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江省东阳市东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东阳市东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浙江省东阳市东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浙江省东阳市东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东阳市东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东阳市东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东阳中学2023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表意派”的中国戏曲是按照自己的表演观念来表现人物的诗化情感的。在中国戏曲中,演员通过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冲动。当然,演员在表演这种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时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活动,但这种感情活动是在高度的理智控制下进行的。例如,《伐子都》是一部表现男主人公子都内心冲突的戏。副帅子都出于嫉妒主帅颍考叔的心理,用袖箭射死考叔,夺取了帅位。在班师还朝的路上和庆功宴上,颍考叔的鬼魂紧紧缠绕子都,使子都惊恐万状。演员运用了精彩的“虎跳前扑”“鹞子翻身”“窜桌而出”“乌龙绞柱”“小翻抢背”“甩发”“高空云里翻”“平板僵尸”等高难度技巧来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子都的恐惧状态虽然体现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中,但更突出的表现却是演员的“抢背”“吊毛”“僵尸”等技术手段。
    在深切体验规定情境的基础上,演员要精心设计具有观赏性的技术动作,把生活体验与程式表现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戏曲演员才能用程式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感情。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是“表意派”演剧方法的重要特征。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情感表现的假定性。第二,情感表现的技术性。也就是说,戏曲演员的情感表现是假、真、美的辩证统一,是生活情感与技术表现的辩证统一。在表演角色哭泣时,戏曲演员不是写实地摹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哭,而要把哭处理得富有艺术性,具有意象的美感。在表现“哭”时,戏曲演员的面部表情既要悲情外溢(真)又不能让眼泪流出眼眶(假),“喂呀”的哭声和拭泪的动作还要保持优美的造型(美)。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例如,京剧《狮子楼》中,武松闻知西门庆是主使潘金莲毒死武大的元凶和奸夫,他怒气冲冲赶到狮子楼,决定上楼除奸报仇。为了突出武松愤怒的精神状态,盖叫天既没有采用生活化的上楼动作,也没有采用戏曲舞台上一般的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侧身上楼,他的双腿先交叉后平移,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从下场门一直移动到上场门。演员就是用这种程式动作表现了武松急切报仇的神态,既传情又富有美感。由于舞蹈化的身段和技术化的表情本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戏曲演员的程式表现就具有了双重戏剧功能:既表现了角色的内心又展示了演员的表演技巧。这样一来,除表现人物的精神生活外,程式还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功能。
    (节选自冉常建《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有删改)
    材料二
    西方戏剧舞台表演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两大类型或范畴:体验和表现。体验和表现只是总结西方戏剧舞台表演的理论和概念,它并不适合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实践。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这里的“神”,当然不是演员的体验,而是表演者自己的意念——对角色的理解、认识、美学评价和处理,戏谚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这里的“形”,也不是表现派的那种“理想范本”,它不是体验后的产物或即兴表演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理解、认识角色基础上的产物,是无数的表演者经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所沉淀、凝聚下来的程式动作。
    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外部动作不是体验角色的即兴表演,而是一种程式的表演。如《三岔口》中的摸黑开打,两个人物你来我去,空手对双刀,单刀对单刀,单刀对空手,两人对拳,擒拿转椅子摸索等,其中的技巧组织、对打安排、节奏停顿、舞台画面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技巧性和程式性,“台下一年,台上片刻”,这无疑是演员在台下“千锤百炼”的结果,绝然不是在舞台上即时体验所产生的即兴动作。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过一个非常典型的话剧表演戏例:
    莫查洛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个出名的滚翻动作,而他是从来没有练过武功的。又譬如,人民演员盖德布罗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场惊人的比剑,可是等我和他聊起来,我才知道,他总共只上过两堂课,因此,斗剑的技术他是没有的。
    两相对比,不能不说非常具有妙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强调过数十次,演员在遇到“我在这儿做什么”的问题时,应该同时产生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深入到剧中人物的复杂的心灵世界里去,抓住角色精神生活的全部底蕴。但对中国戏曲表演来说,演员的表演根本就不存在“我在这儿做什么”的问题,而是“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因为它本来就是既定的,早已设计好的。故而中国戏曲表演的最理想状态是将传统的程式动作,经过千锤百炼地苦练,与剧情、角色紧密结合,而西方戏剧表演的最理想状态,却是自我体验后的最理想即兴表演。
    中国戏曲演员的外部动作必须是经过精心加工的程式动作。这种高度美化的程式动作,用歌舞的形式,富有诗意地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并不追求在舞台上造成真实生活的幻觉,而是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把戏曲的娱乐鲜明地呈示出来。换一个角度讲,西方戏剧体验派的表演是由内到外(内心的体验激发外部的表现);表现派的表演是由外到内(通过体验所产生的外部动作,作为理想范本,在舞台表演中再次激发舞台的体验),即所谓“无动于衷而声泪俱下”,而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是内外的结合和渗透,将“钻进去”所获得的领悟与“跳出来”所寻找到的合适的外部动作(程式表演)高度融合,以“形”(有意味的外形)写“神”(有美学评价的内形),“神形兼备”。
    (节选自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表意派演剧方法的特征,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情感表现的假定性;二是情感表现的技术性。
    B. 在戏曲舞台上,中国戏曲演员处理假哭和假笑等技术性动作,既要考虑角色的真实情绪,又要兼顾面部和造型的优美可观。
    C. 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既不需要体验也不需要表现,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神形兼备”的民族化表演特点和表演体系。
    D. 对于中国戏曲演员来说,因为程式动作本来就是既定的,所以表演的核心问题是“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
    2. 依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都在探寻中华戏曲的美学精髓,都饱含文化自信,都反对套用西方戏剧理论来裁剪中国戏曲。
    B. 京剧《狮子楼》上楼除奸片段中,演员盖叫天采用“骑马蹲裆式”的程式动作,主要是为了凸显中国戏曲的技术化和观赏性。
    C. 中国戏曲的“形”,不是西方戏剧表现派的“理想范本”,也不是西方戏剧体验派的即兴表演,而是永恒不变的程式动作。
    D. 中国戏曲演员如果不刻苦训练,掌握唱念做打的程式动作等技术性外部标志,他就难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更不可能创造传情、精美的艺术境界。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假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说中国或日本的古典剧是属于哪一种艺术的,大概多数人会说,这是表现的戏剧。”
    B. 川剧演员周慕莲认为在戏曲表演中“神是“内在’,容是‘外表’。神贯于容,神不贯则容不动;神到容随,神贯而容动”。
    C. 曲学大师吴梅认为:“大抵剧之妙处,日真、日趣。真所以补风化,趣所以动观听。而其惟一之宗旨,则尤在于美之一字。”
    D. 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要与角色融为一体,“开始与角色同样地去感觉,用我们的行话来说,这就叫做‘体验角色’。”
    4. 请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方法的异同。
    5. 中国古代戏谚说“形似非神似,神似才为真;神形合一体,方是剧中人”,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C 2. D 3. B
    4. 相同点: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举例论证和理论论证(演绎论证);
    不同点:
    ②材料一关于《伐子都》《狮子楼》等中国戏曲表演的举例较为详尽,材料二关于中西戏剧表演的举例较为简略;
    ③材料二使用了引用论证,用理论家名言或者民间谚语来证明中心观点,同时使用了对比论证(比较论证)来说明中西戏剧表演特征的差异;材料一则没有使用这两种论证方法。
    5. ①这句戏谚说明,中国戏曲理想的表演状态不是直接摹写现实和情感的“形似”,而是“神形合一”“神形兼备”的“神似”,这样才算抓住生活之“真”,才能成为剧中人。
    ②这种理想表演的前提是“神”,是表演者对角色的理解、认识,对剧情的美学评价和处理都恰到好处,了然于心,即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
    ③这种理想表演的呈现方式是“形”,是演员在领悟角色后对程式动作的把握,是用具有实践性和传承性的程式细腻表达诗化情感,感动受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既不需要体验也不需要表现”错误,根据原文“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可知,这里不能推导出结论“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既不需要体验也不需要表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都反对套用西方戏剧理论来裁剪中国戏曲”概括有误,材料一没有谈到西方戏剧理论;
    B.“主要是为了凸显中国戏曲的技术化和观赏性”理解不准确,根据原文材料一“演员就是用这种程式动作表现了武松急切报仇的神态,既传情又富有美感”“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说明采用“骑马蹲裆式”的程式动作突显了中国戏曲的技术化和观赏性,但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戏曲的“传情”作用;
    C.“永恒不变”的说法太绝对,根据原文材料二“它不是体验后的产物或即兴表演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理解、认识角色基础上的产物,是无数的表演者经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所沉淀、凝聚下来的程式动作”“因为它本来就是既定的,早已设计好的。故而中国戏曲表演的最理想状态是将传统的程式动作,经过千锤百炼地苦练,与剧情、角色紧密结合”可知,程式是“既定的,早已设计好的”,是“沉淀、凝聚下来的”,虽然戏曲的程式动作相对稳定,但是仍然存在改进和变化。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可知,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中国戏曲表演既不属于西方的体验派,也不属于西方的表现派,而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
    A.古里叶夫认为中国戏曲属于表现派;
    B.周慕莲强调戏曲表演的神容合一,神贯容动,实际上就是证明内在的领悟(神)和外在表情、服饰(容)要高度统一,而“容”是外在“形”的组成部分,适合作为论据;
    C.提出了戏剧的价值和追求——真、趣、美;
    D.符合西方体验派理论,不能直接证明材料二的中心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材料一“例如,《伐子都》是一部表现男主人公子都内心冲突的戏。副帅子都出于嫉妒主帅颍考叔的心理,用袖箭射死考叔,夺取了帅位。在班师还朝的路上和庆功宴上,颍考叔的鬼魂紧紧缠绕子都,使子都惊恐万状。演员运用了精彩的‘虎跳前扑’‘鹞子翻身’‘窜桌而出’‘乌龙绞柱’‘小翻抢背’‘甩发’‘高空云里翻’‘平板僵尸’等高难度技巧来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子都的恐惧状态虽然体现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中,但更突出的表现却是演员的‘抢背’‘吊毛’‘僵尸’等技术手段”“例如,京剧《狮子楼》中,武松闻知西门庆是主使潘金莲毒死武大的元凶和奸夫,他怒气冲冲赶到狮子楼,决定上楼除奸报仇。为了突出武松愤怒的精神状态,盖叫天既没有采用生活化的上楼动作,也没有采用戏曲舞台上一般的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侧身上楼,他的双腿先交叉后平移,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从下场门一直移动到上场门。演员就是用这种程式动作表现了武松急切报仇的神态,既传情又富有美感。由于舞蹈化的身段和技术化的表情本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戏曲演员的程式表现就具有了双重戏剧功能:既表现了角色的内心又展示了演员的表演技巧”可知,材料一使用了举例论证,关于《伐子都》《狮子楼》等中国戏曲表演的举例较为详尽;
    根据原文材料二“如《三岔口》中的摸黑开打,两个人物你来我去,空手对双刀,单刀对单刀,单刀对空手,两人对拳,擒拿转椅子摸索等,其中的技巧组织、对打安排、节奏停顿、舞台画面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技巧性和程式性,“台下一年,台上片刻”,这无疑是演员在台下“千锤百炼”的结果”,“莫查洛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个出名的滚翻动作,而他是从来没有练过武功的。又譬如,人民演员盖德布罗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场惊人的比剑,可是等我和他聊起来,我才知道,他总共只上过两堂课,因此,斗剑的技术他是没有的”可知,材料二也使用了举例论证,关于中西戏剧表演的举例较为简略;
    根据原文材料二“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过一个非常典型的话剧表演戏例:莫查洛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个出名的滚翻动作,而他是从来没有练过武功的。又譬如,人民演员盖德布罗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场惊人的比剑,可是等我和他聊起来,我才知道,他总共只上过两堂课,因此,斗剑的技术他是没有的”可知,材料二使用了引用论证,用理论家名言或者民间谚语来证明中心观点;
    根据原文材料二“中国戏曲表演的最理想状态是将传统的程式动作,经过千锤百炼地苦练,与剧情、角色紧密结合,而西方戏剧表演的最理想状态,却是自我体验后的最理想即兴表演”,“中国戏曲演员的外部动作必须是经过精心加工的程式动作”,“换一个角度讲,西方戏剧体验派的表演是由内到外(内心的体验激发外部的表现);表现派的表演是由外到内(通过体验所产生的外部动作,作为理想范本,在舞台表演中再次激发舞台的体验),即所谓‘无动于衷而声泪俱下’”,“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是内外的结合和渗透,将‘钻进去’所获得的领悟与‘跳出来’所寻找到的合适的外部动作(程式表演)高度融合,以‘形’(有意味的外形)写‘神’(有美学评价的内形),‘神形兼备’”可知,材料二同时使用了对比论证(比较论证)来说明中西戏剧表演特征的差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是内外的结合和渗透,将‘钻进去’所获得的领悟与‘跳出来’所寻找到的合适的外部动作(程式表演)高度融合,以‘形’(有意味的外形)写‘神’(有美学评价的内形),‘神形兼备’”可知,这句戏谚说明,中国戏曲理想的表演状态不是直接摹写现实和情感的“形似”,而是“神形合一”“神形兼备”的“神似”,这样才算抓住生活之“真”,才能成为剧中人;
    根据原文“这里的‘神’,当然不是演员的体验,而是表演者自己的意念——对角色的理解、认识、美学评价和处理,戏谚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可知,这种理想表演的前提是“神”,是表演者对角色的理解、认识,对剧情的美学评价和处理都恰到好处,了然于心,即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
    根据原文“这里的‘形’,也不是表现派的那种‘理想范本’,它不是体验后的产物或即兴表演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理解、认识角色基础上的产物,是无数的表演者经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所沉淀、凝聚下来的程式动作”可知,这种理想表演的呈现方式是“形”,是演员在领悟角色后对程式动作的把握,是用具有实践性和传承性的程式细腻表达诗化情感,感动受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再遇
    (日本)石川乔司
    终于见到您了!昭子满怀眷恋地看着眼前那人。这一找就是五十多年啊。当时才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现在已成为年近八十岁的垂垂老者。那也没什么奇怪的,当年才五岁的我,现在不也是个年逾六十岁的老太婆了吗?
    为参加亡母十三周年忌辰祭拜,昭子坐上了开往东京的中央直达特快列车。从上车的那一刻起,邻座的老人就让她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先搭话的是老人。
    “那个,请问你到哪?”
    “您好。我坐到终点,您呢?”
    “我也是……唉,是我糊涂了,这车本来就是直达终点,半途不停的。”
    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都在自嘲落伍于时代了。这时候,对方眉宇间的黑痣引起了昭子的注意,她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
    老人一边讷讷地说着话,一边凑近昭子:“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坐这车,请多多关照。”
    “啊,我也是第一次呢,该是我请您多关照才对啊!”
    二人彼此低头致礼的时候,老人头顶的两个样子奇特的发旋特别惹眼。昭子觉得自己的心脏快要跳出嗓子眼儿了,记忆的闸门顿时被打开……
    兵荒马乱之际,昭子和母亲挤上了一列超员的夜行列车。车厢里拥挤不堪,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唯有昭子不受影响,还觉得很好玩,因为有一个身体结实的高个子兵哥哥驮着她。她朝下一看,发现兵哥哥的发际渗满汗水,头顶中央并列着两个奇特的发旋。昭子突然产生冲动;将来我一定要做这个兵哥哥的新娘。列车在黑暗中不停地前进,前进……
    后来,昭子从母亲口中知道了当时的艰难处境。那是战败之年(1945年)秋天的事,当时交通十分不便,长途旅行尤为艰难。母亲接到娘家发来的“父亲病危”的电报后,攥着好不容易搞到手的火车票,带着才五岁的昭子,离开九州的婆家赶往远在栃木的娘家。
    那时候母亲肚子里还怀着弟弟,车厢里拥挤不堪,母亲快撑不住了。就在这时,一个像是复员兵的年轻人向她伸出了援手。年轻人让昭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腾出空间,自始至终保护着母亲不被周围乘客挤倒,一直到东京终点站……
    受到如此体贴的照顾,母亲感激不尽,但东京车站人流汹涌、秩序混乱,母亲还来不及道一声谢,就同年轻人走散了。这成了母亲一生的遗憾。从那以后,她就凭着当时年轻人说过的一句“我叫中村”这唯一的线索四处打听他的下落。但直到最后,母亲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如果找到他,你一定要代我谢谢他……”昭子牢牢记住了母亲临终时说的话。
    现在昭子终于同恩人不期而遇了。望着老人的脸,昭子的视线渐渐模糊起来。
    “你是有什么心事吗?”老人微笑着问,同时若无其事地将手搭在了昭子肩上。
    “没……好久不见,中村先生。”最后几个字她是带着哭腔说出来的。
    “哎?”老人脸上掠过一道惊异之色。
    “您大概已经忘了,毕竟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昭子下意识地触摸老人的手。随着真相渐明,老人的手开始颤抖起来。
    昭子的话一说完,老人就重重叹了一口气。
    “这真是奇遇啊!我也一直记着呢。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回国便遇到你们这对幸福的母女,当时你还骑在我脖子上撒了泡尿呢。”
    “啊,是吗?”昭子被这意外的话羞得满脸通红。
    “一闭上眼睛,那时的情景就浮现出来。你稚嫩的小脸,还有你母亲的模样……你母亲长得真漂亮。”
    “要是母亲在世的时候能听到这样的话该有多好。”
    时间在慢慢流逝。说不定眼下这趟特快列车疾驶的线路,正是五十六年前载着二十岁中村和五岁昭子的破旧火车开过的线路。车窗外,似乎可以看见那时黑暗笼罩下的凋敝景色。
    “五十六年啊!记得母亲常常说,中村的头文字是N,咱关姓的头文字是S(N和S分别是日汉字‘中’和‘关’的发音声母),这也是磁石的北极和南极,互相吸引,照理我们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可为什么总是找不到呢?在这里见到您,大概真是磁力的作用吧!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自己的身体悬浮着,离开地面有十厘米……”
    昭子说出这番像是酒后的醉话,连她自己都觉得奇怪,而老人则一直沉默不语。他在苦苦思索着,五十六年前与眼前这个女人擦肩而过,半个世纪后竟又重逢,各自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复员回乡的列车上,邂逅一对幸福和睦的母女成了他走向沉沦的起点。他千里迢迢回家后发现,在战败导致的穷困中挣扎的父亲、母亲、姐姐彼此反目。不久。灾难又频频降临这个破败的家:父亲因甲醇中毒失明,母亲跟着别的男人私奔,姐姐被占领军污辱,最后,他自己也离开了家。
    他在想:你们怎么找得到我呢?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高墙里度过的……
    老人自嘲般地歪着嘴,他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将刚才摸到手的钱包重新放回去而不被对方发觉。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列车都是载着不同的人生在疾驶。
    (杜海清译,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昭子前后两次乘坐的是完全不同的列车,但走的可能是同一条线路,这使得她又一次在列车上遇到中村成为必然。
    B. 为使昭子能在五十六年后认出中村具有合理性,小说特意点出了中村眉间的黑痣、头顶的奇特发旋这些相貌特征。
    C. 母亲对于当年照顾自己的中村感激在心,临终还嘱咐女儿找到恩人致谢,母亲的言行强化了昭子对往事的记忆。
    D. 年轻的中村对困难中母女的照顾非常周到体贴,充公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善良,与他后来的沉沦形成鲜明的对比。
    7. 关于小说的首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倒叙手法,直接从昭子巧遇并认出老年中村写起,形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B. “终于见到您了!”起笔即是昭子的内心独白,且语气强烈,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C. “五十六年”“二十岁”“八十岁”“五岁”“六十岁”等表示时间的数字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D. 小说整体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本段则完全采用第一人称,便于揭示人物的心理。
    8. 小说最后部分中村偷窃昭子钱包的情节为什么特别让人感到意外?前文为这一情节埋下了哪些伏笔?
    9. 有评论者认为,二战后日本出现的反战文学的视角大都是“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其对战争的反思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A 7. D
    8. 第一问:小说前文一直从昭子的角度叙事,写她再遇中村的激动和对往事的回忆,读者和昭子一样对中村的窃贼身份一无所知,最后部分忽然转为从中村的角度叙事并揭示偷窃真相,特别让人意外。
    第二问:小说前文写中村主动搭话,后来又凑近昭子,还若无其事地将手搭在了昭子肩上,这些都是为后来中村的偷窃行为埋下的伏笔,使人觉得合理而不突兀。
    9. ①本文通过中村一家的遭遇和中村从善良的复员军人走向堕落的悲剧,表现了战争给日本普通民众造成的伤害,蕴含着反战主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中村作为军人复员前可能是侵略者、杀人者,小说未涉及这些内容,只写作为“受害者”的遭遇,回避对战争根源的反思,其反战意识有明显的局限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这使得她又一次在列车上遇到中村成为必然”错误,强加因果。走同一条线路,不一定能够又一次在列车上遇到中村,这只是偶然。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手法的能力。
    D.“本段则完全采用第一人称”错误。由首段中“昭子满怀眷恋地看着眼前那人”可知,这里采用也是第三人称。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终于见到您了!昭子满怀眷恋地看着眼前那人。这一找就是五十多年啊。当时才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现在已成为年近八十岁的垂垂老者。那也没什么奇怪的,当年才五岁的我,现在不也是个年逾六十岁的老太婆了吗”可知,昭子满怀眷恋地看着眼前那人,说“终于见到您了”,这是从昭子的角度叙事,可以看出她再遇中村的时的激动和对往事的回忆,此时读者对中村的认知是与昭子一致的,内心对他是充满敬意的,这个时候压根不知道中村现在窃贼的身份;结合“老人自嘲般地歪着嘴,他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将刚才摸到手的钱包重新放回去而不被对方发觉”可知,中村偷了昭子的钱包,这与上文中村在昭子以及读者心中的形象截然相反,这一部分忽然转为从中村的角度叙事并揭开中村偷窃的真相,前后形成巨大反差,让人意外。
    第二问:结合“先搭话的是老人”“老人一边讷讷地说着话,一边凑近昭子”“老人微笑着问,同时若无其事地将手搭在了昭子肩上”可知,列车上的老人,一开始主动搭话,套近乎,后来又凑近昭子,还若无其事地将手搭在了昭子肩上,是为了让昭子放松警惕,找机会下手,偷昭子的钱包。这些都是为后来的偷窃行为埋下的伏笔,使人觉得合理而不突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文中“受害者”“加害者”的角度分析其对战争反思的积极意义以及局限性。文中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的自然是中村,所以考生需要结合中村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他千里迢迢回家后发现,在战败导致的穷困中挣扎的父亲、母亲、姐姐彼此反目。不久。灾难又频频降临这个破败的家:父亲因甲醇中毒失明,母亲跟着别的男人私奔,姐姐被占领军污辱,最后,他自己也离开了家。他在想:你们怎么找得到我呢?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高墙里度过的……”可知,战争使国家走向贫困和破败,人民过上流离失所的生活,精神受到摧残,走向堕落和沉沦。本文通过中村一家的遭遇和中村从善良的复员军人走向堕落的悲剧,控诉了战争的罪恶,表现了战争给日本普通民众造成的伤害,蕴含着反战主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结合“就在这时,一个像是复员兵的年轻人向她伸出了援手。年轻人让昭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腾出空间,自始至终保护着母亲不被周围乘客挤倒,一直到东京终点站……”可知,文章只是告诉我们中村是复员军人,但作为军人复员前可能是侵略者、杀人者,小说未涉及这些内容;文章只是写了中村从善良的复员军人走向堕落,作为“受害者”的遭遇,回避对战争根源的反思,其反战意识有明显的局限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苹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笑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散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工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套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扶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B.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C.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D.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11. 下列对文中和教材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 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
    C. “谨庠序之教”中的“痒序”,意为“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D. “盖亦反其本矣”与“技盖至此乎”两句中的“盖”,都同“盍”,都是“何不”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
    B. 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
    C. 同样跟魏王说合纵,在苏秦看来,由于魏国地理位置特殊,利益不同人心不合,合纵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而在张仪看来,合纵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
    D. 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素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令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14. 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如今竟然有意面向西侍奉秦国,我私下里替大王惭愧。
    (2)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3)如今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停止脚步不进入秦国。
    14. 苏秦主要是积极引导树立信心,鼓舞斗志;张仪主要是威胁恐吓,瓦解斗志。同是一个魏国,在苏秦看来既有地缘优势,又实力雄厚、足以与秦国抗衡;在张仪口中却变得势单力薄,地理上也处于“四分五裂”的位置,除了事奉秦国别无出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
    “割地效质”是并列短语,做谓语,意为“割让土地送上人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在句首,表示结果,其前应断开,排除A。
    “六国从亲”是主谓结构,结构完整,“专心并立”是并列短语,意为“齐心合力”,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都是‘何不’的意思”错误。“盖”,同“盍”,何不。/同“盍”,为何。句意:为什么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在苏秦看来,……合纵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错误。根据第一段“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可知,在苏秦看来,合纵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根据第二段“张仪……说魏王曰:……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可知,是张仪假设合纵的通道断绝会将魏国陷入危险之中,会成一盘散沙。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乃”,竟然;“西面”,面向西;“窃”,私下;“愧”,感到惭愧。
    (2)“细谨”,小的礼节;第一个“辞”,推辞,这里有“避开,回避”的意思;“让”,责备;“鱼肉”,鱼和肉;“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现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
    (3)“资”,资,资助,供给;“却”,拒绝;“业”,让……侍奉;“西向”,西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原文第一段中,苏秦以“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的历史典故,侧面激励威望“振其威”。而在此基础上,苏秦又以“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的对比来劝说激励,故可知他的游说有积极引导树立信心的意图。
    原文第二段中,张仪先说“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陈述魏王与魏地的劣势,并由此进一步指出因此而可能导致的“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的后果,故可知张仪言语中有恐吓的意味。
    参考译文:
    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国,我心里替大王惭愧。我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干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
    张仪为了秦国连横,劝说魏襄王道:“梁地方圆不满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四通八达,没有名川大山的险阻。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南面就会危险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进攻河外,那么合纵的通道就断绝了。合纵的通道一断,那么大王的国家再想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再有,秦国若是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那么楚韩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韩的侵扰,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魏王说:“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错了。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重阳酒边
    陈 著
    人生难满百年心,得分阴,胜千金。吹帽【注】风流,时节又相寻。回首赐萸休说梦,真率具,自山林。
    逢迎一笑且开襟,酒频斟,量犹禁。相劝相期,长健似如今。醉也从他儿女手,争把菊,满头簪。
    [注]据《晋书·孟嘉传》记载,九月九日孟嘉与友人集会,风吹帽落而不觉。后以“吹帽”为重九登高雅集的典故。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认为人生漫长,难以实现圆满自得,所以应珍惜每一分光阴,不能虚掷。
    B. 又到重阳时节,词人回忆起往昔赐萸登高、风流雅集的场景,不由心生感慨。
    C. 醉酒后词人菊花满头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他健康长寿的心愿和对生活的热爱。
    D. 这首词紧扣“重阳”抒情达意,节日特点突出,生活气息浓郁,感情真切自然。
    16. 词的上阕写到“真率具”,下阕是如何表现词人“真率”这一性情特点的?
    【答案】15. A 16. ①细节描写。具体描写了开怀畅饮、相劝相期、争插菊花等细节。②用语浅近。多用生活口语,直白而又不失生动。③直抒胸臆。如“逢迎一笑且开襟”“相劝相期,长健似如今”。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人生漫长,难以实现圆满自得”错误。词的开头意思是:人生短暂,难以实现长寿百年的愿望,应珍惜当下的每一分光阴。所以“人生漫长”“圆满自得”都不合原意。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词的下阕写到“逢迎一笑且开襟”,具体描写了和朋友相遇,高高兴兴地敞开胸襟饮酒。“相劝相期,长健似如今”写到作者和朋友互相劝勉并且约定永远像现在这样健康长寿。“醉也从他儿女手,争把菊,满头簪”写到醉后争着将菊花插满头。所以下阕具体描写了开怀畅饮、相劝相期、争插菊花等细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真率”这一性情特点。
    “长健似如今”“醉也从他儿女手”中运用了生活口语,非常的直白但是又生动形象,所以用语浅近,表现了词人“真率”这一性情特点。
    “逢迎一笑且开襟”直接抒发了作者重阳佳节和朋友饮酒的高兴之情。“相劝相期,长健似如今”充分抒发了作者健康长寿的心愿。所以直抒胸臆表现了词人“真率”这一性情特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处境孤独,唯有孤舟相伴。
    (2)《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六朝旧事及眼前景色寄托内心惆怅之情。
    (3)《念奴娇·过洞庭》写自己虽然年老孤寂但是却安稳地泛舟于洞庭之上,没有一点动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亲朋无一字 ②. 老病有孤舟 ③.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④.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⑤. 短发萧骚襟袖冷 ⑥. 稳泛沧浪空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衰”“凝”“萧”“襟”“沧”。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啄木鸟整日啄木会得脑震荡吗?
    啄木鸟的啄击动作分两种:一种频率极高,但力度不大,通常是为了宣示领地或者求偶炫耀。另一种则是为了觅食或建巢,频率不高,但每次都竭尽全力,不啄出洞来① 。
    啄木鸟不会“脑震荡”而死,是因为它有两项绝活,一是“铁头功”。啄木鸟头骨较厚,有海绵构造的层状骨架结构,几乎没有脑脊液,从而避免了脑脊液在啄木过程中因惯性造成的各种问题。二是“绝世轻功”。在鸟类中,啄木鸟的爬树技能② ,它可以身体紧贴着树干,头不转向地朝上下左右各个方向快速挪动。身体轻盈且稳定性强,进一步缓冲了啄击动作的伤害。所以,担心它得脑震荡可谓③ 。
    还有人担心,啄木鸟会破坏树木吗?野外观察研究发现,啄木鸟喜欢在枯树或者死树上觅食,而在健康的树上停留时间一般较短。啄洞即使会导致少量树木死亡,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而言也基本没有影响,因为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树木才会有生有死。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誓不罢休 ②出类拔萃/超群绝伦 ③杞人忧天
    19. 即使啄洞会导致少量树木死亡,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而言也基本没有影响,因为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树木有生有死,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才会健康运转。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成语,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结合前文“不啄出洞来”的假设,此处应是表达“就不会停止”之意,故可填“誓不罢休”。誓不罢休:意为发誓不达目的决不甘休,表示具有坚定的决心。
    ②根据前文“在鸟类中”来讲啄木鸟的爬树技能,可知此处应是说其爬树技能高,可填“出类拔萃/超群绝伦”。出类拔萃/超群绝伦:意为超出那一群;比喻超过聚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多用于形容才德超出众人之上的人。
    ③根据前文综合分析啄木鸟不会脑震荡的内容可推知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故可填“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①关联词位置错误。“即使……也……”所属的两个分句,前后主语不一致,前句主语为啄洞,后句主语为死亡,故“即使”应放在“啄洞”前。
    ②不合逻辑,因果倒置。应该是树木有生有死,森林生态系统才会健康运转,故可修改为“树木有生有死,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才会健康运转”。
    故句子可修改为:即使啄洞会导致少量树木死亡,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而言也基本没有影响,因为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树木有生有死,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才会健康运转。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
    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但是他不耻下问,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此外,他还通过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等多种形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
    在荒山上,张连印身先士卒,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下,他没有灰心,而是重整旗鼓,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植树方法。
    (1)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2)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 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又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
    21. 两组排比句,分别展现了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两组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第(1)组极尽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第(2)组则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
    本句主干句是“他到处奔波”,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第一句是奔波的目的,“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然后是其中解决问题的几种形式,第二句是“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第三句是“‘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第四句是“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效果的能力。
    两句均采用了“四年多……”和“……来了”的句式,三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结构。分析排比这一修辞的效果,可从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体现表达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等角度分析。
    第一组句子,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甜酸苦辣”,是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经历的各种困难、不易的真实概括,运用排比能集中体现这些经历和感受,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
    第二组句子,张连印带领人民坚持植树绿化,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通过写这些动物因为绿树成荫环境变好纷纷而来,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两组句子使用排比,从节奏、效果角度看,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能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作课前演讲,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说繁道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繁简之道”。
    阳春三月,花团锦簇,是为繁;清秋之际,水落石出,是为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是为“繁”;“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为“简”。“台下十年功”,是为繁;台上一分钟,是为简。
    繁与简,简与繁,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繁是由简组成的。二十六个拉丁字母,组成了纷繁复杂的英文,组成了一段文明。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调的色彩,却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一个个简简单单的细胞却繁衍出了整个地球的生命。一切繁杂的背后是由若干个简单构成的,没有这种种的简单,繁是虚无的,就如一幢楼房却没有砖瓦。
    繁是简的过程,简是繁的结果。一场动人的演出,若没有先期训练的繁,哪来最后成功的简,而最后的简,又何尝不是那一连串繁所要达到的。生命演化繁纷复杂,从最初的单细胞到现在的多细胞,从海洋到绿地,从低级到高级,从恐龙的产生到灭亡,从人类的出现到发现,变化繁多,令人费解的过程,历经了沧海桑田,海陆变迁,而这一切,达尔文将它归成了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适者生存。”进化论成为生命复杂演化过程的总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经过复杂怎么来简单的结果呢?
    繁和简看似“死对头”,但却能相互转化。春之繁茂之树,转眼秋天到,草木凋零,一切又归为简单,而来年春风召唤下又重新复苏。贾府大观园繁华一时,羡煞旁人,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只剩下断垣残壁,人去楼空,再“简”不过了。人之初,性本善,而成长经过则会使一个单纯的人变得更复杂,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或坑蒙拐骗,无一不精。人生在世,繁盛,繁荣,终究化成一抔黄土长埋地下,一切从简。简与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条件改变时,他们会变;当对象改变时,他们会变;当心情改变时,他们也会变。
    其实,繁与简是一对孪生兄弟,关键在于你是否能穿透外表直观它的本质。一篇好文章,有人遣词华丽,有人用语平淡,但却同时达到了同一种效果。繁与简本就没有固定的差别,其实繁即是简,简即是繁,既能从繁中悟出简,也可从简中透露出繁。
    原子组成了物质,物质组成了地球,地球与其他星球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组成了宇宙;毛毛虫经过卵、幼虫,结茧成蛹的一系列过程,只待最后的破茧成蝶……有人认为它们最简单不过,最平常不过,但倘有人能从中挖掘出爱与美的情感,化为尺幅千里的山水,或者七色音符中的绝唱,这简单中蕴含的大美,就回味无穷。千古流传的艺术的繁复之美,已经让我们说不清哪是繁,哪是简,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繁简交融的美。
    生活就是这样,不必拒绝外在的繁、简,让我们都成为生活之美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特别简单,就是有人倡导简约,而有人肯定繁复。
    材料和写作提示均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二者皆可作为写作的内容。可以分析“简约的理念”,也可肯定“繁复的价值”。如果将二者兼顾,进行辩证分析,在立意上显得更为深刻一些。既要倡导简约的理念,又要肯定繁复的价值;或是分析在什么时候,什么方面选择简约,什么场景选择繁复,或者在某一事物(或某一场景)中二者均能体现。
    “简约与繁复”两个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简约有简约的价值,繁复也并非一无是处,要看具体的情境。审美上,简约留白,蕴藉含蓄,富于意味;繁复浓墨重彩,铺陈渲染,也具有特别的意蕴;二者甚至可以并存于一篇之中,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关键看一个“度”的问题。生活中,简约意味着做减法,简单朴实,心境平和;繁复似乎是贬义,意味着做加法,追求更多,欲望更多;生活本身就是繁复的,简约有时是一种痴望,但在繁复中保持简约的心态,却是值得提倡的。
    构思行文指导:文章开头引出观点:我们既可以践行简约理念,亦可以创造繁复的价值。然后,分别论证“简”与“繁”:“简”,即“践行简约理念,使简约落到实处”,可举古今中外事例进行论证;“繁”,即“创造繁复价值,汲取前进动力”,在繁复过程中投入的汗水经常有回报和收获,这正是繁复的价值最大化。接着,综合分析论证“简与繁”的关系,即“践行简约理念,创造繁复价值”。最后联系现实,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我们应践行简约理念,创造繁复价值,实现个人与祖国的共同发展。写作时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繁是常态,简是心态。
    2.妙言至径,大道至简。
    3.生活趋简,不为物役。
    4.世道繁杂,轻装简行。
    5.思想细密,行事简单。
    6.可繁可简,各得奇妙。
    7.于简见繁,繁而返简。
    相关试卷

    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东阳市东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东阳市东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