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月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2024届2022-2023学年(上)期末考试
生物学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本试卷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自行打印试卷及答题卡,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在规定时间内,将答题卡逐题竖屏拍照提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生物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
C. 只有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衡量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
B、协同进化既包含生物与生物间的作用,还包含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B错误;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 血红蛋白和肺泡腔内的气体
B. 血浆和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
C.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D. 胃中的消化液和膀胱内的尿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详解】A、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肺泡腔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其内的气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A错误;
B、脑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都属于人体内环境,B正确;
C、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胃中的消化液和膀胱内的尿液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人体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3.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组织液渗透压过大,会使组织细胞吸水涨破
B.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时,机体定会处于稳态
C. 剧烈运动时大量失钠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外液
D.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失水,A错误;
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B错误;
C、钠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剧烈运动时,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C错误;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因此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4.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一般是相反的
B.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细胞
C. 语言功能、学习与记忆、情绪均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运动
D.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及与其相连的神经
【答案】D
【解析】
【分析】1、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2、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1)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3)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他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它们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A正确;
B、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是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细胞,B正确;
C、大脑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均等方面的高级功能,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一般是倒置的,因此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C正确;
D、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D错误;
故选D。
5. 下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⑤是由肌肉或腺体组成的效应器,刺激②引起⑤反应不能称为反射
B. 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及作用于突触后膜均需消耗ATP
C. 丙释放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保留递质-受体复合物形式持续发挥作用
D. 分别电刺激②、④,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可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神经节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详解】A、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不能只说⑤是由肌肉或腺体组成的效应器,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刺激②引起⑤反应不能称为反射,A错误;
B、神经递质的合成及以胞吐的方式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而兴奋在突触间隙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一旦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C错误;
D、刺激②电流表偏转两次,刺激④电流表偏转一次,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D。
6. 下图为某段神经纤维示意图,灵敏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按图示连接,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中的灵敏电流计在静息电位状态下不会发生偏转
B. 兴奋传到b处时,Na+经通道蛋白大量涌入膜内
C. c处动作电位最大时,膜内Na+浓度仍然比膜外低
D. d处产生动作电位时,与右侧相邻部位间会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已知图示将灵敏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的膜外和内部。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指针向右偏转,A错误;
B、兴奋传到b处时,b处产生动作电位,导致Na+经通道蛋白大量涌入膜内,B正确;
C、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c处动作电位最大时,虽然由于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是外负内正,但此时c处膜内Na+浓度仍然低于膜外,C正确;
D、d处产生动作电位,细胞膜内外电位情况为外负内正,未受刺激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两者之间正电荷移向负电荷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故选A。
7. 激素对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幼年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多,共同促进生长
B. 青春期,女性卵巢中合成雌性激素增多,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C. 紧急状况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D. 大量进食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促进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
【答案】A
【解析】
【分析】动物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详解】A、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不是垂体分泌的,A错误;
B、雌激素属于性激素,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并能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B正确;
C、紧急状况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故肾上腺素也称为应激激素,C正确;
D、大量进食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促进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从而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A。
8. 如图表示健康人和Graves病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A、B、C为三种激素,病人激素C,的分泌量明显多于健康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A随血液循环定向运输到垂体,促进激素B的分泌
B. 图中抗体与激素B因 空间结构相似,能与同种受体结合
C. Graves病人血液中的激素A和激素B含量比健康人的高
D. 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缺陷病,且病人的甲状腺肥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图示分析,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促甲状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Graves病人自身具有激素B的抗体,应该是自身免疫病。
【详解】A、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随着血液的运输不具有定向性,A错误;
B、图中抗体与激素B因空间结构相似,因此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可以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使得甲状腺细胞大量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
C、Graves病人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激素A和激素B含量比健康人的低,C错误;
D、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不是免疫缺陷病,且病人的甲状腺不肥大,D错误。
故选B。
9. 如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③过程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
B. 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C. 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
D. 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乙处接受刺激并产生渴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1、下丘脑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分析题图: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到达垂体。
【详解】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③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A错误:
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是高浓度血糖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某一区域,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
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是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强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在该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
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兴奋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且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D错误。
故选C。
10. 感染HIV会引起艾滋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病毒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中的辅助性T细胞
B. 某人血液中检测出HIV抗体说明有可能感染了HIV
C.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D. HIV侵染宿主细胞后,通过RNA复制酶将自身RNA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1、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辅助性T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2、HIV病毒结构: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HIV没有细胞结构,必需寄生在辅助性T细胞中才能生存。
3、HIV的存在和传播途径: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主要是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的。
【详解】A、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人体辅助性T细胞表面存在HIV受体,HIV与之结合后进入细胞,A正确;
B、HIV侵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HIV的抗体,某人血液中有HIV抗体说明其有可能感染过HIV,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一般正常的社交活动并不会感染艾滋病,C正确;
D、HIV是RNA逆转录病毒,通过逆转录形成DNA,不存在RNA复制过程,D错误。
故选D。
11. 在使用化妆品时,其中的乳化剂可在某些人体内转化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脸部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下图为由乳化剂转化而来的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妆品引起的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
B. 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C. 组织胺(又称组胺)引起小血管通透性增加的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
D. 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详解】A、由图示可知,化妆品引起的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A正确;
B、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但其能分泌特异性抗体,B错误;
C、组织胺作为化学物质调节小血管通透性,属于体液调节,C正确;
D、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因此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一是找出过敏原,二是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D正确。
故选B。
12. 人乳头瘤病毒(HPV)可导致宫颈癌,疫苗可预防HPV引起的宫颈癌。HPV九价疫苗可以预防HPV16、18等九种HPV亚型,该疫苗需接种三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灭活HPV疫苗从免疫学的角度看属于抗原
B. 接种HPV九价疫苗,会刺激B细胞分泌相应抗体
C. 机体清除人乳头瘤病毒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D. 该疫苗接种三剂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注射疫苗的目的是让人体内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就会发生二次免疫应答,而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反应发生得更快、更强(主要是记忆细胞发挥作用)。所以注射九价HPV疫苗可预防HPV的感染。
【详解】A、灭活HPV疫苗从免疫学的角度看属于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A正确;
B、接种HPV九价疫苗,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才能分泌相应抗体,B错误;
C、免疫系统对侵入机体的HPV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C正确;
D、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反应的速度更快,强度更强,所以接种第二剂或第三剂可以刺激机体发生二次免疫,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B
13. 下列有关植物生长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量供应会影响胚芽鞘中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速率
B. 豌豆茎段中生长素浓度升高可能会促进乙烯合成
C. 生长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在光照条件下合成的化合物
D. 对生长期芦苇喷施赤霉素溶液或赤霉菌培养基滤液可使其纤维长度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主要是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
(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等。
【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能量供应会影响胚芽鞘中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速率,A正确;
B、高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产生,乙烯浓度的增加对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抑制,B正确;
C、生长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的吲哚乙酸,但未必需要光照条件,C错误;
D、由于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且赤霉菌可以产生赤霉素,因此,对生长期芦苇喷施赤霉素溶液或赤霉菌培养基滤液可使其纤维长度增加,D正确。
故选C。
14. 如图所示,甲图表示幼苗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设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x,则(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题图分析:甲图中,b侧接受单侧光照,生长素在单侧光的作用下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抑制生长,所以甲将向光弯曲生长。
【详解】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且背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根据图乙可知若b侧(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a侧(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且促进作用强,因此其浓度应介于m和n之间,即A正确。
故选A。
15. 环境因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敏色素在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内含量比较丰富
B. 植物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C. 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
D.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只受环境因素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环境因素(光照、温度、重力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详解】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A正确;
B、植物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B正确;
C、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如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等,C正确;
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D错误。
故选D。
16. 某地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密度
B. a点时种群增长最快,应在a点前防治蝗虫
C. 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就是该地区蝗虫的K值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蝗虫可降低出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在0-a种群的增长速率增加,a-b段种群增长速率减小,b-c段受到环境的影响,种群数量出现波动。
【详解】A、东亚飞蝗活动范围较大,但蝗虫幼虫跳蝻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a点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此时种群数量基本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避免造成蝗灾,且越早越好,B正确;
C、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高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C错误;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害虫出生,D正确。
故选C。
17. 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可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B. 图乙中,B不会把A捕食完,体现了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C. 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D. 图丙中,实验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详解】A、甲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豆科植物可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可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因此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符合图甲,A正确;
B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且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图乙中,B为捕食者,不会把A被捕食者捕食完,体现了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的存在促进了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B正确;C错误;
D、图丙中,实验后期X的种群密度较大,种内竞争加剧,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正式实验时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
B.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用吸水纸引流让培养液充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
D.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统计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和目测估计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生物种类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但正式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A错误;
B、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使酵母菌从边缘渗入,而不是用吸水纸引流,C错误;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D错误。
故选B。
19.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 某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出现季节性变化与温度有关,与水资源无关
C. 森林中喜鹊筑巢的位置高低错落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详解】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A错误;
B、季节性河流区域等群落中的动物出现迁入、迁出情况,主要受水资源的影响,B错误;
C、森林中喜鹊是同一物种,筑巢的位置高低错落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20.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裸岩、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演替一定是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的过程
C. 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竞争力弱
D. 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初生演替是指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例如裸岩、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A 正确;
B、并非所有的演替都是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的过程,如森林的退化过程,B 错误;
C、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是因为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即灌木竞争力比草本植物的竞争力强, C 正确;
D、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D 正确。
故选B。
第Ⅱ卷
二.简答题(共5题,总计60分,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
21. 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存在体温调定点,它可以使机体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值。正常情况下,这个调定点在37℃左右,体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偏离调定点后,机体能通过一系列生理活动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人体受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后会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而发热,在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如下:
(1)人体中含有激素乙的受体基因的细胞是______。甲状腺激素除了图中的作用以外,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影响,该影响具体是______。寒冷条件下人体还可分泌______与甲状腺激素协同调节细胞代谢。
(2)在环境温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致使人体发烧、体温呈上升趋势时,正常体温相当于______(填“炎热”或“寒冷”)刺激,此时会在大脑皮层形成相应感觉。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人体骨骼肌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使产热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_。
(3)结合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分析,人体出现发热症状后,不建议通过增盖棉被进行捂汗来退烧,这种做法会导致机体______减少,体温会进一步升高。
【答案】(1) ①. 甲状腺 ②.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 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③. 肾上腺素
(2) ①. 寒冷 ②. 大于 ③. 神经—体液调节 (3)散热量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小问1详解】
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除可以提高体温外,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于幼年期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寒冷条件下人体还可分泌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两者均可提高机体代谢水平,提高产热量,调节细胞代谢。
【小问2详解】
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人体骨骼肌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使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据图分析,在体温上升期,体温的调节方式既包括神经调节,如传出神经,也包括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等,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3详解】
发热者采用盖被子捂汗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捂汗不利于散热,会导致体温升高,引起体温失衡。
22. 大脑皮层是高等动物神经系统中的最高级中枢,具有形成条件反射、感知外部世界以及学习记忆等功能。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大脑皮层是覆盖于大脑表面的薄层结构,这一薄层结构主要由______构成。人体大脑皮层特有的高级功能是______,控制这一功能的中枢主要位于大脑的______半球。在我国,脑卒中(脑部有血管阻塞,使得大脑某区出现了损伤)的现象非常普遍,表现为脸部、手臂及腿部麻木等症状,上下肢也不能运动,但是上肢、下肢和脊髓都没有受伤,说明脊髓控制的运动受大脑皮层的调控,这体现了神经调节具有______的特点。
(2)科学家发现,涉及小鼠摄食活动的反射弧中均会释放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胃泌素释放肽(GRP)。GRP引起的兴奋传导以神经纤维上电位变化为基础,为测定这种电位变化,将小鼠坐骨神经分离制备成单根神经纤维,若要测定正常电位,应将神经纤维置于一定浓度的Na+溶液中,然后给予______测定动作电位。若在测定过程中发现动作电位的幅度较低,通过对神经纤维所处溶液进行检测发现,这是由于______,动作电位峰值下降。
【答案】(1) ①. 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 ②. 语言功能 ③. 左
④. 分级调节
(2) ①. 适宜刺激 ②. 细胞外Na+浓度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
【解析】
【分析】人的大脑有很多复杂的高级功能,因为大脑皮层有14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了许多神经中枢,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
【小问1详解】
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人体大脑皮层特有的高级功能是语言功能,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和逻辑思维的区域位于大脑的左半球。脑卒中小鼠痒觉消失,说明大脑皮层相关区域受损,上下肢也不能运动,但上肢、下肢和脊髓都没有受伤,其原因是大脑皮层某区受损伤,肢体运动失去了大脑皮层的控制。这体现了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小问2详解】
某药物能够作用于突触而阻止小鼠抓痒活动的发生,说明该药物影响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抑制GRP的合成和释放、干扰GRP与受体的结合或提高分解GRP的酶的活性都可能影响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要测定小鼠坐骨神经纤维的正常电位,则应尽可能模拟小鼠体内的环境,所以,应将神经纤维置于钠钾离子浓度与小鼠内环境相同的溶液中进行。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峰值下降,导致测定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幅度降低。
【点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利用,需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需提高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落实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
23. “细胞因子风暴”(CS)是指机体在感染微生物等情况下,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增多的现象,这是由免疫系统对高致病性病原体的过激反应引起的,会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研究发现,新冠病毒重症患者往往不是死于病毒感染,而是死于CS导致的呼吸器官衰竭。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1)病毒进入机体一般先经过______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
(2)B细胞受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并在______的促进作用下分化出______细胞,并由其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属于保卫人体的第______道防线。
(3)受到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使CRH、ACTH、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增多,其中CRH的中文名称是______。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调节网络,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______形成复杂的调节网络,由上图分析可知,下丘脑细胞具有哪些信息分子的受体?______。
【答案】(1)抗原呈递##APC
(2) ①. 细胞因子 ②. 浆 ③. 三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4) ①. 神经—体液—免疫 ②. 信息分子 ③. 糖皮质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小问1详解】
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暴露出特有的抗原。
【小问2详解】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并由其产生相应的抗体;由抗体参与作战的方式是体液免疫,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小问3详解】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分级调节过程,其中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的ACTH的分泌量增多。
【小问4详解】
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分子形成复杂的调节网络;由图分析可知,下丘脑细胞具有糖皮质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信息分子的受体。
24. 如图表示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示意图,甲、乙、丙代表不同植物激素,“㊉”表示促进,“㊀”表示抑制。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甲和乙分别是______,它们在调节种子休眠和植物生长时的作用关系是______。
(2)丙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乙和丙均能通过促进细胞______生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3)NAA所代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时具有的优点有______。
(4)研究者以植物激素甲水平正常的野生型(W型)玉米幼苗和植物激素甲缺陷型突变体(不能合成植物激素甲的植株,T型)玉米幼苗为材料,测量玉米茎和根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由实验结果可知,在水分适宜和缺水的条件下,甲都能促进______(根/茎)的生长,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的环境。
②水平放置的根,具有向地性生长的现象,有人发现在植物根向地性弯曲部位除了生长素的分布不同外,在近地侧同时也集中了大部分的乙烯。已知乙烯对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研究者提出假设:甲对根生长所产生的作用,是通过抑制乙烯合成而实现的。为检验这种假设,选用T型玉米幼苗为实验材料,写出实验思路______。
【答案】(1) ①. 脱落酸、赤霉素 ②. 相抗衡
(2)伸长
(3)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4) ①. 根 ②. 选用生长状况相同的T型幼苗为实验材料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用一定浓度的甲溶液进行处理,对照组同等量的蒸溜水处理;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乙烯含量。
【解析】
【分析】由上图分析可知,甲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据此推测甲是脱落酸;乙促进生长,抑制种子休眠,则乙是赤霉素;丙促进生长和单性结实,且与NAA有类似的作用,则丙是生长素。
【小问1详解】
甲的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为脱落酸,乙的作用是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生长,为赤霉素,它们在调节种子休眠和植物生长时的作用关系是相抗衡。
【小问2详解】
丙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赤霉素和吲哚乙酸均能通过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小问3详解】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其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小问4详解】
①野生型含有激素甲,而突变体不含激素甲,水分适宜时,野生型茎的增加量大于突变体,但缺水时,突变体茎的增加量大于野生型;右图中,在水分适宜和缺水的条件下,野生型的根的增加量都大于突变体,因此在水分适宜和缺水的条件下,甲都能促进根的生长,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的环境。
②若要检验甲对根生长所产生的作用,是通过抑制乙烯合成而实现的,可选用甲缺陷型突变体幼苗(T型玉米幼苗)为实验材料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用一定浓度的甲溶液进行处理,对照组同等量的蒸溜水处理;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乙烯含量。
25. 为探究大型海藻能否通过竞争无机盐有效抑制赤潮藻类增殖,研究者将等量的锥状斯氏藻(属于赤潮藻类)分别与具有一定起始密度梯度的龙须菜(属于大型海藻)在等量的培养液中培养,定期检测锥状斯氏藻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及龙须菜的起始密度和组别如图1所示:
(1)调查锥状斯氏藻细胞密度的方法是______。由图1可得出的结论是:龙须菜可以______(促进/抑制)锥状斯氏藻的增殖,且作用程度随龙须菜起始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2)为探究锥状斯氏藻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对B、C、D三组各增设一对照组,记为B'、C'、D',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与相应的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的差别是______。由表结果可知,在该实验条件下,对龙须菜生长影响更明显的关系是______(填“种内竞争”或“种间竞争”),其依据是______。
组别
B
B'
C
C'
D
D'
平均日生长率(%)
6.9
7.0
4.9
5.0
3.6
3.7
龙须菜的平均日生长率
(3)通过研究发现,湖泊中植物常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______的能力。
【答案】(1) ①. 抽样检测法 ②. 抑制
(2) ①. 没有添加锥状斯氏藻 ②. 种内竞争 ③. BCD与其对照组之间结果无明显的差异,而BCD组间的结果差异明显
(3)利用阳光等资源的利用。
【解析】
【分析】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值物和根瘤菌之间,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小问1详解】
调查某种藻类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根据图中横纵坐标和图例,可以发现,随着龙须藻的初始浓度增加,也就是从A到D,可以发现锥状斯氏藻的密度降低,趋近于0。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龙须藻可以抑制锥状斯氏藻的增殖。
【小问2详解】
该实验目的为探究锥状斯氏藻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锥状斯氏藻的有无为自变量,与相应的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的差别是没有添加锥状斯氏藻,BCD与其对照组之间结果无明显的差异,而BCD组间的结果差异明显,这说明锥状斯氏藻对龙须菜生长没有影响,对龙须菜生长影响更明显的是种内竞争。
小问3详解】
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中、万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中、万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斯他林提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