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登岳阳楼获奖教案及反思
展开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 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
- 品味语言,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 通过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学习诗歌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任选其一)
形式一:中华古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是当今时代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畅游古诗词的世界,赏析诗词当中的人物,品味诗词语言。
形式二: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楼吟诗抒怀,其中有四座楼也因文人题诗而名声大振,成为了一种文学印记。那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四座楼吗?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是李太白曾送“故人西辞”的黄鹤楼,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是承载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岳阳楼。今天,我们就要通过文字,跟随杜甫去感受岳阳楼及其下洞庭湖的风光,去体会杜甫融于笔墨的深沉情思。
二. 知人论世
杜甫——忧国忧民 忧心天下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成就: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艺术风格:杜诗的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写作背景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名句速递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题目解读
① “登”,点明诗人登高望远。
②“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
三. 精读文本
- 读文正音
坼(chè) | 戎(róng) | 涕泗(tìsì) |
- 词语解释
坼 | 分裂。 |
乾坤 | 指日、月 |
凭轩 | 靠着窗户 |
涕泗流 | 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
戎马 | 指战争 |
无一字 | 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
老病 |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
- 研读诗歌
(1)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划分节奏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明确: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教师组织学生再读诗歌,整体掌握诗歌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只见,亲朋旧故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3)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
写了“洞庭湖”、“岳阳楼”,给人以辽阔雄伟的感受;“吴楚”和“乾坤日月”则给人开阔博大的感觉;“孤舟”则让人有孤单漂泊之感。
(4)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首联
“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
诗的开头两句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昔闻”是渴望已久;“今上”是如愿以偿甚喜,也就是说表达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二是认为,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这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如果是喜悦之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
【思考】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大家觉得这首诗首联的“无字处”是什么?妙在何处?
明确:
是指“昔”和“今”之间的空白,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这期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这其实是一句包含了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才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抒发了沉郁之感。
(5)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颔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坼”“浮”两字,表现了洞庭湖的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颔联中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明确: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思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让你联想到了曹操《观沧海》中的哪句诗?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与这首诗的颔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6)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颈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思考】结合前一句诗思考一下,“孤舟”是否有其象征意义?
明确:
“孤舟”表面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可深层里,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7)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尾联。
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思考】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以看出,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 ,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 国家前途的忧虑,有无以报国的哀伤。
(8)谈谈诗作是如何将“情”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
首联两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夙愿终偿的欣喜之情。颔联两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这四句,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情衬,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宽,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志消沉。
(9)教师组织学生鉴赏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明确:《谏太宗十思疏》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1]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10)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明确:
本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四. 素材积累
杜甫名句
1、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2、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4、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5、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6、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9、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1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2]
五. 课堂检测
1. 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 。
2.《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5. 赏析诗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1.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4.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 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1]删除“的”
[2]删除“。”
人教统编版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7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导入,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登岳阳楼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登岳阳楼教案,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岳阳楼诗文,鉴赏要点认识杜甫,创作背景,吟咏诗韵,登岳阳楼,渴望向往已久,“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