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第1页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 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圈层结构(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23·济南模拟)叠层石是由藻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海水中的钙、镁碳酸盐及其碎屑颗粒黏结、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石。在地球演化史上,叠层石曾几乎覆盖所有海洋浅滩,每平方米岩石上生活着几十亿蓝细菌等微生物,微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续约20亿年,对地球上孕育高等生命起到促进作用。下图示意叠层石景观。读图,完成1~2题。1.叠层石的成因主要是(  )A.岩浆活动   B.地壳运动C.流水侵蚀   D.生物沉积2.叠层石对地球上高等生命孕育的主要促进作用是(  )A.增加大气中的氧气B.扩大陆地面积C.增加海洋中的溶解氧D.降低大气的温度(2022·杭州模拟)在英国的东南部海岸,白垩土悬崖十分常见(如图1所示)。白垩是一种白色疏松的土状石灰岩,颗粒均匀、细小又柔软,用手就能搓碎。在海岸带悬崖下的沙滩上常能找到菊石(如图2所示),菊石是划分和对比地层最有效的标准化石。读图,完成3~4题。图1图23.白垩土悬崖的形成过程是(  )A.化学沉积—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海浪侵蚀C.海浪沉积—地壳抬升D.海浪侵蚀—垂直崩塌4.菊石亚纲动物是已灭绝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纪至晚白垩纪,由此推断其可能的灭绝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C.新生代末期   D.寒武纪下图为火山喷发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下列对a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多呈液体状态       B.一般位于地幔C.位于古登堡界面附近     D.纵波无法穿过6.与该地理现象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   B.干旱  C.滑坡   D.台风(2022·葫芦岛模拟)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8.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Ⅰ圈层的根本热源是地面辐射B.Ⅲ圈层空间分布不连续C.Ⅱ圈层是地核D.Ⅳ圈层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物质二、非选择题9.(2023·天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的更新世,又称为“第四纪大冰期”,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显著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冷,冰川面积大幅增加,寒冷的小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交替出现。更新世是披毛犀等冰期动物繁盛的时代,披毛犀是大型食草动物,生活在草原和草甸地区,长达1米的鼻角可以刮开冰雪,找到干草。中国科学家依据不同时期的披毛犀化石,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说”,更新世之前,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的“摇篮”,进入冰期以后,这些动物迁出了起源地,不断演化,它们的后代最终抵达北极地区。下图中①②③示意披毛犀种群“走出西藏”的迁徙线路。(1)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摇篮”的时空背景。(2)说明披毛犀种群东迁和北上的原因。(3)晚更新世,最后披毛犀的最大分布范围可达中国东部的黄淮地区,但是没有扩张到同纬度的亚洲中西部和北非地区。推测其主要原因。   四 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圈层结构1D 2A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叠层石主要是由原核生物(包括蓝细菌、光合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周期性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而形成的叠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其形成主要为生物沉积作用,故选D。2题,在地球演化史上,叠层石普遍存在于海洋浅滩,岩石上的蓝细菌等微生物经过20亿年的光合作用,大大增加了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从而促进地球上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高等生命的孕育。故选A。3.A 4B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白垩是一种白色疏松的土状石灰岩”可知,白垩土属于石灰岩地貌,石灰岩是化学沉淀物沉积而成,现出现在海岸边,说明其形成后经历了地壳上升过程,A正确。第4题,根据题干描述可知,菊石“生存于中奥陶纪至晚白垩纪”,奥陶纪和白垩纪分别属于古生代和中生代,因此菊石灭绝的时期最有可能是中生代末期。5B 6C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a层为火山喷发物质的来源地,应为软流层,处于地幔上部,B正确。地幔上层物质具有熔融状态,A错误。古登堡界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C错误。纵波和横波均可以通过该层,D错误。第6题,台风、洪涝和干旱均是气象灾害,是大气活动异常导致的,与火山喷发无关,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巨大震动会导致火山周边的泥土松动,从而导致山体滑坡。7.A 8D 解析:第7题,地震纵波传播速度快,纵波先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上下震动,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此时容易逃生和救援;横波传播速度慢,横波后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水平摇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时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正确。第8题,读图可知,图中Ⅰ圈层位于空中,有云雨现象,应为大气圈,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A错误;图中显示,Ⅲ圈层包括海洋,应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因此空间分布是连续的,B错误;图中显示,Ⅱ圈层是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应为地壳,不是地核,C错误;图中显示,Ⅳ圈层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应为外核,地震横波不能穿过外核,因此一般认为外核为液态的金属物质,D正确。9.解析:第(1)题,更新世之前,全球气候温暖,由于当时青藏高原海拔高,比北极更寒冷。当地动物适应寒冷的环境,冰期到来之后,全球冰冻圈范围扩大,青藏高原动物凭着较强的耐寒能力走到了世界各地,使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的“摇篮”。第(2)题,东迁的原因是气候变冷后,青藏高原气候过冷,而中更新世气候回暖之后,披毛犀又向北迁寻找更加适宜的温度,主要是气候变化驱动的。早更新世气候较冷,青藏高原气候过冷,披毛犀离开青藏高原东迁;到了中更新世气候回暖,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只能向更高纬度的寒冷地区迁徙。第(3)题,同一纬度的热力条件是相同的,但水分条件也是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黄淮地区位于大陆东海岸,气候较湿润,食物来源丰富。亚洲中西部气候过于干燥,食物匮乏,披毛犀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所以并没有扩张到同纬度的亚洲中西部地区;而披毛犀种群不能迁徙到非洲,是由于地中海的阻隔。答案:(1)更新世之前,全球气候温暖,随着地壳隆起,青藏高原的海拔升高,比北极地区更加寒冷,促进冰期动物祖先的演化,耐寒能力增强,最终演化为冰期动物。(2)冰期时,我国东部地区气温降低,降水较少,形成草原带,吸引披毛犀种群东迁。相对温暖的间冰期,高纬度地区较为寒冷,适宜披毛犀的生存。随着冰川萎缩,草原带向北扩展,披毛犀种群随之北迁。(3)冰期时,亚洲中西部地区更加寒冷干燥,没有形成草原带(冰川和荒漠广布);由于地中海的阻隔,披毛犀种群不能迁徙到非洲。  

    相关试卷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0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0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0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0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