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1章环境与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__可持续发展教师用书
展开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
③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3)不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类型 | 产生原因 |
自然资源枯竭 |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 |
生态破坏 | |
环境污染 |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 | 具体表现 |
自然资源枯竭 |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
生态破坏 |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资源枯竭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自然资源枯竭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区域性环境问题。
①聚落
②国家
(2)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②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但并不是说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
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概念。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
(3)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行动。
①消除贫困。
a.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b.从公平性原则看,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②发展绿色经济。
a.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
b.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③提倡可持续消费。
从日常生活出发,转变消费习惯,崇尚绿色消费。
考点一 环境问题及成因
(2021·浙江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据此完成下题。
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最忧虑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有( )
①臭氧层破坏 ②渔业资源枯竭 ③森林面积减少 ④两极冰川消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思维培养】
知识储备 | 材料信息 | 文字: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 图像:马尔代夫位于印度洋海域 |
调运知识 | 全球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 |
思维路径 |
【我的解答】 D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
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人为原因。
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表现及防治措施
环境问题 | 原因 | 表现 | 防治措施 | |
自然 资源 枯竭 | 水资源短缺 |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
土地资源短缺 |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 ||
能源 短缺 |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 ||
生态 破坏 |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 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 ||
环境 污染 | 大气污 染、水污 染、土壤 污染 |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 泰晤士河的悲剧 |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
固体废弃 物污染 |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 ||
噪声污染 | 交通、工厂噪声等 | 城市噪声 | ||
海洋污染 |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
环境问题的分析解答思路
考查角度 | 解答的基本思路 |
类型、表现与分布 |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
成因分析 |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
后果与危害 |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被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
解决措施 |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矿渣回填,矿区复垦 |
考向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21·广东卷)近岸海域赤潮高发,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对渔业生产带来经济损失。下图示意2000—2018年福建近岸海域赤潮累计发现数量与面积的各月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福建近岸海域2000—2018年赤潮高发的时段主要是( )
A.冬末春初 B.春末夏初
C.夏末秋初 D.秋末冬初
2.此时段,引起福建近岸海域赤潮高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主导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近岸海域气温升高 ②太阳辐射增强,近岸海域的蒸发量增大 ③降水强度增大,地表径流输入近岸海域的营养物质增多 ④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大变小,近岸海域水生生物生长速度加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B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福建近岸海域赤潮累计发现数量和累计发现面积在4—5月激增,随后减少,因此4—5月为赤潮高发时段,此时处于春末夏初。第2题,春末夏初,东南沿海地区主导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风从暖湿洋面吹来,近岸海域气温升高,水温升高有利于赤潮的产生,①正确;近岸海域的蒸发量增大与赤潮产生关系不大,水温上升才是影响赤潮产生的重要因素,②错误;春末夏初,该地降水强度增大,因此能够通过地表径流将更多的营养物质带到近岸海域,使得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大量产生,③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近岸海域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信息,④错误。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2022·辽宁卷)张家口地区的东南部为山间盆地,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该地区利用充沛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建设了绿氢生产基地。下图为氢能产业链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绿氢”相对于“灰氢”和“蓝氢”( )
A.产业链条复杂 B.制备过程无污染
C.储存运输安全 D.终端应用零排放
(2)张家口地区发展绿氢产业,原因是“绿氢”( )
A.生产布局更加均衡 B.距离消费市场更近
C.生产成本更加低廉 D.可提高能源利用率
【思维培养】
知识储备 | 材料信息 | 文字:张家口地区的东南部为山间盆地,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该地利用充沛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建设了绿氢生产基地。 图像:表明了氢气制备的方式以及终端应用的领域,同时给出氢能产业链的不同环节 |
调运知识 | 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非可再生能源 | |
思维路径 | 第(1)题 | |
第(2)题 |
【我的解答】(1)B (2)C
可持续发展三原则的判别
判别三原则时,要注意体会和提取所给图文材料包含的信息。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的核心内容是共享资源和环境,侧重的是权利,强调享有的平等,即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共同性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侧重的是义务,强调全球为一个整体,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指的是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答题要点
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结合具体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含义
2.循环经济的措施和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措施 | 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开发利用沼气等新能源;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 |
影响 | 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
(2)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措施 | 优化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 |
影响 | 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延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 |
考向1 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
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静脉产业园是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沈阳静脉产业园是在国内率先提出“静脉产业孵化器”发展理念的,它通过提供场地、通信、网络、物流、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吸引环保企业入驻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沈阳市建设静脉产业园的有利条件有( )
①交通运输便利 ②技术水平高 ③政策大力支持 ④能源资源丰富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静脉产业孵化器”发展模式利于环保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形成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
B.促进企业间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C.便于企业间共用基础设施
D.企业间可将再生产品循环利用
1.A 2.C 解析:第1题,首先,“静脉产业”以回收垃圾和资源的再利用为主,所以需要便利的交通,以便运输可回收垃圾。其次,从题干中了解到沈阳为“静脉产业孵化器”提供政策、物流方面的支持,因为是环保产业,符合我国新发展理念,所以政府会大力扶持。①③正确。技术水平高并不是主要有利条件,相比沈阳,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城市科技实力更强;能源资源丰富与本题无关,②④错误。故选A。第2题,该静脉产业园建成后,会吸引环保企业入驻发展,所以企业之间可以共用基础设施,降低成本,利于自身发展,C正确;产业链是指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的环节,而这里提到的是单个的环保企业,A、B、D错误。
考向2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2023·潍坊模拟)我国每年秸秆生产总量为7亿~8亿吨,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某农场不再将玉米秸秆简单粉碎后直接还田,而采用“过腹还田”的形式(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秸秆粉碎还田可以( )
①提高土壤肥力 ②减少环境污染 ③方便机械翻耕 ④缓解能源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与秸秆粉碎还田相比,“过腹还田”能够( )
A.消除病虫害威胁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秸秆利用率 D.减少劳动力投入
3.A 4.C 解析:第3题,秸秆粉碎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①正确;秸秆粉碎还田可以减少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②正确;秸秆粉碎还田不利于机械翻耕,③错误;秸秆可以作为农村地区的燃料,所以秸秆粉碎还田不能缓解能源短缺,④错误。第4题,秸秆“过腹还田”是将秸秆作为饲料被牲畜食用,牲畜排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而沼渣、沼液可以再进一步利用, 所以“过腹还田”可以提高秸秆利用率;秸秆“过腹还田”不能消除病虫害威胁,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但是由于生产环节增加,会增加劳动力投入。
三十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我国T县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是亚热带花岗岩丘陵地区水蚀荒漠化的典型代表,严重土壤侵蚀发生于20世纪初,至今长达100年之久。2000—2010年,T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8万公顷,治理成效显著。图1示意T县各种治理措施实施面积比例,图2示意T县各种治理措施资金投入比例。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T县水土流失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
A.陡坡开垦 B.生态脆弱
C.气候异常 D.人地矛盾
2.T县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中最经济的是( )
A.封禁治理 B.生态林草
C.坡改梯 D.低效林改造
3.2000年以来,T县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得益于当地( )
A.水热资源丰富 B.优化产业结构
C.土地生产力高 D.大量生态移民
1.D 2.A 3.B 解析:第1题,从材料可知,T县环境为南方丘陵地区,花岗岩广布,耕地有限,而长期以农业为主,土壤侵蚀发生于20世纪初,达100年之久,推测当地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因此其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即人口数量增加产生的人地矛盾,D正确;陡坡开垦是不合理生产方式的一种表现,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等自然生态条件较好,B错误;气候异常易带来灾害性天气,而不是生态环境剧变的根本原因,C错误。第2题,根据图1所示,该地治理措施中封禁面积比例最大,图2中封禁措施资金投入比例相对较小,只有6%,所以最经济,A正确;生态林草措施实施面积不大,但投入的资金比例却是最大的,达32%,B错误;坡改梯的实施面积最小,说明该地适宜坡改梯的区域不大,所以经济效益体现不明显,C错误;低效林改造措施投入资金比例最小,但实施面积也小,所以经济效益也不明显,D错误。第3题,据材料可知,2000年以来,随着图1所示的各项措施的实施,该地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由图1、图2可推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为植树、种草、种果、养殖等,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了经济效益,才能为当地环境治理提供资金,也能提高当地居民积极性,大面积封禁才能得以实施,B正确;而水热资源、土地生产力等自然条件相对稳定,不是2000年以来得以改善的,A、C错误,因封禁等措施的实施可能会产生一些移民,但图示未体现出因大量移民所产生的资金比例增大的现象,D错误。
(2022·广州一模)O3属于光化学反应气体,主要分布在大气平流层。地表O3浓度和前体物(产生O3的物质)与气象条件有关。下图示意2017年福州市O3浓度日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与O3浓度日变化规律相关性最强的气象因子是( )
A.降水量 B.气温
C.风速 D.气压
5.台风登陆时,福州市的地表O3浓度变化为( )
A.台风控制区浓度上升,台风外围区浓度上升
B.台风控制区浓度下降,台风外围区浓度下降
C.台风控制区浓度上升,台风外围区浓度下降
D.台风控制区浓度下降,台风外围区浓度上升
4.B 5.D 解析: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O3浓度大致在日出前后最小,14:00前后最大,与气温的日变化大致呈正相关,由此可推测与O3浓度日变化规律相关性最强的气象因子是气温,而非降水量、风速或气压。故选B。第5题,受台风影响,台风控制区风速大,促使O3向台风外围区扩散,最终导致台风控制区浓度下降,台风外围区浓度上升。故选D。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桂林,有2 000多年的开垦历史。1999年以前,当地居民多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大量梯田撂荒。后来,当地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四态均衡”共生模式(下图)。2018年,龙脊梯田被联合国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读图,完成6~7题。
6.1999年之前,导致龙脊梯田大量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当地( )
A.产业升级需要 B.劳动力短缺
C.耕地面积减少 D.生产效益低下
7.“四态均衡”共生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
A.生态 B.形态
C.业态 D.文态
6.D 7.A 解析:第6题,材料“1999年以前,当地居民多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大量梯田被撂荒”表明,导致龙脊梯田大量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当地发展梯田种植粮食,生产效益低下,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居民外出务工维持生计,D正确;当地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居民外出后,梯田撂荒,没有体现出产业升级,A错误;劳动力短缺是大量梯田被撂荒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B错误;龙脊梯田大量撂荒导致耕地闲置荒废,耕地面积减少,而不是耕地面积减少导致龙脊梯田大量撂荒,C错误。第7题,任何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生态是形态、业态、文态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当地“四态均衡”共生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A正确。
某生态农业模型体系主要由农业产业链、综合效应和政策调控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农业产业链由鹿和鱼养殖、食用菌栽培、水稻种植等产业部门构成,形成“稻—食用菌—鱼—鹿”近似闭合的产业循环系统(如下图)。据此完成8~10题。
8.与传统农业相比,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更加关注( )
A.资源循环利用 B.提高经济效益
C.增强社会效益 D.零污染排放
9.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水稻种植 B.农业产业链
C.综合效应 D.政策调控
10.最适宜发展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的省区是( )
A.新疆 B.西藏
C.河北 D.黑龙江
8.A 9.D 10.D 解析:第8题,据图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是“稻—食用菌—鱼—鹿”近似闭合的产业循环系统,通过产业链的物质流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污染和浪费, 这是传统农业不具备的优势,A正确;该生态农业模式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更加关注的是生态方面的效益,B、C错误;据图可知,鹿养殖过程中的尿粪污染、鹿皮制成皮革后的污染排放,表明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未实现零污染排放,D错误。第9题,据图可知,政策调控处于该体系的中心,政策调控可以对农业产业链进行有效管理和调控,可以根据综合效应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所以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政策调控,D正确;水稻种植、鹿和鱼养殖、食用菌栽培都是当地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该体系的核心,A错误;农业产业链和综合效应是该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不是该体系的核心,B、C错误。第10题,据图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的农业生产部分由鹿和鱼养殖、食用菌栽培、水稻种植等产业部门构成。新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水资源条件不佳,不适宜种植水稻,A错误。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不能种植水稻,B错误。鹿是草食性动物,河北大部分为平原,草场资源较少,C错误。黑龙江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养鹿,且森林面积大,林下适宜发展食用菌栽培,夏季雨热同期,可以种植水稻;当地也可以建池养鱼,所以最适宜发展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23·武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南地区养殖场多建在地形平坦地区,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民为主。随着畜禽养殖向集约化快速转型,单位土地面积载畜量越来越高,环境压力日益严重,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为陕南畜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养—茶—游”农业综合发展模式正在当地积极推广。下图示意陕南地区“养—茶—游”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1)说明陕南地区发展“养—茶—游”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2)指出陕南地区发展“养—茶—游”农业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3)该地发展“养—茶—游”农业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为周边地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陕南经验”。请你拟定一个“陕南经验”的总结提纲。
解析:第(1)题,材料表明,畜禽养殖向集约化快速转型,畜禽规模化养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产生沼气,为生态茶场、生态农庄提供能源,减少能源使用成本;畜禽粪便发酵后的沼渣、沼液是生态茶场、生态农庄优质的有机肥,减少了化肥使用,节省生产成本;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促进地方特色畜产品的发展,增加养殖户收入。第(2)题,养殖场、茶厂经营者和旅游开发商分别是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的经营者,养殖场、茶厂经营者和旅游开发商主体分离,需要产业利益协调;茶叶采摘、初制加工以手工为主,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民为主,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缺乏专业训练,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茶叶知识以及文化涵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第(3)题,本地以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的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合理规划和布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走生态发展之路,做好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引导。
答案:(1)畜禽规模化养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沼气为生态茶场、生态农庄提供能源,减少能源使用成本;沼渣、沼液为生态茶场、生态农庄提供优质的有机肥,节省生产成本;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促进地方特色畜产品的发展,增加养殖户收入。
(2)养殖场、茶厂经营者和旅游开发商主体分离;茶叶初制加工厂机械化程度低;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缺乏专业训练,茶叶知识以及文化涵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3)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合理规划和布局;走生态发展之路,做好循环经济;政府加强组织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