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城市区位因素与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2.3.2 城市区位因素与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共21页。
城市区位因素与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考点呈现】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功能区及其形成。
3.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
4.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素养解读】
1.综合思维:以城市功能区图为载体,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形成因素。
2.地理实践力:结合城市规划图,探究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3.人地协调观:以区域图及材料为载体,判断功能区的合理性,进行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
【考点】
一 城市区位因素
1.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
优势条件
举例
自然因素
河流
供水和运输功能
我国南方多沿河设城:①位于河口处,如上海、广州;②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如武汉、重庆;③位于水运起点或终点,如赣州;④位于公路、铁路过河点位置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和交通联系
我国大城市多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的河谷和开阔低地,自然条件优越
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的城市分布
气候
适宜的降水、温度
世界大城市多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伯明翰、匹兹堡、攀枝花等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
沿铁路干线、高速公路等,交通便捷
郑州、石家庄、株洲等
政治
地区的政治中心
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华盛顿、巴西利亚、堪培拉、伊斯兰堡、内比都等
宗教
地区的宗教中心
如耶路撒冷、梵蒂冈、拉萨、麦加等
2.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如下图:
3.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
【典题精研】
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有学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这三种模式中,对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进作用( )
A.最大的是甲模式 B.最大的是乙模式 C.最大的是丙模式 D.三种模式一样大
2.从丙模式判断,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 )
A.职能一致性 B.区域均衡性 C.空间封闭性 D.等级差异性
【答案】1.B 2.D
【解析】1.从甲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主要交通流位于一般城市之间,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流为一般交通流,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作用并不明显,A选项错误。从乙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交通流为一般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区域中心城市能起到一般城市集聚作用;从丙模式图可以看到其主要交通流为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对于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并未起到主要作用,故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作用最大的应为乙模式,B选项正确,C、D选项错误。故选B。
2.从丙模式图可以看到其主要交通流为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能够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说明各区域中心城市其城市职能并不一致,城市职能相似,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就会减少,A选项错误。丙模式中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交通流为主要交通流,说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并不均衡,B选项错误。各区域城市能够产生较大的交通流,说明各区域空间并不具有封闭性,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C选项错误。从丙模式中可以看到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主要交通流多为单向流动,这可能与区域中心城市等级差异有关, D选项正确。故选D。
二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1.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区
2.城市主要功能区
功能区
商业区
居住区
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集聚成片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中心商务区)
出现中高级居住区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中高级居住区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位置及原因
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原因:人口密集,市场广阔;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
位置: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原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交通便利;地价低
位置:城市外缘,与环境较好的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原因: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位置:内城、工业区附近,与工业区相联系。原因:便于工人上下班
[方法规律]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4.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的思路
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原则:①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高用地的经济效益,并充分满足环保、卫生防疫、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②不同功能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同时又要避免相互干扰;③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要。
(1)工业区
工业区的合理布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考虑要素
布局要求
风向
对大气有污染(有害气体、烟尘等)的工厂(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的郊区或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河流流向
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厂(如印染厂、农药厂、化肥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环境效益
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工厂(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厂应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厂要远离居民点,并用防护带加以隔离
(2)居住区
一般居住区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既可对居住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
(3)商业区
原则
布局要求
人口指向
集中于人口密集区,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交通指向
布局于人流集中区,如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
配套服务功能指向
商业服务功能在旅游地、学校、政府机关、大型企业附近相对齐全
(4)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如通过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①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②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③注意高级居住区一般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5.常见功能区的布局原则
一般布局原则
具体要求与污染
举例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垃圾污染、大气污染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水污染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布局在城区和近郊交通便利区
噪声污染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布局在河流上游
要求水源清洁
自来水厂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需要高科技人才
高新技术开发区
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商贸中心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用地多,交通方便
仓库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靠近市场
奶牛场、蛋鸡场
【典题精研】
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
4.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人口规模 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3.B 4.A
【解析】3.由图可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排名前两名的城市,从1990年到2018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迅速,且建成区的面积远远超过其它13个城市,由此可以判断:该城市群为典型的双核发展模式,头部的两个城市发展迅速,成为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B正确;单核模式是城市群中只有一个中心城市,A错误;多核模式是城市群中有两个以上的中心城市,C错误;金字塔式发展模式无法判断中心城市的数量,D错误。故选B。
4.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会导致住宅区的面积增大,导致城市扩张,①符合题意;产业发展会导致工业区等的用地规模扩大,带来城市建成区的扩展,②正确;建城历史与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影响不大,③和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拓展提升】
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2008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下图示意2008--2019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政府政策引导 B.产业结构转型 C.消费需求推动 D.建筑布局调整
2.图示的功能分区演化对该产业园带来的影响是( )
①土地租金上涨 ②商业规模缩小 ③消费群体减少 ④文创功能收缩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1.D 2.B
【解析】1.消费需求推动商业区和餐饮区范围扩展,产业结构转型是2008年以来从文化创意产业园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该产业园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区,到现在产业园功能分区进一步的演化,都有政府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需求增大推动,ABC都属于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形成的原因。该产业园主要有核心商业区、次要商业区、餐饮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区,功能分区演化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区缩小,核心商业区、次要商业区和餐饮区范围扩展,建筑布局调整都是在其他原因影响下而变化的,D符合题意。故选:D。
2.图示功能分区演化中可以看出商业区和餐饮区扩大,土地租金上涨,①正确②错误;该地区商业和餐饮区扩大,消费群体应该增加,③错误;该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区范围缩小,文创功能缩小,④正确。故选:B。
通勤是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为缓解通勤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北京市设置了多条潮汐车道(可变车道,城市内部根据早晚交通流量不同情况,对有条件的道路设置一个或多个车辆行驶方向随不同时段变化的车道)。下图示意2020年北京市城区人口5km同心圆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可知,北京市的就业人口数量( )
A.与居住人口数相当 B.少于居住人口数 C.距市中心越远越少 D.呈明显增长趋势
4.根据交通流量,北京市潮汐车道较合理的设置是增加( )
①8:00前后出城方向的车道 ②8:00前后入城方向的车道
③18:00前后出城方向的车道 ④18:00前后入城方向的车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城中心0-10km范围内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比值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服务业高度发达 B.劳动密集型工业集中
C.建筑物高大稠密 D.平均通勤距离最近
【答案】3.B 4.C 5.A
【解析】3.从北京城区人口5千米同心圆分布图可知,就业人口/居住人口自城市中心到城区30千米处始终小于1,说明就业人口数量小于居住人口数量, 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距市中心越远,就业人口占比降低,并不是就业人口数量减少,就业人口数量在城市中心距离10 和15千米处最多,C选项错误。此图表示北京市2020年不同城区的就业人口占比情况,并不能看出北京市的就业人口有增长或减少的趋势,排除D选项。故选B。
4.受距市中心远近、地价等区位的影响,大量的城市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市的近郊区(图中10-20KM处)附近,而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0-10KM处。故早晨主要从近郊区向城区方向车流量较大,夜晚是从城区向近郊区方向车流量较大。潮汐车道应增加8点前后入城方向车道,18点前后出城方向车道。②③正确,故选C。
5.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城中心0~10千米范围内,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的比值接近1,比值相对较高,北京城市中心0~10千米范围内,其服务业高度发达,工作岗位多, A选项正确。0~10千米范围内主要为商业区,并非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区,B选项错误。就业人口占比高是由于本区工作岗位多,与建筑是否密集并无关系,C选项错误。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就业人口分布在距城市中心10千米 和15千米处最多,故0~10千米范围内的就业人口不一定平均通勤距离最近, D选项错误。故选A。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模式I中乡村聚落迁移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功能区竞争力 B.保护环境敏感区域 C.促进劳动力就业 D.提高城镇化水平
7.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的模式是( )
A.I B.II C.III D.IV
8.在我国重大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势是( )
A.集聚扩大 B.原地保护 C.均衡布局 D.分散迁移
【答案】6.B 7.D 8.A
【分析】6.据图模式I中乡村聚落迁移的方向为从生态功能区向经济功能区迁移,可知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敏感区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要将生态功能区的聚落迁移到经济功能区,B正确;增强功能区竞争力应该采取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交通网等措施,单纯的聚落迁移无法增强功能区竞争力,A错误;乡村聚落从生态功能区迁移到经济功能区是所有人群的迁移,促进劳动力就业说法有些片面,C错误;评价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模式I图无法判断城镇化水平的变化,D错误。
7.图IV中,聚落从靠近河流向靠近公路迁移,可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D项正确;A项只是单纯的从生态功能区迁移至经济功能区无法看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转变,A错误;B项只是乡村聚落从山地迁移至丘陵然后又迁移至平原,只体现了受自然要素的影响,B错误;C项小的乡村聚落向规模大的乡村聚落迁移,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本题选D。
8.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所学可知乡村聚落未来发展呈现三大趋势:1.城乡结合趋势;2.土地规模化经营趋势;3.空心村撤并的趋势,故可以判断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势是集聚扩大,从而提高乡村聚落的基础设施水平以及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A项正确;有些乡村聚落分布在偏远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艰苦,不适合原地保护,B错误;乡村聚落数量多,空间分布不均,均衡布局显然不可能,C错误;乡村聚落一般规模不大,分散迁移不太实际且没有必要,D项错误,本题选A。
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下图示意张掖市区路网和工业用地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张掖市区工业布局的特点是( )
A.靠近水源地,方便用水 B.与住宅区混合,方便通勤
C.靠近交通线,便于运输 D.分散布局,均衡发展
10.张掖市区城市空间发展的特点是( )
A.东西扩展 B.由分散到相对集中 C.南北扩展 D.由中心城区向周围拓展
【答案】9.C 10.D
【分析】9.读图分析,张掖市区工业用地集中分布在东北部,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便于产品和原料的运输,C正确,D错误;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工业区和水源地的关系,A错误;工业区集中布局,没有与住宅区混合,B错误。故选C。
10.读图分析,从1949年到2014年,张掖市区城市空间大致由中心城区向四周均扩展,由集中到相对分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1年4月9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域的批复》,杭州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通过调整,进一步解决杭州市城区“大的过大,小的过小”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调整后,上城区( )
A.服务范围变大 B.服务等级提高
C.行政等级提高 D.“城市病”有所缓解
12.杭州市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直接目的是( )
A.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B.扩大城市规模和影响
C.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D.促进与周边城市经济联系
【答案】11.A 12.A
【分析】11.仔细分析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示意图,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上城区的管辖范围扩大,城镇人口会相应增加,服务范围也随之增大,A正确。但上城区的城市行政等级和服务等级没有变化,职能种类也没有明显的变化,B、C错误。扩大范围不会缓解“城市病”,D错误。故选A。
12.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A正确。杭州市内部的行政区划没有扩大城市规模,B错误。调整产业布局无需调整行政区,C错误。行政区划调整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没有明显影响,D错误。故选A。
夜市指夜间摊贩沿街经营的场所,是城市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开封市夜市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已经成为城市的特色名片。夜市经营时间主要考虑对周边交通及居民等的影响。下图示意开封市河大东门、东苑和鼓楼夜市摊贩的日常作息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调查发现,开封夜市摊贩一般具有“短距离流动”的特征,主要考虑( )
A.个人喜怒 B.人流量多少 C.照顾家庭 D.经营便利
14.大量摊贩经营活动集聚于夜市,可以( )
①扩大服务范围 ②降低摊位租金 ③便于集中管理 ④减少经营竞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从夜市摊贩日常作息时间可以推测( )
A.河大东门夜市靠近主干道 B.东苑夜市距离居民点近
C.鼓楼夜市位于城市中心 D.三个夜市均管理严格规范
【答案】13.D 14.B 15.C
【分析】13.夜市摊贩经营装备和商品往往较多,运输工具相对简单,因此为了经营便利性,一般具有“短距离流动”的特征,D符合题意;“短距离流动”与人流量多少、个人喜怒无关,A、B不符合题意;“短距离流动”也可以通过减少来回的时间而方便照顾家庭,但不是主要考虑因素,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大量摊贩经营活动集聚于夜市,可以扩大经营的规模,提高夜市的知名度,从而扩大服务范围,①正确;集聚的摊贩越多,占地越紧张,有可能会升高摊位租金,②错误;大量摊贩经营活动集聚于夜市,可以方便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管理,③正确;更多摊贩集中,增加竞争,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河大东门夜市经营时间比较早,河大东门夜市不可能靠近主干道,靠近主干道对交通造成影响,A错误;东苑夜市经营时间比较夜,如果是靠近居民区,会居民生活造成影响,B错误;鼓楼夜市经营时间从18时开始,24时结束,说明夜市经营能避开交通高峰,又不影响居民生活,管理严格,因此其位置应是城市中心区域,C正确;从图的经营作息时间,可以看出,鼓楼经营时间比较有序,而另外两个夜市经营时间无严格控制,D错误。故选C。
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下图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 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
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 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
17.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 )
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
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
【答案】16.D 17.B
【解析】16.读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也有成熟型城市群,A错误。东部地区也有成长型城市群,B错误。东部和中部地区也有培育型城市群,C错误。读图可以看出,由于胡焕庸线(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人口密度大,所以,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D正确。故选D。
17.天山北坡城市群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所以,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应该是“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B正确。与东部城市群相比,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相对落后,并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A错误。天山北坡城市群地处西北地区,与各大城市群联系不便,C错误。与东部城市群相比,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水平相对低,并不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D错误。故选B。
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金融、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 )
A.商业和住宅 B.工业和行政
C.旅游和休闲 D.仓储和物流
19.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地形 C.气候 D.科技
【答案】18.A 19.B
【解析】18.读图可知,虚线圈内交通设施和金融设施的密度较大,交通便利,金融服务设施完善,最可能为商业区和住宅区,休闲旅游区的可能性小,A正确,C错;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密度(即是表明该图整个区域均为该城市中心城区),工业区和仓储物流区占地面积较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可能性较小,BD错。故选A。
1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形态大致呈条带状,最可能受地形因素的制约,B正确;根据交通设施的分布密度图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西北侧交通密度较低,说明其形态受交通的影响不是很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根据图中比例尺信息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范围不大,其气候差异不大,C错;科技因素对中心城区形态的影响较小,D错。故选B。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下图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II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相对居住片区II,居住片区I的建筑布局宜( )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高层建筑为主 ④以多层建筑为主(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 )
A.春季盛行风 B.夏季盛行风 C.秋季盛行风 D.冬季盛行风
【答案】20.B 21.A 22.D
【解析】20.居住片区Ⅱ位于该居住小区的西南方向,考虑到该地盛行风向是夏季西南风和冬季东北风,居住片区Ⅱ受夏季西南风影响大,考虑到有效通风,选择②横向错列排布模式有利于西南风吹入小区内,其他排布模式不利于夏季风的有效通风。所以选B。
21.居住片区Ⅰ位于该居住小区的东北方向,考虑到光照和冬季防风,所以建筑布局以高层建筑为生,楼层高、建筑密度大有利于获得南侧光照,阻挡冬季风,起到冬季防风作用,所以选A。
22.根据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该居住区出入口位于小区的东南和西北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是为了避开冬季寒冷的东北风,虽然也避开了夏季西南风,但不是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的目的,所以选D。
点轴渐进扩散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信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区域城市空间扩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在外围地区选择重点发展城镇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接近原料地 B.土地面积大 C.交通便捷 D.劳动力丰富
24.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各县城应该( )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③建立产品研发机构 ④征收地租补贴运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23.C 24.A
【解析】23.城镇的区位布局,主要考虑人多的地方,人口的集聚就会形成城镇,城镇区位不是工业区位,所以不考虑原料地和劳动力的数量,AD错误;选择城镇重点发展时,城镇的土地面积大小不是重要的区位条件,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故B错误;选择重点发展的城镇,其交通应较为通畅,堵塞程度较轻,同时可能有外环路或国道高速路经过,便于与中心城市联系,所以交通应该是其考虑的因素,故C正确。本题应选C。
24.周围地区的小城镇,应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从而改善投资环境,以接纳产业转移,①②正确;产品研发机构应建到科技发达的城市而不是县城,在各县城均征收地租补贴运费不利于协调发展,③④错误。本题A正确,BCD错误。本题应选A。
“住房供需匹配度”是指年均住房需求面积预测值与年均住房供给面积预测值的比值。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自2018年开始未来五年年均住房供需匹配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下列城市中,未来五年住房供需关系相对稳定的是( )
A.北京 B.大同 C.保定 D.鄂尔多斯
26.鄂尔多斯未来五年住房供需结构严重失衡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干燥多风 B.劳动人口外迁 C.生态环境恶化 D.经济转型缓慢
27.研究住房供需匹配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估算城市未来住房供应面积 B.预测城市未来住房建设收益
C.衡量城市未来居民购买能力 D.确定城市未来土地开发方向
【答案】25.C 26.D 27.A
【解析】25.根据材料““住房供需匹配度”是指年均住房需求面积预测值与年均住房供给面积预测值的比值”可知,住房供需匹配度接近1,住房供需关系相对稳定;住房供需匹配度大于1,供小于需;住房供需匹配度小于1,供大于需,后两种情况供需关系不协调,供需关系紧张。读图可知,保定未来五年年均住房供需匹配度为1.0~1.5,供需关系相对稳定,C正确,北京未来五年年均住房供需匹配度1.5~3.0,供小于需;大同未来五年年均住房供需匹配度0.2~0.4、鄂尔多斯未来五年年均住房供需匹配度0.4~0.6,供大于需,供需关系不协调,ACD错误。故选C。
26.结合上题分析,鄂尔多斯未来五年住房供需结构中年均住房需求面积预测值比年均住房供给面积预测值小得多,可知,根本原因在于鄂尔多斯的经济转型缓慢,居民收入不高,购买能力不足,可能引起部分劳动人口外迁,市场需求变少,D正确,B错误。气候干燥多风是鄂尔多斯的基本自然条件,不是未来五年才会出现的,A错误。我国近年来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山林湖草沙冰雪,生态环境不断改善,C错误。故选D。
27.研究住房供需匹配度的主要目的是估算城市未来住房供应面积,辅助政府提前做好规划,缓解住房紧张的局面,A正确。研究住房供需匹配度无法确定未来住房的购买销售情况,无法预测城市未来住房建设收益、衡量城市未来居民购买能力,BC错误。城市未来土地开发方向受经济地租、历史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影响,与住房供需匹配度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都城东京利用便利的漕运条件,发展成为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达150多万。城区分为皇城、里城和外城,城内河道较多,水陆交通便利;商住混杂,分布广泛又相对聚集,不仅形成商业街、批发和专业市场,而且还出现了专业化的综合娱乐场所(即瓦舍)。下图是北宋东京城区及商业繁华区分布示意图。
(1)指出北宋东京城区河流的主要作用。
(2)分析“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区域商业繁华区的形成条件。
(3)推测里城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4)说明北宋东京城区布局规划的合理性。
【答案】(1)水运、供水、防御、防火、排水、浇灌(树木)。调节气候。净化水体、美化环境等。
(2)地处汴河和外城交界处,水陆交通便利(或水路转运之地,人流量大);距当时经济发达的江淮地区近,又有河运相通,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地(或粮食生产基地);东京人口众多,有稳定的商品销售市场。
(3)差异:东部比西部人口稠密(密集)。原因:西部分布开封府等行政部门,为人口密度较小的行政区;东部为商业区,且商住混杂,人口稠密(密集)。
(4)商业区和居住区混杂,沿街、沿河布局,分散布局,方便了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套城墙和护城河,井字形干道系统,街道规划整齐;兴建城市水利,既满足用水需要,又改善了环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皇城位于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分析】(1)东京城边的河流可以提供水源,能够提供水运条件,方便运输,提供良好的排水条件,防范火灾,促进植被的生长,河流流过之后有利于调节气候,改善水质,美化环境,调节生态环境等。
(2)结合图片可知,商业区位于地处汴河和外城交界处,水陆交通便利,人流量密集,便于人员和货物的集散;而且距当时经济发达的江淮地区近,又有河运与江淮地区相通,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地,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东京人口众多,有稳定的商品销售市场。
(3)根据图片可知,东京里城的东西两侧功能区布局不一致,西部以行政区为主,人口较少;东部以商业区为主,人口密集,因此人口密度东部比西部稠密。
(4)根据图片可知,东京城内商业区和居住区混杂,基本上都是沿街、沿河布局,分散布局,有利于方便了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根据图片可知,当地为三套城墙和护城河,街道设置为井字形干道系统,当地街道规划整齐,便于人们的出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兴建城市水利,既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又改善了环境,生态效益较强,从此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而且皇城位于城市中轴线上,城市以皇城为中心对称分布,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7.1 交通区位条件评价(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共19页。
这是一份2.5.1 工业区位条件评价(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共17页。
这是一份2.4.2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