确;
    D.电离出来硫酸根离子,其水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正确;
    E.酸性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且生成水,正确;
    F.由于钾是非常活泼的金属,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正确。
    故填:ABCDEF。

    相关试卷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题专练12 化学与生活(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题专练12 化学与生活(含解析),共10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题专练11 盐 化肥(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题专练11 盐 化肥(含解析),共28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题专练09 溶液的形成(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易错题专练09 溶液的形成(含解析),共1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