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地理过程形成类选择题之大气受热过程(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 地理过程形成类选择题之大气受热过程(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9页。
专题11 地理过程形成类选择题之大气受热过程【方法指导】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①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拓展练习】 “海浩”是指海面上方气温突降至零下10℃以下时,海水温度高于空气中温度,海水蒸发的水蒸气遇冷后迅速凝结为小水珠或冰晶,在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2020年1月7日青岛附近海面出现了海浩奇观(如下图),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海浩”现象一般出现在( )A.午夜 B.日落前后 C.正午 D.日出前后2.与“海浩”现象的产生关联性最小的是( )A.低空水汽量多 B.海面气温低 C.天气晴朗微风 D.昼夜温差小【答案】1.D 2.D【解析】1.由材料可知,“海浩”现象是因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因此气温越低,越有利于形成“海浩”现象。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D。2.由材料可知:“海浩”是指海面上方气温突降至零下10℃以下时,海水温度高于空气中温度,海水蒸发的水蒸气遇冷后迅速凝结为小水珠或冰晶。因此形成该现象需要充足的水汽,海面气温低等条件;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海面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充足,夜晚气温低,利于水汽凝结,微风不利于水汽扩散,因此天气晴朗微风利于形成“海浩”。昼夜温差小,气温变化小,不容易形成“海浩”。故选D。 2020年入冬后强寒潮频繁,全国大部地区“冻哭”,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冰冻线进程图显示超八成国土被“冰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12月31日,影响重庆位于“冰冻线”之外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4.鲜切花易受低温冻害,云南花农为减轻冻害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夜晚熏烟雾 ②提前浇水灌溉 ③多层膜覆盖 ④喷施杀虫剂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3.A 4.A【解析】3.重庆是我国著名“山城”,四周群山环绕,加之位于河谷地区,冷空气不易进入,所以地形是影响的最主要因素,A项正确。而同纬度地区都位于冰冻线之内,所以排除纬度因素,B项错误。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并不会使同纬度的局地形成气温差异,CD项错误。故选A。4.夜晚熏烟雾可增强大气逆辐射,减轻冻害;提前浇水灌溉,主要是利用水比热容大的性质提高土壤的保温性能,减轻冻害;多层膜覆盖,保温效果更好;杀虫剂可以减少虫害但对减轻冻害没有效果,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谚语“瑞雪兆丰年”是指适时、适量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对春耕播种以及冬小麦返青都很有利。降雪是固态降水,常出现在气温低于0℃的地区,雪中含有丰富的氮化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瑞雪”对农业生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①降低土温②增加肥力③缓解旱情④杀灭害虫⑤改良品种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6.“瑞雪”覆盖对土壤温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原理是,“瑞雪”( )A.阻挡了地面辐射 B.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D.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答案】5.C 6.A【解析】5.积雪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土壤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并不会降低土温,①错;材料显示“雪中含有丰富的氮化物”,因此“瑞雪”可以增加土壤肥力,②正确;冬季积雪在来年春季融化,保证土壤水分含量,缓解旱情,③正确;冬季适量的大雪不利于虫卵越冬,可以杀灭害虫,④正确;与改良品种无关,⑤错。故选C。6.积雪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土壤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地面辐射不易散失,阻挡了地面辐射,A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以及大气逆辐射等与云层厚度相关,不是“瑞雪”对土温的影响,BC错;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会导致土温降低,不利于农业生产,不能体现“瑞雪”的价值,D错,故选A。今年入冬以来,极端低温天气较多。我国某市气象台建议茶农,在低温来临前,采取烟熏(乙图)或喷雾等方法避免或减轻冻害程度,甲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甲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① B.② C.③ D.④8.乙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冻害,是因为烟雾能够( )A.提高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增强 B.增加水汽含量,太阳辐射增强C.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大气逆辐射增强 D.提高大气温度,大气逆辐射增强【答案】7.B 8.C【解析】7.由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辐射,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故B正确,ACD错。故选B。8.由题可知,熏烟防霜,是通过熏烟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能减轻霜冻,故C正确。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隆河冰川近年来融化加快。为了挽救隆河冰川,当地居民将白色防水油布“披”在了冰川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为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暴雨冲刷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削弱地面辐射 D.削弱太阳辐射10.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A.地表径流量增多 B.降水量增加 C.蒸发量减少 D.地下径流量增大【答案】9.D 10.C【解析】9.由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可阻挡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冰雪的融化,D正确。高海拔冰川地区无暴雨冲刷,A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对地面的影响,铺油布与大气逆辐射无关,B错误。防水油布增强了地面反射,削弱地面吸收,C错误。故选D。10.由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可阻挡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减少冰川的蒸发量,C正确。减少冰雪的融化,当地的地表径流减少,A错误。地下径流减少,D错误。对当地降水量无影响,B错误。故选C。卫星云图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下图是2021年1月12日14时的卫星云图。据此完下面小题。11.利用卫星云图预报天气,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12.该云图拍摄的时刻,济宁地区( )①地面辐射比夜间强 ②地面辐射比夜间弱 ③大气逆辐射比夜间强 ④大气逆辐射比夜间弱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1.A 12.A【解析】11.利用卫星云图预报天气,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主要是起到监测天气作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进行模拟分析、制作卫星云图来预报,A对。BCD错。故选A。12.该云图拍摄的时候,济宁的时间是14点,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大气逆辐射也最强。①③对,A对。②④错,BCD错,故选A。2019年热播电影《中国机长》再现了川航3U8633(重庆-拉萨)飞行中的惊险一幕。该航班飞机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狂风呼啸、温度骤降……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川航3U8633飞行轨迹及所经部分区域地貌图”,完成下面小题。13.万米高空温度较低,是因为空气稀薄吸收的( )A.①少 B.②少 C.③少 D.④少14.飞机返回途中出现剧烈颠簸,主要是因为飞机处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C.高层大气 D.电离层【答案】13.D 14.A【解析】13.万米高空属于对流层,对流层大气升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因此万米高空温度较低,是因为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图中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后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故选D。14.对流层中由于大气上冷下热,对流现象显著,导致飞机剧烈颠簸,A正确;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B错误;高层大气和电离层在距离地表50千米以上,民航飞机不能升高到那么高的高度,C、D错误。故选A。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程度。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图(单位:%)。据图完成下面小题。15.仅考虑气象因素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6.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此现象会导致( )A.阴雨天气多,气温日较差大 B.晴天多,大气保温作用弱C.夜晚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D.云量大,大气削弱作用强【答案】15.C 16.D【解析】15.云量越小,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弱,年太阳辐射总量越大。读图可知,丙地多年平均云量最小,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天无三日晴”说明当地阴雨天气多,天空云量大,因此,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A.d作用弱 B.a辐射弱 C.c辐射弱 D.b辐射弱18.“放火作媪,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A.“烟气”使大气更多吸收太阳辐射B.“放火作媪”,直接烤热地面C.“放火作媪”,直接熏暖大气D.“烟气”能够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答案】17.C 18.D【解析】17.读图可知,图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晴天的夜晚,c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温度下降快,易形成霜冻。故选C。18.放火烧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固体杂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某同学为了验证某一地理过程或原理,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两个塑料瓶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观测到瓶中温度计的数值见下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时间16:08(开始)16:30(结束)有土瓶25℃32.5℃空瓶25℃25.5℃19.设计这一实验是为了证明( )A.土壤吸收的热量辐射较少 B.大气升温主要靠太阳辐射C.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 D.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0.若向两瓶中加入等量的二氧化碳,升温更明显的一瓶及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A.甲瓶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B.甲瓶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增温C.乙瓶二氧化碳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D.乙瓶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答案】19.D 20.A【解析】19.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有土壤的瓶子温度上升快,没有土壤的瓶子温度上升慢,下垫面不同,大气的温度相差很大,设计这一实验是为了证明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若向两瓶中加入等量的二氧化碳,升温更明显的一瓶及原理解释正确的是:甲瓶,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A正确。甲瓶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B错。跟臭氧层没有关系,C错。乙瓶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不明显。D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6 地理过程形成类选择题之河流地貌的发育(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10页。
这是一份专题15 地理过程形成类选择题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9页。
这是一份专题13 地理过程形成类选择题之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