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达标测试
展开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基础巩固
1.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答案:B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干扰和维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能力,即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
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以下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
图3-5-1
答案:D
3.建立一个封闭的水族箱生态系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应尽量增加水族箱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水族箱应放到每天都能照射到强光的地方,保证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入该生态系统
C.水族箱生态系统起初比较简单,演替必定使其越来越稳定
D.该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弱,存在的时间可能很短暂
答案:D
4.近年来,我国西部大片的耕作区退耕。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变化。下列不是未来生态变化趋势的是( )。
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
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
D.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答案:B
解析:封闭起来的耕作区中群落的结构会越来越复杂,营养级数目也会增加,生物多样性良性发展,所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5.下列实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乱砍滥伐,某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某乡村的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食肉动物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答案:D
解析:A项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没有恢复原状;B项和C项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项大型食肉动物闯入封闭的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6.图3-5-2中的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和),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会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3-5-2
A.生态系统受到相同程度的干扰时,T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
B.生态系统受到相同程度的干扰时,S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C.在一定干扰范围内,TS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如果有相同的T值,则其所受干扰程度一定不同
答案:B
7.某同学依据生态学原理制作了“人工微型生态系统”的生态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的数量越多,生态瓶的稳定性越强
B.需不断向生态瓶内输入能量
C.要对生态瓶中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D.白天给予生态瓶适宜的光照,晚上进行保温处理
答案:B
解析:生态瓶要保持稳定,必须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合适的比例,并不是数量越多越稳定,A项错误。生态瓶的能量来自外界环境,即需要不断向生态瓶内输入能量,B项正确。对生态瓶中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会杀灭分解者,C项错误。白天给予生态瓶适宜的光照,晚上不需要做特殊处理,D项错误。
8.某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这两种昆虫的种群密度长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t时刻,在森林中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如图3-5-3所示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图3-5-3
(1)甲昆虫是食 昆虫,乙昆虫是食 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为 。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的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是 。乙昆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 。
(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 的状态。
(3)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稳定性。
答案:(1)植 肉 捕食 具有耐药性 没有耐药性 (2)相对稳定 (3)逐渐恢复 恢复力
解析:(1)通过观察题图中t时刻之前两种昆虫种群密度的波动情况可知,先增先减的为被捕食者,可以判断出乙捕食甲,故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为捕食,甲昆虫是这一生态系统中的食植昆虫,乙昆虫是这一生态系统中的食肉昆虫。t时刻之后,乙因不具有耐药性而种群密度下降,甲有耐药性且天敌数量减少,故甲的种群密度上升。(2)施药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3)施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对该农药的耐药性会得到积累,所以两种昆虫的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逐渐恢复,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能力提升
1.图3-5-4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图3-5-4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定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答案:C
解析: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题图可知,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甲波动较大,群落乙波动较小。群落甲、乙都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只是群落乙的缓冲能力比群落甲的大。群落中任一物种消失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但不一定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清澈,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一定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向一个生态系统引入新物种就会使生物种类增加,从而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C
解析: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清澈,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有些生态系统(如极地苔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向一个生态系统引入新物种,可能会使原有物种灭绝,从而使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3.研究者以北美东部25个不同大小的湖泊为调查对象,统计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食物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及生态系统单位体积的生产力(同化有机物量),结果如图3-5-5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3-5-5
A.大型湖泊的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强
B.食物链的长短与生态系统的大小无关
C.最大营养级位置主要取决于湖泊体积
D.较高单位体积生产力支持更多营养级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湖泊体积越大,该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食物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越大,说明食物链越长,营养结构越复杂;大型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A、B两项错误,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小型湖泊、中型湖泊具有较高单位体积生产力,但是小型湖泊、中型湖泊的食物链较短,营养级别较少,D项错误。
4.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3-5-6所示。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图3-5-6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对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B点后乙生态系统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影响较大,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若对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②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很低 ③没有分解者的参与,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物质也可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循环 ④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⑤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仅可以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可以来自无机环境 ⑥食物链仅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说明生物群落中的能量仅在这两种成分之间流动
A.1项 B.3项
C.5项 D.6项
答案:B
解析: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①错误。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很低,②正确。没有分解者,各种动植物的遗体、粪便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③错误。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投放饵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④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仅可以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可以来自无机环境,⑤正确。食物链仅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但是生态系统的能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流动,⑥错误。
6.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为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围湖造田
B.为发展畜牧业,不断扩大放牧规模
C.为增加生物类群丰富度,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D.为防止土地荒漠化,建造人工防护林
答案:D
解析: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植被和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A项不符合题意。为发展畜牧业,不断扩大放牧规模,会使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B项不符合题意。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C项不符合题意。建造人工防护林,能有效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生物种类和数量,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D项符合题意。
7.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保护环境,国家提倡建设生态农场,以达到获得最大生物产量和维持生态平衡相统一的目的。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生态农场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 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如果在山地建设生态农场,需要种植林木时,种植混交林比种植单一林好,因为这样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 (填“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原因是 。
(3)生态农场要定期除草,这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有很大帮助,是因为这样可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 ,同时比使用除草剂好,因为可以 。
(4)“桑基鱼塘”就是一种生态农场的雏形,有同学认为“鱼塘泥肥桑”的道理是鱼塘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以被桑树直接吸收利用。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请简述理由: 。
答案:(1)群落 (2)抵抗力稳定性 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 (3)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不对 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鱼塘泥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桑树吸收利用
8.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有A、B两种鱼,A主要以生物a为食,B主要以生物b为食,A、B都能以生物c为食。A由于其肉质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当地养殖户增大A的养殖量时,湖中藻类也大量繁殖,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回答下列问题。
(1)多年跟踪研究发现,A、B两种鱼都局限在一定空间内觅食,同时都逐渐减少对生物c的捕食,这样可以 ,是生物长期适应和 的结果。
(2)严重污染导致该湖泊生态系统的 (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下降,该稳定性强弱主要与 有关。
(3)“稻虾共育”模式是指在水稻田里养殖龙虾,从而获得水稻和龙虾双丰收的一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龙虾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生态系统的 (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然而该生态系统总稳定性依然不高,其原因是 。
答案:(1)减少物种A、B间的竞争 自然选择 (2)抵抗力 物种多样性程度 (3)抵抗力 生物种类较少且受人类影响较大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习题: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达标测试,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3章 生态系统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3章 生态系统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课时训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叙述,错误的是,生态学的研究常涉及种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