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云南省红河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云南省红河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第1页
    云南省红河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第2页
    云南省红河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云南省红河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红河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闻评论,是指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经常采用的社论、社评、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是代表媒体编辑部立场和主张,反映和影响社会舆论,帮助受众开辟认识真理道路的有效载体。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和最大追求。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对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事件和思想倾向,进行及时的有说服力的评论,指出什么看法和行为是正确或是错误的,什么应该干或是不应该干,以及当前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从而引导舆论、影响社会、指导人生。
    (摘编自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
    材料二:
    “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有大的突破性进展。”日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部署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以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本在人才、在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抓起,从娃娃开始抓起。加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既是时代所需,也是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
    从现实层面而言,近年来,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水平及科学素质持续提升,但是科学教育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仍需突破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迫切要求加强和改进。现实的瓶颈,迫切要求形成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汇聚全社会的力量,统筹各类资源,全面系统推动科学教育落地见效。
    加强科学教育,学校是主阵地,这一点自不待言。学校首先是要提高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到补好科学教育这一课,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对于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能力,以及对于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作用。然后是,从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及教材、科学教育专业师资配备、实验教学条件保障等方面,系统夯实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尤其是对于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来说,如何补齐硬件短板、强化师资保障、汇聚社会支持,确保“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项重点工作。科学家的苗子,不仅可能出现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里,也可能潜藏在广袤的田野乡村。
    为什么由18个部门联合发文加强科学教育?一方面,说明加强科学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必须加强协同、系统设计,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机制;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加强科学教育的路径,那就是必须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课堂内外的资源,有效衔接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科学教育资源广泛分布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未来如何有效协同、利用好这些丰富的资源,使之汇聚成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强大力量,是推动科学教育有效落地的关键。
    近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乘组中,戴眼镜的载荷专家、北航教授桂海潮的出现引发了全网关注。可以说,桂海潮的故事生动揭示了科学教育的深远意义。来自云南县城的桂海潮从小就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高二时在广播中听到神舟五号的消息,就开始了对太空的向往,在心里埋下航天的种子。换言之,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要激发学生兴趣,培育学生科学梦想,努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今天,我们在亿万青少年心中播下科技报国的种子,未来必然能够成长为无数参天大树,涌现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水平人才,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摘自杨三喜《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孵化”一词在文中强调了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
    B.“一个都不能少”文中指的是在发展学校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个地区的学校都不能忽视。
    C.新闻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D.18个部门联合发文加强科学教育,其主要意义在于向全社会表明加强科学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只要抓好中小学教育质量,就能“孵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素质。
    B.推动科学教育有效落地的关键是协同、利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的资源,汇聚成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强大力量。
    C.加强科学教育,学校是主阵地,要发挥好这一作用,取决于能否补齐学校硬件短板、强化师资保障、汇聚社会支持。
    D.近年来,我国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关注了科学教育这一话题,体现了材料一新闻评论反映和影响社会舆论的功能。
    B.材料一提到新闻评论坚持用正确舆论引导人,是帮助受众开辟认识真理道路的有效载体。
    C.材料二中列举桂海潮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例证丰富详实。
    4.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如何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5.如何写好一则新闻评论,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王(节选)
    阿城
    一九七六年,我在生产队已经七年。
    一天,支书唤我:“队里可还苦得?”我点点头。支书又说:“你是个人才。”我吓了一跳,以为在调理我,就笑着说:“支书开玩笑。有什么我能干的活,只管派吧。”
    “分场调你去学校教书,明天报到。我家老三你认得,你在学校,扯他一把。”递过一张纸来,下面有个大红油戳,证明不是假的。
    第二天一早到学校,招呼的人说:“我们昨天发了通知,正好缺老师上课,一个老师调走了,要有人补他的课。我们查了查,整个分场知青里只剩下你上过高中。”我这才明白原由,就说:“高中我才上过一年;这书,也没教过,怕误人子弟呢。”
    上午收拾停当,下午便开始教书。我看看课表,心里一颤:“教初三?我高中才念了一年,如何能教?”
    蓬头垢面的娃子聚坐在一起,数十只眼睛亮亮地瞪着。前排的娃子极小,似乎不是上初三的年龄;后排的却已长出胡须。
    我清一清喉咙,说:“翻到第四页。”学生们无反应。我问:“书呢?拿出来。”学生们吵起来,说没有书。我生气说:“不带书,上的哪样学?”一个瘦瘦的小姑娘害怕地说:“没有书。每次上课,都是老师把课文抄在黑板上,教多少,抄多少。”我呆了,想一想,说;“抄吧。”
    课文抄完,学生叫:“还有字认不得呢!“我说:“好嘛。上来划,“于学生们拥在黑板前,七手八脚划了一大片字。一黑板的课文,竟有三分之二认不得的宇。我笑了,说:“你们是怎么念到初三的?”后排的一个学生说:“我划的三个字,是以前没有教过的。我可以给你找出证明来。”
    “你说你能证明哪些是真正的生字,怎么证明呢?”
    “每天抄的课文,凡是生字,我都另写在纸上。“说丢取出一个本子,递给我。我翻看,姓名是王福,密密麻麻写满了独个的字,便问:“好。有多少字呢?”王福说:“算上今天的一共三千四百五十一个。”
    课后,我想:课本既然是全国统一的,那怎么教也应该有个标准。比如说吧,一篇文章,段落大意是什么?主题思想又是什么?这语文不比数学,应该有个规定才踏实。
    我认定识字为本,依了王福的本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实。语文课自然有作文,初时学生的作文如同天书,常常要猜字,中间又多是时尚的语句,令人瞌睡。渐渐怀疑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一堂课上,我要求:“字,写不好看没关系,但一定要清楚,一笔一划。作文不能再抄社论,別写些‘红旗飘扬,战鼓震天’,你们见过几面红旗?分场那一只破鼓,哪里会震天?把这些都去掉。没用!清清楚楚地写一件事,比如,写上学,那你就写:几点起来,干些什么,怎么到学校——”有学生叫起来:“以前的老师说那是流水账!”我说:“能把流水账写清楚就不错。咱们现在就拿出纸笔来,写一篇流水账。就写——就写上学吧。”
    教室里静了许久,王福忽然抬起头来,我看那纸上,一字一句写道:
    我家没有表,我起来了,我穿起衣服,我洗脸,我吃了饭,我拿了书包,我没有表,我走了多久、山有雾,我到学校,我坐下,上课。
    我不觉笑起来。
    “还有谁写完了?”又有一个学生交了过来,上面写道:
    上学,走,到学校教室,我上学走。
    我说:“王福写得好。第一,没有错字,清楚。第二,有内容。我念念。”念完了,学生们笑起来。我说:“不要笑。‘我’是多了。讲了一个‘我’,人家明白了,就不必再有‘我’。逗号太多,一逗到底,不过这是以后纠正的事。”我又念了第二篇,学生们又笑起来。我说:“可笑吧?不过这篇起码写了一个‘走’字。我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就这样,慢慢就会写得多而且清楚,总比抄些东西好。”
    课文于是不再教,终日只是选各种事情来写。半月之后,有时怀疑起来,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
    后来王福交了一篇作文,我不由吃了一惊。他写道: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我呆了很久,慢慢看外面,地面热得有些颤动。我忽然觉得眼睛干涩,便挤一挤眼睛,想,我能教那多的东西么?
    一日,总场教育科的吴干事来学校。
    “你教到第几课了?”
    “课在上,但课文没教。”
    “为什么?”
    我想一想,终于说:“没有用。”
    “总场的意思,是叫你再锻炼一下。分场的意思呢,是叫你自己找一个生产队,如果你不愿意回你原来的生产队……”
    我走出办公室。阳光暴烈起来。望一望初三班的教舍,门内黑黑的,想,先回队上去吧,便顶了太阳离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支书给“我”调岗文件时,嘱托关照他家老三,这显现出生产队中的人情世故。
    B.分场调“我”去教书,一方面是师资不够,另一方面是“我”的学历水平合适。
    C.学生竟不认识新抄课文中三分之二的文字,反映出前一任教师的职业素养不足。
    D.王福精准统计出“三千四百五十一个”汉字的细节,表现出其好学上进、踏实刻苦。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吓了一跳”“心里一颤”的心理描写,都表现出“我”面对新工作时的不安。
    B.“我”对学生写作所提的要求和不教课文的考虑,都基于对特殊学情的考量。
    C.小说对小姑娘、吴干事等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他们都在情节发展上有作用。
    D.作者语言简洁明快,句短刚健,同时善用地方语言,如“调理”“扯他一把”。
    8.王福的作文《我的父亲》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知青·教育·时代;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寻根文学。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是时太子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汉帝寻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太子丞相印、绶,魏王玺、绶,领冀州牧。于是尊王后曰王太后。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B.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C.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D.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是古人对诸侯死的讳称。古时称天子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
    B.“不拘微贱”的“拘”与《师说》中“不拘于时,学于余”的“拘”字含义相同。
    C.“则社稷危也”的“危”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危”字含义相同。
    D.大赦是古代帝王在登基、更换年号或遭遇大灾等情况下,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的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曹操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他会根据人才的不同能力加以委任使用,不才之人难以通过伪装迷惑他。
    B.武王曹操赏罚分明,犒赏功臣不吝千金,而如果犯法就会严加惩处,就算向他哭泣求情也不会得到赦免。
    C.武王曹操去世后,群臣想要保密不办理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种事情不能保守秘密,才又举办丧事。
    D.在陈矫等人的筹备下,太子曹丕仅在一天之内就登基即位,不久汉帝也派人授予他丞相官印和魏王封号。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
    (2)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
    14.太子曹丕能够顺利即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本诗写作时间与《琵琶行》大致同期。
    B.元稹此时被贬通州,白居易谪居湓水,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因此元诗开篇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
    C.“我今因病魂颠倒”说明元稹是因为生病身体不好,导致记忆力衰退,常常意识恍惚,所以不能梦到友人。
    D.“酬”答谢,酬答,这里指以诗词互相赠答唱和。有和诗、依韵、用韵、次韵的唱和方式,元诗为次韵唱和。
    16.“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 , 概括了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于秦统治者搜刮民间财物而毫不珍惜的行为,发出质问、愤怒谴责的句子是“ , ?”
    (3)苏洵在《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5年10月5日,一个名字在中华大地 ① 她就是“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屠呦呦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时光倒流至20世纪60年代。当时,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出现强大的抗药性,原有治疗药物失效,疟疾 ② ,全世界都在受疟疾之苦。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年仅39岁,却已在中医药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屠呦呦 ③ ,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简陋的设备、匮乏的资源、稀缺的人手,摆在屠呦呦面前的,是一个堪比攀登珠峰的艰难挑战。3个月里,屠呦呦带领组员从2000多个抗疟药方中精选了640个方药,开始逐一排查实验。在经历了190次失败;筛选了300余种中草药后;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一段关于青蒿描述的启发,屠呦呦终于发现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临床阶段,屠呦呦又以身试药,亲自证实了青蒿素抗疟疗效的安全可靠。
    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广泛在全世界应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一致公认的抗疟疾标准疗法。作为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之一,屠呦呦的这一成果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多处使用了数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兔不仅是十二生肖之一,还被赋予了生育、祥瑞、长寿等文化内涵,是具有多重吉祥寓意的瑞兽。由于兔被赋予多种祥瑞之义,其本身也具有灵巧敏捷等特质,古代民间女子还常 ① ,如兔儿枕、兔形香包、兔形布玩具、兔形挂饰等,一针一线中寄托了对生命的呵护与期许。在北方一些地区还有制作兔儿鞋的习俗,鞋前端似兔子头,绣鼻唇、红眼睛,鞋口两侧缀附兔耳造型,口沿后端则缀绣带以象征兔尾。中秋节给儿童穿兔儿鞋,其意义不言而喻, ② 。
    现在,中国探月工程举世瞩目,中国科学家把探测月球的人造卫星和探测器命名为“嫦娥”,把月球车称为“玉兔”。他们将美丽的神话 ③ ,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好投诸中国乃至世界现代航天研究中。
    21.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B.竟有血溅白练、六月飞雪这等异事!
    C.老家的院子里,种了梅花、海棠、桃花等五种花。
    D.周代王与诸侯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分上、中、下三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军训的记忆碎片,或许是动员大会上的口号嘹亮,或许是队列训练时的军姿飒爽,是烈日暴晒中的步履铿锵,是绚丽晚霞下的军歌飞扬……这些训练场上汗水交融的“咸”,骄阳烈日的“辣”,重任在肩的“苦”,成长收获的“甜”,都将印刻进青春,留下最隽永的高中回忆。
    然而,短暂军训留给我们的不应仅仅是永恒的回忆,更应是美好的期待。军训结束后同学们又将迎来紧张而充实的高中生活,希望同学们在新的起点上不松劲、不懈念,把军训中培养出来的好作风、好状态保持下去,把军训成果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带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家国命运紧紧相连,以青春之热血,报爱国之壮志,勇担新时代青年之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请结合军训的感悟和收获,以“淬炼青春正当时,强国有我勇担当”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D 4.①18个部门联动,统筹规划教育资源,出台相关政策;
    ②学校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系统夯实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③社会应当重视科学教育,整合各方资源,与学校主阵地有效衔接;
    ④个人激发科学兴趣,培育科学梦想。 5.①要选择有价值和普遍意义的新闻热点,如:材料二聚焦当下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②要能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如:材料二从现实层面分析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③要有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要能够引导舆论、影响社会,如材料二针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从多层面引导全社会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其主要意义在于向全社会表明加强科学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错误。从原文“为什么由18个部门联合发文加强科学教育?一方面,说明加强科学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必须加强协同、系统设计,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机制;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加强科学教育的路径,那就是必须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课堂内外的资源,有效衔接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来看,选项过于片面。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只要抓好中小学教育质量,就能‘孵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素质”错误。从原文“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来看,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来说非常重要,但选项中“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
    C.“取决于能否补齐学校硬件短板、强化师资保障、汇聚社会支持”错误。从原文“尤其是对于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来说,如何补齐硬件短板、强化师资保障、汇聚社会支持,确保‘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项重点工作”来看,文章强调的是“补齐学校硬件短板、强化师资保障、汇聚社会支持”是一项重点工作,不能表明其是否是局定性作用。
    D.“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错误。从原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抓起,从娃娃开始抓起。加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既是时代所需,也是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从现实层面而言,近年来,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水平及科学素质持续提升,但是科学教育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仍需突破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迫切要求加强和改进”来看,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很重要,我国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紧缺的问题源于多方面,我国“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仍需突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的说法没有依据。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D.“例证丰富详实”错误。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道理论证,只在最后一段运用了例证法,不能说“丰富详实”。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部署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以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可知,18个部门联动,统筹规划教育资源,出台相关政策;
    由“加强科学教育,学校是主阵地,这一点自不待言。学校首先是要提高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到补好科学教育这一课,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对于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能力,以及对于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作用”可知,学校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系统夯实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由“为什么由18个部门联合发文加强科学教育?一方面,说明加强科学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必须加强协同、系统设计,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机制;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加强科学教育的路径,那就是必须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课堂内外的资源,有效衔接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可知,社会应当重视科学教育,整合各方资源,与学校主阵地有效衔接;
    由“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要激发学生兴趣,培育学生科学梦想,努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可知,个人激发科学兴趣,培育科学梦想。
    5.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新闻评论,是指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可知,要选择有价值和普遍意义的新闻热点,如:材料二聚焦当下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由“新闻评论,……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可知,要能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如:材料二从现实层面分析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由“新闻评论,……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和最大追求……从而引导舆论、影响社会、指导人生”可知,要有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要能够引导舆论、影响社会,如材料二针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从多层面引导全社会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
    6.C 7.A 8.①对比。将父亲与队里人、家中人进行多重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形象特点。②象征。白太阳具有深刻的象征内涵,象征着某种光明美好的未来。 9.甲组:①知青是小说主人公“我”的重要身份,也关联小说的时代背景;②教育教学是小说人物的主要活动,“我”对教育的思考深化了作品主题;③时代定位于1976年,教育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品的启示意味则具有超越时代的穿透力。
    乙组:①寻根文学追求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反省。②作品以一个初三班级呈现了“;”的现状;③“我”作为知青教师,在“文化传承”中思考、实践、碰壁,小说的矛盾冲突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反映出前一任教师的职业素养不足”错误,文章只是呈现了前一任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涉及具体方法,不能判断其职业素养不足与否。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都表现出‘我’面对新工作时的不安”错误,第二段“我吓了一跳”,是“以为支书在调理我”,不能表现出“我”面对新工作时的不安。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艺术手法的能力。
    “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运用对比手法。将父亲与队里人、家中人进行多重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形象特点。
    白太阳具有深刻的象征内涵,“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父亲走进白太阳去劳动,意味着父亲的病好了,而劳动就能挣到养家糊口的钱,就能使家里生活好一些,“我”也能继续读书,家庭就更有希望,所以白太阳象征着某种光明美好的未来。
    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短评的能力。知青·教育·时代   寻根文学
    甲组:“一九七六年,我在生产队已经七年”“整个分场知青里只剩下你上过高中”,知青是小说主人公“我”的重要身份,也关联小说的时代背景;
    “教初三……字,写不好看没关系,但一定要清楚,一笔一划。作文不能再抄社论……慢慢就会写得多而且清楚,总比抄些东西好……课文没教……‘没有用’”,教育教学是小说人物的主要活动,“我”对教育的思考深化了作品主题;
    “一九七六年,我在生产队已经七年”,时代定位于1976年;“別写些‘红旗飘扬,战鼓震天’,你们见过几面红旗?分场那一只破鼓,哪里会震天?把这些都去掉。没用!清清楚楚地写一件事,比如,写上学,那你就写……”“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我呆了很久,慢慢看外面,地面热得有些颤动。我忽然觉得眼睛干涩,便挤一挤眼睛,想,我能教那多的东西么”,教育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品到底应该怎么教书、交给学生什么的启示意味则具有超越时代的穿透力。
    乙组:寻根文学追求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反省,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一黑板的课文,竟有三分之二认不得的宇。我笑了,说:‘你们是怎么念到初三的?’”“初时学生的作文如同天书,常常要猜字,中间又多是时尚的语句”,作品以一个初三班级呈现了“文化断裂”的现状;
    “我想:课本既然是全国统一的,那怎么教也应该有个标准。比如说吧,一篇文章,段落大意是什么?主题思想又是什么?这语文不比数学,应该有个规定才踏实……写不好看没关系,但一定要清楚,一笔一划。作文不能再抄社论……清清楚楚地写一件事……课文于是不再教,终日只是选各种事情来写。半月之后,有时怀疑起来,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后来王福交了一篇作文,我不由吃了一惊。他写道……我呆了很久,慢慢看外面,地面热得有些颤动。我忽然觉得眼睛干涩,便挤一挤眼睛,想,我能教那多的东西么”,“我”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摸索,最后被停止教书,文中“我”作为知青教师,在“文化传承”中思考、实践、碰壁,小说的矛盾冲突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
    10.A 11.C 12.D 13.(1)武王去世的消息传到邺地,太子哀号痛哭不能停止。
    (2)太子应该抑制哀伤继承王位,来担负起所有人的期望。 14.①谏议大夫贾逵坚持发丧,曹丕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②鄢陵侯曹彰怀有僭越之心,被贾逵及时制止。
    ③中庶子司马孚劝谏曹丕止哀并主持大局,以及时稳定朝廷局势。
    ④在尚书陈矫的建议下迅速即位,抢得了先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问贾逵先王的印玺在哪里,贾逵正色曰:“国家有太子,先王的印玺不是你所应该询问的。”
    “鄢陵侯”是“彰”的官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来赴”作“鄢陵侯彰”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拘”均为“拘泥、约束”。句意:不受低微贫贱的约束。/不受时俗约束,向我学习。
    C.错误。含义不同。“危”,危险。/端正。句意:那么国家就危险了。/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向身旁的同伴问道。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太子曹丕仅在一天之内就登基即位”错误,混淆时间概念。根据原文“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可知,是第二天早上,才策命太子即位。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凶问”,去世的委婉说法;“号哭”,哀号痛哭;“已”,停止。
    (2)“宜”,应该,应当;“割”,抑制,控制;“以”,目的连词,来;“系”,担负起;“望”,期望。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原文中,正是因为“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才有了后文“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由此可知:谏议大夫贾逵坚持发丧,曹丕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根据原文“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可知:鄢陵侯彰从心怀僭越,被贾逵及时制止。
    根据原文“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以及在朝堂上他所说的“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可知:中庶子司马孚劝谏曹丕止哀并主持大局,并及时稳定朝廷局势。
    当面临“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这一突发情况时,从“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的内容中可看出:在尚书陈矫的建议下迅速即位,抢得了先机。

    参考译文:
    上黄初元年春天正月,武王到了洛阳。庚子日,去世。武王善于了解和观察人才,难以通过伪装迷惑他。赏识选拔奇特的人才,不受低微贫贱的约束,根据他们的才能委任官职加以使用,都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跟敌人对阵,神情安然闲适,好像不是要打仗的样子;至于到了把握战机和胜利的形势,气势充沛。建立功勋应该犒赏的,不吝惜价值千金的财物;没有功劳却希望得到施赏的,一分一毫也不给他。施行法规严厉急切,有人犯法一定要加以惩处,有的人面对他流泪(求情),然而最终也不会得到赦免。品性一直注重节俭,不喜好奢华绚丽的东西。所以能够消灭群雄,几乎能够平定天下。当时太子在邺城,军中骚动。群臣打算保密不办理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种事情不能保密,就举行了丧事。有人说应该把守城的官兵全部使用谯、沛地方的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用严厉的声音说:“现在边远地区和近地都统一了,每个人都心怀效力的愿望,为什么要专门使用谯、沛地方的人来使负责晚上保卫的人寒心呢!”才停止了那一做法。青州的士兵擅自击鼓相互招引离去,大家都认为应该严禁和制止他们,不听从的加以讨伐。贾逵说:“不行。”就写了一篇长的檄文,并命令所在的地方供给他们粮食。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问贾逵先王的印玺在哪里,贾逵正色曰:“国家有太子,先王的印玺不是你所应该询问的。”武王去世的消息传到邺地,太子哀号痛苦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进谏说:“君王去世,天下的人都唯殿下的命令是从。应当向上为了王室国家,向下为了各国侯王,怎么能够仿效平民百姓的尽孝做法呢!”太子过了很久才停止,说:“你说得对。”当时群臣刚听到武王去世的消息,相互聚在一起哭泣,不再顾及站位的先后序列。司马孚用严厉的声音在朝廷上说:“现在君王去世,天下震动,应当及早朝拜即位的国君,来使四方镇定,你们却只是哭泣吗?”就制止了群臣的做法,布置好负责安全的禁卫,办理武王的丧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群臣认为太子继承王位,应当有诏书任命。尚书陈矫说:“武王在外去世,天下得人心惶恐害怕。太子应该抑制哀伤继承王位,来担负起所有人的期望。况且又有喜爱的儿子在他旁边,相互之间发生变故,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就召来百官,准备登基仪式,一天就筹办好了。第二天,以王后的命令,策命太子即位,大赦天下。汉帝很快就派遣御史大夫华歆带着诏书,授予太子丞相印玺、魏王印玺,兼任冀州牧。于是尊称王后为王太后。
    15.C 16.①白诗从对面着墨,采用对写手法,感情委婉含蓄。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是写人之常情,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②元诗构思更为精巧,一反其义,情调感人肺腑。诗人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我本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梦见的都是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与白诗相比,更进一层,内容更为深广。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我今因病魂颠倒’说明元稹是因为生病身体不好”错误,因果不成立。“病”还包含了更为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包含了无限凄苦之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白居易的寄诗主要以反问的语气用如梦后的苦思来表示对还有境遇的关切;而元稹的诗,虽是从正面回答,但构思也同样精巧,他回答好友自己因病魔缠身又梦到一些闲人而感到痛苦。前者“梦见君”,后者“不梦君”,这一唱一和,表面看去是如此截然不同,可是形成了感情基础,都是来自两人彼此苦思相念之情。
    白诗从对面着墨,采用对写手法,感情委婉含蓄。“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写白居易昨夜梦见元稹,问他因为什么事情想念我。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白居易屡次梦见元稹,作诗相告,正表现了这种生活常情,写入梦以见相思之切,人之所同。志同道合、交谊深厚的朋友,总希望经常见面,如果分开了,就希望经常通信,而如果山长水远,连通信都不方便,那便只有梦中相见,以慰离怀了。
    元稹收到白居易这首诉说衷肠的诗篇的时候,正在病中。由于生病,精神就颠倒了。经常想念的好友不曾出现于梦中,而一向没有想到过的“闲人”却屡次在梦中出现,这就更使自己感到离群索居的悲痛了。以梦中相见代替实际相见,已令人感到惆怅,何况梦中也不曾相见。这是深入一层的写法。前两句属白,后两句属己,以白之频频梦己,与己之因病未尝梦白对照,事异情同。写入梦以见相思之切,人之所同;写不入梦而仍见相思之切,则是己之所独。这是此诗别开生面之处。
    17.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繁”“寡”“锱铢”“荆卿”“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①家喻户晓  ②愈演愈烈  ③临危受命 19.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公认的抗疟疾标准疗法。 20.①多用数字,突出了屠呦呦团队在研发道路上面对的挑战之艰巨;②多用数字,表达了对屠呦呦团队不惧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的敬佩;③多用数字,使表达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下文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名字应该是几乎人人皆知。故填“家喻户晓”。家喻户晓:形容人所共知,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
    第二空,依据前文语境“原有治疗药物失效”“全世界都在受疟疾之苦”可知,应是疟疾疫情更加严重,故填“愈演愈烈”。愈演愈烈:指事情、情况等越加恶化、严重。
    第三空,依据前面疟疾愈演愈烈的语境及后文“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可知,屠呦呦是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故填“临危受命”。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两处:
    (1)语序不当,“广泛”是副词,作状语修饰“应用”,应放在“应用”之前;
    (2)成分赘余,“公认”已经包含“一致”的意思,可将“一致”删去,或者将“一致公认”改为“一致认为”。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190次”失败,突出了屠呦呦团队在研发道路上面对的艰难挑战;
    “从2000多个抗疟药方中精选了640个方药”“筛选了300余种中草药”,突出了在困难面前,屠呦呦团队能够迎难而上的精神;“达到100%”说明屠呦呦团队取得了关键性胜利,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数字准确,真实可信,多用数字使得表达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1.C 22.①缝制以兔为形的衣饰物品
    ②希冀幼儿如小兔般腿脚利落行动灵活
    ③变成了科学的现实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原文的“等”表示列举未尽。
    A.表示列举后煞尾。
    B.表示种、类。
    C.表示列举未尽。
    D.表示等级。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如兔儿枕、兔形香包、兔形布玩具、兔形挂饰等”推断前文女子缝制以兔儿为形象的衣物,故可填写“缝制以兔为形的衣饰物品”。
    第二空:依据“给儿童穿兔儿鞋”推断寄予了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即希望像兔子一样活动灵活,故可填写“希冀幼儿如小兔般腿脚利落行动灵活”。
    第三空:依据“探测器命名为‘嫦娥’”“把月球车称为‘玉兔’”推断科研人员把传说变成了科学,故可填写“变成了科学的现实”。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例举了关于军训的相关记忆,训练场上的一幕幕,那些酸甜苦辣交织的味道,都将成为高中最宝贵的记忆。材料进一步指出,军训不应只是永恒的回忆,更应是美好的期待,强调军训对人生后期的影响,强调应当把军训成果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军训对我们的影响不应仅仅是一时的,更应当是持久延续的。军训对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集体主义观念等都意义重大。军训中锻炼的不松劲、不松懈的坚定信念;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精神;上下同心、团结协作的思想理念,诚挚的爱国热情等等,都应当成为伴随我们终生的宝贵人生财富。
    题目要求结合军训的感悟与收获,以“淬炼青春正当时,强国有我勇担当”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当结合自身在军训中的体验和感受,涵养的精神和品格,即受到的“淬炼”而展开,结合“强国有我担当”来展开论述,将军训中锤炼品格,铸造军魂,将不怕苦累、时刻准备的精神带到未来学习生活中去,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口号融入一生的为国奋斗中来。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军训如砺石,砥砺青春。接下来从军训中的收获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军训,让处在青春岁月的我们更加坚忍不拔追寻青春之梦想;二、军训,让处在青春岁月的我们更加坚定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三、军训,让处在青春岁月的我们更加懂得上下同心,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最后总结,从军训这一堂青春之课中汲取营养,吾辈更信心十足地喷射出青春之活力、青春之魅力,发奋向未来、向着美好明天砥砺前行。
    立意:
    1.百练亦成钢,青春正当时。
    2.少年当有鸿鹄志 热血青春铸军魂。
    3.用拼搏的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相关试卷

    2024红河州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试题语文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红河州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试题语文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2024届云南省红河州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pdf、2024届云南省红河州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曲靖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云南省曲靖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临沧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云南省临沧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