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复习课件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756354/0-169289156257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复习课件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756354/0-16928915626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复习课件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756354/0-16928915626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复习课件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756354/0-169289156267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复习课件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756354/0-169289156270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复习课件,共11页。
课标解读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课程内容课标解读了解 与 知道了解:对所列知识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能够厘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要“说得清”;知道:识记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标志、意义等,要“记得准”通过整理事物的条理,从道理上进行分析,并有逻辑地发表见解。内容要求甲骨文分封制奴隶制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夏商西周青铜器都江堰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标解读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标解读本阶段时间界限为距今约 170 万年前到距今约 6000 年前,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商鞅变法单元阐述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约公元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56年公元前221年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东周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1)政治上: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交融进程加快。(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思想。商鞅变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距今约 170 万年前到距今约 6000 年前,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单元阐述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约公元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56年公元前221年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东周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运动确定了封建制度;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2)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逐步交融,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4)文化上: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本阶段时间界限为距今约 170 万年前到距今约 6000 年前,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单元阐述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约公元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56年公元前221年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东周本单元所述内容涵盖了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形成发展鼎盛瓦解奴隶社会形成封建社会在社会过渡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1.理解时空观念从这单元开始,历史的时间线突出,学生要学会绘制时间轴,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念。2.学会用表格进行分析对比在学习夏商西周朝代时,我们用列表格的方式,概述夏商周三个朝代更替的概况,包括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亡国之君等,让学生形成对比,从而加深识记。3.加强对历史地图的解读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历史地图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更为形象直观、牢固的历史空间概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历史空间思维等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积极拓展教学资源《中国通史》6.夏王朝觅踪 7. 殷商兴亡 8.商代文明 9.武王克商 10.周公摄政11.周王朝的衰落 12.春秋争霸 13.孔子 14.列国变法 15.战国七雄 16.诸子百家 17.秦国崛起教学建议如何读历史地图?小技巧①观察地图,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②分析,积极思考,说明“为什么”的问题。注意前后图片的比较。将不同历史时期相同或相近的地图进行比较,挖掘历史地图隐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判断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从而加深理解,同时增强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比较《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看一看诸侯国的分布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变化: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和春秋时期相比总体大大减少了,剩下的诸侯国领土面积更广,春秋时期的晋国不复存在,分为韩、赵、魏三国。原因: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很多小国、弱国被兼并,剩下的都是强国;有的国家被分裂。
课标解读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课程内容课标解读了解 与 知道了解:对所列知识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能够厘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要“说得清”;知道:识记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标志、意义等,要“记得准”通过整理事物的条理,从道理上进行分析,并有逻辑地发表见解。内容要求甲骨文分封制奴隶制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夏商西周青铜器都江堰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标解读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标解读本阶段时间界限为距今约 170 万年前到距今约 6000 年前,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商鞅变法单元阐述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约公元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56年公元前221年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东周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1)政治上: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交融进程加快。(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思想。商鞅变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距今约 170 万年前到距今约 6000 年前,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单元阐述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约公元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56年公元前221年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东周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运动确定了封建制度;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2)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逐步交融,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4)文化上: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本阶段时间界限为距今约 170 万年前到距今约 6000 年前,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单元阐述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约公元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56年公元前221年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东周本单元所述内容涵盖了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形成发展鼎盛瓦解奴隶社会形成封建社会在社会过渡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1.理解时空观念从这单元开始,历史的时间线突出,学生要学会绘制时间轴,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念。2.学会用表格进行分析对比在学习夏商西周朝代时,我们用列表格的方式,概述夏商周三个朝代更替的概况,包括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亡国之君等,让学生形成对比,从而加深识记。3.加强对历史地图的解读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历史地图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更为形象直观、牢固的历史空间概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历史空间思维等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积极拓展教学资源《中国通史》6.夏王朝觅踪 7. 殷商兴亡 8.商代文明 9.武王克商 10.周公摄政11.周王朝的衰落 12.春秋争霸 13.孔子 14.列国变法 15.战国七雄 16.诸子百家 17.秦国崛起教学建议如何读历史地图?小技巧①观察地图,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②分析,积极思考,说明“为什么”的问题。注意前后图片的比较。将不同历史时期相同或相近的地图进行比较,挖掘历史地图隐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判断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从而加深理解,同时增强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比较《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看一看诸侯国的分布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变化: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和春秋时期相比总体大大减少了,剩下的诸侯国领土面积更广,春秋时期的晋国不复存在,分为韩、赵、魏三国。原因: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很多小国、弱国被兼并,剩下的都是强国;有的国家被分裂。
相关资料
更多